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福音教義
第27課:「祂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


27

「祂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

馬太福音第28章路加福音第24章約翰福音第20−21章

目標

幫助班員對救主的復活以及此事所帶來的祝福表示感激。

準備事項

  1. 閱讀下列經文,並加以沉思、祈禱:

    1. 馬太福音28:1−5路加福音24:1−12約翰福音20:1−10。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其他婦人來到耶穌的墳墓那裡,發現墳墓空了。天使宣布耶穌已經復活。彼得和約翰來看空著的墳墓。復活的主向幾位婦女顯現。

    2. 路加福音24:13−35。耶穌與兩位前往以馬忤斯的門徒一同行路、談話。他們一直到祂爲他們擘餅的時候,方才認出祂來。

    3. 馬太福音28:16−20路加福音24:33−53約翰福音20:19−31。耶穌向使徒顯現,向他們顯示祂已經復活了,並吩咐他們要向各國傳講福音。多馬觸摸耶穌手上、腳上和肋旁的傷痕。

    4. 約翰福音第21章。耶穌在提比哩亞海(加利利海)再次向幾位使徒顯現。祂吩咐彼得要「餵養我的羊」。

  2. 補充閱讀:馬可福音第16章

  3. 請一位班員準備好,扼要地講述耶穌與兩位門徒前往以馬忤斯時發生的事(路加福音24:13−32)。

  4. 如果能取得下列圖片,請在課程中使用。埋葬耶穌(62180;福音圖片集231);耶穌的墓(62111;福音圖片集232)或空著的墳墓(福音圖片集245);馬利亞和復活的主(62186;福音圖片集233);耶穌顯示身上的釘痕(62503;福音圖片集234);以及復活的耶穌基督(62187;福音圖片集239)。

  5. 教學建議:主吩咐彼得要「餵養我的羊」(約翰福音21:16−17),此一吩咐亦適用於每位教師。要虔心地找出方法來,使經文中的屬靈糧食對班員具有吸引力,使他們都樂於享用。(見教導──沒有更偉大的召喚第5−7頁)

課程發展建議

專心活動

適時採用下列活動或是你自創的活動來開始上課。

講述以下由雅各‧派拉茂長老所說的故事:

「多年前,……一位報章作者被人問及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什麼新聞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聞?』」

專心活動

  • 你會怎樣回答這個問題?

派拉茂長老繼續說道:「〔這作者〕爲這問題反覆思量,和許多人談論,並盡全力研讀資料,以便找出答案。最後,他寫在報紙上的答案竟是:『知道耶穌基督今日仍活著是世人所能得到的最重要的新聞。事實上,如果祂今日仍活著,那麼我們也將能如祂說的,永遠活著』」(1991年1月,聖徒之聲,第56頁)。

展示「準備事項」部分所列的圖片。說明門徒因基督的死亡所感到的憂傷,已因祂復活而被一種難以言諭的喜悅所取代。我們一樣也可以因爲知道基督已復活而同感喜樂。

繼續展示圖片,進行到課程的適當部分時再加以討論。

經文討論及應用

教導下列經文章節時,請與班員討論:他們對復活的認知,怎樣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不要試圖找出復活前後各項事件的發生順序,(每位福音書作者所交待的先後順序都有些微的不同),卻要專注在各福音書中對復活所作的見證上。

1.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其他婦女都見到了復活的主。

討論馬太福音28:1−15路加福音24:1−12;以及約翰福音20:1−10。邀請班員朗讀所選的經文。說明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後,祂的身體即被人用乾淨的麻布包起來,放在耶穌的門徒亞利馬太人約瑟所屬的墳墓裡(馬太福音27:57−60路加福音23:50−53約翰福音19:38−42)。這件事完成得極快,因爲安息日即將來臨。安息日後的清晨,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其他婦女帶著香料和油膏回到墳墓,要徹底膏抹耶穌的身體。

2.兩位前往以馬忤斯的門徒見到了復活的主。

討論路加福音24:13−35。請受指派的班員扼要講述該段經文章節。

  • 革流巴與同伴在前往以馬忤斯的路上爲什麼感到憂傷?(見路加福音24:13−24)當復活的主與他們同行的時候,教導了他們什麼?(見路加福音24:25−27

  • 耶穌在教導的時候,這兩位門徒有何感受?(見路加福音24:32)是誰讓他們有這種感受?(聖靈的影響力)邀請班員講述他們在研讀福音或聆聽他人教導福音時得到聖靈見證的經驗。

3.使徒都見到了復活的主。

閱讀選自馬太福音28:16−20路加福音24:33−53;以及約翰福音20:19−31的經文,並加以討論。

  • 救主在復活之日的傍晚向使徒顯現時,他們以爲見到了什麼?(見路加福音24:36−37)耶穌如何向他們保證祂是復活的人,而不是靈?(見路加福音24:38−43

  • 多馬對於其他使徒見證了主已復活一事作何反應?(見約翰福音20:24−25)他如何才相信主已經復活了?(見約翰福音20:26−29)我們有時也會怎樣顯露出和多馬一樣的弱點?

    戈登‧興格萊會長曾說:

    「你們不也聽到其他人說了像多馬一樣的話?他們說:『拿出實際的證據來,向我們的眼睛、耳朵和我們的雙手提出證明,不然我們就不信。』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所說的話。不信的多馬只是一個例子,因爲歷代都有這樣的人;他們若不能以自然科學的方式來證明或解釋,就不願意接受,就好像他們可以證明愛心、信心,甚或電力等物理現象一般。……

    「對那些能聽到我聲音的不信者,我要複述主在讓多馬摸祂手上的釘痕時對多馬所說的話:『不要疑惑,總要信』」(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78, 90; or Ensign, May 1978, 59)。

  • 我們要如何更完全地聽從主的訓誡:「不要疑惑,總要信」?(約翰福音20:27

4.有些使徒在提比哩亞海(加利利海)邊再次見到耶穌。

閱讀選自約翰福音第21章的經文章節,並加以討論。

  • 復活的主於七位使徒捕魚時,再次向他們顯現。他們當時是如何認出岸上的耶穌的?(見約翰福音21:4−7)他們吃了東西後,耶穌就要求彼得和其他的使徒做什麼事?(見約翰福音21:15−17)我們要如何餵養主的羊?

  • 約翰爲何要寫下復活後的耶穌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見約翰福音20:30−31)你如何因爲研讀耶穌復活的經文紀錄而獲益?

結論

見證耶穌基督已經復活,並且由於祂的緣故,我們也都將復活。就你對復活的認知如何帶給你力量與安慰一事分享見證。

其他教學建議

以下資料可用來補充本課所建議之課程大綱。可採用其中一項或多項建議,作爲課程的一部分。

1.「祂……已經復活了」(馬太福音28:6

課程結束之前,安排一組人合唱「祂已復生」(聖詩選輯,第120首),或「基督我主今復生」(聖詩選輯,第121首)。或請一組兒童齊唱「主耶穌是否已復生?」(兒童歌本,第44頁)。

2.「婦人,爲什麼哭?」(約翰福音20:15

指出只有在約翰福音的福音書中,才有記載主復活後不久即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的紀錄。請一位班員讀出約翰福音20:11−18中的這段記載。邀請班員分享他們對此事件的感想。

3.其他人也見到了復活的主。

4.有關復活的經文

摩爾門經、教義和聖約中皆有數節經文能加強我們對復活的認識。在時間許可的範圍內,盡量多討論以下要點:

  1. 耶穌是第一個復活之人(尼腓二書2:8),而且由於祂的復活,每一個人也都會復活(尼腓二書9:22阿爾瑪書11:42,44)。

  2. 在耶穌基督之後,接受高榮榮耀的人會首先復活,其次是接受中榮榮耀的人,然後是接受低榮榮耀的人,最後是沉淪之子(教約88:96−102)。

  3. 復活的時候,我們的靈體會和完美的身體重新結合,永遠不再分離(阿爾瑪書11:43,45)。

  4. 我們在世上所獲得的知識和智能,「會在復活時與我們一起復活」(教約130:18−19)。

  5. 死者的靈認爲靈體與身體的分開是種束縛;復活則使我們得享完全的喜樂(教約138:12−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