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大會
他們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
2022年10月總會大會


他們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

我見證耶穌活著,祂認識我們,而且祂有能力醫治、改變和寬恕。

各位弟兄姊妹和朋友,2013年,我和妻子蘿拉蒙召喚在捷克/斯洛伐克傳道部擔任傳道領袖。我們的四個孩子也和我們一起服務。1我們一家蒙福與優秀的傳教士共事,也因傑出的捷克和斯洛伐克聖徒而備受祝福。我們愛祂們。

我們一家人進入傳道區時,謹記著約瑟·胡適令長老的一個教訓。在一篇題為「最大的誡命」的演講中,胡適令長老問道:「你愛主嗎?」對於表示愛主的我們,他的忠告既簡單又深刻,就是要:花時間和主在一起,沉思祂的話語,擔負祂的軛,試著去了解和服從。2胡適令長老接著應許,只要我們願意花時間研讀耶穌基督,就會蒙得使人改變的祝福。3

我們將胡適令長老的這番忠告和應許牢記在心。我們和我們的傳教士都會花很長的時間和耶穌一起,研讀新約中的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以及摩爾門經中的尼腓三書。每次傳教士會議結束時,我們都會回到我們所說的這「五本福音書」4,再次閱讀、討論、思考和學習耶穌的事蹟。

無論是對我還是蘿拉,或是對我們的傳教士而言,花時間和耶穌一起研讀經文改變了一切。我們更深刻地體認到祂是誰,以及祂看重什麼。我們一起思考祂如何教導、教導什麼、祂如何顯露愛心、如何祝福和服務、祂的神蹟、祂如何回應背叛、如何因應困難的情緒,祂的頭銜和名字、祂如何傾聽、如何化解衝突、祂所處的世界、祂說的比喻、祂如何鼓勵合一和仁慈,祂寬恕和醫治的大能,祂的講道,祂的祈禱,祂的贖罪犧牲,祂的復活,祂的福音。

我們經常覺得自己就像身材矮小的撒該,在耶穌經過耶利哥的時候,就跑去爬上桑樹,像路加說的那樣,我們想「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5不是要看我們心中期待的耶穌,而是要看看祂曾經以及現在的真實樣貌。6正如胡適令長老所應許的,我們以非常真實的方式學習到:「耶穌基督的福音是潛移默化的福音,將我們從塵世的男女,淬鍊成為能承受永生的男女。」7

那些日子很特別。我們開始相信,「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8在布拉格、布拉提斯拉瓦或布魯諾的那些神聖午後,我們體會耶穌的大能和真實,這些時光持續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我們常常研讀馬可福音2:1-12。這裡面的故事發人深省。我要直接讀出馬可福音的部分章節,然後談談,在和我們的傳教士及其他人一起深入研讀和討論後,我開始了解到的一些事。9

「過了些日子,耶穌又進了迦百農。人聽見他在房子裏,

「就有許多人聚集,甚至連門前都沒有空地;耶穌就對他們講道。

「有人帶著一個癱子來見耶穌,是用四個人抬來的;

「因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穌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頂,既拆通了,就把癱子連所躺臥的褥子都縋下來。

「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小子,你的罪赦了。』」

耶穌和幾個圍觀者談了幾句,10就看著癱子,治好了他的身體,祂說:

「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那人就起來,立刻拿著褥子,當眾人面前出去了,以致眾人都驚奇,歸榮耀與神,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11

現在,我所理解的故事是這樣的:耶穌在傳道初期回到迦百農,那是個小漁村,位於加利利海北岸。12他最近行了一連串奇蹟,醫治病人,趕出惡鬼。13村民們聽說祂要在某戶人家停留,就聚集到那裡,急切地想要聽祂說話,也想要感受一下這位名叫耶穌的人是什麼樣子。14他們到了後,耶穌就開始教導。15

當時在迦百農的住宅都是單層的平房,棟棟相連。16屋頂和牆壁都是混合石頭、木材、黏土和茅草築成,房子旁邊有一些簡單的台階,直達屋頂。17眾人很快來到,擠滿了耶穌正在教導的房間,甚至擠到了街上。18

這故事的焦點是一個「癱子」和他的四個朋友。19癱子是指癱瘓的人,通常很虛弱、會不斷顫抖。20我想像著,這四人中有一位說:「耶穌來我們村子了。我們都知道祂會行奇蹟,會治病。要是能把我們的朋友帶到耶穌那裡,或許他也能痊癒。」

因此,他們的朋友躺在褥子上,他們每人各持褥子一角,開始抬著他穿過迦百農那些迂迴窄小的土路。21他們肌肉酸痛地轉過最後一個轉角後,就看到經文所說的場景,一大群要聽講道的人聚在那裡,讓他們根本無法靠近耶穌。22憑著愛與信心,這四個人沒有放棄,而是攀上台階,小心翼翼地將朋友和褥子抬到平坦的屋頂上,然後在耶穌教導的房間上方,拆開了屋頂,將朋友垂放下去。23

想想看,在一個本該很嚴肅的教導時刻,耶穌聽到一陣摩擦的噪音,於是抬起頭來,看到天花板上有個洞越來越大,灰塵和茅草不斷落下。一個癱子躺在褥子上,被垂降到地面。值得注意的是,耶穌看出這不是干擾,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祂注視著褥子上的那個人,當眾寬恕了他的罪,治好了他的身體。24

談過馬可福音第2章的故事後,有關耶穌是基督的幾項重要真理就變得很清楚了。首先,當我們努力幫助我們所愛的人歸向基督時,我們可以確信,祂有能力除去罪的重擔,給予寬恕。第二,當我們帶著身體、情緒或其他各種疾病來歸向基督時,我們可以知道,祂有醫治和安慰的大能。第三,當我們像這四個人一樣,努力帶領他人歸向基督時,我們可以確信,祂會看到我們真實的心意,也會適當地成全我們。

記住,耶穌的教導因為屋頂上的洞而中斷了。然而耶穌沒有責備挖洞打斷祂的那四個人,也沒有不予理會,經文告訴我們:「耶穌(看)見他們的信心。」25眾人親眼目睹奇蹟,「就歸榮耀與神,因為他將這樣的權柄賜給人」。26

弟兄姊妹們,結束前,請容我再說兩件事。不論我們是傳教士、施助者、慈助會會長、主教、教師、父母、兄弟姊妹或朋友,我們這些後期聖徒門徒,都在參與帶領他人歸向基督這項事工。因此,那四位朋友所展現的品質,很值得我們琢磨和效法。27他們勇敢、能變通、有韌性、有創意、有技能、抱持希望、為人堅定、忠信,樂觀、謙卑,又有恆心。

此外,這四個人也凸顯了社群和交誼在靈性上的重要意義。28為了把他們的朋友帶到基督面前,這四個人必須各自抬起自己負責的褥子一角。如果有一個人放手,事情就會變得更加困難。如果有兩個人放棄,這件事根本就無法完成。我們每個人在神的國度中都有一份要盡的責任。29只要我們履行這責任,善盡本分,就是在抬起自己負責的一角。無論是在阿根廷或越南,阿克拉或布里斯班,分會或支會,家庭或傳教士同伴團,我們每個人都有要抬的一角。只要我們這麼做,也願意這麼做,主就會祝福我們每個人。就如耶穌看到了他們的信心,祂也會看到我們的信心,並且會祝福我們這群人民。

我曾在不同時期抬起褥子的一角,而在其他時候,我卻是被抬的那個人。耶穌這個非凡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有力,部分是因為這故事提醒我們,我們多麼需要彼此、需要身旁的弟兄姊妹,來一起歸向基督、來被改變。

這是我花時間和耶穌一起研讀馬可福音第2章學習到的一些事。

「願神恩准,使我們能〔抬起自己的這一角〕,不會退縮逃避,不會懼怕,卻能信心堅定,矢志履行我們的事工,達成主的目的。」30

我見證耶穌活著,祂認識我們,而且祂有能力醫治、改變和寬恕。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 艾薇、威爾森、海侖和喬治。

  2. 見約瑟·胡適令,「最大的誡命」,2007年11月,利阿賀拿,第30頁。

  3. 胡適令長老所指出的祝福包括:更有能力去愛人,願意服從並遵守神的誡命、渴望為人服務,以及想要不斷行善。

  4. 「福音書……是以四位不同的福音傳教士或福音書作者的名義,對耶穌的生平和教導,以及祂的受苦,死亡和復活所作的四部說明文字」(Anders Bergquist, “Bible,” in John Bowden, ed., Encyclopedia of Christianity [2005], 141Bible Dictionary也說:「福音一詞的意思是『好消息』。這個好消息就是,耶穌基督作成了完全的贖罪,能救贖全人類……記載祂塵世生活和傳道事蹟的紀錄,稱為福音書」(Bible Dictionary, “Gospels。希拉曼的孫子尼腓所寫的尼腓三書,記載了被釘十字架並復活後的耶穌基督在美洲顯現和教導的事蹟,因此也可以稱為「福音書」。這五本福音書特別重要,因為其中記載了耶穌本人積極教導和參與的事件和情形。要理解耶穌是基督、理解我們與祂的關係,以及祂的福音,這五本福音書是一個重要的起點。

  5. 路加福音19:1-4;亦見摩爾門經雅各書4:13(說明聖靈「講的是事情現在的真相與事情未來的真相」),以及教義和聖約93:24(將真理定義為「對事物的現在、過去與未來的知識」)。

  6. 小路賓·克拉克會長也同樣鼓勵大家研讀「救主的生平,視祂為真實的人物」。他邀請大家,要融入經文中有關耶穌基督生平的記事,試著「和救主同行,與他同住,將他視為一個真實人物,當然,帶著一半神性,但還是像那個時代的人那樣行動。」他又進一步應許說,這樣的努力「會以一種絕無僅有的方式,讓你帶著嶄新的眼光來看祂,讓你感覺和祂非常親近。……要認識祂的事蹟、祂的想法、祂的教導。像祂那樣行動。盡你所能,像祂那樣生活。祂是個完全的人」( Behold the Lamb of God [1962], 811)。關於在歷史背景下研讀耶穌的價值及原因,見N. T. Wright and Michael F. Bird., The New Testament in Its World (2019), 172–87

  7. 約瑟·胡適令,「最大的誡命」,第30頁。

  8. 路加福音1:37

  9. 除了定期和捷克/斯洛伐克傳道部的傳教士深入探討馬可福音2:1-12之外,我也很感謝和鹽湖海蘭支聯會傳教士準備班的男女青年,以及鹽湖先驅者年輕單身成人支聯會的領袖和成員,一起思考這段經文時所學到的教訓。

  10. 馬可福音2:6-10

  11. 馬可福音2:11-12

  12. See Bruce M. Metzger and Michael D. Coogan, eds.,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Bible (1993), 104; James Martin, Jesus: A Pilgrimage (2014), 183–84.

  13. 馬可福音1:21-45

  14. 馬可福音2:1-2

  15. 馬可福音2:2

  16. See Metzger and Coogan,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Bible, 104; William Barclay, The Gospel of Mark (2001), 53.

  17. See Barclay, The Gospel of Mark, 53; see also Martin, Jesus: A Pilgrimage, 184.

  18. 馬可福音2:2,4See also Barclay, The Gospel of Mark, 52–53.巴克雷(Barclay)說:「巴勒斯坦的生活幾乎沒有隱私可言。每天早上屋門一開,人們就可以自由進出。除非要刻意維護隱私,否則門永遠不會關上;敞開的門意謂著公開邀請所有的人進來。就像〔馬可福音第2章描述的〕那個更為簡陋的住家一樣,入口處想必沒有門廳;一開門就直接對著馬路。所以,屋裡一下子就擠滿了人,也擠滿了門外的人行道;大家都熱切地聆聽耶穌說的話。」

  19. 馬可福音2:3

  20. See Medical Dictionary of Health Terms, “palsy,” health.harvard.edu.

  21. See Martin, Jesus: A Pilgrimage, 184.

  22. 馬可福音2:4

  23. 馬可福音2:4see also Julie M. Smith,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BYU Studies (2018), 155–71

  24. 馬可福音2:5-12

  25. 馬可福音2:5

  26. 馬太福音9:8;亦見馬可福音2:12路加福音5:26

  27. 教義和聖約62:3說,主的僕人「有福了,因為你們作的見證已記錄在天上……,你們的罪赦了。」

  28. 見羅素·培勒,「在基督裡有希望」,2021年5月,利阿賀拿,第55-56頁。培勒會長指出,「歸屬感」對身體和靈性的健康都很重要,「我們的定額組、各組織、支會和支聯會中的每位成員,都有神賦予的恩賜和才華,能夠協助建立祂的國度。」See also David F. Holland, Moroni: A Brief Theological Introduction (2020), 61–65.作者探討了摩羅乃書第6章,以及參與宗教團體及交誼能促進個人的靈性經驗,讓我們與天上更緊緊相繫。

  29. 見迪特·鄔希鐸,「就地舉起」,2008年11月,利阿賀拿,第56頁。鄔希鐸長老說:「沒有人可以或應當獨自推動主的事工。但是如果我們都站在主所指派的地方並向上高舉,那麼便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止這項神聖事工向前推進。」亦見黃志康,「齊心救援」,2014年11月,利阿賀拿,第15頁。黃長老引用馬可福音2:1-5,教導我們:「為了協助基督,我們必須合作無間、和諧共處。每個人、每個職位和每一項召喚都很重要。」

  30. Oscar W. McConkie,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52,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