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大會
在基督裡成就更好的自己:斜率的比喻
2021年10月總會大會


在基督裡成就更好的自己:斜率的比喻

根據主的時間表,重要的不是我們從哪裡開始,而是往哪裡去。

小時候,我有極大的抱負。有一天放學後,我問道:「媽媽,我長大後應該做什麼:職業籃球選手,還是搖滾明星?」不幸的是,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這位「缺牙奇俠」克拉克,將來在運動或音樂領域會揚名立萬。儘管我多方努力,想進入學校的資優班,卻一再被拒絕。最後,老師建議我,留在普通班就好。經過一段時間,我逐漸培養出良好的讀書習慣。但直到去了日本傳教,我才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靈性潛能開始嶄露頭角。我繼續努力學習,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有系統地讓主參與我的發展,而這讓一切大為改觀。

圖像
吉伯特長老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
圖像
吉伯特長老擔任傳教士的時候

弟兄姊妹們,在這個教會中,我們相信神所有兒女的神聖潛能,也相信我們有能力在基督裡成為更有價值的人。根據主的時間表,重要的不是我們從哪裡開始,而是往哪裡去。1

我會用到一些基礎數學,來說明這項原則。現在,不要因為在總會大會上聽到數學這兩個字而驚慌失措,楊百翰大學愛達荷分校數學系的教職員向我保證,即使初學者也聽得懂這個重要概念。首先以一條線的方程式作為開始。截距——就我們要談的目的而言——是這條線的起始。截距的起始點可以是高或低。這條線的斜率,可以是正傾斜或負傾斜。

圖像
Slopes and intercepts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中有不同的截距,我們從不同的地方開始,有不同的天賦。有些人一出生就有高的截距,充滿了機會。有些人一開始則面臨困難且看似不公平的境遇。2然後,我們沿著個人進步的斜率前進,斜率對我們未來的影響,遠大於起始點。無論我們從何處開始,耶穌基督都看得到我們的神聖潛能。祂在乞丐、罪人和軟弱的人身上看到這一點,也在漁夫、稅吏,甚至狂熱份子身上看到這一點。無論我們的起始點為何,基督看的是我們怎樣善用所擁有的一切。3世人關注的是我們的截距,神關注的卻是我們的斜率。在主的微積分裡,祂會盡一切所能幫助我們把斜度轉向天國。

這項原則應該能讓苦苦掙扎的人感到安慰,並讓似乎是天之驕子的人停下來省思。首先,我要對一些先天環境不佳的人講話,包括那些出生貧窮的人、教育機會有限的人,以及有許多家庭問題的人。其他人則面臨身體的殘疾、精神問題,或強烈先天遺傳傾向。4對於任何在起始點遭遇困境的人,請明白救主知道我們的困難。祂「承擔〔我們〕的軟弱,使祂的心腸能……滿懷慈悲,這樣祂才能……了解如何依照〔我們的〕軟弱來救助〔我們〕。」5

容我分享兩件事,來鼓勵那些在起始點就遭遇困境的人。第一,把注意力放在要去的地方,而不是出發的地方。忽視現況是錯誤的做法;那些情況是真實存在的,需要加以處理。但是過度把注意力放在艱困的起始點,可能會讓你覺得自己注定就是這樣,甚至侷限你作選擇的能力。6

圖像
波士頓的男青年

多年前,我在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和一群貧民窟的青少年一起服務,他們大多剛認識福音,也不太了解教會的期望。我很同情,也很擔心他們的情況,忍不住想要降低神的標準。7最後我領悟到,表達愛的最有力方式,就是永遠不要降低期望。我盡我所知的一切去做,我們一起將注意力集中在他們的潛能上,慢慢地,他們每個人都開始提升他們的斜率。他們漸進但穩定地在福音中成長。今日,他們都傳完教、大學畢業、在聖殿結婚,並在個人生活和職場上有傑出的表現。

圖像
波士頓的男青年長大成人

第二,讓主參與你提升斜率的過程。我擔任楊百翰大學全球教育途徑的會長時,曾經在祕魯利馬參加一場大型祈禱會,當時的演講者是嘉祿·格朵意長老。他注視著會眾,看到這麼多忠信的第一代大學生,似乎令他百感交集。格朵意長老或許回想起自己的成長過程,同樣經歷過類似的艱困景況,他情緒激動地說:「主給你的幫助,會比你給自己的幫助還多。〔所以〕讓主參與這個過程。」8先知尼腓教導:「在我們盡力而為後,才能藉著恩典得救。」9我們必須全力以赴,10其中包括悔改,但唯有透過主的恩典,我們才能發揮自己的神聖潛能。11

圖像
在祕魯利馬舉行的楊百翰大學全球教育途徑祈禱會
圖像
格朵意長老在祕魯利馬演講

最後,讓我分享兩項忠告,給那些起始點高的人。第一,對於我們沒有參與創造,卻得以享有的環境,我們是否能夠表示謙卑?誠如前楊百翰大學校長瑞克斯·李引述給學生的話:「我們都曾經從不是自己挖的井中喝水,也曾待在不是自己起的火旁取暖。」12李校長接著呼籲學生要回饋,並重新注滿早期先驅者所建造的教育井。沒有把別人種過的田地重新播種,就如同原封不動地交回銀子,沒有任何增加。

第二,把注意力放在高的起始點,往往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正欣欣向榮,而事實上,我們的斜率可能正停滯不前。哈佛大學教授克雷頓·柯丁森教導,最成功的人是最謙卑的人,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自信,願意接受糾正,並向任何人學習。13陶德·克理斯多長老勸告我們要「願意〔找出方法來〕接受糾正,甚至……尋求糾正。」14即使事情看起來很順利,我們仍必須透過虔誠的懇求,找出改進的機會。

無論起始的景況是豐盛,還是艱困,唯有請神作為我們的夥伴,才能發揮我們最大的潛能。我最近和一位享譽全國的教育家交談,他想知道楊百翰大學教育途徑這項計畫為什麼很成功。他很聰明,提出的問題也很真誠,但顯然他要的是世俗的答案。我跟他分享了我們的存留計畫和輔導工作。但我在結束時說:「這些都是好方法,但我們的學生進步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我們教導他們了解自己的神聖潛能。想像一下,如果你一輩子都聽到別人告訴你,你不具備成功所需的一切。然後再想想,你受到教導,你確實是神的兒女,有神聖的潛能,這件事所帶來的影響。」他沉默了一下,簡短地回答說:「那非常有力量。」

弟兄姊妹們,主的教會裡有許多神蹟,其中一項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基督裡有所成就。我不知道還有其他什麼組織,能給成員這麼多機會來服務、回饋、悔改和成為更好的人。無論我們是在豐盛或艱困的環境中開始,讓我們目光堅定,將我們的斜度指向天國。只要我們這麼做,基督就會把我們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 See Clark G. Gilbert, “The Mismeasure of Man” (BYU–Pathway Worldwide devotional, Jan. 12, 2021), byupathway.org/speeches.我在演說中,探討了這個世界如何經常錯誤地衡量人類的潛能。即使出自善意的人引用了知名心理學家的重要著作,例如提倡恆毅力(安琪拉·達克沃斯)和心態致勝(卡蘿·杜維克)的概念,但是他們低估了人類真正的能力,因為他們只依賴學到的模式,而忽視了我們在基督裡的神聖潛能。

  2. 見戴爾·瑞隆,「令人惱怒的不公平」,2021年5月,利阿賀拿,第41-45頁。

  3. 馬太福音25:14-30。在才幹的比喻中,僕人從主人那裡獲得為數不等的銀子。然而,判定的標準並不在於他們得到什麼,而是如何管理所得到的。主根據所增加的部分,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馬太福音25:21)。

  4. 摩賽亞書3:19。其中一個含義可能是,我們受自然人影響的程度,可能因不同的先天遺傳傾向,而有所不同。就像每個人都蒙得不同的恩賜一樣,我們在身體、心理和情緒上也有不同的挑戰,必須學會加以管理和克服。

  5. 阿爾瑪書7:11-12。基督不僅協助我們透過悔改來克服罪,也知道如何在我們遭遇生活艱難時,安慰我們,因為祂透過贖罪,親身感受並克服了人類的各種痛苦。

  6. 大衛·貝納長老提醒我們:我們是主動者,必須自己採取行動。當我們用世俗的標籤來定義自己時,就是在限制我們的神聖潛能,而這麼做會侷限我們作選擇的能力。(見大衛·貝納,「什麼都不能使他們絆腳」,2006年11月,利阿賀拿,第89-92頁。)

  7. See Russell M. Nelson, “The Love and Laws of God”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devotional, Sept. 17, 2019), speeches.byu.edu.納爾遜會長在楊百翰大學祈禱會上教導,由於神和祂的兒子愛我們,因此賜給我們律法和期望,來幫助我們。「神的律法反映出祂對我們每個人完全的愛。祂的律法會保護我們的靈性安全,幫助我們永遠進步」(第2頁)。

  8. Carlos A. Godoy, BYU–Pathway Connections Conference, Lima, Peru, May 3, 2018.

  9. 尼腓二書25:23

  10. 我的父母建立了吉伯特家族的座右銘:全力以赴。另一個說明斜率這項比喻的方法,就是強調我們若全力以赴,就可以信賴神會介入,並彌補不足之處。

  11. See Clark G. Gilbert, “From Grit to Grace” (BYU–Pathway Worldwide devotional, Sept. 25, 2018), byupathway.org/speeches.我在演說中,探討了雖然我們必須學習努力工作、培養有成效的自律習慣,但若要發揮我們在耶穌基督裡的真正潛能,就必須學習汲取祂的恩典。

  12. Rex E. Lee, “Some Thoughts about Butterflies, Replenishment, Environmentalism, and Ownership”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devotional, Sept. 15, 1992), 2, speeches.byu.edu; see also Deuteronomy 6:11.

  13. See Clayton M. Christensen,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 2010, hbr.org.這原本是在哈佛商學院畢業典禮相關的結業式上發表的演說。柯丁森教授在演講中告誡學生,不要讓自信與謙卑脫鉤,並提醒他們,為了終身繼續進步,他們需要夠謙卑,願意尋求糾正,並向別人學習。

  14. 見陶德·克理斯多,「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2011年5月,利阿賀拿,第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