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資源
第9章:不斷壯大的教會


第9章

不斷壯大的教會

1901年到1970年,約瑟F.·斯密、禧伯·郭、喬治·斯密和大衛奧·麥基四位先知帶領著日益壯大的教會。這幾位先知目睹了從馬車運輸到火箭進入太空的轉變;聖徒則面臨兩次世界大戰和全球經濟蕭條的挑戰。這段期間有九座聖殿竣工;1901年,世界各地約有30萬名成員和50個支聯會;到了1970年,全世界已經有280萬名以上的成員在500個支聯會聚會。

約瑟F.·斯密會長

1838年,約瑟F.·斯密在遠西城聖殿預定地附近的一間小木屋裡出生;當時正是密蘇里州的迫害情形最劇烈的時候。約瑟出生時,他的父親海侖·斯密還關在密蘇里州的里奇蒙,只留下母親瑪麗安·斐亭·斯密獨力照顧子女。

約瑟小時候與家人從密蘇里州遷移到伊利諾州的納府;那裡發生了一件令他畢生難忘的事——他的父親和叔叔在卡太基監獄遇害了。約瑟永遠也忘不了見父親最後一面時,父親正騎著馬要前往卡太基;他抱起兒子親了又親再放下來。約瑟也忘不了鄰人在晚上拍打窗戶,通知母親海侖遇害時的恐懼。父親和叔叔躺在納府公館靈柩裡的那一幕,是他心頭永不褪色的回憶。

年少的約瑟幾乎在一夜之間長大成人。瑪麗安·斐亭·斯密一家人加入遷離納府的行列時,七歲的約瑟便為她駕駛一輛篷車。約瑟13歲時母親過世,從此成了孤兒;他快滿16歲時前往三明治群島傳教(後來改稱夏威夷群島),抵達檀香山不到三個月就能流利地說當地話;這是十二使徒帕雷·普瑞特長老和奧申·海德長老為他按立時所授予的聖靈恩賜。他21歲時又去傳教;這次在不列顛群島傳教了三年。

約瑟年僅28歲時,百翰·楊會長就感覺到要按立他為使徒。在往後的歲月裡,他擔任過四任總會會長的諮理。朗卓·舒會長在1901年10月過世時,約瑟F.·斯密繼任為總會第六任會長。他闡述辯說福音真理的能力非常有名,其講道和著作集結成一本書,名為福音教義。此書已成為教會教義的一部重要著作。

廿世紀初的幾十年,教會在許多方面有重大的進展。由於教會不斷強調什一奉獻,加上聖徒忠信地回應,教會終於能償還所有的債務;緊接著一段繁榮的時期,使得教會有能力建造聖殿、教堂、訪客中心及購買教會的歷史遺蹟。教會也在鹽湖城興建行政大樓;這棟大樓至今仍是教會的總部。

斯密會長知道世界各地都需要聖殿。1906年,他在瑞士伯恩的大會上伸出手來宣布:「這片土地上遍布聖殿的日子到了,你們可以到聖殿來救贖你們死去的祖先。」1大約半世紀之後,歐洲的第一座聖殿——瑞士聖殿,便在斯密會長作過預言的這個城市的郊區奉獻了。1913年,斯密會長在加拿大亞伯達的卡德斯敦奉獻聖殿建地,1915年時也在夏威夷奉獻聖殿建地。

1900年代早期,教會領袖鼓勵聖徒留在自己的國家,不要聚集到猶他州。1911年,總會會長約瑟F.·斯密和兩位諮理發出這項聲明:「我們希望教會成員能留在自己的國家,建立穩固的會眾來協助傳道事工。」2

斯密會長過世前六個星期獲得一項有關救贖死者的重要啟示。他在異象中看見救主在靈的世界中傳教,並且知道忠信的後期聖徒在靈的世界中還有機會繼續教導福音。這項啟示於1976年收錄在無價珍珠中,1979年時改錄在教義和聖約中,成為第138篇。

禧伯·郭會長

1918年11月,約瑟F.·斯密臨終前握住當時十二使徒定額組會長禧伯·郭的手說:「願主祝福你,我的孩子,願主祝福你;你身負重責大任。一定要記住這是主的事工,不是人的事工。主比任何人都偉大。祂知道祂要讓誰來帶領祂的教會,而且絕不犯錯。」3禧伯·郭62歲時接任教會第七任總會會長;他從1882年起便開始擔任使徒。

禧伯不論年輕時或終其一生都表現了達成目標的非凡決心。由於他是寡母的獨子,所以不太方便參與同年齡男孩所從事的活動。有一次他想參加某個棒球隊,但別人取笑他笨手笨腳的,毫無球技可言,所以不讓他加入。他不但不氣餒,反而花許多時間持續練習投球;最後他加入另一個球隊,在當地贏了好幾次冠軍。

小時候,當他知道當記帳員的收入比他擦鞋的收入多出許多時,便想當個記帳員。那時要當記帳員必須寫一手漂亮的字;可是他的字寫得很難看,他的兩個朋友說他寫字好像是雞爪在亂畫。他還是不氣餒,花了很多時間練寫字,結果以優美的字跡聞名,最後還在大學教授書寫課程,並且經常受託記寫重要文件。他盡全力為主和同胞服務的決心看在許多人眼裡,成了偉大的榜樣。

郭會長是一位睿智、成功的商人;他的專才幫助他帶領教會度過全球經濟蕭條的時期、也克服了他個人因經濟蕭條所面臨的問題。他深信每個人都必須自給自足、信賴主並辛勤工作,不要依賴政府。他用賺來的錢造福了許多貧困者的生活。

1930年代,聖徒和世上許多人一樣在經濟蕭條期間失業,生活窮困。1936年,郭會長按照主的啟示制定了教會的福利計畫來幫助貧困者,並協助所有成員自給自足。總會會長團談到這項計畫時說:「我們的主要目的就是盡可能建立一個制度,以袪除懶惰的咒詛,廢止救濟金的邪惡,使成員再度擁有自立、勤勞、節儉的美德,並尋回自尊。教會的目標在協助成員自立。工作應再度被推崇為教會成員生活的至高準則。」4

擔任總會會長團諮理長達28年的小路賓·克拉克會長強調:「福利計畫的遠程目標在於建立本教會成員的品德,使施者與受者都能保有一個人內心深處最高貴的美德,並使隱藏在靈魂深處的潛能得以開花結果。」5

總會福利委員會於1936年成立,負責監督教會的福利計畫;先驅支聯會的會長海樂·李擔任該委員會的總指導員。後來德撒律工業的商店成立,幫助了失業者和殘障者;農場與生產計畫也設計出來幫助貧困者。今天這項福利計畫仍造福著成千上萬的人,包括世界各地貧困的教會成員和窮苦的非成員。6

在傳道事工加速推展的同時,郭會長促成了一次非凡的歸信。威森羅·傅朗契斯卡是位義大利牧師,有一次走在紐約市的街上要到他的教會去,結果在一個滿是灰燼的桶子裡看見一本沒有封面的書。他撿起這本書翻開來看,第一次看到尼腓、摩賽亞、阿爾瑪和摩羅乃這些名字。他有種感覺:雖然他不知道這本書的書名和來歷,卻想讀一讀;他祈禱求問這本書的真實性。當他這麼做了,他說「如獲至寶般的一股喜悅之情為我的靈魂帶來安慰,使我感到難以言喻的快樂。」他開始向他教會中的成員教導書中的原則。他的教會領袖因此懲戒他,甚至命令他燒掉這本書;他拒絕了。

後來他返回義大利;1930年時,他得知這本書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發行的,便寫信到猶他州的教會;這封信後來交到禧伯·郭會長的手上。郭會長寄給他一本義大利文的摩爾門經,並把他的名字交給歐洲傳道部會長。由於戰時的種種阻礙,多年來威森羅一直無法受洗,但他終於在1951年1月18日成為教會成員,也成為西西里島上第一個受洗的人。五年後,他在瑞士聖殿接受了個人恩道門。7

1922年5月6日,郭會長奉獻教會第一個廣播電臺;兩年以後,這個電臺開始轉播總會大會的過程,讓更多教會成員能聽到總會當局人員的信息。不久以後,1929年7月時,大會堂唱詩班首次在該電臺演出聖樂嘉言這個節目,這個節目每週都播放振奮人心的音樂和信息,到現在還是每週播出。

郭會長於1945年5月14日過世,擔任總會會長有27年之久,任期之長僅次於百翰·楊會長。

喬治·斯密會長

喬治·斯密繼禧伯·郭之後成為總會會長。斯密會長的一生是在福音生活中尋找快樂的典範;他見證:「每種名符其實的快樂與喜悅都是來自於遵守神的誡命,並聽從祂的忠告和勸誡。」8

遵守神的誡命和教會領袖的忠告,是斯密會長家庭世代相傳的正義模式。他的名字來自於祖父喬治A.·斯密,也就是先知約瑟的堂兄弟,百翰·楊會長的諮理。喬治的父親約翰·斯密擔任過約瑟F.·斯密的諮理。喬治·斯密33歲時被召喚到十二使徒定額組,1903年到1910年之間和父親約翰·斯密同時在十二使徒定額組中服務。這是本福音期以來唯一父子同時在定額組中服務的情形。

喬治·斯密在十二使徒定額組服務長達42年;儘管健康欠佳,他仍作了許多令人敬佩的服務。他到猶他州南部視察鐵路時眼睛被太陽灼傷,醫師動手術挽救他近乎失明的眼睛也失敗了。日漸沉重的壓力和越來越忙的工作使得他脆弱的身體每況愈下,終於在1909年因體力耗盡而病倒。醫生吩咐他要完全停下來休息,使得他自信心受挫,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更加惶恐不安。

在這段艱苦的期間,喬治做了一個夢,夢中看見一個大湖旁有座美麗的樹林。他走進樹林不遠後,看見他摯愛的祖父喬治A.·斯密向他走來。喬治趕緊跑上前,可是他的祖父走近他時卻停下來說:「我想知道你將我的名字怎樣了。」生平的景象一幕幕掠過喬治的心頭;他謙卑地回答:「我沒有做任何有辱你名聲的事。」這個夢使喬治的靈性和體力都振作起來,不久就重返工作崗位。後來他常將這次經驗形容為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捩點。9

在喬治·斯密會長1945年到1951年的任期內,教會成員人數達到一百萬;愛達荷州的愛達荷瀑布聖殿奉獻了;傳道事工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新展開。

教會同時也對戰亂之下窮困不堪的歐洲聖徒展開救援行動,鼓勵美國教會成員捐出衣物和其他日用品。斯密會長與美國總統杜魯門見面,請他同意將所收集到的食物、衣物和被褥運送到歐洲。斯密會長描述了那次會面的經過:

杜魯門總統說:「『你們為什麼要送這些過去?他們的錢一點也不值錢。』

「我說:『我們不要他們的錢。』他看著我問道:『你該不是說要送給他們吧?』

「我說:『當然,我們要送給他們。他們是我們的弟兄姊妹,他們正在受苦。神祝福我們,使我們豐衣足食;如果能和政府合作運送這些物資,我們會非常高興。』

「他說:『你做的對。我們很樂意盡力協助。』」10

捐贈品在猶他州分類包裝運往海外時,斯密會長視察了這些準備工作。他看到成員那麼慷慨捐出大量的日用品,便感動得流下淚來。幾分鐘後,他脫下他身上的新大衣說:「請把大衣也送出去。」雖然身邊幾個人告訴他現在是寒冷的冬天,他需要這件外套,但他仍堅持要送走它。11

十二使徒定額組的泰福·彭蓀長老奉派重新開啟歐洲傳道地區,負責監督救援物資的發放,也照顧聖徒的靈性需求。彭蓀長老到歐洲之後,先去參加了萊茵河畔的德國城市卡士魯的成員大會。彭蓀長老談到這次經驗:

「我們最後總算找到了教堂;那是一間被炸彈炸掉一部份的建築物,位在街區靠裡面的部份。聖徒已聚會了兩個小時,一直在等候我們,希望我們會來,因為他們聽說我們可能會來參加大會。我們走上台時,我生平第一次看見幾乎所有的會眾都含著淚水;他們知道經過了六、七年漫長的歲月,他們口中的錫安代表終於回來看他們了。……我注視著他們仰起的臉龐,他們蒼白而消瘦;這些聖徒多半衣衫襤褸,還有些人光著腳。他們見證這後期時代偉大事工的神聖性,並感謝主所賜的祝福時,我可以看見他們的眼中閃爍著信心之光。」12

在彭蓀長老眾多的責任中,有一項是負責監督127個火車廂的食物、衣物、被褥和醫藥分送到歐洲各地。幾年以後,多馬·孟蓀會長在奉獻德國茲威卡的一間新教堂時,有位年長的成員含著淚上前,要求他代為問候泰福·彭蓀會長。他請孟蓀會長「告訴他,由於他將美國教會成員捐贈的食物和衣物帶給我們,所以他救了我的性命,也救了我國許多弟兄姊妹的性命。」13

趁著這個機會,荷蘭的聖徒為饑餓的德國成員提供了真正基督般的服務。荷蘭的成員在戰時飽受苦難,獲得了美國教會成員的福利援助。1947年春天,教會要求他們開始自己的福利計畫;他們極為熱心地投入,大部分都種植馬鈴薯,並期待將來能夠豐收。

這時東德傳道部會長瓦特·史多佛會長前往荷蘭,含淚訴說德國教會成員挨餓無助的情形。荷蘭傳道部的哥尼流·札比會長問荷蘭成員,他們是否願意把自己種植的馬鈴薯送給在戰爭中與他們為敵的德國人;荷蘭成員欣然同意,也更小心地看顧這些作物。結果收成遠超乎他們的想像,於是他們運了75噸馬鈴薯給德國的弟兄姊妹;一年以後,荷蘭成員又把90噸馬鈴薯和9噸鯡魚送給德國的聖徒。14

這些聖徒流露出基督般的愛,正代表了喬治·斯密會長那種將基督的愛發揮到極致的表現。他說:「我可以對你們說,我的弟兄姊妹,這世上最快樂的人是那些愛人如己,並藉著日常行為感謝神恩的人。」15

大衛奧·麥基會長

喬治·斯密會長擔任總會會長時,大衛奧·麥基是他的諮理。1951年春天,斯密會長的健康情況似乎略為好轉,麥基會長和妻子愛瑪便決定離開鹽湖城到加州度假;先前他們已經將假期延後了。那時他們在猶他州聖喬治市過夜,隔天清晨麥基會長醒來,清楚地感覺到應該回教會總部。他回到鹽湖城沒幾天,斯密會長中風了,最後在1951年4月4日逝世。大衛奧·麥基於是成為教會的第九任總會會長。

神早已準備好大衛奧·麥基來帶領教會。他八歲時,父親蒙召喚到英倫群島傳教,所以他要負起家中男人的責任。當時他的兩位姊姊剛過世,媽媽又懷孕了,父親認為田裡的工作讓母親一個人來做太吃力。在這樣的情況下,麥基弟兄對妻子說:「我一定傳不成教了。」麥基姊妹注視著他說:「你當然要接受召喚;不必擔心我,大衛和我會把事情處理好的!」16父母親的信心與奉獻的精神,在大衛幼小的心靈中培植了終生事奉主的意願。1906年時他32歲,接受召喚成為十二使徒。在成為總會會長之前,他在十二使徒議會和總會會長團(擔任禧伯·郭會長和喬治·斯密會長的諮理)達45年之久。

麥基會長開始廣為安排行程,拜訪這已遍及全球的教會的成員。他拜訪了英國、歐洲、南非、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其他地方的成員。他在歐洲時為倫敦和瑞士聖殿的籌建工作做了初步的安排,也在總會會長團任期結束之前走遍幾乎世界各地,祝福並鼓舞教會的成員。

麥基會長再次強調傳道事工的重要,並鼓勵每位成員承諾每年至少為教會帶進一位新成員。他這句話一再為人傳誦,也使得他家喻戶曉:「每位成員都是傳教士。」

1952年,為了提高全部時間傳教士的工作效率,第一份正式的傳教計畫送達世界各地傳教士的手上,標題為教導福音的系列課程,內容包括七個討論課程,強調要藉著聖靈來教導,也清楚說明了神組的本質、救恩計畫、叛教和復興,以及摩爾門經的重要。世界各地歸信的人數遂急遽增加。1961年,教會領袖首次為所有的傳道部會長舉行講習會,教導他們要鼓勵每個家庭與他們的朋友和鄰居交誼,然後讓傳教士在這些人的家中教導。1961年,教會為新召喚的傳教士建立一套語言訓練計畫,不久後傳教士訓練中心也成立了。

在麥基會長任內,從軍服役的成員為教會在亞洲的發展播下了種子。有一名來自猶他州亞美利加福克的年輕士兵在南韓服役,注意到美國軍人和韓國人民碰面時,韓國人民會閃避到一旁讓軍人先過去。這位年輕的教會成員反而退到路旁讓韓國人先過,也努力去認識他們,走過他們身邊就愉快地向他們打招呼。有一天他和五位朋友到軍營裡的餐廳去;等著拿食物的人大排長龍,所以他先坐在桌子旁等候。不久有個韓國工人拿了一盤食物送來,這位士兵指著自己臂上的一條槓說:「你不能為我服務。我只是個上等兵而已。」那位韓國人回答說:「我要為你服務。你是最好的基督徒。」17

1967年,傳教士和現役軍人在韓國教導福音的成效卓著,摩爾門經遂翻譯成韓文;支聯會和支會很快地就如雨後春筍般在這個國家成立。

傳教士在日本的成果也十分輝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的成員有幾年時間與教會代表失去聯絡;但是戰後駐紮在日本的後期聖徒軍人幫助教會更加茁壯。1945年,佐藤龍豬對拒絕喝茶的後期聖徒軍人印象深刻,所以就問了他們一些問題,後來受洗了;第二年他的幾位家人也接受洗禮。為佐藤弟兄施洗的是艾略特·理查;當時是軍人、後來成為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的培道·潘則為佐藤姊妹施洗。佐藤的家是許多日本人第一次聽到復興福音信息的地方。很快地,二次大戰期間對抗日本人的後期聖徒傳教士就在日本各城市展開傳道事工。

教會在菲律賓的成立,也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軍人和其他人的努力。1961年起,教會開始在此地蓬勃發展。有位年輕的菲律賓婦女並不是教會成員,但聽說過摩爾門經,也見過幾位後期聖徒。後來她覺得有必要去見幾位她認識的政府官員,請求他們同意讓後期聖徒傳教士到菲律賓來。這項請求獲得了核准,而且幾個月後十二使徒定額組的戈登·興格萊長老重新奉獻這個國家為傳道地區。

由於教會在1950年代急遽成長,麥基會長宣布了「聖職相關計畫」。他指派十二使徒定額組的海樂·李長老擔任這項委員會的主席,對教會所有的計畫做一次徹底審慎的研究,以瞭解這些計畫是否符合教會最重要的目標。1961年,李長老在總會會長團的同意下宣佈將要發展一套政策,以統轄教會所有課程籌畫、撰寫和實施的工作。這些資料中有許多是由輔助組織所寫的;新的指示將能避免計畫和課程資料中不必要的重覆,所以全世界各年齡層和各語言區的教會成員可以更有效地學習福音。

教會也作了其他改變,以使所有計畫和活動能更有效地相互配合,同時更能貫徹教會使命;這其中包括了福利計畫、傳道事工及家譜事工。從約瑟·斯密時代起即為教會一環的家庭教導,在1960年代再度受到重視,以看顧所有教會成員屬靈和屬世的需要。教會為加強教導而成立了教堂圖書室,教師發展計畫也開始實施。1971年,教會在總會當局人員的指導下開始發行三種英文雜誌:給兒童看的朋友、青年們的新時代和成人的旌旗。大約在此同時,教會統合了之前由各傳道部自行出版的外語雜誌;現在教會將一種雜誌翻譯成許多種語言,再分寄給世界各地的教會成員。

大衛奧·麥基會長長久以來一直強調家庭的重要,也強調家庭生活是幸福的泉源,是面對現代生活的誘惑和考驗時最佳的屏障。他常提到對家人的愛、還提到妻子愛瑪不斷地支持他。麥基會長在任內一再強調每週的家人家庭晚會是父母親近子女、教導他們福音原則的方法。

慈助會也支持先知所強調的鞏固家庭與家人的重要。從納府時代開始,慈助會便已成長為擁有世界各地數十萬名成員的組織。藉著慈助會的教導以及彼此的交誼,婦女個人和家人都受到了祝福。1945年到1974年的總會慈助會會長貝拉·施百福是一位優秀的領袖;1968年到1970年她擔任美國全國婦女協會的會長時,曾受到國家的表揚。

麥基會長於1970年1月逝世,享年96歲。他帶領了教會將近20年;在這段期間,教會成員人數幾乎增加了三倍,向全世界傳播福音信息的工作也突飛猛進。

附註

  1. 沙吉·巴利夫引述,見1920年10月,大會報告,英文本,第90頁。

  2.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總會會長團信息,英文本,4:222。

  3. 「社論」,1936年11月,進步時代,英文本,第692頁。

  4. 總會會長團,1936年10月,大會報告,英文本,第3頁;亦見主的供應方式,第5-6頁。

  5. 小路賓·克拉克,1936年10月2日,支聯會會長特別會議;亦見主的供應方式,封面裡。

  6. 若需進一步資料,請見格蘭·洛德,純正的宗教:1930年以來教會福利計畫的故事,英文本。

  7. 傅朗契斯卡,「我絕不燒這本書!」,1988年1月,旌旗,第18頁。

  8. 喬治·斯密,1948年4月,大會報告,英文本,第162頁。

  9. 喬治·斯密,與人分享福音,英文本,第110-112頁。

  10. 喬治·斯密,1947年10月,大會報告,英文本,第5-6頁。

  11. 見格蘭·洛德,純正的宗教,英文本,第248頁。

  12. 泰福·彭蓀,1947年4月,大會報告,英文本,第154頁。

  13. 傑瑞·艾凡引述,見「戰爭分裂一切,福音結合一切」1995年8月19日,教會新聞,英文本,第5頁。

  14. 若需進一步資料,請見格蘭·洛德,純正的宗教,英文本。第254-261頁。

  15. 喬治·斯密,1949年4月,大會報告,英文本,第10頁。

  16. 魯埃林·麥基引述,大衛奧·麥基會長的家庭回憶,英文本。第5-6頁。

  17. 喬治·杜蘭,「最好的基督徒」,1968年11月,進步時代,英文本,第82-84頁。

圖像
福利農場

教會成立福利農場以協助提供食物給貧困者。教會成員奉獻勞力,就像1933年這群聖徒在甜菜田裡工作的情形一樣。

圖像
搬運馬鈴薯袋

1947年,荷蘭傳道部的哥尼流·札比會長和傳教士搬運福利援助用的馬鈴薯給德國聖徒。

圖像
大衛奧·麥基會長

大衛奧·麥基會長小時候與家人合影;坐在父親腿上的就是大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