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一所學校和一場恩道門


一所學校和一場恩道門

教約889095109110

1834年春,約瑟·斯密於俄亥俄嘉德蘭舉行的一場聖職持有人聚會上,分享了他所看到的關於教會未來的異象。這異象超出了在場所有人的想像;他說:「你們對這教會和國度的未來的了解程度,其實跟坐在母親膝上的嬰孩差不多。」接著他預言說:「你們今晚在此只看到幾位聖職弟兄,但本教會將遍布南、北美洲——甚至遍及全世界。」1

對當時在場的弟兄來說,這無疑是個令人激動但也令人卻步的想法。他們當時已在傳道地區有不少成功,在美加一些地區為人施洗,幫助他們成為教會成員。但是,一想到要將福音傳遍大地,他們不禁感到自己的不足。要使為數不多的教會成員擴展成一個遍及世界的宗教,必須發生哪些事呢?教會的長老要如何協助實現主的異象呢?

神應許祂會幫助

耶穌在新約中應許祂的使徒,當他們前去「傳福音給萬民聽」時,會獲得上天的協助。祂教導他們要「在(耶路撒冷)城裏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2主也同樣於1831年應許聖徒,他們聚集到俄亥俄後,將會在那裡「蒙得高天的能力」,然後才會被派遣出去傳揚福音的信息。3後來,人們才逐漸明白,這裡所說的蒙得高天的能力(即恩道門)是指將來在納府聖殿和之後建造的聖殿中所執行的一系列特定儀式,不過在1830年代,則被理解為一場類似五旬節聖靈澆灌的靈性經驗,把神奇妙的能力賦予或贈與給那些要去傳播福音的人。4

在1832年12月下旬以及1833年1月上旬所獲得的一項啟示中,即今日的教義和聖約第88篇,主詳述了這些長老應做哪些事,以在「我再派你們的……一切事上準備好」,去向地上的人民作見證並警告他們。5該啟示命令教會成員要組織起來,「互相教導」,並建立一所「神之家」。該啟示也與耶穌在新約的命令相呼應,告訴長老們要在嘉德蘭裏「等候」,他們會在那裡的先知學校接受教導並被賦予能力,「使〔他們〕在〔他們〕最後一次前往外邦人當中所做的事工方面,能成為完全。」6

在先知學校裏的學習

聖徒按照啟示採取行動,開始努力在嘉德蘭「建立一所先知學校。」7「先知學校」這個概念對後期聖徒來說並不陌生。哈佛和耶魯在17、18世紀時就是訓練神職人員的神學院,兩所學校在當時都被稱為先知學校。後來,與第二次大覺醒運動相關的一些宗教改革運動——即美國19世紀初期的一項大規模宗教復甦運動——也用同樣的名稱建立了私人的神職學校。8

早期的後期聖徒並沒有擁有像大多數學校創始人所擁有的資源或教育背景,但是他們憑著信心向前進。由於還沒有一所神之家可供聚會,先知學校於1833年1月22和23日正式成立,地點就在嘉德蘭紐奧·惠尼商店樓上的小房間。出席1月22日聚會的人中,雖然有男也有女,但學校本身只保留給已被按立聖職的弟兄參加。出席第一次聚會的與會者獲得了「來自神聖之靈的神聖顯現」,其中包括了說方言。9

先知學校不像傳統學校分學期且在固定地點按照固定課表上課,而是間斷性地上課,上課地點也不固定。對於像嘉德蘭這樣務農的社區來說,人們在冬天的月份中會有更多時間能用來上學。第一階段的課程上了約3個月左右,於4月結束。10接下來的課程,名稱都不大相同,有「先知學校」、「我使徒的學校」和「長老學校」等,但都是在該年夏天於密蘇里進行的,後來在1834年秋的嘉德蘭以及1835-1836年冬,也有在教會印刷辦事處或尚未完工的嘉德蘭聖殿小閣樓那裡上課。11

神在1832年12月的啟示中針對學校要教授的課程,賜予了明確的指示,其中有宗教課程也有俗世課程。學生除了要逐漸精通「理論、原則、教義和福音律法」,也要學習關於大地的事——天上、地上和地下的事。他們要學習歷史和時事,經由先知的啟示培養洞悉未來的眼光。此外,他們也要學習關於外國的事。先知學校的教授方式有兩種,一是由正式指派的教師教授,一是讓參與者互相學習,毎個人都輪流說話,使「所有的人都能彼此啟發」。12

神在1833年3月8日的啟示中,即今日的教義和聖約第90篇,將管理先知學校的「權鑰」賜給了剛任命的總會會長團,從內文看來,約瑟·斯密帶領著靈性方面的課程,西德尼·雷格登則在一旁協助。那七篇的神學演講,即今日大家熟悉的「信心的講辭」,就是在先知學校發表的。早期的教義和聖約有將這些演講納入其內,作為該書的前半部,稱為「教義」,而第二部份則稱為「聖約」或啟示。信心的講辭目前仍被視為是1830年代早期的一部重要神學貢獻。13

語言學習是大多數傳統教育的一項主要科目,通常從英文文法開始教起。來上課的長老多半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可以說就像約瑟·斯密一樣,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他們「所受的正式教育只有讀、寫和基本算術」。14奧申·海德雖然從小是孤兒,沒有受過多少正式教育,但是他有學習的恩賜,因此被指派為教師。15有幾次,約瑟·斯密晚上回家時,會把家人召集到身邊來教導他們當天他在先知學校學到的文法課程。161836年,附近一所大學的猶太籍教授來教導希伯來文課程,先知學校的許多學生都上了那堂課。

成為潔淨並且合一

先知學校讓早期的聖徒獲得比之前更多的教育。但是它的目的也遠超過學習有根據的事實和觀念。第一代後期聖徒成長的文化極重視個人名譽,若受到侮辱或感覺受到侮辱時,以武力反擊,在當時的文化是很正常的,甚至受到鼓勵。神所啟示的先知學校體制,部份目的就是要幫助成員去除他們文化上的這類缺點。宗教的儀式往往會強調成為潔淨和合一的必要。

為了要「除去這世代的血而成為潔淨」,並且讓自己有別於世上的人,長老們會參與洗濯這項宗教儀式。17約瑟·斯密在每位長老洗完臉、手和腳之後,會遵照耶穌在約翰福音13:4-17中所樹立的榜樣,以及教義和聖約88:138-141的指示,為每位長老洗腳。約瑟會為先知學校中的毎位新成員洗腳,也會在學校的其他聚會上重複這項儀式。18後來的洗濯和膏抹儀式,洗腳也包括在內,都是為了在新奉獻的嘉德蘭聖殿舉行莊嚴集會而作的部分準備,這些洗濯禮是莊嚴集會本身極重要的要項。

先知學校也很關心整潔乾淨這件事。某位與會者記得當年每次上學前,「我們都要先沐浴淨身,再換上乾淨的亞麻布衣服。」19而愛瑪·斯密也曾抱怨先知學校的成員嚼菸草弄髒地板,導致後來獲得稱為智慧語的啟示。20

洗腳的儀式除了象徵淨化之外,也是為了幫助長老們合一。啟示一次又一次地敦促他們要「彼此相愛」,「停止彼此挑剔」,也警告他們,「你們若不合一就不是我的」。21約瑟·斯密教導,合一是接受恩道門的先決條件,也是錫安的部份定義。22約瑟·斯密一直致力於使俄亥俄和密蘇里的教會領袖之間能和諧共處,他教導,洗腳除了代表靈性上的潔淨,也是「特地用來使我們的心團結合一的,讓我們能在情緒和意見上合一。」23

進入學校時的規定問候語也是用來促進和諧的,即使大家有所紛爭時也是如此。會長或教師要第一個進入教室,之後他會舉手向天,問候毎位參與者,說:「你,或你們是弟兄嗎?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問候你,作為永約的標記或紀念,在那聖約中,我要以堅定、不移、不變的決心,接受你加入交誼,在愛的約束中,透過神的恩典作你的朋友和弟兄,懷著感恩,無可指責的遵行神的一切誡命,永永遠遠。阿們。」想進來上課的學生會重述這項聖約或只要簡單回覆「阿們」即可。

來先知學校上課的人也會一起領受聖餐——不過份量應與最後晚餐相似,而非今日後期聖徒所習慣的一小口麵包和一小口水。西庇太·高林回憶道:「我們有易擘開的熱麵包,把麵包擘成像拳頭一樣大小後,毎個人會再配上一杯酒,之後我們就坐下吃那份麵包和喝那杯酒。」24

為了獲得應許而努力

儘管有這些使人合一的教儀,聖徒們要和諧相處仍不容易。第一階段的課程是在1833年4月結束的,當時召喚了幾個人去傳教,而在6月的一項啟示(教約第95篇)中則清楚提到,那學期是在爭吵中結束的:「先知學校裡起了紛爭」,主說:「這對我來說非常嚴重。」神也在同一個啟示中因為聖徒尚未開始建造主的殿而訓斥他們,並再次重申那是作為「我使徒的學校」的地方。這項啟示應許,他們長期引頸期盼的「恩道門」會在新聖殿內的某一場「莊嚴集會」中到來。

自1834年起,來自密蘇里和俄亥俄的教會領袖就聚集到嘉德蘭上先知學校的課程,同時也在為莊嚴集會作準備,以在那裡接受恩道門。這兩組領袖從以前就一直合不來,不過,那段時期的特性就是聖徒失和。大約在同一時期,奧申·海德寫了封信給約瑟·斯密,嚴厲指控一位使徒,即約瑟的弟弟威廉·斯密與自己的爭執。25海德在此事獲得解決之前,都拒絕去學校。雖然海德介懷的事很快就解決了,但是學校裡仍有其他的紛爭。「敵人用盡所有狡猾的手段」約瑟·斯密說,「來阻止聖徒接受恩道門,他分化十二使徒和七十員,也在長老們中間製造爭執和嫉妒。」26

幸運的是,1835年至1836年的冬天為教會帶來了期盼已久的和解時期,也使教會中有了和諧。約瑟·斯密和他的弟弟威廉修補了兩人之前因大打出手而交惡的關係。27總會會長團與十二使徒定額組之間某項重大意見的不合,最後也感性地得到和解,以類似先知學校問候的方式再次立約收尾。28約瑟·斯密在日記中記錄下教會領袖們在重新團結起來不久後,參與一場教會聚會上演講時的經驗:「主傾注祂的靈在我們身上,弟兄們開始對彼此坦承自己的錯誤,會眾很快因太感動而紛紛流淚,我們之中有些人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說方言的恩賜也臨到我們,像是強風過境,我的靈魂充滿神的榮耀。」29他們合而為一後,又有這樣來自神的顯現的認可,顯然已準備好自己接受應許賜給他們的恩道門。

聖靈的澆灌

由於長老們努力做到神給他們的願景,並準備好自己接受恩道門,先知學校出現了好幾次奇妙的屬靈顯現。30約瑟·斯密形容這樣的顯現是「神將要在莊嚴集會中用喜樂澆灌我們的序幕。」31

當嘉德蘭聖殿終於準備就緒,於1836年3月奉獻時,約瑟·斯密在為這場具有紀念意義的場合準備祈禱文時尋求指引。該篇祈禱文是藉著啟示賜予的,即今日出版的教義和聖約第109篇,其中提到的許多主題都是之前先知學校上過的,他們為蒙得能力作了很長時間的準備。。該篇祈禱文談到了學習、靈性上的潔淨、組織和合一,以及傳道事工。

在大家等待已久的聖殿莊嚴集會中,許多人體驗到震撼人心的靈性經驗,且都證實那是一種能力的賦予。約瑟·斯密記錄:「救主向一些人顯現,同時,天使也施助其他的人,這的的確確是五旬節和恩道門,是值得紀念的一天,因為這聲音將從此地傳揚到全世界,今天所發生的事要記寫在神聖歷史上,作為代代相傳的五旬節。」進一步的顯現和異象也隨著嘉德蘭聖殿的奉獻在當週陸續發生。32

1836年4月3日星期天,約瑟·斯密和奧利佛·考德里在聖殿講台上祈禱時,耶穌基督和其他許多天上的使者都造訪了他們。基督宣布他們已潔淨,也接受了他們為祂所建造的屋宇,並且證實了「我僕人已……被賦予的恩道門」。在那之後,他們立刻從摩西本人那裡接受到「從大地的四方聚集以色列人的……權鑰」,也從其他古代先知那裡接受到其他權鑰。33在他們眼中,那應許已經實現了,所以長老們不需要再停留在嘉德蘭了。

對各國宣講福音

在隨後的那幾個月,傳教士們紛紛離開嘉德蘭去宣講福音。1837年,奧申·海德和禧伯·甘前往英國。這趟和之後在不列顛群島的傳道之旅帶領了成千上萬的人加入了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改變了整個教會歷史的未來。1844年,約瑟·斯密記錄:「本教會的傳教士已前往東印度、澳洲、德國、君士坦丁堡、埃及、巴勒斯坦、太平洋群島,現在正準備打開有廣大領地的俄羅斯大門。」34這些傳道事工多半是由當初那些在先知學校接受教育,並在嘉德蘭聖殿中被賦予能力的弟兄們所成就的,復興的福音傳遍大地的序幕於是就此展開。

  1. Wilford Woodruff,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898, 57.

  2. 馬可福音16:15;路加福音24:47-49;亦見馬太福音28:18-20。

  3. “Revelation, 2 January 1831 [D&C 38],” josephsmithpapers.org.

  4. 當一些人於1831年6月第一次蒙按立到高級聖職的時候,約翰·柯瑞和其他人相信這項應許已經實現。有些人回報他們看到屬靈的顯現,但大家很快就明白,更偉大的恩道門即將臨到他們 (John Corrill, Brief History of the Church of Christ of Latter Day Saints (Commonly Called Mormons) [St. Louis, Missouri: printed by author, 1839]; Karen Lynn Davidson, Richard L. Jensen, and David J. Whittaker, eds., Histories, Volume 2: Assigned Histories, 1831–1847. vol. 2 of the Histories series of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ed. Dean C. Jessee, Ronald K. Esplin, and Richard Lyman Bushman [Salt Lake City: Church Historian’s Press, 2012], 145).

  5. “Revelation, 27–28 December 1832 [D&C 88:1–126],” josephsmithpapers.org; punctuation modernized.

  6. “Revelation, 27–28 December 1832 [D&C 88:1–126],” josephsmithpapers.org.

  7. Joseph Smith, “Letter to William W. Phelps, 11 January 1833,” josephsmithpapers.org.

  8. See Joseph F. Darowski, “Schools of the Prophets: An Early American Tradition,” Mormon Historical Studies. vol. 9, no. 1 (Spring 2008), 1–13.

  9. “Minutes, 22–23 January 1833,” 7, josephsmithpapers.org.

  10. Joseph Smith, “History, 1838–1856, volume A-1 [23 December 1805–30 August 1834],” 287, josephsmithpapers.org.

  11. 「我使徒的學校」這名稱出現在教義和聖約95:17。「長老學校」一詞則出現在Joseph Smith, “History, 1838–1856, volume B-1 [1 September 1834–2 November 1838],” 562, josephsmithpapers.org.

  12. “Revelation, 27–28 December 1832 [D&C 88:1–126],” josephsmithpapers.org.

  13.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for “Doctrine and Covenants, 1835,” josephsmithpapers.org.

  14. Joseph Smith, “History, circa Summer 1832,” 1, josephsmithpapers.org.

  15. 奧申·海德顯然擁有語言的恩賜,他後來以英文、德文和希伯來文背下了聖經 (see Orson Hyde, “The Marriage Relations,” in Journal of Discourses. 26 vols. [1854–86], 2:81).

  16. Joseph Smith, “Journal, 1835–1836,” Nov. 4, 5, 11, 1835, josephsmithpapers.org.

  17. 教義和聖約88:138。

  18. 西庇太·高林回憶錄,1883年10月3日,鹽湖城先知學校會議紀錄;boap.org/LDS/Early-Saints/ZebC.html.

  19. 西庇太·高林回憶錄,1883年10月3日,鹽湖城先知學校會議紀錄。

  20. 傑德·伍德沃,「智慧語:教約第89篇」,history.lds.org

  21. 教義和聖約88:123-124;38:27。

  22. Joseph Smith, “Journal, 1835–1836,” Jan. 16, 1836, josephsmithpapers.org; Dean C. Jessee, Mark Ashurst-McGee, and Richard L. Jensen, eds., Journals, Volume 1: 1832–1839. vol. 1 of the Journals series of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ed. Dean C. Jessee, Ronald K. Esplin, and Richard Lyman Bushman (Salt Lake City: Church Historian’s Press, 2008), 157.

  23. Joseph Smith, “Journal, 1835–1836,” Nov. 12, 1835, josephsmithpapers.org.

  24. 西庇太·高林回憶錄,1883年10月3日,鹽湖城先知學校會議紀錄。

  25. “Letter from Orson Hyde, 15 December 1835,” josephsmithpapers.org.欲知奧申·海德介懷之事後來如何解決,見Joseph Smith, “Journal, 1835–1836,” Dec. 17, 1835, josephsmithpapers.org.

  26. Joseph Smith, “Journal, 1835–1836,” Jan. 1, 1836, josephsmithpapers.org.

  27. Joseph Smith, “Journal, 1835–1836,” Jan. 1, 1836, josephsmithpapers.org.

  28. Joseph Smith, “Journal, 1835–1836,” Jan. 16, 1836, josephsmithpapers.org.

  29. Joseph Smith, “Journal, 1835–1836,” Jan. 17, 1836, josephsmithpapers.org.

  30. 西庇太·高林回憶錄,1883年10月3日,鹽湖城先知學校會議紀錄。這次的準備過程和恩道門中,許多像是洗濯和膏抹、教導,以及進入神的面前等要項,在日後於納府所啟示的恩道門儀式中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1. Joseph Smith, “Journal, 1835–1836,” Nov. 12, 1835, josephsmithpapers.org.

  32. Joseph Smith, “Journal, 1835–1836,” Mar. 30, 1836, josephsmithpapers.org.

  33. “Revelation, 3 April 1836 [D&C 110],” josephsmithpapers.org.

  34. Joseph Smith, “Latter Day Saints,” 409, josephsmithpapers.org.本文刊自Israel Daniel Rupp, ed., He Pasa Ekklesia (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