教會歷史
救贖死者的異象(教&約第138篇)


「救贖死者的異象(教&約第138篇)」,教會歷史主題

「救贖死者的異象(教&約第138篇)」

救贖死者的異象(教&約第138篇

1918年10月3日,總會會長約瑟F.·斯密體驗到一個異象,看到耶穌基督在死後造訪靈的世界。斯密會長獲得此異象的紀事,刊登在報章雜誌、書籍和課程用本中,後來更被收錄至無價珍珠,並在1976年總會大會中獲支持為教會的經文。1這篇紀事被收錄於新版的經文,1979年被改置於教義和聖約內,成為20世紀唯一兩份被列為標準經文文件中的第一份。2

圖像
約瑟F.·斯密會長

大約在約瑟F.·斯密會長看見救贖死者異象的前4年。

遠自第一世紀以來的基督教傳統皆相信,耶穌基督在被釘十字架到祂復活之前的這段期間,曾經造訪死者們的靈。約瑟·斯密在1840年間開始教導代替死者洗禮的教義時,絕大多數基督徒已經接受「耶穌下到陰間」的教義,該教義教導耶穌在復活前曾下到陰間,去拯救那些未曾聽過祂信息的人。3約瑟·斯密在有關代替死者洗禮的講道中,論及一項原則,即「耶穌基督的身體躺在墓穴中時,祂成為施助的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完成祂聖工重要的一環,以拯救,或帶領他們離開靈監。」4在約瑟F.·斯密的一生中,教會的其他總會會長,包括百翰·楊、泰來·約翰、惠福·伍和朗卓·舒,每一位都描述耶穌和其他已逝的聖徒曾去「靈監」宣講福音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5

約瑟F.·斯密在1901年至1918年擔任教會的總會會長期間,一直強調靈的世界的傳道事工,並教導說:「離開塵世的〔聖職〕弟兄」會在來生的聖職組織指導下,「繼續這項事工」。在世的後期聖徒可以「藉著代理我們祖先無法在靈的世界進行的教儀,為他們的救恩共同努力」,從旁協助這項事工。他援引新約中的經文來教導這項教義,但對於這組織的規模仍感到不解——耶穌是怎麼在祂死後到復活的這段短期間內,拯救靈監中數以百萬計的靈?6

或許是因為他經常面對與死亡對峙的局面,而觸發或加深他想知道靈的世界的情形。約瑟F.·斯密年紀還小的時候,他的父親海侖·斯密就過世了。他在50年當中,經歷了12個子女的死亡;他成年的兒子海侖·麥克·斯密也在1918年1月突然因闌尾穿孔破裂逝世。隨後在同一年,全球流感大流行和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嚴重傷亡,使得前所未有的死亡率經常成為報紙的頭條新聞。7到了10月,約瑟F.·斯密的健康狀態大不如前,他表示,這使得他「不斷與主的靈交通」。8當他沉思神的愛並研讀彼得前書3:18-20和4:6時,「〔他〕理解的眼睛被打開」,他「看見許多死者,小的和大的。」9

約瑟F.·斯密想知道耶穌基督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施助這麼多的靈,在異象中他看到救主「在靈的世界停留期間,都在教導和準備曾在肉身中為祂作見證的忠信先知們的靈」,好將福音傳講給那些在世期間沒有聽到福音信息的人們。10雖然這個異象證實了他對耶穌造訪靈的世界的最初印象,,但另一方面卻也揭示了耶穌並沒有親自到惡人和不信從的人那裡去,而是任命和委派使者去傳講福音。11

獲得異象的一個月後,斯密會長向他的兒子約瑟·斐亭·斯密口述這段紀事。兩週後,約瑟·斐亭·斯密向總會會長團、十二使徒定額組和主領教長提呈文本,他們對這個異象表示支持,並計畫在Improvement Era(進步時代)上刊載這則紀事。12約瑟F.·斯密在11月19日,即這則紀事首次刊載的11天前逝世。隨後出版的資料,包括約瑟F.·斯密的演講集和聖職定額組用本,因轉載此異象,而使這篇紀事在1976年被收錄為教會正式經文之前就已廣為人知。13

這篇紀事公開後不久,讀者們很快就意識到這個異象對於家譜研究和聖殿事工有多麼的重要。蘇莎·楊·蓋茲在約瑟F.· 斯密的床邊讀過這個異象的手稿,她向猶他家譜學會和慈助會裡的同工宣傳這個異象。14她寫信告訴一位在家譜學會一起共事的主管:「想一想這則啟示會為整個教會的聖殿事工注入多大的動力啊!」15受到斯密會長對靈的世界充滿靈感啟示的見解所鼓舞,後期聖徒繼續在各地建造聖殿,並建立了世上規模最大的族譜紀錄儲藏庫之一。

相關的教會歷史主題:約瑟F.· 斯密1918年流感大流行

註:

  1. N. Eldon Tanner, “The Sustaining of Church Officers,” Ensign, May 1976, 18.

  2. 另一份文件是正式宣言二,宣告總會會長賓塞·甘於1978年6月獲得的一項啟示,並於其後的總會大會上獲全體會眾支持為主的旨意。在1981年印行新版的教義和聖約時,才將這篇紀事收錄為第138篇。

  3. Jeffrey A. Trumbower, Rescue for the Dead: The Posthumous Salvation of Non-Christians in Early Christian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91–102.

  4. Joseph Smith, Discourse, 3 Oct. 1841, in Times and Seasons, Oct. 15, 1841, 577, josephsmithpapers.org; Joseph Smith, “Baptism for the Dead,” Times and Seasons, Apr. 15, 1842, 760.

  5. Joseph Stuart,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tmortal Spirit World,” in Joseph F. Smith: Reflections on the Man and His Times, edited by Craig K. Manscill, Brian D. Reeves, Guy L. Dorius, and J. B. Haws (Provo, UT: Religious Studies Center, 2013), 224–27.

  6. Stuart,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tmortal Spirit World,” 227–29.

  7. 見教會歷史主題:1918年流感大流行World War I

  8. Joseph F. Smith, Remarks, Oct. 4, 1918, in Eighty-Ninth Semi-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Salt Lake City: Deseret News, 1918), 2.

  9. 教義和聖約138:11

  10. 教義和聖約138:36;亦見教義和聖約138:11,27,30

  11. Stuart,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tmortal Spirit World,” 230.

  12. 雅各·陶美芝,日誌,1918年10月31日,海樂·李圖書館,猶他州普柔浮楊百翰大學;見教會歷史主題:教會期刊教長祝福

  13. Robert L. Millet, “The Vision of the Redemption of the Dead (D&C 138),” in Craig K. Manscill, ed., Sperry Symposium Classics: The Doctrine and Covenants (Provo, UT: Religious Studies Center, 2004), 314–31.

  14. 見教會歷史主題:Family History and Genealogy

  15. 蘇莎·楊·蓋茲寫給伊莉莎白·麥克昆的信,1918年11月14日;Lisa Olsen Tait,「蘇莎·楊·蓋茲與救贖死者的異象」,啟示的相關背景,history.ChurchofJesusChris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