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
「凡接待他們的,就是接待我」
2016年4月


「凡接待他們的,就是接待我」

今日的兒童處在各種不同且複雜的家庭結構中。我們必須主動關懷那些感到孤單,遭到遺棄,或被隔離在圍欄外面的人。

神愛孩子,祂愛所有的孩子。救主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今日的孩子生活在許多不同而複雜的家庭結構中。

例如,今日在美國,只和父母其中一方同住的孩子比起50年前多了一倍,而且有很多家庭也不像以前那樣,齊心合意地愛神,願意遵守祂的誡命。

當人們在靈性上越來越感到混亂不安之際,復興的福音仍繼續將主的標準、理想,和模式帶給世人。

「孩子有權利在婚約下出生,並由完全忠貞、奉行婚姻誓約的父母養育。……

「夫妻肩負神聖的責任要彼此相愛、彼此照顧,也要愛護和照顧他們的兒女。……父母有神聖的職責,要在愛與正義中教養兒女,提供他們屬世和屬靈所需要的,也要教導他們彼此相愛、彼此服務、遵守神的誡命。」

我們知道在世界各地、各種信仰中,都有許多良好的父母慈愛地照顧自己的孩子。我們很感激能知道,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中的家庭都受到已歸信救主的父母良好的照顧,他們藉由聖職的權柄印證,並在家中學習信賴和愛天父以及祂的兒子耶穌基督。

為青少年發聲請求

今天我要為成千上萬名不是來自所謂「完美家庭」的兒童、青少年及年輕成人提出一項請求。我所講的不只是那些面臨父母信心低落、離婚、或父母已過世的青少年,我所指的還包括世界各地已接受福音,卻沒有父母陪同前來教會的成千上萬名男女青年。

這些年輕的後期聖徒帶著極大的信心加入教會,希望將來能建立起自己的理想家庭。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成了我們傳教士生力軍重要的一股力量,成了正義的年輕成人,並跪在祭壇前開始組成自己的家庭。

要敏於察覺

我們會繼續教導主的家庭模式,但現在成員已達數百萬人,教會兒童來自許多不同的環境,我們應當更加敏於體貼他們的感受。我們教會的文化和用語有時很特別,初級會兒童還是會唱「家庭能永遠在一起」,但當他們唱:「爸爸回家我就高興」,或「有父親和母親共同教導」時,他們自己家中的情況卻未必都如所唱的一樣。

我們的朋友貝蒂分享了她10歲時在教會的一個經驗,她說:「我們的教師分享了關於聖殿婚姻的課程。她特別問我說:『貝蒂,你的父母不是在聖殿結婚的吧?』〔我的教師和班上其他人〕其實早都知道答案了。」那位教師繼續上課,貝蒂則想像著最糟的情況。貝蒂說:「在那之後,我哭了好幾個晚上。兩年後,當我得了心臟病,以為自己就要死了的時候,我驚慌地想著,我要永遠孤單一人了。」

我的朋友雷夫過去都自己1個人來教會。有一次在初級會,他受到邀請要做個短講,他沒有父母可以站在身邊提醒他該說些什麼。雷夫嚇壞了,他不想在大家面前出醜,因此好幾個月都不來教會。

「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

「〔又說:〕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相信的心和屬靈的恩賜

這些兒童和青少年都蒙福有一顆願意相信的心,也有屬靈恩賜。雷夫告訴我:「我打從心底知道,神是我的父,祂認識我,也愛我。」

我們的朋友芙蘿妮克說:「我在學習福音原則,研讀摩爾門經時,彷彿就像想起了我已經知道,卻又忘記的事。」

我們的朋友蘇蕾卡來自巴西阿萊格雷特。雖然她的家人沒有宗教信仰,蘇蕾卡仍在12歲時開始讀聖經,造訪當地教會,想盡辦法要更認識神。她在父母勉強同意之下,和傳教士一起研讀、獲得了見證,並接受洗禮。蘇蕾卡告訴我:「在傳教士課程當中,他們給我看了一張鹽湖聖殿的照片,並告訴我有關印證教儀的事。從那一刻起,我就渴望有一天能進入主的屋宇,擁有永恆的家庭。」

雖然孩子的屬世情況可能不盡理想,但孩子的屬靈基因卻是完美的,因為每個人確實都是神的兒女。

多馬·孟蓀會長說:「要幫助神的兒女明白今生有哪些事既真實又重要,幫助他們培養力量,選擇那條會讓他們安全地邁向永生的道路。」願我們都能更加敞開我們的雙臂和我們的心。這些青少年需要我們的時間和我們的見證。

在科羅拉多州就讀高中時加入教會的布蘭登,和我談到那些在他受洗前後對他提供幫助的人,說:「我曾到那些家中奉行福音的家庭。這讓我覺得,我也可以在自己的家中有這樣的標準。」

芙蘿妮克出生於荷蘭,我們住在德國時,她跟我們的女兒蔻絲汀上同一個學校。芙蘿妮克說:「教會成員的學生身上有一種光。我發現這光來自於他們對耶穌基督的信心並奉行祂的教導。」

我的朋友邁克斯是在八歲受洗的。他的父親並沒有加入任何教會,因此邁克斯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去教會。

邁克斯在青少年時期,曾經好幾個月沒去教會,後來他覺得自己必須回教會,並決定在某個安息日早晨回去。但當他走近教會前門時開始變得猶豫不決,心中感到很緊張。

當時,新任的主教站在大門口。邁克斯並不認識主教,也覺得主教應該不認識他。邁克斯走近門口時,主教的臉上露出笑容,伸出手來,說:「邁克斯,很高興看到你!」

「他說這些話時,」邁克斯說:「我心裡湧起一陣溫暖的感覺,我知道自己做了正確的事。」

知道某個人的名字,可能就會帶來改變。

「〔耶穌〕命令他們把小孩帶來。……

「祂一一抱起他們……,祝福他們,並為他們向父禱告。」

「祂這麼做以後,又哭了。」

尚未受洗的青少年

因為父母所作的要求,許多熱愛福音的青少年等了許多年才受洗。

艾蜜莉的父母離婚時,她還是個孩子,她直到15歲才得到許可接受洗禮。我們的朋友艾蜜莉談到一位女青年領袖的時候很開心,她說這位領袖「一直伸出援手,協助鞏固〔她〕的見證。」

科坦和普勒斯頓是住在猶他州的一對青少年兄弟,父母已經離異,他們沒有得到許可接受洗禮。他們雖然不能傳遞聖餐,卻每週帶來麵包。當他們的支會去聖殿時,雖然他們不能和其他青少年一起進入聖殿作洗禮教儀,但這兩兄弟卻在旁邊的家譜中心找到家人的名字。要幫助我們的青少年找到歸屬感,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其他正義的青少年。

約瑟·森谷巴長老

結束前,我要談談我們幾個星期前造訪尚比亞路沙卡傳道部時,認識的一個新朋友和他的榜樣。

圖像
約瑟·森谷巴小時候

約瑟·森谷巴長老來自烏干達。他七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九歲時,由於母親和親戚都無法照顧他,他開始自食其力。12歲時,他認識傳教士並受了洗。

約瑟告訴我他第一天到教會的情形,說:「聖餐聚會過後,我以為可以回家了,但傳教士介紹我認識約書亞·瓦盧錫比。約書亞說,他會做我的朋友,並遞給我一本兒童歌本,讓我不必空手進入初級會。在初級會時,約書亞又替我拿了一張椅子放在他的椅子旁邊。初級會會長請我到前面去,並請整個初級會為我唱出『我是神的孩子』,我覺得自己很特別。」

分會會長帶約瑟認識皮耶·慕果沙家庭,接下來四年,那裡就成了他的家。

圖像
約書亞瓦盧錫比長老和約瑟·森谷巴長老

八年後,約瑟·森谷巴長老開始去傳教,他很驚訝負責訓練他的人,正是約書亞·瓦盧錫比長老,那個在他第一天到初級會時向他表示歡迎的男孩。而他的傳道部會長是誰呢?正是雷夫·艾瑞克森會長,他就是那個曾經因為害怕演講而離開初級會的小男孩。神愛祂的兒女。

圖像
約瑟·森谷巴長老和雷夫·艾瑞克森會長

跑過來的兒童

幾個星期前,我的太太凱西和我在非洲造訪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姆布吉馬伊時,因為教堂不夠大,無法容納2,000名成員,因此我們在戶外聚會,我們用竹竿作支架撐著,再蓋上大片的塑膠布。聚會開始時,在聚會場地四周的鐵製圍欄外,我們看見數十個孩子攀在欄杆上看著我們。凱西悄悄地說:「尼爾,你認為可以邀請那些孩子進來嗎?」我走上講台,到區會會長卡洛吉身邊,問他能不能歡迎圍欄外面那些孩子進來加入我們。

圖像
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安德森長老
圖像
圍欄外的孩子
圖像
孩子受邀進來

出乎我意料的,卡洛吉會長一提出邀請,那些孩子不只是走過來,他們是用跑的,人數不只50,大約有100人,有些衣衫襤褸,打著赤腳,但所有的人都掛著燦爛的笑容,一臉興奮。

這個經驗令我深受感動,我認為這意謂著我們必須伸出援手,去關心那些感到孤單、遭到遺棄,或被擋在圍欄外面的青少年。讓我們關心他們、歡迎他們、接納他們,並盡一切所能鞏固他們對救主的愛。耶穌說:「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 馬太福音19:14

  2. See“Family Structure,”Child Trends DataBank (Dec. 2015), appendix 1, page 9, childtrends.org/databank.

  3. 「家庭:致全世界文告」,2010年11月,利阿賀拿,第129頁,第7和第6段。

  4. 我要特別提到成千上萬名正義的母親,她們當中有許多人是單親,這些母親們勇敢地負起在靈性上鞏固孩童的重責大任。我們的好友,來自加拿大的雪莉談到她母親時,說:

    「在我出生的五年前,傳教士來敲我們家的門,我父母聽完了幾堂課程,但接著我父親就不再感興趣了。我母親繼續接受課程,也有渴望受洗。她在還是非成員的時候,就參加教會聚會,持續了五年。在我出生之後三個月,她終於能受洗了。

    「我母親從來就不是一個喜歡高談闊論的人,也不曾擔任重要的領導職位。她有的是一個非常單純、甜美、穩固的見證。……她每天都在生活中奉行她的信仰。那份無聲,單純的榜樣一直幫助了我與主和教會更加接近。

  5. 我們的朋友藍道對我說:「我受教導,也知道我有天上的父母。由於我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份和本質,讓我獲得希望,不需要追隨我父母走上相同的道路。我愛他們,但我不想仿效他們的生活。我信賴我在初級會、主日學、男青年和其他教師身上所學到的事。我看到支會及我的家族成員所立下忠信、快樂家庭的榜樣,我也信賴天父,知道只要我保持忠信,祂就會幫助我擁有一個這樣的家庭。」

  6. 「家庭能永遠在一起」,(兒童歌本,第98頁)

  7. 「爸爸回家」,兒童歌本,第110頁。

  8. 「家中有愛心」,兒童歌本,第102-103頁。

  9. 馬太福音18:2,5

  10. 多馬·孟蓀,「學我的樣式」,2016年3月,利阿賀拿,第6頁。

  11. See Max H. Molgard, Inviting the Spirit into Our Lives (1993), 99.

  12. 尼腓三書17:11,21-22

  13. 艾蜜莉的父母在教會中並不活躍,但她提到祖父母、叔伯阿姨,以及其他「代替」她父母的人時充滿了感情。她談到在密西根州的一位女青年領袖,說:「她的孩子都成年了,她決定要讓每一位女青年都覺得自己就像她的女兒一般。……她的笑容即使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也能溫暖你的心。……我立下了目標,要跟隨她的教導,成為那些可能感到自己『與眾不同』、『被孤立』,或者『被排擠』的孩子心中的『莫爾娜姊妹』。」

  14. 馬太福音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