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會長的教訓
第46章:殉教:先知以血印證其見證


第46章

殉教:先知以血印證其見證

「在神和祂人民的眼中,他生時偉大,並且他死後偉大。」

約瑟·斯密的生平

於1843年冬到1844年春這段期間,納府的情勢緊張,約瑟·斯密的敵人處心積慮地想消滅他和教會。先知深知他塵世的使命很快就要結束,便經常與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會面,指導他們,並授予他們管理教會所必要的聖職權柄。所有這些準備工作在1844年3月一次與使徒和幾位密友的聚會中作了最終的總結。在這次意義非凡的會議中,先知將他死後管理教會的責任交託給十二使徒,說明他已經把一切必要的教儀、權柄和權鑰都授予了他們。「我把帶領教會的重擔與責任,交到你們肩上了;現在,挺起你們的肩膀,像個大丈夫一樣把它扛起來;因爲主神要我稍事休息。」1

1844年6月10日,當時擔任納府市長的約瑟·斯密與納府市議會下令銷毀納府眞相報和用來印刷這報紙的印刷機。納府眞相報是一份反摩爾門報紙,該報攻訐先知和其他聖徒,並要求廢止納府章程。市政府官員深怕該刊物會引發暴亂。由於市長和市議會所採取的行動,伊利諾州當局以莫須有的暴動罪名控告先知、其兄長海侖及其他納府市官員。伊利諾州州長陶姆斯·福特下令要這些人到伊利諾州的郡政府所在地卡太基受審,並且答應會保護他們。約瑟知道如果前往卡太基,等於是把性命交在威脅要殺害他的暴徒手中。

約瑟和海侖相信暴徒想要的只是他們兩個人,遂決定往西行以保命。6月23日,他們渡過密西西比河,但是當晚從納府來的弟兄們找到先知,告訴他如果他不向卡太基當局投案的話,軍隊將進駐納府市。先知同意出面,希望能平息政府官員和暴徒們的怒氣。6月24日,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與家人道別,和其他納府市官員向卡太基出發,在第二天主動向卡太基的郡方官員自首。弟兄們在原先被控的罪名交保獲釋後,隨即又被誣控以謀反伊利諾州的叛亂罪而遭逮捕,關進卡太基監獄等候聽證。當時唯一沒有去傳教的兩位十二使徒成員約翰·泰來長老和威拉·理查長老則自願與他們同行。

1844年6月27日下午,這幾位弟兄鬱悶地在牢裡靜靜坐著。其中一人請聲音渾厚高亢的泰來長老唱歌給他們聽。不久,他的歌聲揚起:「一個憂傷旅途中人,常常攔住我的道路,祂謙卑的求我幫忙,簡直令我無法抗拒。」2泰來長老回憶說,那首聖詩「與我們當時的心境相當吻合,因爲我們的精神都非常沮喪、沉悶和憂鬱。」3

下午五點剛過,有一大群攻擊者向監獄猛攻,向裡面的人開槍射擊。不到幾分鐘,這次邪惡的行動就結束了。海侖·斯密第一個被槍射中,幾乎是當場死亡。理查長老奇蹟般地只受了點皮肉之傷;泰來長老雖然身受重傷卻存活下來,後來成爲第三任總會會長。約瑟先知跑到窗戶邊,受了致命的一擊。復興時期的先知和他的哥哥海侖用他們的血印證了他們的見證。

約瑟·斯密的教訓

神保護約瑟·斯密,直到他完成塵世使命爲止。

1842年8月,約瑟·斯密説:「我目前的感覺是,因爲全能的主已保全我到今天,藉著聖徒們團結一致的信心和祈禱,祂將繼續保全我,直到我完全達成今生的使命,並且穩固地在這末後的日子建立聖職圓滿的福音期,讓世上及地獄的一切力量永遠都無法戰勝它爲止。」4

1843年10月,先知説:「我敢說全世界沒有人能摧毀神的事工;我預言在我完成工作之前,他們絕對沒有力量殺害我,而我已準備好迎接死亡。」5

1844年5月,先知説:「神會一直保護我,直到我完成使命。」6

1844年6月,先知説:「我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我已預備好獻出自己爲這人民犧牲;因爲我們的敵人能做什麼?他們僅能殺害身體而已,他們的權勢就到此爲止了。我的朋友們,要屹立不搖;切勿畏縮。不要尋求保全你們的性命。凡懼怕爲眞理捨命的人,將喪失永生。要堅持到底,我們將會復活,成爲像眾神一樣,在高榮的王國、公國和永恆主權中統治。」7

1844年6月27日一早,約瑟·斯密在卡太基監獄匆忙地寫了一封信給愛瑪·斯密:「我完全聽天由命,我知道我是無罪的,而且已盡力做了所能做的一切。向孩子們及我所有的朋友轉達我的愛意。……至於叛亂罪,我知道我並沒有犯任何這樣的罪,他們也無法證明我有任何叛亂的跡象,因此妳不要害怕,我們不會因爲這個原因而受到任何傷害的。願神祝福你們大家。阿們。」8

約瑟·斯密在死前把主印證在他身上的每項聖職權鑰和權力都授予十二使徒。

第四任總會會長惠福·伍回憶道:「〔約瑟·斯密〕在生前的最後一個冬天,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與十二使徒定額組在一起,教導他們。他不是只用幾個小時幫助他們了解福音的教儀,而是日復一日、週復一週、月復一月地教導他們和其他少數人明白神國度的事務。」9

惠福·伍談到約瑟·斯密在1844年3月與使徒們聚會的情形:「我記得〔約瑟·斯密〕死前對我們作的最後一次演講,……他大概站了3個小時,房間裡似乎充滿烈火,他的臉如琥珀般晶瑩,身上被著神的權能,向我們說明我們的職責及神這項圓滿偉大的事工,並對我們說:『神曾賜予活在地面上任何人,有關生命及救恩的各項權鑰、權能、原則,皆已印證在我頭上。這些原則、這個聖職及權力皆屬於這偉大且最後的福音期——天上的神已著手在地面上建立的福音期。』他向十二使徒說:『現在我已將神印證給我的每項權鑰、權能及原則印證給你們。』他繼續說:『我能活到現在,已經夠久了,我一直在這人民當中,爲救贖的偉大事工而努力。我也一直希望能活著看到這座聖殿完工,但我在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不過你們會看到,你們會看到。』……

「他這樣講完之後,又說:『我告訴你們,這個國度的重擔已落在你們肩上了;你們必須在全世界擔負這項責任,若不這麼做,詛罰將臨到你們。』」10

十二使徒定額組的成員記寫道:「我們,〔十二使徒〕,……出席了〔1844年〕3月下旬在納府市召開的一次議會。……

「在該議會中,約瑟·斯密的神情看來有些沮喪,他發自肺腑地對我們……說:『弟兄們,主要求我加速我們從事的事工。……不久即將發生一件大事,也許是敵人要殺害我,萬一果眞如此,而我持有的權鑰及權力又還沒有交託給你們,則它們將在世上消失。但是若我能順利將它們按立到你們頭上,只要神容許,就讓我成爲謀殺者手下的犧牲品吧。我會甘心樂意地離開這個世界,因爲我知道我的工作已做完,神國的基礎會在這個圓滿的福音期建立起來。

「『領導這個教會的責任必須落在十二使徒肩上,直到你們派任其他的人接替爲止。你們的敵人不會一次就把你們全都殺害,萬一你們之中有人遇害,你們可以按手在其他人頭上,補足定額組的空缺。如此一來,這權力和這些權鑰就能永留在世上。』……

「我們永遠忘不了他在這次會議中的神情和話語。他說完這些話後,在地板上來回走著,說:『由於已卸下肩頭重擔,我覺得自己像軟木塞一樣輕盈。我感到輕鬆自在。感謝神讓我得到這樣的解脫。』」11

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帕雷·普瑞特寫道:「這個偉大的好人受了神的引導,在死前不時把十二使徒召集起來,教導他們明白所有關於神的國度、教儀和管理等事宜。他經常說他是在打地基,而主體建築則留待十二使徒去完成。他說:『我不知道爲什麼;但是爲了某種理由,我不得不加速準備,把聖職的所有教儀、權鑰、聖約、恩道門和印證教儀都授予十二使徒,讓他們了解有關這聖所〔聖殿〕與其中恩道門等一切事物的樣式。』

「做完這事以後,他非常高興;因爲他說,主將把這重擔放在你們肩上,讓我休息一陣子;他又說:假如他們殺害我,神的國還是會繼續推進,現在我已經完成了那交在我手中的工作,也就是說我已按照上天所賜的異象,還有上天顯示給我的樣式,把建立國度的一切事物都交託給你們了。」12

第二任總會會長百翰·楊教導説:「約瑟去世之前,已把他自己所持有的一切屬於使徒的權鑰及權能都授予我們了。在這世上或未來的世界,沒有人能將它從約瑟及十二使徒中取走。約瑟經常對十二使徒說:『我已立下基礎,你們必須在此基礎上發展,因爲國度的事全落在你們肩上了。』」13

約瑟·斯密先知和他的哥哥海侖爲了他們對福音的見證,於生於死都堪稱偉大。

教義和聖約135:1-6所述,當時擔任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的約翰·泰來寫道:「我們宣布先知約瑟·斯密和教長海侖·斯密的殉教,來印證這本書和摩爾門經的見證。一八四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大約下午五時,他們在卡太基監獄遭一百五十名到二百名塗上黑色的武裝暴徒槍殺。海侖第一個遭槍殺,他鎭定地倒下,喊著說:我死了!約瑟從窗戶跳出,正要跳時就被槍殺,他喊著說:哦主,我的神!他們兩人死後還遭野蠻地射擊,身上各中四槍。

「約翰·泰來和威拉·理查,十二使徒中的二位,是當時室內僅存的人;前者身中四槍,傷勢嚴重,但後來痊癒了;而後者,靠神的護佑逃過一劫,衣服上連個洞都沒有。

「約瑟·斯密,主的先知和先見,爲世人的救恩所做的,除了耶穌之外,較任何曾在世上活過的人都多。在短短二十年裡,他靠神的恩賜和能力翻譯摩爾門經,使摩爾門經問世,並促成摩爾門經在兩大洲發行,將其中包含的圓滿的永久福音傳到大地四方;他使這本由啓示和誡命結合而成的教義和聖約一書問世,並爲了人類兒女的益處,使許多充滿智慧的其他文獻和教訓問世;聚集了數千後期聖徒,建立了一座大城,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聲望和名譽。在神和他的人民眼中,他活得偉大,死得偉大;像古時候主大部分的受膏者那樣,他用自己的血印證了他的使命和事工;他哥哥海侖也一樣。他們活著不分開,死時也不分離!

「約瑟在遇刺前兩三天,到卡太基去,將自己交給法律的虛妄要求時,說道:「我此去像一隻待宰的羔羊,但是我平靜得像夏日的早晨;我對神和對所有的人都有個無愧的良心。我將死得無辜,但是眾人談到我時會說——他被殘酷無情地謀殺了。」——當天早晨,海侖準備好要去的時候——應該說去被屠宰吧?是的,事實就是如此——他讀了摩爾門經以帖書第十二章結尾的以下這段經文,並將該頁摺了起來:

「事情是這樣的,我祈求主賜恩典給外邦人,讓他們有仁愛。事情是這樣的,主對我説:如果他們沒有仁愛,對你是無關緊要的,你一向忠信;所以,你的衣服必被滌淨。因爲你已看到自己的弱點,你必成爲堅強,終必坐在我在父家裡預備的地方。我……現在要向外邦人告別,是的,也向我愛的弟兄們告別,等以後在基督的審判寶座前再見了,在那裡所有的人必將知道,我的衣服沒有被你們的血玷污。〔以帖書12:36-38。〕如今留遺言的人死了,他們的遺言已經生效。

「海侖·斯密在一八四四年二月是四十四歲;約瑟·斯密在一八四三年十二月是三十八歲;今後他們的名字將列在殉教者當中;各國的讀者都將記得,爲了這腐敗世界的救恩,付出了十九世紀最好的血,摩爾門經和本教會這部教義和聖約才得以問世;如果爲了神的榮耀,火能燒燬綠樹,那麼燒掉枯樹來淨化腐敗的葡萄園該是多麼容易。他們爲榮耀而活,爲榮耀而死,榮耀是他們永恆的賞賜。他們的名字將如那賜給已聖化者的寶石,世世代代傳給子孫。」14

約瑟·斯密完成塵世使命,用血印證他的見證。

百翰·楊説:「儘管敵人有力量殺害我們的先知,但他們只是殺害他的身體而已,他生前心中要做的一切事都完成了嗎?他完成了!我確實知道他完成了。」15

百翰·楊教導説:「是誰解救約瑟·斯密脫離他敵人的掌握直到他死的那一天呢?是神;雖他一再地被帶到死亡邊緣,從世人的眼光看來他是不可能被救的。他被監禁在密蘇里州時,沒有人料想到他竟會逃脫他們的掌握,而我具有亞伯拉罕般的信心,告訴弟兄們說,像主神活著一樣的確實,他必會脫離他們的掌握。他雖預言過自己活不到四十歲,可是我們都曾奢望那預言不會成眞,我們希望他永遠與我們在一起;我們以爲我們的信心可以勝過那個預言,可是我們錯了——他終於爲他的宗教殉道了。我說那也好,現在這見證具有十足的效力;他以血印證了他的見證。」16

惠福·伍見證説:「以前我對他的死和他生命被取走的方式感到無法釋懷。……我覺得假如……能照約瑟的心願,他一定會希望帶領聖徒到洛磯山脈的。但是後來,我完全能坦然接受一個事實,就是:按照神的計畫,一定需要他這個帶領本福音期的人,用自己的血來印證他的見證,然後持著本福音期的權鑰到靈的世界去,開啓了現在已在進行的向『靈監的靈』傳播福音的事工。」17

第六任總會會長約瑟F.·斯密教導説:「〔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的〕殉教教了我們什麼?首先,我們學到『凡有遺命必須等到留遺命的人死了』(希伯來書9:16)這個重要的課程。此外,我們學到殉教者的血正是教會的種子。主容許有犧牲,如此一來,道德正義之士的見證才能對這悖逆不義的世界作嚴正的指控。再者,他們成了偉大愛心的揩模,就像救贖主所說的:『人爲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翰福音15:13)。他們向聖徒和世人表達了這種美好的愛心;因爲他們倆在前往卡太基之前,就已知道也說明了他們是去送死的。……他們的勇氣,他們的信心,他們對人的愛心是無止境的,他們爲他們的人民付出了一切。這樣的奉獻與愛心讓那些享有聖靈爲伴的人毫不懷疑,這兩位良善且眞誠的人的確是主所授權的僕人。

「這次的殉教對主的人民來說一直是一種靈感的啓發。它幫助他們承受個人的考驗;給他們追求正義道路、認識眞理並奉行眞理的勇氣,而且一定會在後期聖徒心中留下神聖的回憶;他們就是透過神的僕人約瑟·斯密學到了神所啓示的偉大眞理。」18

第八任總會會長喬治·斯密説:「約瑟·斯密履行了他的使命;就在面對死亡的那一刻,他說:『我此去像一隻待宰的羔羊,但是我平靜得像夏日的早晨;我對神和對所有的人都有個無愧的良心。我將死得無辜,但是眾人談到我時會說——他被殘酷無情地謀殺了。」』〔見教約135:4〕。他不怕站在我們天父可愛的審判欄前,爲他在肉身中所有的行爲負責。他不怕面對別人對他的指控,說他欺騙人民,待他們不公。他不怕今生使命的結果,也不擔心這事工最後是否勝利;他知道這是來自神的事工,他爲此犧牲了他的性命。」19

第十五任總會會長戈登·興格萊見證:「〔約瑟·斯密〕對於自己所領導的事工如此堅定,對自己的神聖召喚如此肯定,難怪他能置個人死生於度外。雖然預知自己即將遇害,他還是毫不抵抗地將自己交在暴民手中,以鮮血印證了自己的見證。」20

研讀與教導的建議

閱讀本章或準備教課時,不妨思考下列要點。如需其他建議,見第ⅶ-ⅹⅱ頁。

  • 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遇害前不久,約翰·泰來長老唱了「一個憂傷旅途中人」。唱這首聖詩(聖詩選輯,第17首)或讀出歌詞,想一想這些歌詞如何適用於約瑟·斯密先知的一生。爲什麼這首聖詩非常合適當時的情況?

  • 約瑟·斯密把聖職權柄授予十二使徒,複習他們對此事的見證(第532-535頁)。你認爲使徒們爲什麼覺得爲這些經驗作見證是很重要的?你對總會會長的繼任有何見證?

  • 研讀約翰·泰來對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殉教一事的敘述(第535-536頁)。「〔約瑟·斯密〕爲世人的救恩所做的,除了耶穌之外,較任何曾在世上活過的人都多」。你會如何爲這句話辯護?海侖前往卡太基監獄之前,讀了以帖書12:36-38,並把那一頁摺了起來。這段經文如何適用於約瑟和海侖的情況?想到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爲了他們對耶穌基督的見證所作的犧牲,你有什麼感覺?

  • 閱讀第537-539頁近代先知的見證。對於他們的見證,你還能加上什麼感恩的話和見證?

相關經文:希伯來書9:16-17教約5:21-2298:13-14112:30-33136:37-40

註:

  1. Quoted in declaration of the Twelve Apostles (undated draft), reporting Mar. 1844 meeting; in Brigham Young, Office Files 1832-78 Church Archives,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Salt Lake City, Utah.

  2. 「一個憂傷旅途中人」,聖詩選輯,第17首

  3. John Taylor, quoted in History of the Church, 7:101; from John Taylor, “The Martyrdom of Joseph Smith,” in Historian’s Office, History of the Church ca. 1840s-1880, p. 47, Archives.

  4. History of the Church, 5:139–40;摘自約瑟·斯密於1842年8月31日在伊利諾州納府的講道;伊莉莎·舒報導;亦見第562頁,附錄,第3項。

  5. History of the Church, 6:58;摘自約瑟·斯密於1843年10月15日在伊利諾州納府的講道;威拉·理查報導;亦見第562頁,附錄,第3項。

  6. History of the Church, 6:365;摘自約瑟·斯密於1844年5月12日在伊利諾州納府的講道;陶姆斯·布羅克報導。

  7. History of the Church, 6:500;摘自約瑟·斯密於1844年6月18日在伊利諾州納府的講道。教會史的編纂者把數位目擊者的口頭敘述彙集成單篇講道的紀錄。

  8. 1844年6月27日,約瑟·斯密在伊利諾州卡太基的卡太基監獄給愛瑪·斯密的信;密蘇里州獨立城基督社區教會檔案室;副本存於本教會檔案室。

  9. Wilford Woodruff, Deseret News: Semi-Weekly, Dec. 21, 1869, p. 2.

  10. Wilford Woodruff, Deseret Semi-Weekly News, Mar. 15, 1892, p. 2; punctuation modernized.

  11. Declaration of the Twelve Apostles (undated draft), reporting Mar. 1844 meeting; in Brigham Young, Office Files 1832-78, Church Archives.

  12. Parley P. Pratt, “Proclamation to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Millennial Star, Mar. 1845, p. 151.

  13. Brigham Young, quoted in History of the Church, 7:230;分段改變;摘自百翰·楊於1844年8月7日在伊利諾州納府的講道。

  14. 教義和聖約135:1-6

  15. Brigham Young, Deseret News, Apr. 30, 1853, p. 46.

  16. 1852年8月1日,百翰·楊在猶他州鹽湖城的講道;in Historian’s Office, Reports of Speeches ca. 1845-85, Church Archives.

  17. Wilford Woodruff, Deseret News, Mar. 28, 1883, p. 146.

  18. Joseph F. Smith, “The Martyrdom,” Juvenile Instructor, June 1916, p. 381; punctuation modernized; paragraph divisions altered.

  19. George Albert Smith,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04, p. 64; spelling modernized.

  20. 戈登·興格萊,1995年10月,聖徒之聲,「信心:我們宗教的精髓」,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