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資源
第5章:納府的犧牲和祝福


第5章

納府的犧牲和祝福

前往伊利諾州的後期聖徒,在昆西鎮受到了慷慨居民的親切歡迎。先知約瑟·斯密從利伯地監獄獲釋歸來後,聖徒們便沿著密西西比河向北遷移約35哩。他們排乾那個地區大片沼澤的水,開始在河流的彎道旁邊建造納府城。聖徒從美國各地、加拿大和英國匯集到此,使得這個城市很快就成為一個人文薈萃、商業鼎盛的地方。四年之間,納府就成了伊利諾州最大的都市之一。

教會成員能過著比較平靜的生活,實在是因為先知在他們之中奔走勞動,才使得他們安全無虞。先知召喚數百名傳教士離開納府去傳講福音;一座聖殿蓋了起來;人們獲得聖殿的恩道門教儀;支會首度創立;支聯會成立了;慈助會組織起來;亞伯拉罕書出版了,也獲得重大的啟示。六年多來,納府逐漸成為勤勉與真理的標誌,聖徒也展現出相當程度的團結、信心和幸福。

納府傳教士的犧牲

在聖徒開始創建家園並種植作物時,許多人感染了瘧疾,也就是一種使人忽冷忽熱的傳染病;病患包括約瑟·斯密本人和大多數的十二使徒成員。1839年7月22日,先知靠著神的力量降臨在身上而抱病下床,運用聖職的力量治癒自己及屋內其他的病人,又吩咐那些在他家院子宿營的人痊癒。許多人都康復了;先知走到每個帳篷、挨家挨戶地祝福每個人。這是教會史上一段信心與醫治的偉大時期。

在這段期間,先知召喚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前往英國傳教。十二使徒定額組的成員奧申·海德長老奉派到耶路撒冷奉獻巴勒斯坦,以聚集猶太人及亞伯拉罕其他的子孫;傳教士也被派遣到美國各地及加拿大東部傳教。阿狄生·普瑞特等人則蒙召到太平洋各島嶼上傳教。

這些弟兄接受召喚去事奉主、離開家園和家人時都作了極大的犧牲。十二使徒中有多位成員在準備啟程前往英國時感染了瘧疾。惠福·伍當時身患重病,離開妻子菲碧時也幾乎沒有留下任何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年紀最輕的使徒喬治A.·斯密也病得需要人抬上篷車;有人看見他便問車夫他們剛剛是不是去盜墓了。只有帶著妻兒同行的帕雷·普瑞特、他的兄弟奧申·普瑞特以及約翰·泰來在離開納府時沒有感染疾病。但是泰來長老後來前往紐約市時得了重病,差一點死掉。

百翰·楊當時也病得很重,連走幾步路都需要人攙扶;他的同伴禧伯·甘也沒好多少;他們的妻子和家人也都臥病在床。這兩位使徒離家之後到了不遠處的山丘頂上,還是躺在篷車裡。他們覺得不該在這樣悽慘的情況下離開家人,所以在甘的建議下,他們掙扎著站起來,在頭上揮動帽子,並呼喊三聲:「以色列萬歲!萬歲!」他們的妻子瑪麗安和維蕾特努力站起來倚著門,也喊著:「再見,願神祝福你們。」兩人看到他們的妻子站在那裡,沒有臥病在床,便帶著喜悅和滿足的心情回到篷車的床上。

這些家庭為支持接到傳教召喚的家人做出了犧牲,也表明了他們的信心。阿狄生·普瑞特接受召喚到三明治島傳教時,他的妻子露易莎·普瑞特說:「我還有四個孩子要教養、要照顧,但是他一塊錢也沒留給我。……剛開始我意志薄弱,但是我決定信賴主和勇敢面對人生的逆境,也因為丈夫能配稱去傳講福音而高興。」

露易莎和孩子到碼頭去向他們的丈夫和父親告別。回到家後,露易莎說:「我們的心裡非常難過。不久外頭響起隆隆的雷聲;住在對街的家庭房子會漏水,而且搖搖欲墜。他們很快就到這裡來躲避暴風雨。我們很感謝看見他們來,他們安慰我們,並一起與我們唱聖詩,那個家庭的弟兄還與我們一起祈禱,直到暴風雨結束才離開。」1

阿狄生離開後不久,他的小女兒得了天花。這種病極易傳染,任何到普瑞特家的聖職弟兄都非常危險,因此露易莎靠著信心祈禱「斥退發燒」。結果她女兒的身上只長了十一個小疹子,病情並沒有惡化,幾天後燒便退了。露易莎寫著:「我帶女兒去見一位熟悉這種病的朋友,他說這是一種威力極大的病,我卻用信心將它擊退了。」2

這些離開納府、付出相當犧牲的傳教士帶領了數千人進入教會;歸信者當中有許多人也表現了非凡的信心與勇氣。英國的瑪麗安·魏斯登學裁縫時住在威廉·傑金斯家。傑金斯弟兄歸信了福音,惠福·伍於是登門拜訪這個家庭;當時只有瑪麗安一人在家。惠福·伍坐在爐火旁唱著:「軟弱世人豈可懼,聖靈提醒豈可逆。」他唱歌時瑪麗安在一旁看著;她回憶道:「他看起來平靜愉快,我想他一定是個好人,他所傳的福音也一定是真實的。」3

藉著與教會成員結識,瑪麗安不久便歸信受洗——她是家中唯一接受復興福音信息的人。她嫁給了一位教會成員,但這位成員卻於婚後四個月過世,死因部分是因企圖阻撓教會聚會的暴徒毆打所導致的。瑪麗安一個人孤單地搭上載滿後期聖徒的船前往納府,離開了家人、朋友和不相信福音的父母,從此再也沒有見到她的家人。

她的勇氣與熱忱最後使許多人的生活蒙得祝福。她嫁給住在北猶他州凱西山谷的一位鰥夫彼得·摩翰,並照顧一個忠信的大家庭;她榮耀了教會和她自己的名聲。

標準經典

教會在納府的這段期間出版了一些著作;這些著作後來就成為無價珍珠。這本書裡頭包括摩西書及亞伯拉罕書的選粹、馬太見證的摘要、約瑟·斯密——歷史的摘要以及信條。這些都是約瑟·斯密在主的指引下撰寫或翻譯而成的。

此時聖徒所擁有的經文就成為教會的標準經典:聖經、摩爾門經、教義和聖約及無價珍珠。這些經文對神的兒女有著無可衡量的價值,因為它們教導福音的基本真理,帶領誠心尋求的人認識父神和他的兒子耶穌基督。先知透過主的指示所得到的其他啟示也都被放在現代的經文中。

納府聖殿

建設納府後的十五個月,總會會長團便遵照啟示宣布時候已到,應該要「建造一座祈禱之家、秩序之家、崇拜吾神之家,在其中執行合於神崇高旨意之教儀」。4後期聖徒雖然貧困,要努力供養自己的家庭,卻回應領袖的號召,開始奉獻時間和財物建造聖殿;有一千多人每十天奉獻出一天的勞力。小女孩露易莎·戴克的母親變賣瓷盤和一床上好的棉被作為聖殿獻金,因而使她留下深刻印象。5還有些後期聖徒捐出馬匹、篷車、母牛、豬肉和穀物來資助聖殿工程。納府婦女也受到要求,捐出零碎的小錢作為聖殿基金。

卡洛琳·巴特沒有錢可捐,但她非常希望能捐一些東西。有一天她坐著篷車到城裡時,看見兩頭死水牛,突然間就想到可以捐什麼給聖殿。她和孩子把牛的長鬃毛拔下來帶回家,洗乾淨梳直了紡成粗紗,織成八雙厚手套,送給在寒冬中為建造聖殿切割石塊的人。6

海侖·斯密的妻子瑪麗安·斐亭·斯密寫信給英國的後期聖徒婦女;她在一年內收到五萬個便士,重達434英磅,也運到了納府;農人捐獻牲畜和篷車,還有些人賣掉土地把錢捐給建築委員會。許多人捐出手錶和槍枝;伊利諾州諾威市的聖徒還送了一百隻綿羊到納府供聖殿委員會使用。

百翰·楊回憶道:「我們為納府聖殿賣力工作,在那段期間很難讓工人吃到麵包和其他食物。」雖然如此,楊會長依然告訴那些負責聖殿經費的人把所有麵粉都拿出來;他相信主會供應。不久一位來自西西里的新歸信者約瑟·多倫多把價值兩千五百美元的黃金帶來,放在總會領袖們的腳邊。7多倫多弟兄這些畢生的積蓄就拿來添購麵粉及其它必需品。

聖徒抵達納府後不久,主透過先知約瑟·斯密啟示說,聖徒可以為還沒有聽到福音就過世的祖先洗禮(見教約124:29-39)。許多聖徒對於死者和接受福音的世人一樣可以獲得祝福的應許感到莫大的安慰。

先知也獲得與今日稱為恩道門的教儀有關的教導、聖約和祝福的重大啟示。這項聖約的目的是使聖徒能夠「保有那些圓滿祝福」,使他們準備「在永恆世界中……回到以羅興身邊與他同住」。8接受恩道門之後,夫妻可以藉著聖職權力為今世和全永恆印證在一起。約瑟·斯密明白他在世上的時間很短,所以聖殿還在興建時,他就開始在他們家用紅磚蓋的商店樓上,為他所挑選的忠信信徒在屋裡執行恩道門教儀。

即使聖徒在先知約瑟·斯密遇害後明白他們必須盡速離開納府,卻更加賣力地建造聖殿。在尚未完工的聖殿中,閣樓被奉獻為建築物的一部分,以供恩道門教儀的執行。聖徒急著想接受這項神聖教儀,因此百翰·楊、禧伯·甘和其他十二使徒成員夜以繼日地留在聖殿,每晚睡眠不超過四個小時。梅西·湯普生負責洗燙聖殿服裝、監督食物的烹煮,也住在聖殿裡。有時候她徹夜工作,好讓第二天所需的一切就緒。其他教會成員也是如此投入。

為什麼聖徒要這麼努力完成一座很快就要放棄的建築呢?有將近六千名後期聖徒在離開納府前接受了個人恩道門;凝望西遷路程之際,他們充滿了信心,確知他們的家人已經永遠印證在一起。在美國大草原上埋葬兒女或配偶而準備繼續趕路的聖徒,臉上雖然沾滿淚痕,意志卻依然堅定;因為他們在聖殿裡接受到的教儀就是保證。

慈助會

納府聖殿還在建造時,納府首富海侖·甘的妻子撒拉·甘雇用一位名叫瑪格麗特·柯克的女裁縫。由於渴望推動主的事工,撒拉捐出布料做襯衫給建造聖殿的人穿;瑪格麗特同意負責縫製。不久撒拉有些鄰居也想加入縫製襯衫的工作;這些姊妹在甘家的大廳集合,並決定組織起來。伊莉莎·舒獲邀為這個新社團擬定法則及規章。

伊莉莎把擬好的文件交給先知約瑟·斯密;先知說這是他見過寫得最好的規章。他在印象深刻之餘,對於婦女所能成就的事也有更深的體認。他請那些婦女再來開會,並在會議中將她們組織為納府慈助會,讓他的妻子愛瑪·斯密擔任該會的第一任會長。

約瑟告訴姊妹們,她們會「按著神指定的領導者所建立的秩序而獲得指示——而現在我奉神的名將這項權鑰交給你們。這個組織的成員將歡欣不已,從此知識與智慧將源源不絕——這是慈助會美好日子的開端。」9

慈助會成立後不久,一個委員會探訪了納府所有的貧困者、評估他們的需要並募捐予以援助。現金的捐獻與出售食物、床單棉被等的所得都用來資助貧困兒童就學。教會成員們所捐出的亞麻、羊毛、紗線、屋瓦、肥皂、蠟燭、錫器、珠寶、籃子、棉被、毯子、洋蔥、蘋果、麵粉、麵包、餅乾和肉品則用來幫助窮困者。

除了幫助窮困者,慈助會的姊妹也一起崇拜神。伊莉莎·舒說,有一次在聚會中「幾乎所有的姊妹都站起來發言;主的靈就像純淨的溪流,滌淨了每個人的心靈。」10這些姊妹為彼此祈禱、鞏固彼此的信心,並奉獻她們的生命及才能協助推動錫安的偉業。

殉教

聖徒在納府度過了幾年幸福的日子,迫害不久又再度開始,最後導致約瑟與海侖遇害。這是一段黑暗、悲慟、令人難以忘懷的時光。露易莎·普瑞特描述了她聽說這次殉教事件的心情:「當時是個月圓寂靜的夜晚,像是死亡的暗夜;事事都流露出肅殺的氣氛!遠處傳來教會領袖呼叫弟兄集合的聲音,聽來宛如心頭的喪鐘。婦女也聚在一起哭泣祈禱,有些人希望嚴懲兇手,有些人則認為這是神的旨意。」11

許多後期聖徒和露易莎·普瑞特一樣,記得1844年6月27日是個流淚與心碎的日子。殉教是教會早期歷史中最悲慘的事件,但不是個突發的事件。

早從1829年起,約瑟·斯密至少在19個不同的場合中向聖徒表示,他可能不會安然辭世。12他覺得敵人總有一天會奪去他的性命,只是不知道是什麼時侯。1844年入夏時,教會內外的敵人便設法要除掉約瑟。多馬·夏普是附近一家報社的編輯,也是漢克郡一個反摩爾門政黨的領袖。他公然呼籲要除掉先知;市民團體、叛教者和人民領袖也都圖謀殺害先知以毀滅教會。

伊利諾州州長多馬·福特寫信給約瑟·斯密,堅持要市議會的成員在非摩爾門教徒的審判團面前受審,因為他們被控擾亂大眾安寧;他說唯有這樣審判人民才能心服口服。他承諾給予這些人周全的保護,然而先知並不相信他會履行承諾。眼見沒有其他任何可行的辦法,先知和哥哥海侖、約翰·泰來和其他人只有束手就擒,但是他們完全明白自己是無辜的。

先知準備離開納府,前往約20哩外的卡太基市中心時,他知道那將是他最後一次見到家人和朋友。他預言:「我去好像一隻去被屠宰的羔羊;但是我好像夏日的早晨那樣寧靜。」13

先知出發時,在他的農場工作了三年多的比·羅傑斯和另外兩個男孩走過田野,在籬笆的柵欄上坐著等他們的朋友,也是他們的領袖經過。約瑟在男孩身旁將馬停下,對押送他的民兵隊說:「先生,這裡是我的農場,他們是我的孩子。他們喜歡我,我也喜歡他們。」他與孩子一一握手之後,便騎上馬去赴他的死亡之約了。14

一位威爾斯的歸信者丹·瓊斯與先知一起被關在卡太基監獄內。1844年6月26日是先知人生中最後的一夜。聽見一聲槍響後,先知就下床躺在靠近瓊斯的地上,低聲對他說:「你怕死嗎?」瓊斯回答:「參與了這樣的偉大事工,我不覺得死有多可怕。」約瑟於是預言:「在你去世之前,你還會再看到威爾斯,並完成指派給你的傳道事工。」15由於丹·瓊斯後來在威爾斯完成了光榮、成功的傳道任務,如今才有數千名忠信的成員得以享有教會的祝福。

1844年6月27日下午五點剛過不久,約有兩百名臉上塗彩的暴徒襲擊卡太基監獄,射殺約瑟和他的哥哥海侖,約翰·泰來也身受重傷,只有威拉·理查毫髮未傷。暴徒聽見外頭喊著「摩爾門教徒來了」時就逃跑了,大多數卡太基的居民也跟著逃走。威拉·理查照顧受傷的約翰·泰來,兩人都因領袖遇害而哀慟不已。海侖的遺體在監獄內,約瑟則由於從窗戶摔下,陳屍在監獄外的水井邊。

最先趕到現場的後期聖徒是殉難者的兄弟撒母耳。他和其他人幫威拉·理查運送屍體,踏上漫長而悲痛的路程回到納府。

在此同時,伊利諾州華沙的教會成員雅各·高立家庭正在準備晚餐。十四歲的馬提亞聽說城裡有個不尋常的騷動,便混進聚集的群眾中。主講者看見年輕的馬提亞便命令他回去找媽媽。一群不是教會成員的男孩子跟在後面對他丟垃圾,他趕快穿過鄰居的院子跑走。

馬提亞確定事情已經平息下來後,便到河邊提水。有一群暴徒看見他,就雇用一名酒醉的裁縫師想把他扔進河裡。馬提亞停下來準備舀水時,那名裁縫師勒住他的脖子說:「你這……小摩爾門,我要淹死你。」馬提亞說:「我問他為什麼要淹死我,我什麼時候得罪過他?他說沒有,『……我不淹死你了,……你是個好孩子,你可以回家了!』」那天晚上一群暴徒三次想放火燒高立家庭,卻沒有得逞;這個家庭藉著信心與祈禱得到了保護。16馬提亞·高立長大後依然在教會中保持忠信;他的兒子馬提亞和孫子馬太後來都在十二使徒定額組中服務。

伊利諾州州長多馬·福特寫到這次的殉教事件時說:「斯密兩兄弟遇害一事非但沒有如眾人所相信的那樣除掉摩爾門教徒,讓他們解散,反而使他們比以往團結一致,讓他們對自己的信仰更有信心。」17福特也寫道:「日後會有些跟保羅一樣有才華的人、或了不起的演說家,以其口才吸引成千上萬的群眾,……為〔摩爾門教會〕注入新生命,並使殉教者約瑟的名字響亮……且振奮人心。」福特活著的時候一直擔心這些事會發生,也擔心他的名字會像彼拉多和希律這兩個人一樣「遺臭萬年」;18福特的恐懼果然成真了。

約翰·泰來會長在傷勢復原後,為遇害的領袖寫了一篇悼文,就是現在的教義和聖約第135篇。他說:「約瑟·斯密,主的先知和先見,為世人的救恩所做的,除了耶穌之外,較任何曾在世上活過的人都多。……他活得偉大,死得偉大;像古時候主大部分的受膏者那樣,他用自己的血印證了他的使命和事工;他哥哥海侖也一樣。他們活著不分開,死時也不分離!……他們為榮耀而活,為榮耀而死,榮耀是他們永恆的賞賜」(教約135:3,6)。

總會會長團的繼任

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於卡太基監獄中遇害時,許多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和其他領袖都在傳教,不在納府;事情發生後數天這些人才得知死訊。百翰·楊聽到這個消息時,知道領導教會聖職的權鑰仍在教會中,因為這權鑰已經交給十二使徒定額組;然而不是每個教會成員都明白誰要代替約瑟·斯密成為主的先知、先見和啟示者。

當時總會會長團的第一諮理西德尼·雷格登,1844年8月3日從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回來。在一年前的這個時候,他的作為就開始與先知約瑟·斯密的勸告背道而馳,並逐漸遠離教會。他拒絕和到達納府的三位使徒開會,卻跑去對一大群參加主日崇拜的聖徒演講。他告訴他們他獲得了一個異象,得知沒有人可以取代約瑟·斯密。他說應該指派一位教會的守護者;而這名守護者應該就是他本人。但是支持他的沒有幾個。

當時的十二使徒定額組會長百翰·楊一直到1844年8月6日才返回納府。他表示他只想知道有關教會該由誰來領導一事「神怎麼說」。19十二使徒在1844年8月8日星期四召開會議。西德尼·雷格登在晨間會議上演講了一個多小時,但沒有什麼人支持他的主張。

接著百翰·楊作了一個很短的演說,安慰了聖徒們的心。喬治·肯農回憶百翰·楊演講的情景:「那是約瑟·斯密本人的聲音」,而且「大家都覺得他們所看到的就好像是約瑟·斯密站在他們面前。」20威廉·史坦尼斯見證百翰·楊說話的聲音就像約瑟·斯密:「我以為他就是約瑟·斯密;好幾千名聽演講的人也這麼認為。」21惠福·伍憶及這個奇妙時刻時也寫道:「若不是我親眼看到他,否則任何人告訴我他不是約瑟·斯密,我都不會相信。凡認識這兩個人的都可以為這件事作證。」22許多聖徒都看到這件奇妙的顯象,所以他們都明白主已經揀選百翰·楊,以接替約瑟·斯密成為教會領袖。

在午間大會上,百翰·楊再度演說,見證先知約瑟已按立使徒持有神國在全世界的權鑰。他預言那些不跟隨十二使徒的人將無法順利繁榮;唯有使徒才能成功地建立神的國度。

百翰·楊會長講完之後便請西德尼·雷格登演講,但是西德尼沒有答應。威廉·斐普及帕雷·普瑞特講完之後,百翰·楊會長又再度演講。他談到納府聖殿的完工、進入荒野前要接受恩道門,以及經文的重要性,也提到他對約瑟·斯密的愛和對先知家人的感情。聖徒一致同意由十二使徒擔任教會的領導者。

儘管當時還是有些人主張總會會長團才有此權力,但對於大多數後期聖徒而言,繼任的危機已經結束。是資深使徒也是十二使徒定額組會長的百翰·楊,就是神揀選來帶領他人民的人;人們都共同支持他。

附註

  1. 「露易莎·普瑞特日誌」,西部悸動的心,凱特·卡特,英文本,8:229。

  2. 「露易莎·普瑞特日誌」,英文本,8:233。

  3. 「瑪麗安·摩翰日誌」,我們先驅者的傳承,英文本,2:353-354。

  4. 教會史,英文本,4:186。

  5. 露易莎·戴克,「痛府憶往」,1909年3月,婦女典範,英文本,第41頁。

  6. 「摩爾門教徒與印第安人」,西部悸動的心,英文本,7:385。

  7. 百翰·羅伯滋,教會簡史,英文本,2:472。

  8. 教會史,英文本,5:2。

  9. 1842年4月28日,痛府婦女會會議紀錄,英文本,第40頁。

  10. 1842年4月28日,痛府婦女會會議紀錄,英文本,第33頁。

  11. 「露易莎·普瑞特日誌」,英文本,8:231。

  12. 教會史,英文本,4:587,604;6:558。

  13. 教會史,英文本,6:555。

  14. 肯尼斯·高佛瑞,「謀殺氣氛濃厚的時節」,1994年7/8月,摩爾門傳承,英文本,第35-36頁。

  15. 教會史,英文本,6:601。

  16. 馬提亞·高立,「回憶」,英文本,第3頁。

  17. 多馬·福特,伊利諾州史,英文本,2:217。

  18. 多馬·福特,伊利諾州史,2:221-223。

  19. 教會史,英文本,7:230。

  20. 引自教會史,英文本,7:236。

  21. 引自教會史,英文本,7:236。

  22. 引自教會史,英文本,7:236。

圖像
納府

聖徒沿著密西西比河建立了美麗的納府城。從納府聖殿可以鳥瞰整座城市。

圖像
卡太基監獄的殉教

卡太基監獄中殉教的一幕。海侖·斯密當場死亡,倒在地板中央;約翰·泰來位於左下方,受了重傷;約瑟·斯密跑到窗口時被射殺身亡;威拉·理查在火爐旁,沒有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