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
“主,是我吗?”
2014年10月


“主,是我吗?”

我们必须放下自己的骄傲、看穿自己的虚荣,谦卑地问:“主,是我吗?”

那时是我们挚爱的救主尘世生命的最后一晚,也就是他献上自己作全人类赎价的前一晚。他和门徒同坐,擘开面包,他的一番话必定让门徒提高警觉且忧伤不已。他告诉他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

门徒没有质疑他的话是否属实,也没有环顾四周,指着其他人问:“是他吗?”

他们却“甚忧愁,一个一个地问他说:‘主, 是我吗?’”1

我不知道如果我们听到救主这样说,我们每个人会怎么做。我们会看看周围的人,然后心里想说:“他说的可能是强生弟兄。我一直觉得他有问题。”或是在想:“还好布朗弟兄在这里。他真的需要听到这个信息。”还是我们会像这些古代的门徒一样,自我反省,然后提出那个穿透人心的问题:“是我吗?”

“主,是我吗?”这句简单的话,乃是智慧的开端,也是通往个人归信和持久改变的道路。

蒲公英的寓言

从前有位男士很喜欢在晚上在自己的社区里散步。他特别期待走过邻居的房子。邻居家的草坪修剪得十分完美,总是花团锦簇,而且绿树成荫。看得出来他的邻居下了很大的功夫维持漂亮的草坪。

但是有一天,这位男士行经邻居的房子时,注意到漂亮的草坪正中央长着一株巨大的黄色蒲公英杂草。

这棵突兀的蒲公英让他很惊讶。为什么邻居不把它拔掉呢?难道他没看见吗?他不知道蒲公英会散播种子,让更多的杂草生根茁壮吗?

那棵孤独挺立的蒲公英让他心烦得不得了,他想要做一点事。他应该直接把它拔掉吗?或是喷除草剂?或许他可以趁着夜黑风高,偷偷地除掉那根草。

他走向自己的家,思绪完全被这些想法占据。他走进屋子,完全没看到自己家的前院,已被数百株黄色的蒲公英像毯子般覆盖住。

梁木和刺

这个故事是否让我们想起救主的话?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2

梁木和刺的比喻,看起来与我们无法看清自己这件事息息相关。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可以如此有效地诊断出他人的毛病并建议治疗方法,但却往往很难看到自己的宿疾。

几年前有一则新闻提到,有个人相信只要把柠檬汁涂到脸上,摄影机就拍不到他。所以,他在脸上涂满了柠檬汁之后,就出门抢了两家银行。过没多久他被逮捕了,他的影像成了晚间新闻的焦点。警察让这个人观看他被监视器拍到的身影,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大声争辩说:“可是我已经在脸上涂柠檬汁了!”3

一位康乃尔大学的科学家听到这个故事,十分好奇一个人为什么能对自己的无能浑然不觉到这种程度。为了了解这是否是一般人的通病,两位研究人员邀请一些学生来参与一系列有关各种生活技能的测试,然后请他们评估自己的表现。表现不佳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估最不正确──有些人给自己的分数甚至比他们实际的得分高出五倍。4

这项研究后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重复进行,而且一再获得相同的结论:那就是很多人无法看清自己的真实情况,甚至连成功人士也会高估自己的贡献,和低估其他人的贡献。5

高估自己的开车技巧或是高尔夫球能打多远,也许并不是那么严重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开始相信自己在家中、在工作上,以及在教会里的贡献,比自己实际上付出的更多时,我们会变得盲目,看不到让自己在重要的事上获得大幅进步的祝福和机会。

灵性的盲点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所属的支会的一些统计数字在教会中是数一数二的──出席率很高、家庭教导的数字也很高、初级会的儿童总是循规蹈矩、支会举办的晚宴一定都有美食,而且成员几乎不会不小心把食物洒到教堂地板上;我想甚至在教会举办的球赛也从来没有人吵架。

我的朋友和他的妻子后来被召唤去传教。三年后他们返乡时,这对夫妻惊讶地得知在他们离家服务的期间,有11对夫妻离婚了。

虽然这个支会的每一项外在指标,都显示出成员的忠信和坚强,但是成员们的心中和生活中却发生了一些不幸的变化。而令人担心的是,这样的情况并非特例。当教会成员偏离福音原则时,这种可怕且往往不必要的事就会发生。他们表面上看来是耶稣基督的门徒,但是心里却已经远离了救主和他的教导。他们渐渐地抛弃了属灵的事物,而转向属世的事物。

曾经配称的圣职持有人开始告诉自己,教会对妇女和儿童很好,但是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或者有些人认为自己生活忙碌、情况特殊,可以豁免不必每天从事会让他们与圣灵接近的崇拜行为和服务。在这个自圆其说和自我陶醉的时代,很容易就可以相当有创意地找到借口,不去常常在祈祷中接近神、对研读经文加以拖延、逃避教会聚会和家人家庭晚会,或是不诚实缴付什一奉献和其他捐献。

亲爱的弟兄们,请深切反省,然后问这个简单的问题:“主,是我吗?”

你是否偏离了──即使是稍稍偏离──“可称颂之神交托〔你的〕荣耀福音”?6你是否任由“这世界的神”蒙蔽你的心,让你看不到“基督荣耀福音的光”?7

我亲爱的朋友、我心爱的弟兄,请问问自己:“我的财宝在哪里?”

你的心是注重这世上便利的事,或是专注于勤奋的耶稣基督的教导?“因为,你们的财宝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在那里。”8

神的灵是否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对神和对同胞的爱是否“有根有基”?你们是否为带来婚姻和家庭的幸福,付出足够的时间和创意?你们是否付出心力以达成这项崇高的目标,去理解和实践“长阔高深”9的耶稣基督复兴的福音?

弟兄们,如果你们极大的心愿是去培养“信心、美德、知识、节制、忍耐、手足亲情、神性、仁爱、谦卑〔和服务〕”10等基督般的品格,天父就会使你成为他手中拯救许多灵魂的工具。11

检视生活

弟兄们,没有人会乐意承认自己正在偏离正道。我们常常会刻意躲避探索自己的灵魂深处,避免面对自己的软弱、限制和恐惧。所以,当我们真的去检视自己的生活时,我们是透过偏见和借口的镜片去看,用自圆其说的故事为自己不配称的思想和行动辩解。

但是,能够看清自己,对于我们的灵性成长和福祉乃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们让自己的弱点和短处继续留在阴暗的角落里,那么救主的救赎大能就无法治愈这些弱点,并使它们成为坚强。12讽刺的是,我们对自己人性弱点的盲目,也会让我们看不到天父满心期望要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培养的神圣潜能。

所以,我们要如何让神纯正的真理之光照亮我们的灵魂,让我们能用神的眼光看自己呢?

请容我建议,神圣经文和总会大会的演讲就是用来自我检视的最好镜子。

在各位聆听或阅读古今众先知的话语时,不要认为这些话适用在别人身上,而要问这个简单的问题:“主,是我吗?”

我们必须怀着破碎的心和受教的态度接近永恒的父。我们必须愿意去学习和改变。如果我们致力于过天父希望我们过的生活,我们的收获会是多么丰盛啊!

那些想要学习和改变的人,大概就不会学习和改变,而且很有可能会开始质疑教会对他们是否有任何助益。

但是那些想要改善和进步的人;那些向救主学习,想要效法他的人;那些像小孩一样谦卑自己,并努力让思想及行为与天父和谐的人──这样的人必会体验到救主赎罪的奇迹。他们一定会感受到神荣耀的灵。他们会尝到温顺谦卑的心结出的果子所带来的无法形容的喜悦。他们会蒙福有渴望和自制力去成为耶稣基督真正的门徒。

良善的力量

我在一生中有机会和世上最杰出和最聪明的一些人士交往。在我年纪比较轻的时候,我很钦佩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有才华、成功和受到世人赞扬的人。但是,经过这许多年,我逐渐体认到,那些真实良善、毫无诡诈的美好、蒙福的人,更是令我钦佩。

而那不正是福音的意义和对我们的影响吗?福音是好消息,能帮助我们变得良善。

使徒雅各的话可以套用在今日的我们身上:

“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

“务要在主面前自卑,主就必叫你们升高。”13

弟兄们,我们必须放下自己的骄傲、看穿自己的虚荣,谦卑地问:“主,是我吗?”

如果答案恰巧是:“是的,我儿,你有些事情必须改进,我可以帮助你克服这些问题。”那么,我祈求我们会接受这项答案,谦卑地承认自己的罪和缺点,然后借着成为更好的丈夫、更好的父亲、更好的儿子,来改变我们的作风。愿我们从此以后都会尽全力坚定地走在救主神圣的道路上──因为能看清自己就是智慧的开端。

只要我们这样做,宽大的神必会亲手领导我们;我们会“成为坚强,蒙得高天的祝福。”14

亲爱的朋友们,要踏上这条奇妙、能成就人的真正门徒道路,第一步就是要问自己这个简单的问题:

“主, 是我吗?”

我为此作见证,并留下我的祝福给各位,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注:

  1. 马太福音26:21–22

  2. 马太福音 7:3,5

  3. See Errol Morris, “The Anosognosic’s Dilemma: Something’s Wrong but You’ll Never Know What It Is,” New York Times, June 20, 2010; 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2010/06/20/the-anosognosics-dilemma-1.

  4. See Justin Kruger and David Dunning, “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Dec. 1999, 1121–34. “作者在四项研究中都发现,在幽默、文法和逻辑上得分在四分位数里最低等级的受试者,大致上都会高估自己的表现和能力。虽然他们的测验分数是在12百分等级,但是他们预估自己是在62百分等级”(此摘要取自http://psycnet.apa.org/?&fa=main.doiLanding&doi=10.1037/0022–3514.77.6.1121)。

  5. See Marshall Goldsmith, 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 (2007), chapter 3. 研究者请三位公司合伙人评估自己对公司的成功有多少贡献。他们自我评估的贡献总和是百分之150。

  6. 提摩太前书1:11

  7. 哥林多后书4:4

  8. 路加福音12:34

  9. 以弗所书3:18

  10. 教义和圣约4:6

  11. 阿尔玛书17:11

  12. 以帖书12:27

  13. 圣经雅各书4:6,10

  14. 教义和圣约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