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會長的教訓
約瑟‧斐亭‧斯密的生平與使命


約瑟‧斐亭‧斯密的生平與使命

戈登‧興格萊會長回憶道,「我永遠忘不了」約瑟‧斐亭‧斯密會長「用過的四個字」,那就是「真誠忠信」。興格萊會長說:「在他的公開演說中,在他的個人談話中,在他對主的祈禱中,他懇求我們能真誠忠信。」1多馬‧孟蓀會長也分享了一個類似的回憶:「即使年事已高,〔他〕仍一直祈求:『願我們都能真誠忠信到底。』」2

「真誠忠信」。對約瑟‧斐亭‧斯密會長而言,這不只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更是他對所有的人衷心的期盼,也是他從童年直到擔任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總會會長的一生寫照。

「應許之子」

斯密會長的女婿十二使徒定額組布司‧麥康基長老說,約瑟‧斐亭‧斯密「生來就是應許之子」。他解釋,茱莉娜‧斯密「生了三個女兒,但沒有兒子,因此她像古時的哈拿一樣,向主『許了一個願』〔撒母耳記上1:11〕。她承諾如果主賜給她一個兒子,『她一定會盡她所能教養他成為主及他父親的得力助手。』主垂聽了她的祈禱,她也信守了對主的承諾。」31876年7月19日,茱莉娜和丈夫約瑟F.‧斯密迎接了一個新生兒子到家中,為他取名為約瑟‧斐亭‧斯密,與他父親同名。

約瑟‧斐亭‧斯密誕生在一個信仰堅定、熱心服務和富有領導能力的家族。他的祖父海侖‧斯密是先知約瑟‧斯密的哥哥,曾為福音的復興英勇作證。主指定海侖為「〔祂〕教會的先知、先見、啟示者」,說海侖的名字會「世世代代、永永遠遠被光榮地紀念」(教約124:94,96)。海侖和弟弟約瑟於1844年6月27日為暴徒殺害而殉教,用鮮血印證了自己的見證(見教約第135篇)。

Image
Joseph Fielding Smith’s parents, Joseph F. Smith and Julina Lambson Smith, standing together.

約瑟‧斐亭‧斯密的父母,約瑟F.‧斯密和茱莉娜‧斯密

約瑟‧斐亭‧斯密的父親約瑟F.‧斯密從小就扛起沉重的責任。他是海侖‧斯密和瑪麗‧斐亭‧斯密的長子,五歲時父親殉教,九歲時協助寡母駕駛篷車從伊利諾州納府出發,前往鹽湖谷。約瑟F.‧斯密後來去傳教,並成為十二使徒定額組的成員。他在兒子約瑟出生時擔任總會會長團的諮理,於1901年10月17日到1918年11月19日間擔任本教會總會會長。

約瑟‧斐亭‧斯密的母親茱莉娜‧斯密出身於鹽湖谷一個早期先驅者家庭。她從九歲起,就住在當時擔任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的叔叔喬治‧艾柏特‧斯密和嬸嬸拔示巴‧斯密的家中。(斯密長老後來擔任百翰‧楊會長的總會會長團第一諮理,斯密姊妹則擔任總會慈助會會長。)茱莉娜長大後,成為全心全力奉獻的賢妻良母和慈助會成員。她是一位以愛心和技術聞名的助產士,接生了「將近1,000名嬰兒來到世上」並照料這些產婦。4她於1910年10月到1921年4月間擔任總會慈助會會長團第二諮理。

工作和娛樂並重的年輕歲月

約瑟從小就學會了一些工作技能。他的家庭在猶他州泰勒斯維有一座農場,農場離他的家大約10英里(16公里),他和兄弟們幫忙灌溉、收割乾草和照顧牲畜。在家裡,他們要照顧一片大菜園、幾棵果樹、長長的三排葡萄、一群雞、三頭牛和幾匹馬。約瑟F.‧斯密會長實行多重婚姻,所以家裡要供養的人口很多,可以幫忙做事的人也多。由於約瑟‧斐亭‧斯密是這個大家庭裡幾個較年長的男孩子之一,因此被賦予一些通常由成年人擔負的責任。除了完成這些責任外,他還一直能兼顧學校課業。

約瑟在家裡和家庭農場以外的第一份工作是和母親一起做的,他經常駕著馬車送母親去為人接生。他十八、九歲的時候,受雇於錫安合作商業機構,工作時間長又耗費體力。他後來回憶:「我好像耕馬一樣,整天工作,背上扛著一袋袋的麵粉、糖、火腿和培根,夜晚來臨時,我早已精疲力竭。我體重150磅〔68公斤〕,沒有多想在肩膀上扛200磅〔91公斤〕重的東西會怎麼樣。」5

約瑟在繁重的工作責任之餘,也花一些時間玩樂,來調劑身心。他和兄弟姊妹們喜歡晚上在屋子四周玩遊戲,躲在葡萄藤叢裡,「尤其是在葡萄成熟的時候。」6他也熱愛打棒球。當時每個支會都組了一支棒球隊,他喜歡和這些球隊進行友誼賽。

福音學習與靈性成長

打棒球對年輕的約瑟‧斐亭‧斯密來說雖然很重要,但他有時會提早離開,去做一件他感興趣的事,這件事對他來說更為重要。在這些時候,他通常會隱身在「乾草堆上或樹蔭底下繼續閱讀」摩爾門經。7他後來說:「就我記憶所及,從我能識字開始,沒有任何其他事物比閱讀經文,閱讀有關主耶穌基督、先知約瑟‧斯密以及為人類救恩所完成的事工的記載更能讓我感到快樂和滿足。」8他八歲得到生平第一本摩爾門經之後,就開始培養個人研讀福音的習慣。他很認真閱讀標準經典和教會書刊。他隨身攜帶一本袖珍版的新約聖經,以便在中午用餐的空檔和步行往返錫安合作商業機構的上下班途中閱讀。他對復興福音的見證因此穩定持續地增強。

Image
Joseph Fielding Smith as a young boy reading scriptures in hayloft

年輕時的約瑟‧斐亭‧斯密有時會在棒球比賽中提早離開,以便能在他家的乾草堆上閱讀摩爾門經。

不過,約瑟的靈性成長並不侷限於默默作個人研讀,他忠信地參加教會聚會和課程學習,並接受各項聖職教儀和祝福,對聖殿尤其嚮往。他出生時,鹽湖聖殿已經動工了23年。「約瑟在青少年時期每天都興致盎然地看著這棟壯觀建築的工程進展。他看到了火車從石場載來最後一塊花崗巨石。……〔他〕看到了雄偉的塔尖終於完工。……〔他說:〕『我曾懷疑自己是否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這座聖殿落成。』」9

1893年4月6日,約瑟參加了鹽湖聖殿第一場奉獻儀式。第四任總會會長惠福‧伍會長主領這場儀式,並讀出奉獻祈禱文。當時坐在伍會長左邊的是他的第二諮理約瑟F.‧斯密會長。

約瑟‧斐亭‧斯密在19歲時接受教長祝福。當時作這項祝福的人是他擔任總會祝福教長的叔叔約翰‧斯密。這項祝福增添了約瑟的靈性力量,約瑟聽到了這些話:

「你有特權得享高壽;主的旨意是你要成為以色列之中具有大能的人。…… 

「你有責任坐下來與你的弟兄舉行議會,主領這群人。你也有責任經常舟車往返,走訪海內外各地,履行事工。我要對你說,抬起頭來,提高你的聲音,毫無畏懼,絕不逢迎,主的靈會指示你,主的祝福會臨到你。祂的靈會引領你的意念,賜給你說話的能力和智慧,你要使邪惡者束手無策,讓不義者無計可施。」10

那一年的年尾,在他20歲生日後,他獲得了一些服務和靈性成長的新機會。他蒙按立到麥基洗德聖職的長老職位,並接受了聖殿恩道門教儀。他在晚年擔任總會會長時說:「我多麼感謝能持有神聖聖職。我終生努力尋求能光大聖職召喚,希望今生能持守到底,來生能與忠信聖徒為伴。」11

交往與結婚

約瑟‧斐亭‧斯密年輕時協助維持家計、研讀福音並為接受各項聖職祝福作準備,有位名叫露伊‧夏特里夫的年輕小姐注意到了他的這些努力。露伊的父母住在猶他州奧格登,露伊為了上猶他大學,所以跟斯密家庭同住,當時這所大學就位於斯密家的對街。

約瑟和露伊起初只是普通朋友,不過他們友誼日漸加深,後來便開始交往。由於他們手頭都不寬裕,交往期間多半是在客廳一起閱讀、聊天,或是一同散步和參加教會的聯誼活動。約瑟也很喜歡聽露伊彈奏鋼琴。他們偶爾會去當地的劇院看表演。露伊上完大二的時候,這段交往有了進展,他們開始談戀愛。約瑟在學校放假時,有一兩次騎單車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前去奧格登看她;這趟路程來回有100英里(160公里)。12

最後,露伊和約瑟論及婚嫁。不過他們心裡有個疑問:約瑟會被召喚去傳教嗎?在那個時代,想去傳教的年輕男女不是去找主教,由主教推薦他們去從事這項召喚。傳道召喚的程序完全在總會會長的辦公室裡進行,所以年輕人絕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在信箱裡發現傳道召喚書。

露伊於1897年春季從大學畢業,搬回奧格登與父母同住。一年後,傳道召喚很顯然在短期不會來,於是兩人決定進行結婚計畫。約瑟後來說:「我說服她換個地方住,於是我們在1898年4月26日到鹽湖聖殿,由家父約瑟F.‧斯密會長為我們印證今世和全永恆的婚姻。」13露伊和約瑟開始共同生活,住在斯密家的一個小公寓。

接受傳道召喚

在教會早期,已婚男子經常會被召喚去從事全部時間傳道服務,所以約瑟和露伊在1899年3月17日在信箱中發現由朗卓‧舒會長簽署的傳道召喚書時一點也不意外,不過約瑟對他被指派去傳教的地方或許就有些意外了。約瑟在接到召喚書之前,曾經和十二使徒定額組會長富蘭克林‧李察談到他是否可能收到傳道召喚書。約瑟後來回憶道:「〔他〕問我想去哪裡。我告訴他我沒有特別想去哪裡,只想去我奉派去的地方。但是他說:『你一定有一個比較想去的地方。』我說:『嗯,我比較想去德國。』所以他們派了我去英國!」14

Image
Elder Joseph Fielding Smith as a full-time missionary, wearing a white shirt, a bow tie, and a suit.

約瑟‧斐亭‧斯密長老,擔任全部時間傳教士

露伊決定在約瑟離家期間與她的父母同住,她覺得這有助於她承受與丈夫分離的孤單寂寞。她在父親的店裡工作,賺錢支付約瑟的傳教費用。15

1899年5月12日,也就是斯密長老和其他傳教士啟程前往傳道地區的前一天,他們接到了約瑟F.‧斯密會長以及十二使徒定額組喬治‧迪斯德爾長老和禧伯‧郭長老的指示,要求他們在啟程去傳教之前先接受訓練。在這個訓練會議中,每位傳教士都收到一張正式的傳道證書。斯密長老的證書上寫著:

「茲證明約瑟‧斐亭‧斯密長老具有十足信心,隸屬於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並且已由上述教會之總會持權柄人員給予適當傳道指派,前往大不列顛宣講福音以及執行與其職位相關之一切教儀。

「此人蒙神差遣為眾人開啟生命與救恩之門,我們邀請各位聽從這位屬神之人的教導和忠告,在他的旅途中、在他所需要的一切事物上給予協助。

「我們祈求永恆的父神祝福斯密長老和所有接待他、給予他安慰的人,賜給他們天上和地上、今世和全永恆的一切祝福,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謹代表上述教會簽發證書。1899年5月12日於猶他州鹽湖城。總會會長團,朗卓‧舒,喬治‧肯農,約瑟F.‧斯密。」16

隔天,一家人聚集在家中,歡送約瑟和也被派到英國傳教的一個哥哥,不過有一位家庭成員缺席了。約瑟的妹妹艾密莉躲了起來,為自己幾年前做過的一件事感到愧疚。約瑟和露伊在交往時,約瑟有時候會催促艾蜜莉和其他的弟妹早點上床睡覺,好讓他有時間和心愛的人獨處。艾蜜莉覺得很掃興,認為這樣很不公平,所以常常祈求主派她的哥哥出去傳教。現在他真的要去了,她認為自己可能也促成了此事,因而感到愧疚。17

約瑟和露伊知道去英國傳教的召喚是來自於主。約瑟很迫不及待要去履行職責,露伊也很高興丈夫將去傳教,不過他們兩人一想到要相隔兩地,都難分難捨。斯密長老要去火車站的時間到了,「露伊試著勇敢,不讓約瑟看見她流淚,卻難以隱藏哭紅的雙眼。約瑟心中離情依依,變得沉默寡言,不想跟任何人說話。……約瑟在北一街的老家門前停下來,語帶哽咽地向親人一一道別:母親、父親、兄弟姊妹、各位阿姨,最後一位是露伊。『再會了,我的愛妻露伊。願神祝祐,為我保守妳平安。』」18

在英國播下福音種子

斯密長老搭乘一輛不舒適又充滿煙味的火車快速駛離家鄉,從那一刻起他便全心投入傳教。他的日記內容和與人往來的書信不但透露出他傳教時所面對的困難,也顯示出他面對這些困難時所展現的信心和忠誠。

他在英國傳教第一天結束時,在日記中寫道:「這是我短暫的人生中極為重要的一天。不到一個月前我離家來此,為的是宣講主的福音。……今天我一整天都在外面與人接觸,送出了25本傳單〔小冊子〕。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做這樣的工作,我覺得並不容易。……今天是我第一次向世人作見證,不過我一定會越做越好。有主的幫助,我能做我蒙召去做的事,去行祂的旨意。」19

他的父親寄了幾塊錢給他買日用品,他回信道:「我會謹慎使用你寄來的錢,絕不亂花,我會把錢花在必要的地方。」他也把他學習和教導福音的決心告訴父親:「我來這裡宣講福音,我希望能有一番作為。……我渴望在傳教期間提升心智和改善才能,以便能在往後的人生隨時用得上。……我期許自己凡事正義;我最感到快樂的莫過於學習有關福音的事。我渴望能嫻熟福音並獲得智慧。」20

約瑟F.‧斯密會長在給約瑟‧斐亭‧斯密長老的家書中,寫了以下的讚許:「我喜歡你的靈性,我對你的操守有信心,我為你感到快樂和滿足。我希望你能培養出智慧、深思熟慮的判斷和耐心,並且享有聖靈和神的愛。」21露伊的父親路易斯‧夏特里夫也表達了對斯密長老的信心:「我一直覺得你會完成光榮的傳教任務,並獲得一些經驗,能運用在日後你必然要擔任的崇高職務上。」22

約瑟寫信給露伊,一定會表達對她的愛意。他經常在他「濃情蜜意的書信」裡面附上幾片壓花。23他也提及他所面對的挑戰:「在這國家中有許多人知道我們所教導的福音是真實的,但卻沒有道德勇氣超脫世俗去接受。」24

露伊每週至少寄一封信。她曾寫道:「你要記得,我在這裡愛你,為你祈禱,時時刻刻都想著你。……我一直在祈禱中祈求神祝福你,我心愛的丈夫。」25露伊對丈夫表明了她的忠誠,也對主和祂的事工表明了同樣的忠誠。她不斷提醒約瑟,不要讓思鄉之情減弱了他服務的決心。

斯密長老真的需要這些鼓勵,因為他幾乎找不到人願意接受復興福音的信息。幾年後,他「告訴他的兒子約瑟,當時的情況很不好,那裡的人興趣缺缺,讓他覺得無法再繼續做下去。有天晚上他醒著躺在床上,考慮著可能需要工作,以籌措回家的旅費。」26他所愛之人的鼓勵提振他的士氣,他們的祈禱帶給他力量,再加上他自己有渴望去服務,於是他打消了這樣的念頭。他知道是主召喚他,他知道為了他服務對象和他家庭的益處,他需要努力工作。他寫道:「若沒有留下光榮記錄而卸任,我寧願永遠留在這裡不回家。……我祈求能擁有福音之靈以及對人類同胞的愛,讓我能繼續留在這裡直到光榮卸任。要不是家鄉的親人和我自己作了許許多多的禱告,我絕不可能成功。」27

約瑟‧斐亭‧斯密長老於1901年6月20日光榮卸任傳道職務。他辛勤服務了兩年,「沒有讓任何一個人歸信,也沒有機會為人執行洗禮,倒是曾為一位歸信者證實。」28不過他和傳教同伴已經播下福音種子,幫助許多人找到更多的平安,獲得更多的了解,而且他個人在學習和教導福音,以及在聖職領導方面都有所進步。

新的家園和新的責任

約瑟於1901年7月9日抵達鹽湖城。約瑟和露伊在奧格登與露伊的家人相處幾天後,便返回他們在斯密家的住處,再次共同生活。他們的婚姻是信心、勤奮和服務的寫照,他們努力建立家庭,養育子女,並在教會中服務。

Image
Louie Shurtliff Smith, President Joseph Fielding Smith’s first wife, in a white dress with her hair pulled back.

露伊‧夏特里夫‧斯密

約瑟返鄉後不久,開始找工作來維持家計。他透過一位家人協助,在鹽湖郡的文書辦公室找到了一份短期工作。過了大約五星期,他接受了教會史記員辦公室的一項職位。他對教會歷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後,對那些企圖詆毀教會及其領袖的人也更加認識。他辛勤不倦地工作,以便提供資料為教會辯護。他的服務使得教會在日後的歲月裡蒙得許多祝福,而這只是開端。

1902年春天,露伊懷了身孕。她和約瑟都很感激有一間小公寓可住,不過他們期盼能建造自己的家。約瑟的工作穩定,因此他們能著手規劃。他們僱用了一間建築公司,並安排約瑟親自做許多工作,以減少開支。1902年9月,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是個女兒,取名約瑟芬。大約10個月後,他們搬到新家。1906年,在露伊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懷孕期之後,他們迎接了第二個女兒到家中,並將她取名為茱莉娜。

約瑟一向樂於參與主的救恩事工,也得到許多這樣的機會。他於1902年蒙召擔任七十員第二十四定額組的一位會長,職責包括擔任該定額組的教師。(當時教會有100多個七十員定額組,這些定額組成員都不是總會持有權柄人員。)約瑟也蒙召在總會男青年協進會理事會服務,同時擔任鹽湖支聯會高級諮議。他的哥哥海侖是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按立他為大祭司。在1906年4月的總會大會上,他被支持為教會史記員助理,隔年一月,他被指派到一個特別委員會,該委員會的目的是「準備資料為教會辯護,對抗教會的敵人所作的攻擊。」29

約瑟的父親擔任總會會長時,約瑟經常協助他處理信件和其他行政職務,偶爾也會陪同父親出差履行教會任務,有一次甚至代替斯密會長出差。他記載著:「我應父親的要求去〔猶他州〕百翰市,奉獻百翰市的第二支會教堂。他們非常希望能由作奉獻祈禱,但他得了重感冒,所以派我代替他去。」該支聯會的會長和一位主教在火車站看見約瑟時並不高興。30據說這位支聯會會長當時說:「我好想哭。我們期待總會會長來,結果來的是一個小夥子。」根據一則有關這件事的記載,約瑟回答他:「我也好想哭。」31

雖然約瑟為了履行教會職務經常不在家,他和露伊也會找時間一起服務,享受彼此陪伴的時光。他在1907年11月1日的日記中寫道:「我今天大多的時間都和露伊在鹽湖聖殿,這是我們生活中最快樂、最獲益良多的一段時光。」32

考驗和祝福

約瑟在1908年3月暫時擱下了許多的教會責任,他覺得需要盡可能在家陪伴露伊,她在第三次懷孕初期引發了嚴重疾病。儘管有眾人的祈禱、聖職祝福、丈夫悉心照料、醫生用心診治,她的病況仍繼續惡化,最後於3月30日過世。

內心悲慟的約瑟寫道:「在這個月,我日日夜夜感到焦急、擔憂,我遭逢人生最深沉、最痛苦的考驗和經驗。在這過程中,我倚靠主賜給我力量和安慰。我的愛妻在三、四個星期的煎熬折磨和將近兩個月的疾病纏身後,終於解脫痛苦,……離開我和我們的兩個心肝寶貝,到一個更好的世界去。我們雖然悲傷,但會耐心等待將來在那裡的榮耀相逢。」約瑟說,他的妻子「在死去時,仍信心堅定,忠於各項福音原則。」33

約瑟父兼母職,撫養兩個年幼的女兒,不久便感到心力交瘁。他的父母邀請他們父女前來同住。即使有這項協助,喪妻的他仍覺得他年幼的孩子需要有一位慈母疼愛。

Image
Portrait of Ethel Smith, Joseph Fielding Smith's second wife.

愛賽兒‧雷諾‧斯密

約瑟照著他以往遇到重大決定時的作法,熱切地為此事祈禱。教會史記員辦公室的一位文書愛賽兒‧雷諾,成了他多次祈禱的回答。1908年7月6日,約瑟邀請愛賽兒與他及他的兩個女兒一起在公園裡郊遊。這次活動賓主盡歡,他們四人相處融洽。十天後,約瑟和愛賽兒單獨約會,沒有孩子同行。不久他們就訂婚,準備要結婚了。

愛賽兒和約瑟於1908年11月2日在鹽湖聖殿印證。幾年後,約瑟在給愛賽兒的一封信上寫道:「妳不知道我有多常感謝主,我在選擇伴侶時沒有做錯。妳是神送來給我的。」34愛賽兒不但成為約瑟的恩愛伴侶,也隨即成為約瑟芬和茱莉娜的第二位母親。

擔任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

就在1910年4月的總會大會召開前,總會會長團第一諮理約翰‧烏因達會長過世。一直在十二使徒定額組服務的約翰‧斯密長老蒙召到總會會長團,留下十二使徒定額組的空缺。總會會長團和十二使徒定額組在鹽湖聖殿開會,討論能遞補此空缺的人選。大家共同商議了一小時左右,未能「針對此事達成共識。最後,約瑟F.‧斯密會長獨自退到一個房間,跪下祈求指引。他回來時,有點猶豫地問其他13位弟兄是否願意考慮讓他的兒子約瑟‧斐亭‧斯密遞補那個職位。他表示,提出這樣的建議其實很為難,因為他的兒子海侖已經是議會成員之一,另一個兒子大衛是總主教團的諮理。他怕教會成員會不滿他又有一個兒子被任命為總會持有權柄人員。儘管如此,他還是覺得蒙得靈感,應該提出約瑟的名字,讓他們考慮。其他人似乎立刻都接受了這項提議,支持斯密會長的提議。

「斯密會長顯然在總會大會宣布之前,就將揀選了約瑟一事告訴他〔約瑟〕的母親。約瑟的姊姊艾迪絲‧派崔克說:『我記得母親告訴我們,1910年時,父親有一次從聖殿議會會議中回來,顯得很擔憂。我問他為什麼煩心,他說約瑟已被揀選為使徒,總會弟兄也一致同意地選擇了約瑟,他還表示身為總會會長的他勢必因此遭到嚴厲批評,說他讓自己的兒子擔任使徒。母親告訴他根本不用擔心別人會怎麼說,她說她知道是主揀選了約瑟,約瑟一定會光大他的召喚。』

「……當時的慣例是,事先告訴被揀選的人,而是讓他在總會大會上聽到他被指派的召喚,聽到他的名字被宣讀出來接受表決支持。因此約瑟‧斐亭在1910年4月6日出門去參加總會大會時,並不知道自己已被揀選。」他走進大會堂,一位接待員問他:「約瑟,誰會是新使徒?」他回答:「我不知道。但是不會是你,也不會是我!」

就在這位十二使徒定額組最新成員的名字宣讀前,約瑟感覺到聖靈的提示,知道那可能是他的名字。可是,他後來說,他的名字被宣布時,「他仍然驚訝得目瞪口呆,無法言語。」

那天稍後,他回家把這個消息告訴無法出席聚會的愛賽兒。他開口的第一句話是:「我想我們得把那頭牛賣掉,我以後沒時間照顧牠了!」35

約瑟‧斐亭‧斯密擔任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的60年間,看到了這個世界起了很大的變化。比方說,他蒙召為使徒時,很多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仍是馬匹和四輪馬車。到他擔任使徒的後期,他經常搭乘噴射機到外地履行指派任務。

Image
Group portrait of the Quorum of the Twelve Apostles in 1921. Included are: (left to right) seated: Rudger Clawson, Reed Smoot, George Albert Smith, George F. Richards, Orson F. Whitney, David O. McKay, standing: Joseph Fielding Smith, James E. Talmage, Stephen L. Richards, Richard R. Lyman, Melvin J. Ballard and John A. Widtsoe.

1921年的十二使徒定額組,約瑟‧斐亭‧斯密長老站在最左邊。

斯密長老在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的任期內,曾擔任許多重要職位,身負重責大任。他身為使徒的前八年,一直非正式地擔任他父親的祕書,直到他父親於1918年11月辭世為止。約瑟‧斐亭‧斯密在這項職務中曾擔任父親的抄寫員,將父親口述有關救贖死者的異象記錄下來,即現在的教義和聖約第138篇

斯密長老曾擔任教會史記員助理、教會史記員近50年,也擔任過鹽湖聖殿會長團的諮理、鹽湖聖殿會長、猶他家譜及家庭歷史學會會長、猶他家譜及家庭歷史雜誌的第一任編輯和經理,以及教會教育理事會執行委員會主席。他也曾擔任教會出版委員會主席,需要在課程課本和教會其他書刊出版之前,閱讀成千上萬頁的手稿。

他於1950年10月6日接受按手選派為十二使徒定額組代理會長;他擔任這項職務,直到1951年4月被按手選派為十二使徒定額組會長為止。他從1951年4月起擔任這項職務,直到1970年1月成為總會會長為止。他在1965年到1970年擔任總會會長團的諮理時,仍繼續履行十二使徒定額組會長的職務。

嚴厲警告和溫柔寬恕的領導風格

約瑟‧斐亭‧斯密長老在總會大會上發表的第一篇演講,就是直接針對那些「發言反對教會主領者的行動和權柄」的人。他提出以下這項嚴厲的聲明:「我要對教會中這樣的成員提出警告,對他們說,他們最好悔改,轉向主,否則祂的審判將臨到他們,他們將失去信心,遠離真理。」36

他在整個任期內,不斷發出警告之聲。他曾說:「我認為這是我的使命,在我去許多錫安支聯會時,我想是主的靈讓我深深感覺到,我要對人們說,現在是悔改的日子。……我覺得我的使命是呼籲悔改,呼求人們事奉主。」37

這樣義正詞嚴、直率的教導,是在溫柔、仁慈的態度下進行的。約瑟‧斐亭‧斯密擔任教會傳道委員會主委時,培道‧潘長老在一次會議中親眼目睹了這情形。「會中有人報告兩位傳教士長老乘坐教會汽車時發生了車禍。一位年長菜販開著卡車闖過停車標誌,撞上傳教士用車的側邊,導致車子全毀。警方開了罰單給這位卡車駕駛,他沒有投保任何的保險。所幸這兩位傳教士的傷勢都不嚴重。

「委員會的成員考量這件事時,斯密會長靜靜地坐著。經過一番討論後,委員會指示傳道部門最高主管聘請律師,循法律途徑解決此事。

「就在這時候,他們詢問斯密會長是否同意這項行動。他輕聲地說:『是啊,我們可以這麼做。如果我們認真打官司,很可能勝訴,把這個窮人的卡車拿走;接下來,他要怎麼謀生呢?』

「培道‧潘長老說:『我們互相看了看,有點羞愧。後來我們核准教會再買一輛傳教士用車,供傳道時使用,不追究這件事了。』」38

「一位好丈夫、一位慈父」

斯密長老蒙召為使徒時,有三個孩子:約瑟芬、茱莉娜以及愛賽兒的第一個孩子艾蜜莉。七個月後,這家庭迎接了另一個女兒,約瑟和愛賽兒將她取名為拿俄米。由於出生時的一些併發症,拿俄米有生命危險,家人擔心她恐怕活不久。不過,她父親後來說,她「原本無法呼吸,但是透過祈禱的力量和聖職祝福,保住了性命。」39愛賽兒後來又生下七個孩子:露絲、愛美莉亞、約瑟、路易斯、雷諾、道格拉斯和米爾頓。

斯密會長的使徒召喚讓他經常離家很長一段時間。不過他在家時,他的注意力焦點是家人。他的妻子愛賽兒形容他是「一位好丈夫、一位慈父,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家人快樂,他樂此不疲,完全忘掉自我。」40

斯密家的孩子得知在別人眼中他們的父親是個嚴格、嚴肅的人,都感到很有趣。「有一次,……他針對適度管教子女的重要作了非常有力的講道後,有個惱怒的婦人走到他的兩個小女兒面前,表達她的同情,〔並說道:〕『妳們的爸爸一定會打妳們!』」這兩個女孩聽了這項指控後,只是格格地笑。她們遠比這個婦人更了解她們的父親,他絕不會傷害她們。每次他長時間出差回家,「從他們一家人在火車站接他的那一刻起,直到幾天後再次依依不捨地和他道別,是一段快樂的時光。」他們玩遊戲、做派餅和冰淇淋、去野餐、搭火車、遊覽附近的峽谷和湖泊,他們津津有味地聽著他在世界各地履行教會指派任務的故事。41他們也一起工作,忙著做家事。42

斯密會長的幾個兒子都是運動選手,只要時間允許,他就會去看他們比賽。43他也喜歡和他們一起運動,尤其是打手球。他和他們玩得愉快,不過他也是個強勁的對手。他的兒子雷諾和路易斯回想他們兩人曾經聯手和父親對打,他讓他們選擇要他用哪隻手比賽。他即使有一隻手放在背後,總是能「輕易打敗他們兩人。」44

悲傷和希望

斯密長老離家在外履行職務,這對愛賽兒和孩子們來說是件很難受的事,長達數週的分離也讓他感到痛苦。1924年4月18日,他要搭乘火車去主領一場支聯會大會。當時,懷孕七個月的愛賽兒盡其所能地在家照顧孩子。他寫信給她,說道:「我一直想念著妳,希望未來幾週能時時陪在妳身邊,幫忙照顧妳。」45他思及家園,在信末附上了他所寫的詩,其中的一些詩句如今收錄在多種版本的教會聖詩選輯中,歌名為「旅程是否看似漫長?」

旅程是否看似漫長,

道路崎嶇陡峭,

一路上滿是荊棘蒺藜?

你在炎炎烈日,

奮力爬向山頂,

雙腳是否被銳利的石塊割傷?

擔負辛勞重擔的你,

內心是否悲傷軟弱,

靈魂疲乏困倦?

必須扛起的重擔,

是否沉重不堪?

重荷無人分擔?

切莫灰心沮喪,

旅程此刻已經展開;

偉大聖者依然向你招手。

要喜悅地仰望,

緊握祂的手;

祂必帶領你到嶄新高處──

在那聖潔之地,

所有煩惱止息,

你的生活將擺脫所有罪惡,

不再有人流淚,

不再有人悲傷。

緊握祂的手,與祂一同進入那地方。46

從1933年開始,斯密家庭快樂的氣氛有時會被一種沉重的「辛勞重擔」打斷,正如同斯密長老九年前在他那首詩中描述的那種重擔。愛賽兒當時得了「一種連她自己都不明究竟的重病。有時她會突然陷入極度的沮喪中,有時她會無法控制意志,強迫自己疲憊不堪的身體不停地做事。家人溫柔的愛和支持、祈禱和祝福,甚至住院治療,似乎都無濟於事。」47她飽受病痛折磨四年後,於1937年8月26日過世。這位痛失愛妻的丈夫在提及她的死亡時寫道:「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女人,更忠貞的妻子和母親了。」48在他悲痛不已的時刻,有件事讓他感到欣慰,那就是他知道他和愛賽兒‧雷諾‧斯密已經藉著神聖的印證聖約而永遠結合在一起。

新友誼孕育出婚姻良緣

愛賽兒過世時,還有五個子女住在斯密家,其中兩人很快會離家:愛美莉亞已經訂婚,即將結婚;路易斯正準備要去傳教;留在家裡的是16歲的雷諾、13歲的道格拉斯和10歲的米爾頓。約瑟‧斐亭‧斯密擔心這些兒子沒有母親照顧,於是考慮再婚。

有了這樣的念頭,斯密長老不久就注意到潔西‧伊凡斯,她是常和摩爾門大會堂唱詩班一同演出的著名獨唱家。潔西之前在愛賽兒的喪禮上獻唱,斯密長老寄了一封短箋向她致謝。由於這封短箋,他們兩人開始通電話。在此之前,他們彼此不認識,不過很快就成為好朋友。

斯密長老花了幾天時間思考、祈禱求問是否該向潔西求婚。最後他寫信給潔西,在信中暗示希望與她有更私人的友誼。四天後,他鼓起勇氣親自送信。他帶著這封信到市/郡政府辦公室,潔西在那裡擔任郡記錄員。後來他在日記中記寫了以下這件事:「到郡記錄員辦公室去。……和記錄員會談,非常重要,把我寫的信留下來給她。」49隔週,斯密長老搭火車去參加支聯會大會的聚會,回家後他再次拜訪潔西。

斯密長老以他一貫的快人快語作風,在日記中寫道:「和潔西‧伊凡斯小姐見面,與她有〔一次〕重要的會談。」由於他們互相傾慕,因此安排了斯密長老去見潔西的母親,潔西去見他的孩子。過了不到一個月,她於1937年11月21日接受了一只訂婚戒指。1938年4月12日,他們在鹽湖聖殿由第七任總會會長禧伯‧郭會長印證。50

法蘭西‧吉朋長老是斯密會長擔任總會會長時的總會會長團祕書,他形容約瑟‧斐亭‧斯密和潔西‧伊凡斯之間的關係:「約瑟‧斐亭‧斯密和潔西‧伊凡斯雖然相差二十六歲,兩人的個性、生活背景和所受的訓練都不同,但他們相處極為融洽。潔西活潑外向,非常風趣幽默,喜歡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約瑟剛好相反,他沉默寡言、害羞內向,拘謹低調,在公眾場合總是顯得靦腆,從不想出風頭。能讓這兩個南轅北轍的人跨越彼此間那條鴻溝,是他們以真愛和尊重相待。」51這份的愛和尊重也擴及潔西的母親金妮特‧伊凡斯。潔西婚前一直與她同住,現在伊凡斯姊妹搬來與女兒一起住在斯密家,幫忙照顧孩子。

Image
President Joseph Fielding Smith Jr. and Sister Jessie Ella Evans Smith sitting together at a piano.

約瑟‧斐亭‧斯密和潔西‧伊凡斯‧斯密在鋼琴邊合影

在亂世中施助

斯密長老的兒孫們都稱呼這位新的斯密姊妹為潔西阿姨。她常陪同丈夫出席支聯會大會,當地領袖經常邀請她在聚會中獻唱,偶爾她會說服丈夫跟她一起二重唱。1939年,禧伯‧郭會長指派斯密長老夫婦巡訪教會在歐洲的所有傳道部。

斯密夫婦抵達歐洲時,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尚未爆發,但是各國之間的緊張情勢已逐漸升高。8月24日,斯密夫婦正在德國,總會會長團指示斯密長老務必要將德國境內的所有傳教士轉調到中立的國家。他在丹麥哥本哈根協調這件工作。傳教士遷移轉調時,在捷克的傳道部會長華勒斯‧多倫多認為有必要送他的妻子馬大和孩子去哥本哈根避難,他則留下來協助先前被拘禁的四位傳教士安全撤離。過了幾天,這幾個人毫無音訊,馬大後來回憶道:

「這天終於來了,從德國出發的所有火車、渡輪和船隻要發出最後一個班次了。我們祈禱沃利〔多倫多會長〕和他負責的四位年輕傳教士能搭上那艘末班返航的渡輪。斯密會長看到我愁容滿面,隨著時間逼近,越來越焦急,於是走到我面前,像在保護我一樣,用手臂摟住我的肩膀,說:『多倫多姊妹,在多倫多會長和他的那幾位傳教士抵達丹麥這塊土地之前,這場戰爭不會開打。』到了那天傍晚,有通電話打來了。……是沃利!他們五個人和英國使節已乘坐特地派去給他們的火車離開捷克,登上了從德國啟航的末班渡輪,如今已抵達〔丹麥〕岸邊,等待搭乘運輸工具前往哥本哈根。整個傳道部辦公室和350位傳教士都如釋重負,歡欣不已,就彷彿烏雲消散,陽光展露一般。」52

斯密長老很感謝丹麥人民讓這麼多撤離的傳教士進入他們的國家。戰爭爆發時,他預言由於丹麥人民的慷慨,他們在戰爭期間不會遭受缺糧之苦。往後幾年,「丹麥人民在這場戰亂中所過的生活可能比歐洲其他任何國家都好,丹麥聖徒甚至還寄了福利用品包給荷蘭和挪威困苦的後期聖徒。教會在丹麥的成員人數穩定成長,丹麥傳道部所收到的什一奉獻是以往的兩倍以上。……丹麥聖徒認為這種種的情形正是應驗了約瑟‧斐亭‧斯密長老的預言。」53

戰爭開始時,斯密長老安排讓697位在歐洲服務的美國傳教士撤離。由於其中有些傳教士當時擔任區會和分會的領袖,斯密長老將那些領導職責轉移給當地成員。斯密長老完成了這些職務後,便和潔西搭船返回美國。他們從紐約搭火車,在離家七個月後返抵家門。

斯密長老雖然很高興美國傳教士都能安全返家,但也對仍在自己國家中飽受戰火蹂躪的無辜人民表達關切之意。他寫道:「每次我們舉行聚會,在會後和這些人握手,我的心總是很沉痛。他們都親切問候我們,他們的〔友誼〕對我的重大意義,或許連他們都想不到。有些人流著淚說,這樣的災難是無可避免的,我們今生不會再見面了。如今我為他們感到悲傷,每天都祈求主保護他們安然度過這段可怕的時期。」54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斯密長老的兒子路易斯在英國,他是最後一批返家的傳教士。55大約兩年半後,路易斯又橫越大西洋,這次是去服役。斯密長老寫道:「這件事讓我們大家很難過。由於一些人的邪惡,潔淨、正義的人被迫要捲入一場世界性的衝突,這實在可恥。」56

1945年1月2日,斯密長老收到一封電報,告知他的兒子已經為國捐軀。他寫道:「這消息猶如晴天霹靂,我們原本滿心期盼他不久就會回美國。我們一直認為他會受到保護,因為之前有幾次他都躲過了危險。我們實在難以理解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雖然遭逢這個重大打擊,我們仍感到平安喜樂,因為我們知道他很潔淨,他已經擺脫在世界各地和在軍中猖獗的種種邪惡。他生前忠於信仰,如今配得榮耀的復活,屆時我們將再團聚。」57

眾所信賴的教師與領袖

約瑟‧斐亭‧斯密擔任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時,經常站在後期聖徒面前為耶穌基督作見證、教導復興的福音以及呼籲人們悔改。他在總會大會上發表了超過125篇演說,出席數千場支聯會大會,並在家譜大會和電台廣播中演講。他也寫文章來教導,在教會雜誌進步時代(Improvement Era擔任一個專欄的主筆多年,回答讀者提出的問題,也為一些教會雜誌和德撒律新聞報(Deseret News的「教會」單元撰寫文章。他在1910年到1972年擔任使徒期間,寫作的文章發表在25本書中,包括Essentials in Church History、救恩的教義、Church History and Modern RevelationAnswers to Gospel Questions

教會成員聆聽斯密會長的講道、閱讀他的著作,逐漸了解他是一位福音學者,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信賴和跟從主。如以東‧譚納會長所說,約瑟‧斐亭‧斯密「奉行各項福音原則,並且以言語和文章教導這些原則,影響了成千上萬的人。他認識的每個人都毫不懷疑地相信他知道神活著、我們是祂的靈體兒女;耶穌基督是神肉身中的獨生子,為我們捨命,讓我們得以不朽;我們都能藉著接受和奉行福音而享有永生。」58

布司‧麥康基長老表示:

「約瑟‧斐亭‧斯密會長的生平和他所做的事工有三大特點:

「1.他愛主,並且遵守誡命、做一切能蒙主喜悅的事,以堅定不移的絕對忠誠來努力彰顯這份愛。

「2.他忠於先知約瑟‧斯密和透過這位先知復興的永恆真理;忠於殉教的祖父──教長海侖‧斯密;忠於父親約瑟F.‧斯密會長,他的父親為那位流出寶血使眾人能活著的主基督的偉業英勇持守,因此永遠列名在高榮國度中。

「3.他有卓越的福音知識和靈性見解;他勤奮不倦地宣講正義;他努力給飢餓的人飯吃、給無衣蔽體的人衣穿、探訪孤兒寡婦並藉著言教和身教發揚純正的宗教。」59

在十二使徒定額組的弟兄眼中,斯密會長是一位睿智、充滿愛心的領袖。十二使徒定額組的其他成員刊登了一篇賀詞,祝賀他的八十歲壽辰,賀詞的部分內容如下:

「在他領導之下,我們在十二使徒議會中服務,不時感受到他的高風亮節。日復一日,他為推動主的事工向前而指派任務給我們、協調我們的工作時,我們總是看到他對同工的體諒和設想周到。我們只希望教會全體成員都能感受到他靈魂中的溫柔,體會到他是何等關切貧苦不幸之人的福祉。他不但愛所有的聖徒,也不間斷地為犯罪的人祈禱。

「縱然具有卓越的辨識能力,他似乎只衡量兩件事來達成最後決議。總會會長團希望如何?何者對神的國度最好?」60

總會會長

1970年1月18日的安息日早晨,大衛奧‧麥基的塵世生命到了盡頭。現在,以93歲的約瑟‧斐亭‧斯密為會長的十二使徒定額組要負起領導教會的責任。

1970年1月23日,十二使徒定額組開會,正式支持斯密會長擔任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總會會長的召喚。斯密會長揀選海樂‧李為第一諮理,以東‧譚納為第二諮理。這三位隨即接受按手選派,履行他們的新職責。

Image
Joseph Fielding Smith standing between his two counselors in the First Presidency, Harold B. Lee and N. Eldon Tanner.

總會會長團,約瑟‧斐亭‧斯密會長和他的諮理:海樂‧李會長(中),以東‧譚納會長(右)

泰福‧彭蓀長老參加了那場會議,他回憶道:「我們開會時有非常美好的合一氣氛,彼此間的感情也顯而易見,新的領袖被揀選和按手選派時,弟兄們展臂相擁。」61

培道‧潘長老分享了他個人對斯密會長這項召喚的見證:

「有個星期五下午我離開辦公室,心裡想著周末的大會指派任務,一邊等著電梯從五樓下來。

「電梯門打開,眼前站著的是約瑟‧斐亭‧斯密會長。我有點驚訝會看到他,因為他的辦公室在較低的樓層。

「我看到他站在電梯門口時,忽然有個強烈的見證──站在那兒的是神的先知。聖靈甜美的聲音就彷彿是光,跟純正的智能有關,向我證實這是神的先知。」62

在斯密會長的領導下,教會繼續成長。舉例而言,有81個支聯會成立,包括在亞洲和非洲的第一個支聯會;教會成員總數超過三百萬,另有兩座聖殿奉獻,分別在猶他州的奧格登和普柔浮。

雖然教會在全球各地不斷成長,斯密會長仍強調每個家庭和每位家人的重要。他提醒後期聖徒:「教會組織存在的真正目的,是協助家庭及其成員達到超升。」63他教導:「家庭是今世和永恆中最重要的組織。……主的旨意是要鞏固和保全家庭單位。」64為了鞏固家庭與個人,教會非常強調家人家庭晚會;自從1909年,斯密會長的父親擔任總會會長以來,就一直提倡這項計畫。在約瑟‧斐亭‧斯密會長帶領之下,正式制定星期一為舉行家人家庭晚會的時間。每逢周一晚上,教會不舉行聚會,教會設施也關閉。

即使斯密會長年事已高,他在履行召喚時仍帶著孩子般謙卑的心,以及年輕人般的活力。他擔任教會的先知、先見和啟示者的兩年五個月期間,世界各地的後期聖徒都深受他的信息鼓舞和激勵。

他宣告,「我們是天上父神的靈體兒女」65以及「我們必須相信基督,在生活中效法祂的榜樣。」66他見證約瑟‧斯密「看見父神和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並且確實站在祂們面前」67,他向「現今世代啟示有關基督和世人救恩的知識。」68

他鼓勵聖徒「捨棄許多世俗的方式」69但要愛所有的世人──「即使正在幫助人戒除一兩項不良習性,也要去看看他們良善的本性。」70他提醒聖徒,展現這種「同胞愛」的一個方法是分享福音──「邀請各處的人聽從今日所揭示的永生話語。」71

他關心教會的年輕人,常與為數眾多的年輕後期聖徒聚會,鼓勵他們「不論面對什麼樣的橫逆,都要信心堅定。」72

他經常對聖職持有人演講,提醒他們,他們已經「蒙召喚代表主,持有祂的權柄」,他也勸誡他們要「記得自己的身分,表現應有的行為。」73

他鼓勵全體後期聖徒要接受聖殿的祝福,忠於聖殿的聖約,並回到聖殿代替祖先接受神聖教儀。在奉獻猶他州奧格登聖殿之前,他說:「請容我提醒各位,我們奉獻一座屋宇給主,其實就是奉獻我們自己事奉主,立約要按主的旨意運用這座屋宇。」74

他呼籲:「遵守誡命、行走在光中、持守到底、忠於每項聖約和義務,主將會賜給你超乎你最大夢想的祝福。」75

海樂‧李會長引用百翰‧楊會長說過的話來形容斯密會長的影響力和領導:「楊會長這麼說:『我們奉行神聖信仰、跟從聖靈提示,並不會讓生活變得單調乏味,但在肉體消失無形後,靈體能更穩固地守住那在通過幔子後仍持續存在的物質,從深邃的永恆生命泉源中汲取如寶石般閃耀的智能,圍繞著逐漸老去的脆弱肉體,散發不朽的智慧光芒。』

「我們參與討論重大事務,也就是只能由總會會長決定的事務時,一次次地目睹了這樣的情景。當他〔斯密會長〕在講述一些顯然超乎他現有理解力的天上啟示時,這種閃耀的智慧就展現出來。」76

「已蒙主召喚,……做其他更重要的工作」

潔西‧斯密於1971年8月3日過世,斯密會長三度遭逢喪妻之慟。因此他搬去與女兒愛美莉亞和女婿布司‧麥康基同住,他的其他子女則輪流定期探望他,帶他出遊。他仍繼續在平日每天都去辦公室,繼續參加會議和聚會,為教會事務出差。

1972年6月30日下班時,斯密會長離開他位於教會行政大樓一樓的辦公室。他在祕書亞瑟‧黑考克陪同下去了教會史記員辦公室,這是他擔任總會會長之前工作的地方。他想和所有在那裡服務的人致意,他和他們一一握手後,到大樓地下室和一些接線生和其他也在那個區域服務的人握手致謝。這是他在辦公室的最後一天。

1972年7月2日星期天,就在他96歲壽辰的17天前,他參加了自己支會的聖餐聚會。當天下午他的兒子雷諾陪伴他去看長女約瑟芬。當晚,他坐在麥康基家他最愛的椅子上安詳地辭世。他的女婿後來說,斯密會長「一直非常愛主,盡心盡力事奉祂,他如今已蒙主召喚,在祂永恆的葡萄園中做其他更重要的工作。」77

此時海樂‧李會長是世上最資深的使徒,他聽到斯密會長辭世的消息,就前往麥康基家。他「靜靜走到那張長沙發前跪下來,握著先知的一隻手。他維持那姿勢一會兒,沉默不語,像是在祈禱或沉思。然後起身慰問斯密會長的家屬,表達對他們父親的敬佩,並勸勉他們生活配稱,以尊崇斯密會長。」78

緬懷「一位盡忠的屬神之人」

在斯密會長的喪禮上,以東‧譚納會長稱他是「一位盡忠的屬神之人,為神、為同胞盡心盡力服務,以自身的榜樣帶領家人和他蒙召喚主領的人;他的為人確實既不狡詐也不驕傲,而且絕不會『愛人的榮耀過於愛神的榮耀』〔約翰福音12:43〕。」79

海樂‧李會長說:「譚納弟兄和我在過去這兩年半的日子裡由衷敬愛這位弟兄,絕無半點虛假。他激發了這份愛,因為他愛我們;而我們支持他,因為他先知持我們、信任我們。」80

有家報社過去不斷批評他,甚至質疑60多年前他被召喚為十二使徒一事,此時卻發出以下的悼念詞:「約瑟‧斐亭‧斯密,一生嚴格奉行他的信仰,卻溫柔對待所有的窮困者,給友人智慧的忠告,對家人愛心呵護,在教會職責上展現卓越的領導。人們會思念他,以特別的尊崇之情緬懷他。」81

也許意義最深遠的悼念詞是來自斯密會長的一位家屬,也就是他的女婿布司‧麥康基的這項宣告:他「是神的兒子、主耶穌基督的使徒、至高之神的先知,最重要的,是以色列的父親!」麥康基長老預言:「在未來歲月裡,他的聲音將從塵埃中發出,讓那些尚未出生的世代從他的著作中學習福音教義。」82

你在研讀這本書時,約瑟‧斐亭‧斯密會長的這些教導將使這項宣告得以實現。他的聲音「將從塵埃中」發出,對你說話,讓你「學習福音教義。」

註:

  1. 參閱戈登‧興格萊,「信祂的先知」,1992年7月,聖徒之聲,第47頁。

  2. Thomas S. Monson, in “News of the Church,” Ensign, May 1996, 110.

  3. Bruce R. McConkie, “Joseph Fielding Smith: Apostle, Prophet, Father in Israel,” Ensign, Aug. 1972, 29.

  4. Julina Lambson Smith, in Joseph Fielding Smith Jr. and John J. Stewart,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1972), 52.

  5.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65.

  6. Joseph Fielding Smith Jr. and John J. Stewart,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51.

  7. Joseph Fielding Smith Jr. and John J. Stewart,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57.

  8.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30, 91.

  9. Joseph Fielding Smith Jr. and John J. Stewart,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62.

  10. Joseph Fielding Smith Jr. and John J. Stewart,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71–72.

  11.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70, 92.

  12. See Joseph Fielding Smith Jr. and John J. Stewart,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73–74; Francis M. Gibbons, Joseph Fielding Smith: Gospel Scholar, Prophet of God, (1992), 52–53.

  13.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75.

  14.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79.

  15. See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80.

  16.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81.

  17. See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82.

  18. Joseph Fielding Smith Jr. and John J. Stewart,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83.

  19.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90.

  20.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117; see also page 116.

  21. Joseph F. Smith,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116.

  22. Lewis Shurtliff,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112–13.

  23. Joseph Fielding Smith Jr. and John J. Stewart,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113.

  24.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96.

  25. Louie Smith,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113–14.

  26. Joseph Fielding Smith Jr. and John J. Stewart,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92.

  27.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115.

  28. See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91.

  29. In Francis M. Gibbons, Joseph Fielding Smith: Gospel Scholar, Prophet of God, 124.

  30. See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152–53.

  31. See Joseph Fielding Smith: Gospel Scholar, Prophet of God, 113.

  32.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160.

  33.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162.

  34.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169.

  35. Joseph Fielding Smith Jr. and John J. Stewart,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174–76.

  36.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10, 39.

  37.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19, 88–89.

  38. Lucile C. Tate, Boyd K. Packer: A Watchman on the Tower (1995), 176.

  39.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Joseph Fielding Smith: Gospel Scholar, Prophet of God, 162.

  40. Ethel Smith, in Bryant S. Hinckley, “Joseph Fielding Smith,” Improvement Era, June 1932, 459.

  41. See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14.

  42. See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234.

  43. See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15.

  44. See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237.

  45.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188–89.

  46. Hymns, no. 127.

  47. Joseph Fielding Smith Jr. and John J. Stewart,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242–43.

  48.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249.

  49.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Joseph Fielding Smith: Gospel Scholar, Prophet of God, 275.

  50. See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251–58.

  51. Francis M. Gibbons, Joseph Fielding Smith: Gospel Scholar, Prophet of God, 278–79.

  52. Martha Toronto Anderson, A Cherry Tree Behind the Iron Curtain (1977), 32.

  53. Sheri L. Dew, Ezra Taft Benson: A Biography (1987), 204.

  54.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282–83.

  55. See Joseph Fielding Smith: Gospel Scholar, Prophet of God, 315.

  56.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Joseph Fielding Smith: Gospel Scholar, Prophet of God, 332.

  57.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The Life of Joseph Fielding Smith, 287–88.

  58. N. Eldon Tanner, “A Man without Guile,” Ensign, Aug. 1972, 33.

  59. Bruce R. McConkie, “Joseph Fielding Smith: Apostle, Prophet, Father in Israel,” Ensign, Aug. 1972, 28.

  60. Quorum of the Twelve Apostles, “President Joseph Fielding Smith,” Improvement Era, July 1956, 495.

  61. Ezra Taft Benson, in Sheri L. Dew, Ezra Taft Benson, 411.

  62. Boyd K. Packer, “The Spirit Beareth Record,” Ensign, June 1971, 87.

  63.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Message from the First Presidency,” Ensign, Jan. 1971, inside front cover and page 1.

  64. 參閱約瑟‧斐亭‧斯密,「對世界各地聖徒們的忠告」,1972年12月,聖徒之聲,第9頁。

  65. Joseph Fielding Smith, Sealing Power and Salvation,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Speeches of the Year (Jan. 12, 1971), 2.

  66. Joseph Fielding Smith, “The Plan of Salvation,” Ensign, Nov. 1971, 5.

  67. Joseph Fielding Smith, “To Know for Ourselves,” Improvement Era, Mar. 1970, 3.

  68. 參閱約瑟‧斐亭‧斯密,「最後福音期的第一位先知」,1979年12月,聖徒之聲,第30頁。

  69. 參閱約瑟‧斐亭‧斯密,「我們身為聖職持有者的責任」,1971年12月,聖徒之聲,第1頁。

  70. Joseph Fielding Smith, “My Dear Young Fellow Workers,” New Era, Jan. 1971, 4.

  71. 參閱約瑟‧斐亭‧斯密,「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是活著的」,1972年5月,聖徒之聲,第2頁。

  72. Joseph Fielding Smith, “President Joseph Fielding Smith Speaks on the New MIA Theme,” New Era, Sept. 1971, 40.

  73.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70, 92.

  74. Joseph Fielding Smith, in “Ogden Temple Dedicatory Prayer,” Ensign, Mar. 1972, 6.

  75. 參閱約瑟‧斐亭‧斯密,「對世界各地聖徒們的忠告」,第8頁。

  76. Harold B. Lee, “The President—Prophet, Seer, and Revelator,” Ensign, Aug. 1972, 35.

  77. Bruce R. McConkie, “Joseph Fielding Smith: Apostle, Prophet, Father in Israel,” 24.

  78. Francis M. Gibbons, Joseph Fielding Smith: Gospel Scholar, Prophet of God, 495.

  79. N. Eldon Tanner, “A Man without Guile,” Ensign, Aug. 1972, 32.

  80. Harold B. Lee, “The President—Prophet, Seer, and Revelator,” 39.

  81. Salt Lake Tribune, July 4, 1972, 12.

  82. Bruce R. McConkie, “Joseph Fielding Smith: Apostle, Prophet, Father in Israel,” 24,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