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
第15課:在考驗中獲得力量


第15課

在考驗中獲得力量

導言

1837年到1838年之間,俄亥俄州嘉德蘭和密蘇里州北部某些教會領袖和成員之間充滿著一股批判、爭論和叛教的氣氛。隨著某些人公然反對先知約瑟·斯密,問題越演越烈。從早期聖徒的經驗中,我們可以學到在面對考驗時,只要生活正義並支持主的僕人,就會獲得靈性力量。

背景閱讀

  • 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2007),第27章,「小心叛教的苦果」,第315-326頁。

  • 傑佛瑞·賀倫,「從利伯地監獄學到的教訓」(教會教育機構爐邊聚會,2008年9月7日),lds.org/broadcasts

  • 尼爾·安德森,「信心的試驗」,2012年11月,利阿賀拿,第39-42頁。

教學建議

教義和聖約112:10-15

在俄亥俄州嘉德蘭的叛教

將以下這些話寫在白板上:憤怒、被冒犯、嫉妒。請學生想想他們曾經有過這些感覺的時刻。

出示以下的記事,並請一位學生讀出來。請學生找出是什麼情況使得多馬·馬西經歷到白板上所寫的感受。

1835年,多馬·馬西在被召喚為使徒後不久,即被指派擔任十二使徒定額組會長。1837年春天,馬西會長得知有位十二使徒,帕雷·普瑞特長老未經馬西會長指示,即計劃前往英國傳教。當時人在密蘇里州的馬西會長,寫信給普瑞特長老和十二使徒其他成員,請他們於1837年7月24日到俄亥俄州嘉德蘭和他會面,以便一起計劃各項傳道事宜。但在他們會面之前一個月,十二使徒中的另外兩位成員,禧伯·甘長老和奧申·海德長老,即從先知約瑟·斯密接受到傳道召喚,並出發前往英國。馬西會長顯然很惱怒會有十二使徒成員要前往英國傳播福音,卻沒有讓他參與。

  • 在這情況下,馬西會長原本可以怎樣做,來避免白板所列的那些感受?

  • 讓這樣的感受影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會有哪些危險?(向學生指出,這樣的感受會冒犯聖靈,也往往會導致更嚴重的罪。)

請學生繼續閱讀以下的話:

馬西會長向先知約瑟·斯密談到他的顧慮,並尋求先知的忠告。主在答覆時,賜予了這篇記載在教義和聖約第112篇的啟示。

1837年7月,在主賜予這篇啟示之際,教會正經歷到不和、爭論和叛教。驕傲和貪婪使得某些教會成員公然批評先知約瑟·斯密,質疑他的權柄。某些教會成員,包括一些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甚至企圖開除約瑟·斯密總會會長的職位。

  • 哪些感受使得某些教會成員輕視自己對真理的見證,公然反對先知約瑟·斯密?

請學生閱讀教義和聖約112:10-12,15,找出主賜予馬西會長和十二使徒定額組其他成員什麼忠告,來幫助教會成員避免批評領袖。

請學生報告他們所發現的事情。然後問:

  • 這些經文裡的忠告可以如何幫助教會成員避免批評教會領袖?(在學生分享其答案時,幫助他們了解下列原則:我們若是謙卑,主必帶領我們,答覆我們的祈禱。主要求我們支持那些持有權鑰來主領教會的領袖。你可以建議學生拿第15節教義和聖約84:35-38交互參照。你也可以指出,警告十二使徒成員的那項忠告,是賜給十二使徒定額組會長的,並不適用於個別的教會成員。)

圖像
講義,保持堅強

提供每位學生一份位於本課結尾處的講義。考慮將全班分成小組,請各組一起閱讀標題為「嘉德蘭的叛教:忠信地跟隨教會領袖的必要」的部分。請學生在小組中討論該部分結尾處的問題。

結束本課的這個部分時,可以出示並討論總會會長團禧伯·甘會長(1801-1868)以下的話:

圖像
禧伯·甘會長

「我要給你們一把約瑟·斯密弟兄曾在納府給我們的鑰匙。他說叛教的第一步是從對這個教會和國度的領袖失去信心開始的。每當你們察覺到那靈,便可以知道,它將使具有這靈的人步上叛教之途」(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2007〕,第318頁)。

為了強調忠信地跟隨先知和教會其他領袖的重要,讀出百翰·楊(1801-1877)生平的以下經驗,他是當時十二使徒定額組的一員:

圖像
百翰·楊會長

「在嘉德蘭的時候,百翰·楊在聖殿內遇到一群意圖反對先知約瑟·斯密的叛教者。他說:『我站起來,用一種清楚有力的方式告訴他們,約瑟是先知;我知道他是,而且就算他們再怎麼咒罵他、詆譭他,也不能撤除他身為神的先知的身分,卻只會使自己喪失權柄、切斷自己與先知和神相連的線,陷自己於地獄中』」(參閱總會會長的教訓:百翰·楊〔1997〕,第81頁)。

教義和聖約121:1-10,16-17122:1-9

在密蘇里州北部的考驗

考慮讓學生繼續待在小組中,請各組閱讀講義「密蘇里州北部的衝突:學習好好忍受考驗」的第二部分。說明這個部分所描述的一些行為,導致聖徒被驅離密蘇里州北部、先知被拘禁在利伯地監獄。請學生在小組中討論該部分結尾處的問題。

學生看完講義後,說明教義和聖約第121-123篇節錄了先知被囚禁在利伯地監獄末期,寫給聖徒的一封信。

請學生輪流讀出教義和聖約121:1-6。請學生找出先知向主提出了哪些問題。

  • 你找到哪些問題?

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121:7-10,16-17122:7-9。請全班跟著看經文,想想主對約瑟·斯密的懇求所作的答覆如何增強了約瑟的力量,來面對敵人的持續考驗。

請學生說說他們從所讀的經文學到哪些教義和原則。(答案可能包括以下各點:我們若好好忍受塵世的考驗,神必在現在和永恆中祝福我們。譴責主僕人的人是罪的僕人。我們若倚靠救主的贖罪、記住祂忠信持守的榜樣,就能在考驗中獲得力量。

出示十二使徒定額組尼爾·安德森長老所說的下面這段話,並請一位學生讀出來:

圖像
尼爾·安德森長老

「基本上,試驗本身是艱辛的,可能會帶來痛苦、迷惘、失眠的夜晚和淚濕的枕頭。但我們不需要讓試驗成為靈性的致命傷,我們不需要因此離棄所立的聖約,或是離開神的家。 ……

「就像烈火能把鐵燒成鋼一樣,只要我們在信心接受火煉的試驗時保持忠信,我們就會在靈性上獲得昇華和鞏固」(「信心的試驗」,2012年11月,利阿賀拿,第41-42頁)。

請學生想想看,他們已經做了什麼或將要做些什麼,好使他們記得,在信心受到考驗或挑戰時,神可以加強他們的力量。給學生時間,針對在困難時期倚靠神一事,分享他們的經驗或想法。

學生閱讀

在考驗時保持堅強

復興的基礎——第15課

嘉德蘭的叛教:忠信地跟隨教會領袖的必要

1837年,俄亥俄州嘉德蘭的聖徒經歷到某些財務問題。為了幫助聖徒在財務上更加自立,約瑟·斯密和教會其他領袖建立了一個類似銀行的公司,稱為嘉德蘭安全協會。由於在這時期經濟蕭條十分普遍,整個美國有許多銀行倒閉。嘉德蘭安全協會也在1837年的秋天倒閉。銀行的兩百名投資人幾乎失去一切,而約瑟·斯密損失最大。雖然嘉德蘭安全協會並非由教會出資成立,但有些聖徒仍認為它是教會銀行,或先知的銀行,因而為了他們的財務問題而責備約瑟·斯密。有些人甚至開始稱他為墮落的先知。雖然該銀行倒閉了,仍有許多損失金錢的人繼續保持忠信,忠於先知。

一股叛教和指摘的氣氛開始散布在許多聖徒之間。1838年6月,約有200或300名叛教者離開了教會,包括四位使徒、摩爾門經的三位證人,和一位總會會長團成員。但是大部分聖徒仍懷著信心回應此一時期的試驗,就像百翰·楊一樣。主增加了他們的力量,他們始終忠於自己的見證。有些在此一叛教時期離開教會的人後來回來了,要求再次加入主的教會。他們中有奧利佛·考德里、馬丁·哈里斯、路加·詹森和菲德克·威廉。

在這次嘉德蘭的爭鬥中,有幾位叛教者企圖殺害約瑟·斯密。他和西德尼·雷格登受到主的警告後,於1838年1月12日夜裡離開了。他們的敵人追趕了他們幾天,但主保護了他們。他們和家人於1838年3月14日抵達密蘇里州遠西城。

在小組中討論以下問題:

  • 關於如何回應生命中的考驗,我們可以從這些事件中學到什麼原則?關於如何回應與教會對立的人,我們可以從這些事件中學到什麼?

  • 儘管我們可能會聽到其他人批評教會領袖,我們仍可以做些什麼來繼續忠於教會領袖?

  • 你曾因為跟隨先知而在哪些方面蒙得祝福?

密蘇里州北部的衝突:學習好好忍受考驗

在1837年和1838年,在遠西城聖徒之間,有些被開除教籍、心生不滿的教會成員,開始對教會和其領袖提出法律訴訟來煩擾教會。1838年6月,西德尼·雷格登發表了一篇措詞強烈的演說,稱為「鹽的講道」。他引用馬太福音5:13說,鹽若失了味,就沒有用處,應該丟在外面,暗指那些離開教會的人應從聖徒之中逐出。兩週後的7月4日,西德尼·雷格登在演講時宣稱,聖徒即使要發動「殊死戰」,也要保衛自己。雖然這兩篇演講似乎都違反了主的這項指示:「謀求和平」(教約105:38),但這兩篇演講卻都出版了,並在非後期聖徒的人之間引起極大的驚慌。

在此時期,有位名叫山普森·奧瓦的歸信者和他的同黨用祕密誓言成立了一個稱為但以茲的劫掠團體。奧瓦指示他們劫掠搶奪密蘇里居民,說這樣是在協助建立神國。奧瓦說服了其同黨,使他們相信他的這項指示來自於總會會長團。後來真相大白,奧瓦被開除了教籍。奧瓦的行動對教會的形象造成巨大損傷,間接促成先知被囚禁到利伯地監獄。

1838年10月,教會某些成員和密蘇里州民兵發生戰爭,雙方都有些人喪生。針對該次戰爭所作的誇大報導傳到了密蘇里州州長里本·包格耳中,因而發出一道所謂的撲滅令,說:「摩爾門應被視為敵人,如有必要,即應殲滅或逐出本州,以維公眾利益」(引自History of the Church, 3:175)。不久,遠西城即被一支數量五倍於聖徒部隊的民兵包圍。約瑟·斯密和教會其他領袖當時被囚禁在利伯地監獄,度過了整個冬天。其餘聖徒則被迫離開該州。

在小組中討論以下問題:

  • 我們可以從這些事件中學到哪些原則,來幫助我們更好地忍受考驗?

  • 為什麼我們每個人在碰到危機或考驗的時候,跟隨救主的榜樣很重要?由於有些聖徒沒有這樣做,導致密蘇里州北部發生了什麼事?

  • 你曾經何時見到另一人的言行,影響到其他人對教會有正面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