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奉獻聖地


「奉獻聖地」,教會歷史主題

「奉獻聖地」

奉獻聖地

奧申·海德從1831年受洗加入教會後,就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到耶路撒冷傳教。1840年的一天晚上,他夢見自己踏上傳道之旅,行經倫敦、阿姆斯特丹和君士坦丁堡,最後抵達耶路撒冷。他受到這個夢境的啟發,便在教會的下一次大會上,提議向猶太人傳教。同為使徒的約翰·裴治表示支持,並引用了摩爾門經有關以色列聚集和猶太人歸信的預言。1約瑟·斯密委派海德代表教會,到外國的「祭司、統治者和猶太人的長老」那裡去。2九天後,海德離開伊利諾州納府,循著他在夢中見到的路線前進。

圖像
奧申·海德的相片

奧申·海德的相片。

裴治隨海德同行,最遠到達俄亥俄州辛辛那提,3然後海德隻身繼續前行,在1841年3月抵達英國。他在那裡四個月,為十二使徒其他的成員提供協助,接著朝東南方旅行,跨越歐洲。海德一路上寄信給猶太社區的領袖,並在主要的城市停留,向猶太人傳教。10月的時候,他在巴勒斯坦的岸邊登陸,往內陸走,前往耶路撒冷。他站在西城門口,第一次看到這座古城時,不禁流下淚來。

10月24日星期日,海德在日出以前出城,越過汲淪谷,登上橄欖山。他在那裡祈禱,特別奉獻耶路撒冷「作為聚集猶大分散的遺裔之用」,同時也廣泛地奉獻為亞伯拉罕所有分散子孫的應許地。4祈禱過後,他以石為壇,記念此事。海德離開耶路撒冷後,取道德國,返回倫敦,沿途繼續傳教。最後在1842年12月回到納府。5

1835年,海德和其他人蒙按手選派為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時,約瑟·斯密告訴他們,只有他們有權柄打開在各國聚集以色列的大門。6海德以使徒身份奉獻了聖地,協助履行這項任務。然而,這次的奉獻有別於後來在其他國家為後期聖徒傳道事工所作的奉獻。海德了解這次奉獻將開啟神古代約民(猶太人)的聚集,也將是猶太人接下來要自己履行的事工。

1873年到1933年間,後來的使徒也多次為聖地作了奉獻祈禱。71970年代和1980年代,教會開始在耶路撒冷地區推展事工,除了成立一個區會,創辦楊百翰大學耶路撒冷中心以外,還奉獻了橄欖山上的奧申·海德紀念公園。8這幾個後期聖徒機構能在聖地上成立,十二使徒定額組的豪惠·洪德長老是功不可沒的推手;他在1979年教導說,豎立奧申·海德紀念碑並不意味「我們只關切猶太人;教會向來都關心所有亞伯拉罕的後裔。」他提醒聽眾,「耶路撒冷對猶太人的聖地,也是阿拉伯人的聖地。」最後他說:「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我們天父的兒女,都是應許的兒女,我們教會不偏袒任何一方,我們都愛他們,都關切他們。耶穌基督福音的目的是要帶來愛、團結及最高層次的手足情誼。」9

圖像
耶路撒冷

從奧申·海德紀念公園看出去的耶路撒冷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