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班課程
救恩計畫——研讀經文(第1單元)
導言
本課會用教義和聖約緒言與第1篇的經文,向學生介紹教義和聖約。學生會學到教義和聖約收集了「神在末世為建立和管理祂在地上的國度而給予的神聖啟示和靈感宣言」(教義和聖約緒言)。研讀教義和聖約及教會歷史能鞏固學生對耶穌基督的見證。
注意:這堂課很有可能是學生們第一次共同上課,你可以邀請他們針對自修班的進行方式,以及如何有效地自行研讀經文等面向提出問題。
教學建議
緒言:教義和聖約及教會歷史
教義和聖約包含了先知約瑟·斯密和他的繼任者所獲得的啟示
你可能會想在開始上課時,詢問學生他們認為世界上有哪些書籍讓人讀了會受益,並請說明原因。(可考慮拿出幾本你會推薦他們閱讀的書籍。)學生答完後,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先知約瑟·斯密所說的話,並請全班仔細聆聽,先知針對教義和聖約教導了什麼:
「〔教義和聖約中的啟示是〕教會在此末世時代的基礎,並要嘉惠世人,顯示我們救主國度奧祕的權鑰再次被託付於世人」(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2007〕,第194頁)。
鼓勵學生在今天的課程中找出研讀教義和聖約,可以在哪些方面造福世界以及他們自己的生活。
請學生翻到教義和聖約的標題頁。說明為了使教義和聖約發揮功效,我們首先必須了解教義和聖約是什麼。請一位學生讀出標題頁。然後問學生以下的問題:
-
你會怎麼定義教義這個詞?
-
什麼是聖約?
-
何謂啟示?
必要時,說明教義就是耶穌基督的福音中最基本、恆久不變的真理;聖約是神與祂兒女的神聖協定,神於其中設定了實現應許所需的所有條件;和啟示是神對祂兒女所作的溝通。你可以建議學生將這些定義寫在標題頁上。
請學生翻開教義和聖約緒言的第八段(開頭為「這些啟示……」的那一段)。說明這一段話中列舉了一些記載在教義和聖約的教義主題。請學生默讀第一個句子,然後找出一項或多項他們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教義主題。然後提出下列問題:
-
你最感興趣,想更深入了解的教義主題有哪些?
-
認識並更了解這些教義如何造福你的生活?
請一位學生讀出第八段的最後一句話(開頭為「最後,本書為……」的那一句),並請全班找出教義和聖約之所以極具價值的原因。然後提出下列問題:
-
是什麼使教義和聖約「極具價值」?
-
對救主的見證為何如此寶貴?
-
你認為當你研讀教義和聖約時,你對耶穌基督的見證會有什麼變化?
將以下原則寫在白板上:研讀教義和聖約中的啟示,可以鞏固你對耶穌基督的見證。請學生想一想,對救主有堅強見證會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可考慮分享研讀教義和聖約怎樣鞏固了你對耶穌基督的見證。
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緒言的第一段,並請全班跟著仔細看。然後問:我們研讀教義和聖約時會聽到誰的聲音?
將以下原則寫在白板上:我們研讀教義和聖約,就能夠聆聽到救主的聲音。然後讀教義和聖約18:34-36給學生聽。
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緒言的第三段。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描述主的聲音的詞語。(可以建議他們把找到的內容劃記下來。)然後提出下列問題:
-
哪些字詞是用來描述救主的聲音?
-
聆聽和辨認祂的聲音,會對你的生活帶來什麼益處?
教義和聖約中的啟示是給予某些人或與一些人有關,請展示跟這些人相關的圖片(見福音畫冊〔2009〕,畫作編號87、88、93、94、95;亦見LDS.org)。你展示這些圖片時,要說明學生在研讀教義和聖約時會認識這些人。
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緒言第六段的前兩句話(從「這些神聖的啟示……」開始)。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是在哪些情況下獲得這些啟示。(可以建議他們把找到的內容劃記下來。)
-
本段中的哪些詞句描述獲得這些啟示的情況?
向學生展示一張上面寫著你們的紙張。指出像教會歷史中的人物一樣,我們也會遇到需要神聖指引的情況。
-
如果我們要效法這些早期聖徒的榜樣,我們必須做什麼來獲得神聖的指引呢?(祈禱和尋求。)
說明尋求神聖指引的方法之一就是研讀經文。請學生翻到教義和聖約1:37-38,那是一則精通經文。提醒他們主賜下這則啟示,當作祂對教義和聖約所作的序言。
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1:37-38,請全班跟著仔細看,並找出主針對教義和聖約給予我們的誡命。
-
主吩咐我們要如何使用教義和聖約?(學生可能使用不同的措辭,但他們應找出以下這項原則:我們要尋找主已賜下的誡命。)
請學生分享他們在這週研讀時查考經文,如何造福他們。在學年當中與學生追蹤他們每天研讀教義和聖約的目標。詢問他們關於他們遵從主的命令,去「查考這些誡命」(教義和聖約1:37)的計畫。你可以用分享你的見證來作總結,見證聆聽主的聲音的重要,以及透過閱讀教義和聖約能獲得從祂而來的指引。
下個單元(約瑟·斯密——歷史1;教義和聖約第2篇)
神會垂聽、也會回答禱告。因為約瑟·斯密謙卑的祈禱,才有第一次異象。不久之後,天使在摩爾門經的問世及聖職的復興等事件中給予先知約瑟·斯密指示。施洗約翰向約瑟·斯密和奧利佛·考德里顯現之後,奧利佛寫道:「多想一會,當我們在他手下接受神聖聖職……我們心中充滿何等的喜樂」(約瑟·斯密——歷史1:71,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