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大會
歸屬的教義
2022年10月總會大會


歸屬的教義

對我們每個人而言,歸屬的教義歸根結底就是:我在福音聖約中與基督合一。

我想談談在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中,我所謂的歸屬的教義。這項教義有三個部分:(1)歸屬在聚集主的約民中的角色,(2)服務和犧牲在歸屬中的重要,以及(3)耶穌基督在歸屬中的核心地位。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初期的聖徒,大多數是由北美及北歐的白人所組成,還有相對極少數的美洲原住民、非裔美洲人和太平洋島民。現在,距離本教會成立200週年還有八年,教會在北美洲的人數和多元性已大幅提升,在世界其他地區更是如此。

當主的約民如長久以來的預言,在後期時代的聚集獲得動量,教會將真正由各國、各族、各方、各民的成員組成。1這不是一種經過計算或強求而來的多元化,而是我們所期待的一種自然發生的現象,因為我們知道福音之網會從各國、各民中收聚起來。

我們是多麼蒙福,能看到錫安在每個大陸和我們自己的居住地同時建立起來的日子。正如先知約瑟·斯密說的,在每個時代,神的人民都滿懷喜悅地盼望著這個日子的來臨,而「我們是神所揀選的寵民,要來成就末世榮耀。」2

我們蒙得這項特權後,就不能容許在後期時代的基督教會有任何種族主義、族群偏見或其他分裂。主已命令我們:「要合一;你們若不合一就不是我的。 」3我們應該盡力將偏見和歧視從教會中、家中,以及我們大部分人的心中連根拔除。隨著教會人口日漸增加和多元化,我們對他人的接納程度也必須隨之提升,對人更加和善。我們需要彼此。4

保羅在給哥林多人的第一封書信中宣告,所有受洗加入教會的人在基督中是一體的:

「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

「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

「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

「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5

歸屬感對我們的身體、心理和靈性上的健康都很重要。然而,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偶爾覺得自己無法融入群體。在令人沮喪的時刻,我們可能覺得自己永遠達不到主的高標準或他人的期望。6我們可能不知不覺地將一些期望強加在別人——甚至是自己——身上,而這些期望並非主的期望。我們可能不自覺地傳達出,靈魂的價值是根據某些成就或召喚而定,然而我們在主眼中的地位並不是靠這些來衡量的。「耶和華是看內心。」7祂在乎的是我們的心願和渴望,以及我們正在成為什麼樣的人。8

瓊蒂·金恩姊妹寫下自己過去幾年的經驗時談到:

「我從不覺得自己不屬於教會,直到我的丈夫卡麥隆和我開始為不孕所困。在教會,那些通常帶給我歡樂的小孩和家庭,現在開始給我帶來悲傷和痛苦。

「我因為懷裡沒有小孩,手裡沒有尿布袋而感到空虛。……

「最難熬的星期日是我們在新支會的第一個星期日。因為我們沒有孩子,便有人問我們是不是新婚,打算什麼時候開始生小孩。我變得很擅長回答這類問題,卻又不會讓自己受到影響——我知道他們不是故意要傷害我。

「但是,在這個特別的星期天,要回答那些問題特別困難。我們本來滿懷希望,不久前卻發現,我們——再度——沒有懷孕。

「我走進聖餐聚會時感到意氣消沉,覺得很難回答那些『互相認識』的老問題。……

「但真正令我心碎的是主日學。當天的課程原本是關於母職的神聖角色,卻很快變了調,成為宣泄的話題。聽到那些婦女抱怨著我渴求不得的祝福,我的心沉了下去,淚水靜靜地滑落臉頰。

「我衝出教會。起初,我並不想回去,不想再經歷那種孤立的感覺。但那天晚上,我與丈夫交談過後,我們知道要繼續去教會,這不僅是因為主要我們去,也因為我們都知道更新聖約、在教會感受聖靈的喜樂,遠超過我那天感受到的悲傷。……

「在教會裡,有寡婦、離婚和單身的成員;有人的家人背離福音;有人患有慢性病或財務困難;有些成員經歷同性吸引;有些成員正在努力克服習癮或懷疑;新歸信者;新搬來的;處在空巢期的;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救主邀請我們,不論景況如何,都要歸向祂。我們到教會來是為了更新聖約、增加信心、找到平安,並效法祂一生中的完美榜樣——去施助其他覺得沒有歸屬感的人。」9

保羅說明,教會及其職員是由神賜予的,「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10

令人難過又諷刺的是,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在生活各方面都不符合理想,就會斷定他或她不屬於神設計來幫助我們朝理想邁進的這個組織。

讓我們將審判交在主和祂委派的人手中,並甘心樂意盡我們所能地彼此相愛,彼此善待。讓我們祈求祂日復一日地向我們顯明道路,「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也就是每個人〕」,來參加主的盛筵。11

歸屬的教義的第二個面向,與我們自己的貢獻有關。雖然我們很少想到這一點,但是我們的歸屬感很多是來自我們的服務,以及我們為他人和主所作的犧牲。過度專注於自己的個人需求或安逸,會降低那種歸屬感。

我們努力遵從救主的教義:

「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施助者;……

「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12

歸屬感不是在等待的時候來到,而是在主動幫助彼此的時候來到。

遺憾的是,在今日,獻身於某一項偉業,或是為他人作任何犧牲,逐漸變成是不符合文化的。去年,在德撒律雜誌的一篇文章中,作者羅德·德萊厄敘述了他在布達佩斯與一位年輕母親的對話:

「我與一位年約30出頭的朋友……一起搭布達佩斯的電車——我稱她為克莉絲汀娜——我們正要去訪問一位年長的〔基督徒〕婦女,她和已故的丈夫都曾遭受共產國家的迫害。當我們沿著城市的街道顛簸而行的時候,克莉絲汀娜說,要和同年齡的朋友坦誠談論她身為妻子和年幼子女的母親所面臨的困難,是多麼難以啟齒。

「克莉絲汀娜遇到的困難,對於一位正在學習如何當個母親和妻子的年輕婦女來說,是很平常的事——然而她這一代的普遍態度是,人生的困難會威脅到自己的福祉,應該加以拒絕。她和丈夫有時候會爭吵嗎?他們說,那她就該離開他。她的孩子在煩她嗎?那她就該送他們去日間托兒所。

「克莉絲汀娜擔心,她的朋友不了解,如果那種痛苦教導我們如何有耐心、仁慈、有愛心,那麼考驗,甚至痛苦,都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聖母大學宗教社會學家柯丁森·斯密在他對18-23歲成人的研究中發現,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社會只不過是『自主的個人為了享受生活所形成的群體』而已。13

根據這項理念,一個人覺得困難的任何事情,「都是一種形式的壓迫」。14

相形之下,我們的先驅者祖先們作了犧牲去傳教、建造聖殿、在脅迫之下捨棄舒適的家園,然後一切重頭開始,並且以許多其他方式獻納自己和自己的財物給錫安的偉業,藉此他們獲得了深刻的歸屬感、合一和對基督的盼望。必要的話,他們甚至願意犧牲生命,而我們都是他們堅忍持守的受益者。今日許多人也可能因為受洗而失去親友、喪失就業機會,或遭受歧視或刁難。然而,他們的酬賞是在約民之中的強烈歸屬感。我們在主的偉業中所作的任何犧牲,都有助於證實我們在祂面前的地位,祂犧牲了生命,作為許多人的贖價。

歸屬教義最後且最重要的部分,是耶穌基督的核心角色。我們加入教會不單是為了與人交誼,雖然這也很重要。我們透過耶穌基督的愛和恩典,加入救贖的行列。我們加入,是為了讓自己和幔子兩邊所愛的人接受救恩和超升的教儀。我們加入,是為了參與一項偉大的計畫,來建立錫安,為主的重返作準備。

教會是救恩和超升聖約的保管人,神透過神聖聖職的教儀來提供我們這些聖約。15藉著遵守這些聖約,我們會獲得最崇高、最深刻的歸屬感。羅素·納爾遜會長最近寫道:

「你我一旦與神立了約,我們與祂的關係就會比立約之前更加親近;因為我們從此將緊緊相繫,不離不棄。因我們與神所立的約,祂會不遺餘力地幫助我們,並對我們永遠有耐心又有恩慈。我們每個人在神的心中都有一個特別的位置。……

「…… 耶穌基督是這些聖約的保證人(見希伯來書7:228:6)」。16

如果我們記住這一點,主對我們寄予厚望,將會鼓舞我們,而不會讓我們感到沮喪。

當我們個人和在團體中追求「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時,就能感到喜樂。17一路上雖然會遭遇失望和挫折,但這是一項偉大的追尋。我們在追求那條向上的道路上彼此提攜與鼓勵,知道不論遇到苦難,或是所應許的祝福遲來,都「可以放心,〔因為基督〕已經勝了世界,」18,我們與祂同在。與父、子和聖靈合而為一,無疑是歸屬感的極致。19

因此,歸屬的教義就在於此——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證實:耶穌基督為我而死;祂認為我配得上祂的寶血。祂愛我,能夠使我的生活大為改觀;我若悔改,祂的恩典會改變我。我在福音聖約中與祂合而為一;我屬於祂的教會和國度;我屬於祂的偉業,這偉業為神所有的兒女帶來救贖。

我見證各位確實有所歸屬,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 啟示錄5:9;亦見尼腓一書19:17摩賽亞書15:28教義和聖約10:5177:8,11

  2. 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2007),第186頁。

  3. 教義和聖約38:27

  4. 一位敏銳的觀察者曾說:

    「在我們這時代之前,宗教只是一件私人的事,在人類的史冊上是未知的——而且此事有充分的理由。這樣的宗教很快就變成室內的享樂,是一人或多人的嗜好,像是看書或看電視。因此,追求靈性變成是非常時尚的事,並不令人驚訝。這是從宗教中解脫出來的人,迫切尋求的一種替代。

    「靈性確實是所有宗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卻只是一小部分,無法取代整個宗教。宗教不是一種偶爾會帶來超凡經驗的某種精神上的鍛練。它若不是塑造一個人的生命——整個人的生命——就是消失,留下焦慮、空虛的靈魂,無法求助於心理治療。宗教若要塑造一個人的生活,就需要具有公開性和共同性;需要與死者和未出生的人連結在一起」(Irving Kristol, “The Welfare State’s Spiritual Crisi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eb. 3, 1997, A14)。

  5. 哥林多前書12:12-13,25-26

  6. 見羅素·納爾遜,「完全終歸會來臨」,1996年1月,聖徒之聲,第92-95頁;傑佛瑞·賀倫,「所以,你們〔最終〕要完全」,2017年11月,利阿賀拿,第40-42頁。

  7. 撒母耳記上16:7

  8. 如傑佛瑞·賀倫長老所說:「慈愛的天父對我們每個人說:『不管你現在是原來什麼樣子,都歡迎你來』,而祂補充說:『別打算像你現在的樣子留下來。』我們微笑並且記得,神決心讓我們變得比我們自己期望的更好」(「已唱和未唱的歌」,2017年5月, Liahona,第51頁)。

  9. 瓊蒂·金恩,「透過不孕的視角在教會找到歸屬感」,2020年3月,利阿賀拿,第46-49頁。

  10. 以弗所書4:12-13

  11. 路加福音14:21

  12. 馬可福音10:43,45

  13. Rod Dreher, “A Christian Survival Guide for a Secular Age,” Deseret Magazine, Apr. 2021, 68.

  14. Dreher, “A Christian Survival Guide for a Secular Age,” 68.

  15. 教義和聖約84:19-22

  16. 羅素·納爾遜,「永約」,2022年10月,利阿賀拿,第6,10頁。

  17. 以弗所書4:13

  18. 約翰福音16:33

  19. 約翰福音17:20-23。「現在我勸告你們尋求先知和使徒們記述的這位耶穌,好使父神,還有主耶穌基督,以及為他們作證的聖靈的恩典,永遠與你們同在」(以帖書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