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
你面向哪一边?
2014年10月


你面向哪一边?

把取悦人看得比取悦神重要,就是颠倒了最大的诫命和第二大诫命。

“你面向哪一边?”我刚担任七十员接受到第一项指派,和培道‧潘会长一同旅行时,我很意外他问了我这个令人不解的问题。由于他没有先说明缘由,所以我一头雾水。而他接着说:“身为七十员,你的立场是要向众人代表先知,而不是向先知代表众人。千万不要忘了你该面向哪一边!”那确实给我上了有力的一课。

把取悦人看得比取悦神重要,就是颠倒了最大的诫命与第二大的诫命(见马太福音22:37–39),也就是忘了自己该面向哪一边。然而,我们都曾因为畏惧人而犯下这样的错。主在以赛亚书中警告我们:“不要怕人的辱骂”(以赛亚书51:7;亦见尼腓二书8:7)。在李海的梦里,很多人因为害怕被广厦里的人轻蔑地用手指着,而忘了自己该面向哪一边,他们“难为情”地离开了生命树(见尼腓一书8:25–28)。

这种同侪压力让人因为怕得罪人,而改变自己的态度,甚至是行为。我们希望能与那些指指点点的人互敬互重地共处,但是当这种对人的畏惧,让我们对罪产生了纵容,它就成了箴言中所说的“网罗”(见箴言29:25)。这种网罗会巧妙地诱骗我们的同情心,让我们去容忍,甚至去赞同神所谴责的事。对信心软弱的人而言,这样的事会成为重大的绊脚石。举例来说,有些年轻的传教士怀着畏惧人的心来传教,因为不想得罪同伴,所以没有向传道部会长报告同伴偏离正轨的不服从行为。而牢记最大的诫命与第二大的诫命的正确先后顺序(见马太福音22:37–39),可以让我们作出能够培养品格的决定。当这些困惑的传教士体认到自己是要对神负责,而不是对同伴负责时,就能鼓起勇气面向正义的那一边

即使是约瑟‧斯密也曾在22岁年轻时,忘了自己该面向哪一边,他一再地请求主准许他将116页手稿借给马丁‧哈里斯。或许约瑟是想要对马丁的援助表达感谢;我们也知道,由于外界一直散播对他的不实报导和谎言,因此约瑟很渴望能有其他的见证人,可以和他一起对抗这些令他感到苦恼的事。

不论约瑟的理由是什么,或看起来有多么正当,对主来说这些都是借口,他严厉地斥责约瑟:“你已多次违背……,连续听从了人的劝诱。因为,看啊,你不该人甚于怕神”(教约3:6–7)。这个深刻的痛苦经验让约瑟从此一直记住,自己该面向哪一边。

人若设法想在人前留面子,就可能会糊里糊涂地在神前丢脸。想要同时取悦神又纵容个人的不服从,这么做并不是保持中立,而是表里不一,是两面人,企图想要“侍奉两个主”(马太福音6:24尼腓三书13:24)。

面对危险确实需要勇气,而克服对人的畏惧才是真正勇气的展现。例如,但以理的祈祷帮助他面对狮子,而违抗大流士王的命令则展现了他雄狮般的勇气(见但以理书第6章),那种勇气是畏惧神的人借着祈祷所得到的一种灵的恩赐。王后以斯帖知道擅入内院去见她的夫君亚哈随鲁王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她的祈祷也带给她同样的勇气去这么做(见以斯帖记4:8–16)。

勇气不仅是一项基本的美德,刘易士说:“勇气……是考验来临时一切美德的表现。……彼拉多曾经是仁慈的,但局面变得充满风险时就不然。”1希律王原本对砍下施洗约翰的头这项请求感到忧愁,但是为了取悦“同席的人”(马太福音14:9),就照着做了。挪亚王原本想要释放阿宾纳代,但是来自邪恶祭司们的同侪压力,使他动摇了(见摩赛亚书17:11–12)。扫罗没有听从主的话,而在战争中掳掠财物,因为他“惧怕百姓,听从他们的话”(撒母耳记上15:24)。亚伦为了安抚西奈山脚下叛逆的以色列人,就铸造了一只金牛犊,他忘了自己该面向哪一边(见出埃及记第32章)。新约中有许多官长“信〔主〕……,只因法利赛人的缘故,就不承认,恐怕被赶出会堂。这是因他们爱人的荣耀过于爱神的荣耀”(约翰福音12:42–43)。经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现在请聆听一些鼓舞人心的例子:

  • 首先是摩尔门:“看啊,我有从神而来的权柄,我敢大胆地说;我不怕人会怎么做,因为完全的爱驱除一切恐惧”(摩罗乃书8:16)。

  • 尼腓:“因此,取悦世人的事我不写,我只写取悦神和取悦不属世界之人的事”(尼腓一书6:5)。

  • 摩罗乃队长:“看啊,我是你们的总队长摩罗乃。我不追求权力,却要打倒权力。我不追求世上的荣誉,只追求我神的荣耀,以及国家的自由与福祉”(阿尔玛书60:36)。

摩罗乃有极大的勇气,让他能谨记自己该面向哪一边,以至于经文记载说:“假如所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人都像摩罗乃一样,看啊,地狱的权势必永远动摇;是的,魔鬼再也没有力量控制人类儿女的心”(阿尔玛书48:17)。

历代的众先知都曾被人们轻蔑地用手指着,加以攻击。为什么呢?按照经文来说,那是因为“罪人认为真理太严厉,因为真理刺中他们的心窝”(尼腓一书16:2),或者如同海乐‧李会长所说:“被打中的鸟会拍动趐膀!”2他们轻蔑的反应,事实上是企图为本身的罪恶自我辩解,就像柯力何一样,他最后终于承认:“我一直都知道真的有神”(阿尔玛书30:52),柯力何的欺骗伎俩是如此有力,以致于他逐渐相信自己的谎言(见阿尔玛书30:53)。

轻蔑的人往往会说,21世纪没有活着的先知,或者说相信先知是一种固执的盲从。他们试着劝服,甚至对教会施加压力,企图降低神的标准,以配合他们的不当行为,那些行为正如尼尔‧麦士维长老所说的:“会使人自满,而不思自我改进和悔改。”3降低神的标准来配合社会上的不当行为,就是叛教。我要借用贺伦长老的话来形容,救主拜访尼腓人后的两个世纪,在尼腓人中有很多教会开始“偏离”了教义。4

各位在听我念出尼腓四书的这段话时,请仔细寻找适用于今日的比喻:“事情是这样的,两百一十年过去时,那地已有许多教会;是的,许多教会自称知道基督,却否认他大部分的福音,而接受各样邪恶,把神圣之物给予因不配称而被禁止领受的人”(尼腓四书1:27)。

这情况在后期时代也时常发生!有些成员不明白,当他们游说别人接受当地或种族里那些与福音文化不符的“他们父亲的传统”时(教约93:39),他们已坠入了相同的网罗。还有一些自欺和自我否定的人,拜托或要求主教在圣殿推荐书上、在学校入学认可上或在传教申请书上降低标准。处在那样的压力下,主教真不好当。然而就像洁净圣殿,捍卫圣殿之神圣的救主一样(见约翰福音2:15–16),现今的主教也蒙召唤要勇敢地捍卫圣殿的标准。救主说:“我必仁慈地……向我人民显示我自己。……如果我的人民遵守我的诫命,不污染这神圣的家宅”(教约110:7–8)。

救主是我们伟大的典范,他总是面向着他的父亲。他爱他的同胞,并为他们服务,但是他说:“我不受从人来的荣耀”(约翰福音5:41)。他要他所教导的人跟随他,但是他不求人的赞许。救主作出仁爱的举动时,像是医治病人,他往往要求接受的人“不可告诉人”(马太福音8:4马可福音7:36路加福音5:148:56)。这么做的部分原因是要避免名声传开,尽管他已努力要避开这些名声(见马太福音4:24)。他谴责法利赛人是故意想叫人看见,才做好事(见马太福音6:5)。

救主是世上唯一完美的人,他完全无所畏惧。在他的一生中,他面对许多人的责难,但从没因他人轻蔑的指控而屈服。他是唯一从没忘记过自己该面向哪一边的人。他说:“我做〔父〕所喜悦的事”(约翰福音8:29),又说:“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来者的意思”(约翰福音5:30)。

尼腓三书第11章尼腓三书第28章,救主谈到的称谓至少有150次,这让尼腓人清楚地知道,救主是代表他的父来拜访他们的;而在约翰福音第14章到17章,救主至少谈到父50次。他在各方面都是他的父的完美门徒。他完全地代表天父,因此认识救主就是认识了父,见到子就是见到了父(见约翰福音14:9),听子说话就是听见了父说话(见约翰福音5:36)。他在本质上已与父毫无差别,他的父与他已合而为一(见约翰福音17:21–22)。他全然知道自己该面向哪一边。

愿救主鼓舞人心的典范,能增强我们的能力,不要陷入他人谄媚或个人虚荣的陷阱;愿他的榜样能带给我们勇气,在面对威吓时绝不退缩或巴结讨好别人;愿他的榜样能激励我们尽量为善不欲人知,不要“切望世人的荣誉”(教约121:35);也愿他无与伦比的榜样能帮助我们时时记住什么是“最大的诫命和第二大的诫命”(马太福音22:38)。在别人要求可以不遵守神的诫命时,愿我们都能时时记住自己是谁的门徒,记住我们该面向哪一边,这是我的祈求,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注:

  1. C. S. Lewis, The Screwtape Letters, rev. ed. (1982), 137–38.

  2. Harold B. Lee, in Mine Errand from the Lord: Selections from the Sermons and Writings of Boyd K. Packer (2008), 356.

  3. 尼尔‧麦士维,“悔改”,1992年1月,《圣徒之声》,第32页。

  4. 杰佛瑞‧贺伦,“呼吁成为像基督一样”,2014年6月,《利阿贺拿》,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