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柯偉和『屬世的顧慮』
在耶穌一切的比喻中,最能說明搖擺不定的基督徒的,莫過於撒種的比喻(馬太福音第13章)。在這個故事裡,所有的種子一開始都具有巨大的成長潛力,但不是所有的都種在夠肥沃的土壤裡,足以發揮這種潛力。落在好土裡的種子能得到成長必須的養分,發展出又深又廣的根脈系統,因而把妨礙成長的種種威脅排除一旁。其他種子沒有這麼幸運,有些落在路旁:未曾真正明瞭神的話語,還有惡人前來掠奪種子。另有一些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缺乏足夠的根脈,不免在患難的烈日中乾枯而死。最後,有些種子落到了荊棘裡。耶穌把這些種子的困境比喻為雖然聽了道,但被錢財和「屬世的顧慮」欺矇迷惑,把道擠住了的人(馬太福音13:22)。
教義和聖約第39篇和40篇掌握了這個比喻的要旨,訴說著雅各·柯偉的故事。雅各·柯偉是衛理公會牧師,對教會顯現出三分鐘熱度,他就像故事裡的種子一樣,一開始具有巨大的潛力。他大約生於1770年,父親是麻薩諸塞州查坦地區的浸信會牧師、母親屬於衛理公會,1791年,柯偉成為衛理公會的巡迴傳道人。他在康乃狄克州里奇菲爾德境內和四周巡迴,最後結婚,在紐約波啟普夕定居。1
柯偉在衛理公會界是公認的穩健可靠之人。到了1820年代,他已然成為衛理公會改革運動的領袖人物。(當衛理公會改革派人士看到衛理公會的主流人物開始摒棄屬靈恩賜的教規時,便起身對抗眼見已經進入教會中的世俗習氣。)百翰·楊、惠福·伍和約翰·泰來等人在歸信摩爾門教義之前,也是以衛理公會的改革派自居。1826年,柯偉被提名為衛理公會紐約大會的會長,此一組織集結許多小型分會,是衛理公會異議份子的團體。他後來在這場運動當中,擔任紐約市改革派文物出版品的書刊代理人。
柯偉在里奇蒙一帶傳道,此地位於紐約州菲也特以東45英里,當時他參加了後期聖徒1831年1月初在菲也特舉行的大會。教會當時正要遷出紐約,召喚聖徒定居俄亥俄州的呼籲已經透過啟示來到(教約37:3)。
柯偉對於遷移教會的呼籲不如他對教會教導的印象那麼深刻。事實上,他似乎已經打算歸信。他盤桓數日,與教會領袖會談,也與神立約要服從悔改和洗禮的召喚(教約40:1)。
1831年1月5日,教會經由約瑟·斯密獲得一則啟示,指示柯偉要加入聖徒的行列,遷往俄亥俄州。啟示說:「你蒙召喚在我葡萄園工作,建立我的教會」(見教約39:13)。這樣的話原本可以安慰任何衛理公會的傳道人,但接下來的一句卻令他不安:「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不是被召喚到東部地區,而是被召喚到俄亥俄」2(見教約39:13)。因為四十年來,柯偉一直在紐約州北部的東邊傳教,現在卻被要求往相反的方向去,到西部傳教。
1月5日的啟示警告柯偉,他以前曾多次「拒絕」主,就像落在荊棘裡的種子一樣,柯偉已經讓「屬世的顧慮」,把主原本想種下的種子擠住了(教約39:9)。
柯偉一定知道,西遷必將意味著切斷他多年職業生涯所建立的深厚人脈。他有兩個兒子也是衛理公會的傳教士,由於他多年在紐約市工作,因此和改革運動的有力人士互有接觸,他窮其一生所積累的威望勢必隨之放棄。柯偉在短短48小時不到的時間就決定不遷往俄亥俄,後續的啟示清楚顯示,柯偉拒絕了主的召喚,啟示說:「柯偉欣然接受了那些話,但撒但立刻誘惑他;他畏懼迫害又有世上的顧慮,導致他拒絕了那些話」3(見教約40:2)。
柯偉在三分鐘熱度過後,又回到了原來的職位,在紐約州北部傳福音、幫衛理公會尋找歸信者,一直到1836年才搬回紐約市。他在那裡住到1850年2月去世為止,當時聖徒已經更向西行,越過了洛磯山脈,到達乾旱的大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