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研究所
第12课:以色列营


「第12课:以色列营」,后期圣徒历史:1815-1846教师教材(2018)

「第12课」,后期圣徒历史:1815-1846教师教材

第12课

以色列营

导言和大事纪

1834年2月24日,主赐给约瑟·斯密一则启示,命令他组织一群志愿者去协助在密苏里州受苦的圣徒(见教约第103篇)。这群200多人的志愿者称为以色列营(后来称为锡安营)。他们行军约900英里(约1,400公里)去协助密苏里州圣徒取回自己的土地。该营队抵达密苏里州后,主向约瑟·斯密启示,锡安的救赎时刻尚未来到,该营队也就解散了(见教约105:9-11)。回到嘉德兰大约六个月后,约瑟·斯密组织了十二使徒定额组和七十员定额组。十二使徒中的八位成员及每一位七十员都参与了以色列营的远征。

1834年2月24日约瑟·斯密获得一项启示,命令他组织以色列营(见教约第103篇)。

1834年5-7月约瑟·斯密领导以色列营行军至密苏里州。

1834年6月22日主启示说,锡安在此时不会被救赎(见教约第105篇),于是以色列营开始解散。

1834年8月约瑟·斯密回到俄亥俄州嘉德兰。

1835年2月14日约瑟·斯密组织十二使徒定额组。

1835年2月28日-3月1日约瑟·斯密组织七十员定额组。

学生阅读

圣徒:耶稣基督的教会在后期时代的故事,第一册,真理的大旗,1815-1846(2018),第18~19章

教学建议

主命令约瑟·斯密组织以色列营

上课前,将以下问题写在白板上:我们在不方便或困难的情况下,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受邀为主服务?

请学生说说他们的答案。将他们的回答写在白板上。

请学生在今天的课程中,找出他们若受邀在不方便或困难的情况下为主服务,有哪些教义和原则可以帮助他们。

展示这里所附的密苏里州地图。

图像
密苏里州地图

提醒学生,1833年秋天,密苏里州杰克森郡的圣徒被残暴地逐出自己的土地和家园,大多数的人都在密苏里河对岸的密苏里州克雷郡暂时避难。

请一位学生读出以下这段话:

当教会领袖向当地政府及州政府的官员求助时,被告知密苏里州州长但以理·邓克愿意派遣该州的民兵团,护送圣徒回到他们在杰克森郡的土地。不过,圣徒一旦取回自己的土地之后,就必须自组武装部队来保护教会成员。1834年2月24日,先知约瑟·斯密获得教义和圣约第103篇所记载的启示,主在其中命令他组织一群志愿者,并行军前往密苏里州去援助当地受苦的圣徒。获得这项启示后不久,约瑟·斯密、西德尼·雷格登、帕雷·普瑞特,及教会其他领袖便前往教会各分会招募志愿者。这些志愿者组成了以色列营(后来称为锡安营),目的是要协助密苏里州的圣徒取回自己的土地,并在州民兵团撤走后,防止圣徒遭到更多攻击。(See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Documents, Volume 3: February 1833–March 1834, ed. Gerrit J.Dirkmaat and others [2014], 458–59;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Documents, Volume 4: April 1834–September 1835, ed. Matthew C.Godfrey and others [2016], xix–xxi.

  • 如果你被召唤参加以色列营,你认为你可能会有什么想法或感受?为什么?

请学生翻到圣徒:第一册第18章。请几位学生轮流读,从第149页「1834年4月」那段开始,一直到第150页「全员集合后」那段结束。请全班跟着仔细看,找出加入以色列营对某些圣徒来说为什么不是件容易的事。

  • 从哪些方面看来,前往密苏里州的这个召唤对某些圣徒而言是信心的试验?

请一位学生读出以下惠福·伍会长(1807-1898)的这段话。请全班仔细听,找出伍会长为什么接受这项邀请,加入了以色列营。

图像
年轻时的惠福·伍

「我蒙召唤要冒生命危险前往密苏里州,于是我们一小群人便出发要去救赎弟兄们。我们的确必须凭信心前去。我的邻居来拜访我,苦苦劝我不要去,说:『别去,否则你的性命不保。』我对他们说:『就算我知道一踏进密苏里州,心脏就会中枪,我也要去。』……那就是我那时候对神的事工的感受,也是我今天的感受。我的目标是追求救恩和永生,我不允许任何事物挡在我和我的目标中间」(Wilford Woodruff, in Journal of Discourses, 17:246)。

  • 我们可以从伍会长的这段话学到哪些原则?(学生可能指出好几项原则,其中包括:要接受主的邀请去为祂服务,就必须运用对祂的信心,如此也会帮助我们进步、通往永生。将这项原则写在白板上。)

  • 要接受这些为主服务的邀请,我们必须在哪些方面运用对祂的信心?

  • 将为主服务的邀请视作让我们进步、通往救恩和永生的机会,为什么可能会有所帮助?

以色列营行军至密苏里州

展示这里所附的地图:「锡安营路线,1834年」;这个地图标示了以色列营行进的路线。

图像
锡安营路线

向学生说明,约瑟·斯密带领一群志愿者从俄亥俄州嘉德兰前往密苏里州,海仑·斯密和列曼·魏特则带领另一群志愿者从密西根领地出发,并在1834年6月9日与先知的队伍会合。以色列营共计有200多名男子,随行的还有大约12名妇女及10名儿童。(See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Documents, Volume 4: April 1834–September 1835, xx.

请一位学生读出以下四段文字:

锡安营的许多成员都迫不及待参与这次远征,并且以正面眼光看待这次经验。然而,他们也历经了许多磨难。这群人在崎岖的地形上行进了900多英里(约1400多公里),且大部分的人都是徒步前进。他们受尽了炎暑、湿气、雨水、泥泞、器具残破、疾病、双脚酸痛流血,而且食物饮水短缺。耐森·鲍顿是营队的一员,他回忆说:

「在穿越长有树木的大草原时,我们有时候会陷入无水可喝的窘境;我们不熟悉这样的环境,所以没有作好准备。有时候,我们会收集草上的露水来喝;把盘子放在满是露水的草下方,然后快速捞起,露水就会落进盘子里,过滤之后,就可以饮用了」(Nathan Bennett Baldwin, Account of Zion’s Camp, 1882, 11–12, Church History Library, Salt Lake City)。

乔治A.·斯密当时才16岁,就跟着以色列营行军。他后来记录说:

图像
乔治A.·斯密

「我们常常口渴难耐,不得不喝下充满小生物的沼泽水,我在这里学会用牙齿过滤掉孓孑」(Memoirs of George A.Smith, circa 1860–1882, 19–20, Church History Library, Salt Lake City)。

  • 如果你是以色列营的一员,对这些情况可能会有什么反应?

请一位学生读出以下乔治A.·斯密的这段记事。请全班仔细听,找出部分营队成员对行军的状况有何反应。

图像
乔治A.·斯密

「先知约瑟和其他人一样,在整个旅途中疲惫不堪。除了照料锡安营的补给品和管理,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步行,就像任何在大热天日行40到65公里路的人一样,他的双脚也饱受起水泡、流血及肿痛之苦。然而在整个旅程中,他从未说过一句怨言,但是营中大多数弟兄都向他抱怨脚趾肿痛、脚起水泡、路途太远、食物短缺、面包品质差、玉米饼难吃、牛油发霉〔酸臭〕、过期的蜂蜜难闻、培根和起司生蛆等等。有人连狗对他们吠叫都要向约瑟抱怨。遇到扎营的地方水质不佳时,几乎就要造反了。虽然我们是锡安营,营中却有很多人不祷告、不沉思、漫不经心、不警觉、愚蠢凶恶,但我们却不自觉。约瑟必须对我们有耐心,并像教小孩子那样教导我们。不过营中也有许多人从不抱怨,并且随时作好准备,愿意去做领袖命令的事」(乔治A.斯密,引述自总会会长的教训:约瑟·斯密(2007),第287-288页)。

  • 你认为营队的成员为什么对同样的情况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

向学生说明,以色列营的许多成员除了在旅途中经历困难之外,也认出主的天使和祂亲自与他们同行,应验了祂在促成此远征之启示中所赐的应许(见教约103:20教训:约瑟·斯密第288-289页)。

请一位学生读出以下惠福·伍会长的这段话:

图像
惠福·伍

「尽管敌人频频以暴力威胁,我们并不惧怕,也毫不犹豫地继续前进,因神与我们同在,祂的天使在我们前面,我们这一小群人有不动摇的信心。我们知道天使与我们同行,因为我们看到他们」(惠福·伍,引述自总会会长的教训:约瑟·斯密〔2007〕,第288页)。

  • 你在圣徒:第一册第18章读到,以色列营抵达密苏里州后,帕雷·普瑞特和奥申·海德告知他们什么坏消息?(他们通知以色列营,但以理·邓克州长不会派遣州民兵团协助圣徒回到他们的家园。)

  • 以色列营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决定做什么?(他们决定继续旅程,希望能帮助「逃到……克雷郡的圣徒……和杰克森郡的人谈判,达成协议」〔圣徒:第一册第153页〕。)

图像
密苏里州,钓鱼河

展示这里所附的图,并向学生说明,这是密苏里州钓鱼河。

请学生翻到圣徒:第一册第18章。请几位学生轮流读,从第153页「以色列营穿越」那段开始,一直到第154页「河水仍然暴涨」那段结束。请全班跟着仔细看,找出神看顾以色列营的证据。

  • 神以哪些方式保护并祝福以色列营?

  • 我们可以从以色列营成员的经验学习到哪些真理?(学生可能指出好几项真理,其中包括:我们若相信神,祂就可以将我们从困难、不确定的情况中解救出来。我们若忠信,就能在苦难中见到主的祝福。

以色列营解散

向学生说明,暴风雨过后三天,也就是1834年6月22日,主向约瑟·斯密启示说,「长老必须为锡安的救赎,等待一段短时期」(教约105:9),即以色列营不应继续完成协助圣徒取回杰克森郡土地的既定使命。这项启示是在邓克州长拒绝派遣民兵团支援圣徒之后获得的,而且,情况清楚显示,圣徒若试图进入杰克森郡,必定会发生流血冲突。获得该启示后不久,以色列营便开始解散。

请一位学生读出教义和圣约105:9-13,18-19。请全班跟着仔细看,找出主如何提到以色列营中的忠信成员。请几位学生报告他们所发现的事情。

  • 第19节可以如何帮助以色列营的成员了解主命令他们远征的目的?

向学生说明,营队的许多成员在听到这项启示后,就接受该启示为主的话语,但有些人却因为没有机会打仗而生气。禧伯·甘(1801-1868)是以色列营的一员,之后在十二使徒定额组及总会会长团服务。他记录说,营队成员进入密苏里州之前,先知约瑟·斯密警告他们说,「由于我们之中出现纷争及我行我素的态度,惩罚将临到全营,我们必像羊染病一样的死去;不过,只要我们悔改,在主前谦抑自己,诸多的惩罚会消失」(in Orson F.Whitney, Life of Heber C.Kimball [1888], 61–62)。

获得教义和圣约第105篇所记载的启示后两天,营地爆发霍乱,结果有68人感染此病,包括先知约瑟·斯密,并且造成营队中的13人和住在克雷郡的其他两名后期圣徒死亡(see Whitney, Life of Heber C.Kimball, 76;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Documents, Volume 4: April 1834–September 1835, 72, note 334)。幸存的营队成员康复之后,大多都在1834年8月前回家了。

请一位学生读出以下十二使徒定额组大卫·贝纳长老的这段话。

图像
大卫·贝纳

「圣徒们未能在杰克森郡自己的土地上重建起来,于是有人认为锡安营是一次失败且毫无效益的尝试。在嘉德兰,有个弟兄没有信心自愿跟营队一起走,后来遇到刚从密苏里州回来的百翰·杨,就问他说:『你和约瑟·斯密这趟密苏里州之行无功而返,究竟得到了什么?』『得到了我们此行想得到的一切,』百翰·杨立刻回答说:『就算拿嘉卡郡的一切财富,我也不愿交换我从那次远征中获得的经验。』嘉卡郡就是当时嘉德兰的所在地〔Brigham Young, in B. H. Roberts,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he Church, 1:370–71〕」(参阅大卫·贝纳,「站在主一边:从锡安营学到的教训」,2017年7月,利阿贺拿,第17页)。

  • 百翰·杨回答说,营队「得到了我们此行想得到的一切」,可能是什么意思?(他们完成了主期望他们完成的事。)

请一位学生读出以下惠福·伍会长的这段话。请全班仔细听他如何描述自己在以色列营的经验。

图像
惠福·伍

「我们获得了无法用别的方法获得的经验。能亲眼看到先知的脸、与他一起走一千六百公里的路程、看见神的灵在他身上成就的事工,以及耶稣基督赐给他的启示,又看到这些启示一一应验,真是我们的荣幸」(惠福·伍,引述自总会会长的教训:约瑟·斯密〔2007〕,第283页)。

向学生说明,以色列营的成员回到俄亥俄州几个月后,先知约瑟·斯密在1835年2月14日组织十二使徒定额组,并在两个星期之后组织七十员定额组。不妨问学生,他们是否记得有哪些人被召唤到十二使徒定额组中服务(见圣徒:第一册第162-163页)。

请一位学生读出以下大卫·贝纳长老的这段话。请全班跟着仔细看,找出以色列营的远征如何准备刚被召唤的教会领袖去从事服务。

图像
大卫·贝纳

「有趣的是,1835年被召唤到十二使徒定额组的八位弟兄,以及同一时期被召唤的所有七十员,都曾是锡安营的一员。先知约瑟·斯密在召唤七十员之后的会议上说:

「『弟兄们,你们有些人因为没有在密苏里州打仗而生我的气,但是我告诉各位,神不希望你们作战。祂无法只靠着十二个人向世界打开福音之门来建立祂的国度,也无法只靠着在他们指导下行事的七十个人。祂是要从一群人中选出愿意献出他们的生命,像亚伯拉罕那样做出莫大牺牲的人』〔Joseph Smith, in Joseph Young Sr., Histor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eventies (1878), 14; see also History of the Church, 2:182〕。……

「主的这支自愿军所得到的经验,也是在为后来教会成员大批的迁移行动作准备。锡安营有20多人在两次大迁徙中担任队长和军官——第一次是四年后,有8千至1万人从密苏里州迁往伊利诺州;第二次是12年后,有1万5千名左右的后期圣徒从伊利诺州浩浩荡荡西迁至盐湖地区和洛矶山脉的其他山谷。锡安营预作的训练对教会有极大的价值」(参阅大卫·贝纳,「站在主一边:从锡安营学到的教训」,2017年7月,利阿贺拿,第18页)。

  • 关于主如何准备我们完成祂的事工,我们可以从锡安营的远征中学到哪项原则?(学生应指出类似以下的原则:主赐给我们经验,帮助我们准备好完成祂的事工。

  • 你认为了解这项原则对我们来说为什么很重要?

  • 你曾经看到主如何准备你或你认识的人去完成祂的事工?

复习本课讨论过的真理。邀请学生在自己的研读日记中写下,因为上课时的学习或感受,让他们想承诺做哪些事。不妨请几位学生跟全班分享他们的答案。

请学生阅读圣徒:第一册第20~21章,为下一课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