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里曼·柯普雷和震教會


里曼·柯普雷和震教會

教約49

Image
紐約州黎巴嫩附近的震教徒,他們崇拜的模式

在1831年的春天,一位名為里曼·柯普雷的富有農戶,加入新興初建的「基督的教會」(後期聖徒教會當時的名稱)。他在俄亥俄州湯普生的農場所位居的村莊,只距離嘉德蘭(那時才剛建立為教會的新總部)東北方幾英里。

柯普雷在歸信以前,已經是基督第二次顯現信徒聯合會多年的成員。這個教派通常被稱為震教會,因為他們的崇拜方式包括一種狂喜的手舞足蹈。震教會和摩爾門教義之間的許多相似之處,理所當然地吸引柯普雷:兩個信仰共享普遍叛教、現代預言、人的自由選擇權,以及一個群體生活的理想。然而,這兩者在其他重大要點上有顯著的差異。

震教會並不認為洗禮—或其他教儀—對救恩是必要的。他們相信耶穌基督的第二次來臨,早已藉著一名震教會早期領袖安·李(1736-1784)婦女的形象顯現。有些人實行素食主義。摩爾門教徒和震教會對於婚姻與性關係的觀點也有所分歧,虔誠的「信徒」(震教會成員的自稱)堅持過著絕對的獨身生活,他們稱此為「背起十字架」。

這兩個宗教團體在前一個冬天有了首度的交集,當時有一群摩爾門傳教士,其中包含奧利佛·考德里和帕雷·普瑞特,在前往密蘇里的途中,短暫停留於俄亥俄州北聯的震教會定居地。北聯社區位於嘉德蘭西南方僅15英里。

考德里向震教會的領袖阿什貝爾·契查爾介紹自己為「翻譯金聖經的助手」,以及目睹天使為其真實性做見證的三位證人之一。契查爾允許奧利佛在一次的社區聚會中分享他的信息。1

在北聯待了兩個晚上後,考德里和他的同伴們步上他們的旅途,但在此之前,留下七本摩爾門經給契查爾。傳教士「對於他們的經文的功效」有著完全的信心,「凡閱讀它們的人,將會感到……其中包含令人完全確信的真理」。在這個初次相遇之後,俄亥俄州的震教會和摩爾門教徒保持良好的關係,按照契查爾的提議,致力促成「芳鄰關係的貿易和其他行為」。然而,他們友好的交流,即將面臨考驗。

給震教會的啟示

在加入摩爾門教徒之前,里曼·柯普雷與北聯的震教會有所往來,他或許出席他們的聚會,但是沒有讓自己完全沉浸在他們嚴格的群體生活。事實上,他的住處離社區有35英里之遠,而且他持續結婚生活,這些都顯示他對震教會的諸多原則的接受程度。儘管他顯然受到他們的一些教導或崇拜模式所吸引,但他並未完全投入其中。其實,契查爾責怪柯普雷之所以拒絕獨身生活,是因他「接受摩爾門主義,打算過較為輕省的生活」。

就像所有早期的摩爾門歸信者,柯普雷所承襲的傳統和態度,都受到先前的宗教經驗所形塑。約瑟·斯密在他歸信不久後和他說話,注意到他「明顯誠實良善,但對於震教會信仰的一些細節,仍認為是正確的」。2約翰·惠特茂進一步指出,柯普雷「對於長老們竟然要向他昔日聚會的弟兄們宣講福音一事,感到焦慮」。他甚至「開玩笑說他要被按立來對自己宣講福音」。3

柯普雷決定拜訪約瑟·斯密—當時約瑟正住在好友以撒·摩利的家中,臨近嘉德蘭—時為1831年5月7日星期六。4雖然我們沒有他們的談話紀錄,但柯普雷可能希望對某些震教會的信念獲得清楚的說明,也或許提出了到北聯傳教的建議。這次會晤的結果是,約瑟獲得現為教義和聖約第49篇的神聖經文。這項啟示權威性地講述兩者信仰之間教義上的不同。它由訓斥震教會作為開始:「他們渴望知道部分真理,但不是全部,因在我面前,他們是不對的,必須悔改」。

重申洗禮是不可或缺之後,啟示接著繼續譴責震教會他們深信不疑的幾個信念,並宣稱婚姻是由神制定的,動物是賜給人作衣食之用,以及「人子不以女人的形像,也不以在地上行走的男人的形像降臨」5(見教約49:22)。

在啟示中,主召喚了柯普雷—連同西德尼·雷格登與帕雷·普瑞特—去向他在北聯的弟兄姊妹宣講福音。雖然三人都熟悉震教會的教義原則,柯普雷宣講和傳教的經驗卻少於他任何一個同伴。他對他的震教會朋友宣講福音明顯很感興趣,因為那意味著他將被召喚去向這群人民呼籲悔改,而這些人正是過去蔑視他、覺得他缺乏宗教承諾的人。他或許也希望展現他新信仰的實質內涵。不論是哪一種情況,柯普雷同意忠信地遵守啟示的誡命,來和震教會「論理」。

傳教到北聯

因此,有啟示在手,雷格登和柯普雷幾乎立即動身前往北聯。那天不久後,他們便抵達北聯,並受到契查爾及其友人親切地接待。他們一起花了晚上的時間,辯論他們宗教的相關優點,雙方人馬都很可能感覺自己在辯論中占了上風。

隔天早上,契查爾向雷格登和柯普雷提議,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這個時候強加他們的教義在對方身上」。雷格登原本計劃在震教會的安息日聚會那天讀出啟示,但決定此刻保持緘默,並「使自己服從於當地的命令」。

就在聚會開始以前,帕雷·普瑞特策馬抵達北聯。聽到雷格登順從契柴爾的提議,內心火熱的普瑞特則堅決認為他們「不要理會〔他〕,因為他們跟著主耶穌基督的權柄一同前來,而這群人民一定要聽到此信息。」

傳教士們安靜坐下,直到聚會結束。當人民起身要離開時,雷格登「站起來說,他有一個來自主耶穌基督要給這人民的信息;他是否有榮幸傳達它?」有了契查爾的允許,他讀出啟示的全文,並詢問是否允許他們繼續宣講福音,如同啟示所吩咐。

契查爾仍是神情憤慨,回應說他不會接受這項信息,而且「他們和他們的基督,都不用扛起這項責任的重擔,我自己會為此負起全責。」雷格登反駁道,「你不能這麼做;我希望聽到人民說話。」但當契查爾允許其他在場的人說出想法時,他們也斷言「他們完全滿意現況」。

雷格登紋風不動地把啟示擱置一旁,任憑這次的傳道任務徒勞無功。另一方面,普瑞特並沒有想輕易地了結此事。契查爾回憶道,普瑞特站起身來,並從上衣後擺抖落塵土,「作為反對我們的見證,即我們已拒絕了主耶穌的話語。」普瑞特這樣的做法是效法耶穌在福音書中賜給門徒的命令。

可是契查爾並未容忍此舉。他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這位震教會領袖在眾目睽睽之下痛斥普瑞特:「你這污穢的野獸,竟敢冒昧地來到這裡,而且還藉著抖動你骯髒的衣擺來試著仿效屬神的人;在你膽敢再次冒昧地作出同樣的事之前,承認你的罪,離棄你的私慾以及其他憎行以淨化你的靈魂。」

契查爾接著把他的怒氣轉向早已開始哭泣的柯普雷,並疾言厲色地斥責他:「你這假冒為善的人,關於惡事你更是如數家珍;—你明知道神活著的事工存在何處;但為了放縱私慾,你竟可同意欺騙自己。」

餘波

契查爾迅速解散會眾。受挫的普瑞特跨上馬背,立刻回到嘉德蘭。他稍後總結了他們的拜訪:「我們完成了這次的傳教,正如我們被吩咐的,去到俄亥俄州克利夫蘭附近這群奇特人民的居所;但他們徹底拒絕聆聽或服從福音。」6這個事件過後,教會和震教會之間少有接觸,而且通常關係緊張。

雷格登那晚返回嘉德蘭之前,留在當地吃晚餐,並留下一份啟示的副本給契查爾。柯普雷那晚同樣留在北聯,隔天便前往他的農場。他想使以前的弟兄歸信的希望,可悲地破滅了。這個遭遇大大地動搖了他,當他返回湯普生,他退出一項早先的協議,不再允許來自紐約州考斯威爾的教會成員住在他的農場。

優柔寡斷的柯普雷,在向震教會傳教後,多年來對復興教會的赤誠始終搖擺不定。他最後約莫在1838年永久地離開教會,並且留在俄亥俄州度過餘生。

  1. 除非另有列舉,敘事中的引言見於來自阿什貝爾·契查爾的日記摘錄,並被轉錄於:Lawrence R. Flake in “A Shaker View of a Mormon Mission,” BYU Studies 20, no. 1 (Fall 1979): 94–99.

  2. Joseph Smith, History, 1838-1856, volume A-1, 112, josephsmithpapers.org.

  3. Karen Lynn Davidson, Richard L. Jensen, and David J. Whitaker, eds. Histories, Volume 2: Assigned Histories, 1831–1837, Vol. 2 of the Journals series of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edited by Dean C. Jessee, Ronald K. Esplin, and Richard Lyman Bushman (Salt Lake City: Church Historian’s Press, 2012), 37.

  4. 這個啟示的日期是基於以下研究:Gerrit Dirkmaat for the forthcoming volume, Michael Hubbard MacKay, Gerrit J. Dirkmaat, Grant Underwood, Robert J. Woodford, William G. Hartley, eds. Documents: July 1828-June 1831, First volume of the Documents series of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edited by Dean C. Jessee, Ronald K. Esplin, and Richard Lyman Bushman. Salt Lake City: Church Historian’s Press, 2013.

  5. Revelation, 7 May 1831, josephsmithpapers.org.

  6. Parley P. Pratt, The autobiography of Parley Parker Pratt (Chicago: Pratt Brothers, 1888),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