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1893年哥倫比亞世界博覽會


「1893年哥倫比亞世界博覽會」,教會歷史主題

「1893年哥倫比亞世界博覽會」,教會歷史主題

1893年哥倫比亞世界博覽會

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在1893年主辦了一場文化慶典,主辦單位和大眾傳播媒體宣稱該慶典是該世紀最包羅萬象的一次活動。哥倫比亞世界博覽會為期六個月,目的是紀念哥倫布登陸美洲400周年,200多幢展覽館佇立在綿延一點五公里的會場上,數百件展覽品,一系列的大會和宴會,吸引了數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

七千多位後期聖徒從猶他領地來參加博覽會,希望透過現身說法,介紹他們的宗教和奉公守法的文化,協助消除長久以來的偏見,並為立州一事進行遊說。1他們參加多項活動,獲得觀眾的讚許、展覽的奬項,以及媒體的好感;就在三年前,聖徒才承諾停止多重婚姻,大眾對他們仍充滿敵意。2他們得到的善意回饋,說服教會領袖及成員相信,教會需要加強公關工作,並與外在的社會友好。3

猶他領地的立法機關在兩年前贏得展覽會的競標,得以在廣場上建立一座「猶他館」,展示他們的物品。立法機關指派一個委員會,設計大樓及幾件展覽品,展現猶他的農業、礦業、製造業、藝術、考古、教育,和婦女作品。4

圖像
人們圍繞著百翰·楊的雕像

1893年世界博覽會上,與會者圍著猶他館前的百翰·楊雕像合影。

後期聖徒除了參展外,還參加大會活動和比賽。慈助會、年輕女性協進會,和初級會協會加入世界婦女代表大會(World’s Congress of Representative Women),在會中與多個傑出的婦女組織會面,包括美國全國婦女理事會(National Council of Women of the United States)。5其中一場會議結束時,倡導婦女選舉權的幾位領袖臨時發表演說,讚揚後期聖徒婦女的努力,並在其後挑選總會慈助會祕書兼婦女典範(Woman’s Exponent編輯艾默琳·威爾斯為兩位榮譽會議主席之一。6威爾斯和一些後期聖徒婦女結識其他女性領袖,發展出長期的友誼。

大會堂唱詩班受邀參加著名唱詩班比賽,雖然指揮伊凡·史蒂芬剛開始不是很願意參加,後來還是從400名義務演出的歌者中,挑選了250人到芝加哥演唱。7唱詩班乘坐火車,沿途安排演唱,以籌募旅行及住宿的經費,成為後來巡迴演唱的模式。唱詩班參加混聲組的比賽,在一萬名聽眾面前,唱了三首曲目,獲得第二名的銀牌奬。報紙的評論員稱讚他們的演出,特別是史蒂芬的指揮技巧及這個全部由義務人員組成的團體所發出的專業歌聲。比賽結束後不久,唱詩班在芝加哥的自由鐘奉獻典禮上演唱。唱詩班對愛國歌曲的演繹,早期即奠定其最佳愛國音樂團體的美譽。8

圖像
大會堂唱詩班演出

1893年,大會堂唱詩班在芝加哥節日音樂廳演出。

其中一項最大型的會外活動是世界宗教議會(World’s Parliament of Religions),參與大會的代表來自10個主要的宗教傳統:儒教、道教、神道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拜火教、猶太教、基督教和回教。雖然大會宣稱包容全球的團體,但是包括非裔美人、拉丁裔美人、美洲印第安人和其他土著民族,都沒有代表參與,後期聖徒更被拒之門外。透過大力的遊說,七十員百翰·羅伯滋應邀演說,但大會期間卻被指派在一個較小型的會議上演說。9羅伯滋要求在主要的會議中演講,卻遭主辦單位拒絕,羅伯滋因而退出。不過他和總會會長團成員仍然參加各項會議,聽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宗教領袖演講,有些宗教傳統還是他們第一次聽說。總會會長惠福·伍、他的諮理喬治·肯農,和其他參與議會的人都深深感佩世界上的各個宗教,也很高興發現這些宗教的一些重點和耶穌基督的教導頗為相似。10

博覽會期間,猶他館吸引了許多訪客,並得到奬項委員會及主要媒體的好評。猶他展館、大會活動及唱詩班演出等成功,讓參與的大部分後期聖徒備受鼓舞,迫不及待想回到鹽湖城後,擴大他們的公關活動。教會的領袖和成員開始談起其他宗教團體和我們共有的一些有關家庭和公民的準則。教會持續參與後來的世界博覽會和大型展覽會,一直到21世紀為止。11

相關主題:猶他州婦女的選舉權大會堂唱詩班艾默琳·威爾百翰·羅伯滋

註:

  1. 見主題:猶他州

  2. 見主題:正式宣言

  3. Reid L. Neilson, Exhibiting Mormonism: The Latter-day Saints and the 1893 Chicago World’s Fai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7–8.

  4. Neilson, Exhibiting Mormonism, 60.

  5. 見主題:慈助會女青年組織初級會教會期刊婦女的選舉權

  6. 見主題:艾默琳·威爾斯

  7. 見主題:大會堂唱詩班

  8. Neilson, Exhibiting Mormonism, 117–37.

  9. 見主題:百翰·羅伯滋

  10. Neilson, Exhibiting Mormonism, 172; Reid L. Neilson, “Joseph Smith and Nineteenth-Century Mormon Mappings of Asian Religions,” in Reid L. Neilson and Terryl L. Givens, eds., Joseph Smith Jr.: Reappraisals after Two Centur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16–20;亦見主題:惠福·伍喬治·肯農

  11. See Neilson, Exhibiting Mormonism; J. B. Haws, The Mormon Image in the American Mind: Fifty Years of Public Percep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