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研究所
第9章:教義和聖約第20~22篇


第9章

教義和聖約第20~22篇

導言和大事紀

主在給先知約瑟·斯密的一項啟示中,命令祂的教會要在1830年4月6日成立。雖然這篇現在收錄為教義和聖約第20篇的啟示,是在教會成立幾天後記載的,但其中的部分內容可能早在1829年6月即已揭示。這項啟示凸顯了摩爾門經的重要性,概述各項聖職職位的職責,並為洗禮和聖餐教儀提供指示。

在教會成立當天,先知約瑟·斯密獲得了教義和聖約第21篇所記載的啟示。主在啟示中指定他為復興的教會的先知、先見和領袖,並勸告教會成員要留意先知的話語。教會建立後不久,有些人詢問,先前在其他教會受過洗的人,是否需要重新受洗,才能成為復興的教會的成員。約瑟求問主後,獲得了教義和聖約第22篇的啟示;主在該啟示中教導,洗禮必須由持有適當權柄的人執行。

1830年3月底摩爾門經印刷完成。

1830年4月6日約瑟·斯密在紐約州菲也特成立教會。

1830年4月6日獲得教義和聖約第21篇的啟示。

1830年4月6日後教義和聖約第20篇定稿並記載下來(儘管某些部分很可能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獲得)。

1830年4月16日獲得教義和聖約第22篇的啟示。

1830年6月9日教會的第一次大會在紐約州菲也特舉行。

教義和聖約第20篇:額外的歷史背景

先知約瑟·斯密記載,1829年6月,在老彼得·惠特茂的家,神的聲音吩咐他和奧利佛·考德里要彼此按立為長老,但又明確指示,他們應該等到他們的弟兄可以聚集起來,以表決方式同意後,再進行此項按立(見The Joseph Smith Papers, Histories, Volume 1: Joseph Smith Histories, 1832–1844, ed. Karen Lynn Davidson and others [2012], 326;亦見教約128:21)。主也在6月時命令奧利佛·考德里要倚靠當時即將完成的摩爾門經,來協助「將〔主的教會〕建立」起來(教約18:5)之後,奧利佛編纂了一份名為「基督教會的信條」的文件,其中包括了摩爾門經中所述的教儀、聖職職位及教會程序等詳細資料(see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Documents, Volume 1: July 1828–June 1831, ed. Michael Hubbard MacKay and others [2013], 368–74)。這些資料的目的可能是在教會建立之前,用來引導當時的信徒。

圖像
紐約州菲也特,重建後的老彼得·惠特茂家的樓上房間

紐約州菲也特,重建後的老彼得·惠特茂家的樓上房間;這裡是完成摩爾門經翻譯的地方,也是聽到神的聲音的地方(見教約128:21

雖然無法確切知道教義和聖約第20篇所記載的啟示是什麼時候獲得的,先知約瑟·斯密卻大致說明了他如何獲得神的指引:「主陸續用這種方式,不時針對我們當前的職責賜予各樣指示、各項原則,而且還讓我們藉著預言和啟示之靈,從祂那裡獲得如下啟示;這啟示不僅提供許多信息,也確切指出該在那一天,照祂的意思和誡命,再次在世上組織祂的教會」(in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Histories, Volume 1: Joseph Smith Histories, 1832–1844, 336; spelling standardized)。那些指示即成了「基督教會的信條與聖約」。

這篇信條與聖約的全文是在1830年4月6日舉行成立大會之後不久寫成,概要說明了耶穌基督教會的信仰並其中的各項職位及教儀。1830年6月9日,在老彼得·惠特茂家舉行教會的第一次大會上,宣讀了這篇信條與聖約,並提請成員認可(see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Documents, Volume 1: July 1828–June 1831, 116–26)。接下來幾年,這篇信條與聖約,即現在的教義和聖約第20篇,隨著先知約瑟·斯密繼續獲得有關教會組織的啟示,而不時受到修正。例如,教義和聖約20:65-67就是在1831年6月,在俄亥俄嘉德蘭獲得有關大祭司職位的啟示後加上去的(見教約第52篇前言)。

圖像
地圖3:美國東北部

教義和聖約20:1-36

敘述復興的各項事件,並摘述摩爾門經教導的真理

圖像
紐約州菲也特,重建後的老彼得·惠特茂家外觀

紐約州菲也特,重建後的老彼得·惠特茂的家

教義和聖約20:1。「基督的教會在此末世時代的興起」

隨著古代使徒們過世,耶穌基督教會中的組織、教義和教儀都遭到竄改。經過許多世紀的叛教,主經由先知約瑟·斯密復興了祂的福音和祂的教會。這項復興包括在1830年4月6日成立基督的教會。戈登·興格萊會長(1910-2008)這樣見證主的教會的命運,說:

「約瑟·斯密和他的親友在紐約州菲也特這個僻靜村落裡的彼得·惠特茂農場上毫不起眼的圓木屋中,成立了基督的教會。

「從那卑微的開端,產生了真正非凡的事。這事工的淵源極其偉大,我們的人民忍受了各樣的苦難;他們的犧牲筆墨難以形容;他們完成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艱鉅工作。但這烈火般的試煉帶來了無比榮耀,讓我們今天能站在歲月的高峰俯視著多年來努力的心血。

「(那)最初的六位成員已經成長為一個……崇拜的大家庭。這事工從那僻靜的村落,散佈到今天世上大約160個國家。……在這分布廣闊的教會中,成員來自許多國家,說著各種語言。這種現象前所未有。往昔的織錦已經展開,瑰麗的圖案已經呈現眼前,這一切的成就呈現在這群快樂美好人民的生活中,也意味著奇妙的事情就要來臨」(參閱「教會向前推進」,2002年7月,利阿賀拿,第4頁)。

教義和聖約20:1。基督的教會

1830年4月6日,這復興的教會正式成立的時候,原稱為基督的教會。1834年教會的一次議會中,核准了以後期聖徒教會這名稱作為本教會優先使用的別名。最後,在1838年4月賜給先知約瑟·斯密的一項啟示中,主宣告祂的教會要稱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見教約115:4)。

十二使徒定額組羅素·培勒長老說明了神的教會的目的,以及這教會對於我們追求超升一事有多重要。他說:

「超升是今生旅程的目標,若不藉著耶穌基督的福音——祂的贖罪、各項教儀,以及教會中的指導教義和原則——就沒有人到得了那裡。

「在這教會中我們學習神的事工,並接受拯救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在這教會中我們立下對永恆家庭的承諾和聖約,而那將成為我們獲得超升的護照。這個持有聖職能力的教會會引導我們通過變化莫測的塵世波濤」(參閱「神在掌舵」,2015年11月,利阿賀拿,第27頁)。

教義和聖約20:2-16。摩爾門經和復興的事件

圖像
約瑟·斯密肖像

約瑟·斯密藉著神的恩賜和能力翻譯摩爾門經。

教義和聖約第20篇回顧了福音復興的一些重要事件。例如,約瑟·斯密在第一次異象中見到父神和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並「獲得赦罪」(教約20:5)。「神聖天使」摩羅乃向約瑟·斯密顯現,給他指示,又「給他誡命來啟發他」(教約20:6-7)。約瑟·斯密後來取得金頁片,並獲賜「力量」和「工具」來翻譯摩爾門經(教約20:8)。其他的人,例如那三位證人,則對摩爾門經的神聖來源得到了證實(見教約20:10)。約瑟·斯密和奧利佛·考德里被按立為本教會的第一長老和第二長老一事,顯明了聖職權柄的復興(見教約20:2-3)。

這項啟示也在見證,摩爾門經證實了聖經是真實的(見教約20:11;亦見尼腓一書13:40摩爾門書7:8-9)。再者,這項啟示藉著賜給「那些憑信心接受」(摩爾門經)的人永生的應許,又使「那些在不信中硬起心來又拒絕」(該書)的人遭到定罪,強調了摩爾門經的重要角色(教約20:14-15)。

教義和聖約20:9。摩爾門經包含了「耶穌基督的圓滿福音」

主將「圓滿〔的〕福音」(教約20:9)定義為「我為恢復我以色列家族的子民所傳的聖約」(教約39:11)。教義和聖約裡有幾項啟示,指出摩爾門經包含了圓滿的福音(見教約20:927:542:12135:3)。

泰福·彭蓀會長(1899-1994)解釋說:「主親自說過摩爾門經包含『耶穌基督的圓滿福音』。(教約20:9。)這並不是指摩爾門經包含了神所揭示的每項教導和教義,而是指我們可以在摩爾門經裡找到救恩所需的全部教義。這些教義是用簡單而明白的話語教導,好讓小孩子也能學會救恩及超升的道理。摩爾門經記載的許多寶貴話語,足以擴大我們對救恩教義的認識。若沒有摩爾門經,其他經典中所教導的許多真理,就無法如此明白而寶貴了」(參閱「摩爾門經——我們宗教的拱心石」,1987年1月,聖徒之聲,第4頁)。

教義和聖約20:17-36。「我們從這些事知道」

教義和聖約20:17中的「這些事」,指的是我們藉著摩爾門經而認識的真理(見教約20:8-10)。藉著摩爾門經和圓滿福音的復興,後期聖徒得以清楚認識與個人救恩有關的各項教義,特別是耶穌基督身為我們的主和救主的這個核心角色。泰福·彭蓀會長曾教導:

「在教義和聖約第二十篇,主用幾節經文概括了摩爾門經所教導的重要真理(見第17-36節)。它的內容講到神、人的創造、墜落、贖罪、基督升天、先知、信心、悔改、洗禮、聖靈、持守、祈禱、藉著恩典稱義和聖化、愛神和為神服務。

「我們務必知道這些重要的真理。摩爾門經中的亞倫、艾蒙和他們的弟兄們,曾將這些同樣的真理教導給拉曼人(見阿爾瑪書18:22-39)——那些曾『身處最黑暗的深淵裡』的人(阿爾瑪書26:3)。摩爾門經記載,接受這些永恆真理而歸信的拉曼人,從此沒有叛離過。(見阿爾瑪書23:6。)

「如果我們的子女和孫子女都受到教導,並聽從這些相同的真理,他們會叛離嗎?我們最好能在餐桌上、火爐邊、孩子床邊,在我們的信件和電話中,也在我們的一切活動中,教導他們摩爾門經」(參閱「基督的一個新見證」,1985年第154屆下半年度大會報告,聖徒之聲,第5頁)

教義和聖約20:17-36中,提到好幾次這句「我們知道」(見教義和聖約20:17,29,30,31,35)。這句話展現了見證之靈,並提醒教會成員,這些基本的教義構成了我們的信仰。

教義和聖約20:37-84

主闡述各聖職職位的職責,並針對洗禮和聖餐給予指示

教義和聖約20:37。帶著破碎的心和痛悔的靈是什麼意思?

要獲得罪的赦免,就必須「帶著破碎的心和痛悔的靈前來」(教約20:37)。泰福·彭蓀會長(1899-1994)教導我們,帶著破碎的心和痛悔的靈是什麼意思。他說:「依神的意思憂愁乃是一種靈的恩賜。那是一種徹底的領悟,明白自己的行為冒犯了父神。那是一種深切的覺醒,知道由於自己的行為,使得那一生沒犯過罪,至尊無比的救主得忍受極大的痛苦。我們的罪行使得祂每一個毛孔流血。這種精神和靈性上的實際煎熬也就是經文上所謂的『帶著破碎的心和痛悔的靈』」(參閱總會會長的教訓:泰福·彭蓀〔2014〕,第83頁)。

教義和聖約20:38。「使徒是長老」

在復興的教會早期,使徒一詞經常用來指參與傳道事工的長老(例見,主在教約18:9,14中,對奧利佛·考德里和大衛·惠特茂所說的話)。注意以下這點也會有幫助:在獲得教義和聖約第20篇所記載的啟示時,主還沒揭示麥基洗德聖職中的大祭司職位。現在「長老」這一稱謂被用來描述持有麥基洗德聖職且蒙召喚去宣講福音的任何人,無論他的聖職職位為何。「例如,我們稱男性傳教士為長老,此外,使徒也是長老。用長老來稱呼十二使徒定額組或七十員定額組中的成員是很恰當的(教約20:38彼前5:1)」(經文指南,「長老」,scriptures.lds.org)。

教義和聖約20:38-59。聖職職責

1830年,教會成立之時,主概述了長老、祭司、教師及執事的責任和職務。從那時起,陸續又啟示了更多有關這些聖職職位的詳細資料。然而,教義和聖約20:38-59所概述的重要指示,是所有的聖職持有人都應繼續研讀並遵循的原則。多馬·孟蓀會長強調,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的職責,並在為人服務時履行這些職責。他說:

「聖職不僅僅是一項恩賜,更是一項服務的使命、一份提升他人的殊榮,以及一個造福他人生命的機會。

「當我們這些持有聖職的人採取行動去執行接受到的指派時,負起職責的召喚可能就會悄然而至。喬治·斯密會長這位又謙虛又有效率的領袖就曾指出:『你的首要職責就是學習主的旨意,然後藉著祂賜給你的神聖聖職權能和力量,在你的同胞面前光大你的召喚,好使人們樂意跟隨你。』〔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42, 14〕」(參閱「善盡職責——那是你能做的最佳之事」,2005年11月,利阿賀拿,第59頁)。

教義和聖約20:75-79。領受聖餐以「記得主耶穌」

1830年4月6日,教會成立那天,先知約瑟·斯密和奧利佛·考德里主理了聖餐。主命令祂教會的成員要「常常聚在一起領受〔聖餐〕,記得主耶穌」(教約20:75)。

十二使徒定額組陶德·克理斯多長老說明了為什麼參與這項神聖教儀是一項祝福的一個原因。他說:「聖餐祈禱文證實主耶穌基督制定聖餐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使我們『一直記得祂』(教約20:77,79)。記得救主,顯然包括要記得祂的贖罪;麵包和水以象徵的方式代表祂的贖罪,也是祂受難與死亡的表徵。我們絕不可以忘記祂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因為沒有祂的贖罪和復活,生命就毫無意義可言;反之,有了祂的贖罪和復活,我們的生命才有機會成為永恆,變得像神一樣」(參閱「一直記得祂」,2011年4月,利阿賀拿,第21頁)。

圖像
紐約州菲也特,重建後的老彼得·惠特茂家的內部

紐約州菲也特,老彼得·惠特茂家的內部;教會於1830年4月6日那天在這裡成立。

十二使徒定額組戴爾·瑞隆長老說明,遵守聖約、一直記得耶穌基督,會如何幫助我們作出更好的選擇。他說:

「我們在面對日常的挑戰時,很自然地會專注在眼前和當下的事物。但這樣卻可能使我們作出不當的決定、變得沮喪,或覺得無望。由於這種人性的傾向,先知已勸誡我們要記得保持永恆的眼光。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塵世當中順利航行。……

「每個星期天的聖餐都在幫助我們記得神的良善和奇妙的應許。藉著領受這具體而簡單的東西——一塊麵包和一口水——我們承諾要一直記得救主和祂偉大的贖罪犧牲。透過聖餐,我們更新聖約,表示我們願意遵守祂的誡命。……

「有了聖餐的幫助,我們可以一直記得祂並保持永恆的眼光」(“Maintaining an Eternal Perspective, Ensign, Mar. 2014, 56, 59)。

教義和聖約20:77。「願意承受您子的名」

我們配稱地領受聖餐時,就是表示我們願意承受耶穌基督的名。十二使徒定額組達林·鄔克司長老說明了願意承受耶穌基督的名是什麼意思。他說:

「證明我們願意承受耶穌基督的名這句話,有幾個不同的意義。……

「……我們承受基督的名,是在我們奉基督的名受洗、成為祂教會的成員、表明我們相信祂,以及從事祂國度事工的時候。……

「值得注意的是,領受聖餐一事並不是在證明我們承受耶穌基督的名,而是在證明我們願意這麼做。(見教約20:77。)只是證明我們有此意願的這個事實,意味著我們還必須做點別的事,才能在最重要的意義上,真正承受祂神聖的名。……

「願意承受耶穌基督的名,可以……被理解為願意承受耶穌基督的權柄。就這一層意義來說,我們是藉著領受聖餐來證明我們願意參與聖殿的神聖教儀,也願意在救主選擇授予我們的時候,接受那透過祂的名、經由祂的權柄而來的最高祝福。……

「……我們證明自己願意承受耶穌基督的名時,就是在表明自己承諾要盡一己所能,到父的國度中獲得永生。我們是在表明自己正在加入參選行列,決心努力爭取在高榮國度獲得超升」(參閱「承受基督的名」,1985年第155屆上半年度大會報告,聖徒之聲,第69-71頁)。

教義和聖約第21篇:額外的歷史背景

1830年4月6日星期二這天,先知約瑟·斯密遵照主的指示,在紐約州菲也特老彼得·惠特茂家中,聚集了大約60名信徒,成立了祂的教會。約瑟·斯密和奧利佛·考德里按照神的旨意,並按照紐約州的法律,成立了這個教會。這場聚會包含了祈禱、舉手支持、按立、主理聖餐和證實先前受洗的人。在這場聚會中,先知獲得了教義和聖約第21篇所記載的啟示。

教義和聖約第21篇

教會成員應當留意約瑟·斯密的話

教義和聖約21:1。約瑟·斯密的責任

主在教會成立當天對那些聚集起來的信徒,描述了賜給祂按立的僕人約瑟·斯密的神聖召喚。約瑟要被稱為「先見、翻譯者、先知、耶穌基督的使徒、教會的長老」(教約21:1;亦見教約107:91-92124:125127:12135:3)。這些神聖的責任使得約瑟·斯密和同時代的所有其他宗教領袖有所區隔。這位後期時代的偉大先知不只是一位主領職員,而且還蒙神授權來建立主的教會,發布主所啟示的話語。

圖像
教會成立一景

1830年4月6日,教會在紐約州菲也特成立。

教義和聖約21:1。「在你們中間要保存紀錄」

教會的成立大會中所賜的啟示,強調了教會中保存紀錄的重要。前教會史記員暨七十員馬林·簡森長老說,主的這項保存紀錄的命令,在今日仍然有效。他說:「耶穌基督教會的歷史和人民值得我們牢記在心……。經文非常重視教會歷史。實際上,大部份的經文都是教會歷史。就在教會……成立的那一天,神吩咐約瑟·斯密說:『看啊,在你們中間要保存紀錄』〔教約21:1〕。約瑟回應了這項命令,指派教會的第二長老兼他的主要助手奧利佛·考得里擔任第一位教會史記員。我們寫下的紀錄有助我們記憶。一本載有本教會興起和進步的紀錄,從奧利佛·考得里的那個時候便一直被保存至今日。這份特別的歷史紀錄提醒我們,神已再次開啟諸天,揭示真理,呼籲我們這一代採取行動」(「切記吧,不要滅亡」,2007年5月,利阿賀拿,第37頁)。

教義和聖約21:4-6。「你們要用一切耐心和信心接受他的話」

主透過祂所揀選的僕人來引導祂的人民。1830年4月,後來成為教會成員的那些信徒得到指示,要「聽從」先知約瑟·斯密的話語和誡命,就像主親口說出的一樣(見教約21:4-5)。主在另一項啟示中,說明了為什麼可以將先知視為主的發言人。祂說:「我,主,說過的,我已說過了,我不給自己藉口,縱然天地廢去,我的話不會廢去,卻都要應驗,無論是藉著我自己的聲音,或是我僕人們的聲音,都是一樣」(教約1:38)。

主也勸誡那些要成為祂教會成員的人,要「用一切耐心和信心」接受先知約瑟·斯密的話(教約21:5)。海樂·李會長(1899-1973)說明了這節經文如何適用於今日所有的教會成員。他說:「身為本教會的成員,我們的唯一安全之道,就是切實做到主在當初教會成立時給予教會的吩咐。我們必須學習聽從主透過祂的先知所給予的話語和誡命,那是先知『在完全聖潔地行走在我面前時所接受』並給予的,並且要『用一切耐心和信心接受……,就像從我口中接受一樣』(教約21:4-5)。有些事需要以耐心和信心待之。你或許不喜歡從教會持有權柄人員而來的信息。它可能與你的政治觀點不同,也可能與你的社會觀點不同,甚至可能干擾了你的社交生活。但是如果你有耐心且有信心地聆聽這些事情,就彷彿那是主親口說的,所蒙得的應許是:『地獄的門必不能勝過你們;是的,主神要從你們面前驅散黑暗的力量,並使諸天為你們的益處和祂名的榮耀而震動』(教約21:6)」(參閱總會會長的教訓:海樂·李〔2000〕,第84-85頁)。

教義和聖約第22篇:額外的歷史背景

教會成立不久之後,有些想要加入這新建立的基督教會的人,都覺得很難接受必須再次受洗的這個規定。約瑟·斐亭·斯密會長解釋說:「他們並沒有真正想過神的權柄這個問題。他們已獲得見證,知道約瑟·斯密所說屬實,因而想要加入這教會,卻不明白為何必須再次受洗,因為他們已經接受過浸沒洗禮的教儀了」(Church History and Modern Revelation [1953], 1:109)。

教義和聖約第22篇所記載的啟示是在1830年4月16日獲得的。這項啟示最早的書面紀錄有時是收錄在信條與聖約中,原因也許是這項啟示澄清了教義和聖約第20篇所教導的洗禮的教義。

教義和聖約第22篇

洗禮必須由持有適當權柄的人執行

教義和聖約22:1。「一條新而永久的聖約」

主回答了這個有關新成員是否必須再次受洗的問題,說祂已賜給「一條新而永久的聖約」(教約22:1)。每當神在一個新的福音期啟示祂圓滿的福音,這福音就被稱為一項新永約。約瑟·斐亭·斯密會長解釋道:

「新永約就是圓滿的福音。它包含由持有權鑰的總會會長的權柄,藉著應許的神聖之靈或聖靈,印證給教會成員的『所有的聖約、合約、合同、義務、誓言、誓詞、履行、聯繫、聯合或期望』。……

「永恆婚姻是一項新永約。洗禮也是一項新永約,同樣地,蒙按立接受聖職,以及每一項其他聖約也都是持久的,並且是那含括一切事物的新永約的一部分」(Answers to Gospel Questions, comp. Joseph Fielding Smith Jr. [1966], 1:65)。

圖像
賽尼卡湖邊

許多早期的聖徒在紐約州菲也特附近的賽尼卡湖受洗(照片約攝於1897-1927年)。

教會歷史圖書館及檔案室惠予提供

教義和聖約22:2。「你們……不能靠摩西律法……進入窄門」

「窄門」指的是洗禮(見尼腓二書31:17-18)。在教義和聖約第22篇所記載的啟示中,主將那些想要加入祂復興的教會,卻又不想重新受洗的人,比喻為那倚靠摩西律法,卻對耶穌基督沒有信心的人。主用這樣的比喻來強調必須放棄那些無法帶來拯救的「死的」宗教儀式(教約22:3)——包括不是由聖職權柄執行的洗禮——而且要接受福音的新永約,就像早期歸信基督教的猶太人所必須做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