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9
基督徒的勇氣:門徒的代價
2008年10月


基督徒的勇氣:門徒的代價

用救主的方式回應指控我們的人。

我們合一地聚在一起,我們承受了耶穌基督的名,我們是基督徒。我們可能會問的一個問題是:既然我們有救主的慈愛心腸,為什麼仍有人要反對我們或攻擊我們?

最近有一群聰明、忠信的後期聖徒青年寫下了他們心中覺得最感迫切的一些問題。有位姊妹問道:「當有人指控本教會時,教會為何不積極地為自己辯護?」

針對她的質疑,我想說的是,我們今生最大的一項考驗就是在我們的信仰遭受質疑或批評的時候。在這些時刻,我們可能會「摩拳擦掌」,想不甘示弱地加以反擊。不過,這些時刻也正是我們退後一步、祈禱及跟隨救主榜樣的重要機會。要記得耶穌自己也曾遭受世人的鄙視和拒絕。而在李海的異象中,那些走向救主的人也得忍受被人「嘲弄……,用手指著」(尼腓一書8:27)。耶穌說:「世界……恨〔我的門徒〕;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約翰福音17:14)。但當我們用救主的方式來回應指控我們的人時,我們不僅變得更像基督一般,同時也是在邀請他人來感受祂的愛及跟隨祂。

用基督般的方式來回應是無法套用劇本或公式的。救主用不同的方式來回應各種情況。當他面對邪惡的希律王時,祂保持沈默。當祂站在彼拉多面前時,祂為自己的神性及目的作了簡單有力的見證。當祂面對那些褻瀆聖殿的兌換銀錢的人時,祂承擔起神聖的責任來維護及保護聖殿的神聖。在祂被高舉在十字架上時,祂說出了無與倫比、彰顯出基督精神的話語:「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

有些人誤以為沉默、溫柔、寬恕和謙卑作見證等等的回應方式是消極或軟弱的。其實,去「愛〔我們的〕仇敵,祝福詛咒〔我們的〕人,善待恨〔我們的〕人,為輕蔑地利用〔我們〕並迫害〔我們的〕人禱告」(馬太福音5:44)不僅需要信心和力量,更需要基督徒的勇氣。

先知約瑟·斯密在一生中都展現出這樣的勇氣。雖然他「遭受各階層的人嚴重的迫害,有宗教界的也有非宗教界的」(約瑟·斯密──歷史1:27),但是他不加以報復,也不憎恨他們。就像所有基督真正的門徒一樣,他效法救主,愛別人,並用容忍和愛心來對待他們。這就是基督徒的勇氣。

當我們不報復──當我們把另一側臉頰轉過來,並且抑制憤怒的情緒時──我們也是在效法救主。我們向別人展現祂的愛,而那種愛是唯一可以降伏敵人、回應指控我們的人且讓我們不反過來指控對方的一股力量。這並不是軟弱。這是基督徒的勇氣。

多年來我們學到,別人質疑我們的信仰並不是件新鮮事,這些挑戰似乎也不會很快消失。但是基督真正的門徒會在對立之中見到機會。

在摩爾門經中,先知阿賓納代被綑綁、帶到邪惡的挪亞王面前。雖然國王大力地反對阿賓納代,最後還判他死刑,但是阿賓納代卻依然勇敢地教導福音並作見證。由於阿賓納代善用這次機會,一位名叫阿爾瑪的祭司歸信了福音,並帶領了許多靈魂歸向基督。阿賓納代和阿爾瑪的勇氣就是基督徒的勇氣。

根據經驗顯示,批評教會的負面文宣可以協助達成主的目的。1983年,總會會長團寫了一封信給教會的領袖,說道:「對立本身可能就是個機會。我們的傳教士一直面對的一項挑戰,就是人們對宗教事務或對我們的信息不感興趣。這些批評反而讓人們……對本教會感興趣。……這讓〔教友〕有機會把真理呈現給那些因此開始注意我們的人。」1

我們可以用許多方式來善用這樣的機會:一封措辭溫和的讀者投書、與朋友的一席懇談、在部落格的一則留言、或是一句讓毀謗者消除疑慮的安心話語。我們可以懷著慈愛來回應那些被錯誤訊息或偏見影響的人,以及那些「因為不知道要到哪裡找真理而與真理隔絕」的人(教約123:12)。我向各位保證,用這種方式來回應指控我們的人,絕非軟弱。這正是基督徒勇氣的具體表現。

在我們回應他人時,每個情況都不盡相同。幸運的是,主知道那些指控我們的人的心,也知道我們怎樣能最有效地加以回應。由於真正的門徒會尋求聖靈的指引,因此他們會得到所需的靈感來面對各種不同狀況。在各種情況中,真正的門徒會用能邀來主的靈的方式加以回應。保羅提醒哥林多人,他的講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哥林多前書2:4)。因為這項大能存在主的靈之中,所以我們與別人討論我們的信仰時,絕對不能好爭辯。幾乎每位傳教士都知道,辯論聖經中的教義只會把聖靈趕走。救主曾說:「凡具有紛爭之靈的,不是屬於我的」(尼腓三書11:29)。比本教會被人指控我們不是基督徒更令人遺憾的,就是我們的教友用非基督般的方式來回應這類指控!願我們與別人的談話都流露聖靈所結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及〕節制」(加拉太書5:22-23)。如同韋氏字典所定義的,溫柔就是「展現耐心和恆久忍耐:忍受傷害而不帶一絲怨恨。」2溫柔並非軟弱,而是基督徒勇氣的標誌。

這一點在我們與其他基督教派互動時特別重要。當我們與基督徒同胞爭辯教義上的差異時,天父一定很傷心,而魔鬼則開懷大笑。

這並不是要我們放棄自己的原則或削弱我們的信仰。我們不能改變復興福音的教義,即使教導和服從這些教義讓我們在世人眼中變得不受歡迎也是如此。但即使我們覺得要大膽講論神的話語,我們仍必須祈求可以充滿聖靈(見使徒行傳4:29,31)。我們絕不可把勇敢與撒旦的仿冒品--傲慢(見阿爾瑪書38:12)--混為一談。真正的門徒說話時沈著自信,不自誇自傲。

做為真正的門徒,我們首要關心的必須是他人的福祉,而非證明自己是對的。疑問和批評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別人,向他們證明天父和我們都很看重他們。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幫助他們了解真理,而不是在神學辯論中保衛自尊或擊敗對手。我們真誠的見證是我們可以給指控者的最有力回答,而只有在愛與溫柔中,我們才能作出這樣的見證。我們應該像愛德華·裴垂治一樣,主在談到他時說:「他在我面前心地純潔,就像古代的拿但業,心裡沒有詭詐」(教約41:11)。要心裡沒有詭詐就要像小孩子一樣純真,慢慢地動怒,快快地寬恕。

這些品格首先要在家中培養,然後在我們的各種人際關係中實踐出來。要心裡沒有詭詐就當先凡事反求諸己。在被人指控時,我們應當像救主的使徒一樣問道:「主,是我嗎?」(馬太福音26:22)。如果我們聆聽聖靈的回答,必要時,我們會修正自己的行為、道歉、尋求寬恕,並且做得更好。

沒有詭詐的真正門徒會避免對別人的觀點做出不當的評論。我們許多人都與許多還不是教友的人培養出深厚的友誼──包括同學、同事、世界各地的朋友和鄰人。我們需要他們,他們也需要我們。誠如多馬·孟蓀會長所教導的,「願我們學會尊重別人。……我們沒有人是單獨生活的,不論是在城市裡、國家中或世界上。」3

就像救主在面對希律王時所表現的,真正的基督徒有時必須用完全的沈默來顯示基督徒的勇氣。有一次我去打高爾夫球,我只不過是從一株大仙人掌旁邊擦身而過,它卻像豪豬一般把刺射出來。仙人掌的刺沾滿了我的衣服,雖然我只是輕輕地碰到而已。有些情況就像這株植物:只會傷害我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好保持距離,直接走開。當我們這麼做時,有些人可能會設法激怒我們,要我們跟他們辯論。在摩爾門經中,我們讀到利洪泰和他的人在山上紮營。叛變的亞瑪利凱催促利洪泰「下來」與他在山谷中會面。但利洪泰在離開高地後,卻被人「慢慢」下毒身亡,之後他的軍隊就落入亞瑪利凱的手中了(見阿爾瑪書第47章)。有些人會藉著辯論或指控來引誘我們離開高地。高地就是光明之地,是我們看見早晨第一道曙光及黃昏最後一道夕陽餘暉的地方。它是安全之地,是真理與知識所在的地方。有時候其他人希望我們從高地下來,與他們一同在神學辯論的泥沼中打滾。這些少數好爭論的人已準備好隨時在線上或面對面掀起一場宗教大戰。我們最好一直待在互敬、仁愛的高地上。

我們若這麼做,便是跟隨先知尼希米的榜樣。他在耶路撒冷的四周建造城牆,尼希米的敵人請求他出來在平原上跟他們會面,「他們……想害〔他〕。」不過尼希米不像利洪泰,他明智地拒絕他們的要求,而對他們說:「我現在辦理大工,不能下去。焉能停工下去見你們呢?」(尼希米記6:2-3)。我們同樣也有偉大的工作要做,如果我們讓自己停下來、與人辯論或分心,就無法完成我們的工作。我們應當鼓起基督徒的勇氣,繼續前進。如同我們在詩篇中所讀到的,「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詩篇37:1)。

在這世上,邪惡一直在我們四周。塵世生命的一大考驗就是要生於世而不屬於世。救主在祂的調停祈禱中對天父說:「我不求您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您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約翰福音17:15)。不過,救主雖然警告門徒會有迫害,祂也應許平安:「我留下平安給你們;……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14:27)。我見證有祂平安的外衣披在我們身上後,總會會長團的應許就會實現:「那些看似難以忍受的對立將成為神在世上國度的一項祝福。」4

對於那位提出疑問的姊妹及想知道該如何回應指控者的人們,我的回答是,我們要愛他們。不論他們的種族、信念、宗教或政治立場為何,如果我們要跟隨基督並展現祂的勇氣,我們就必須愛他們。我們不要覺得自己比他們好。相反的,我們要懷著愛心向他們指明一條更妙的道──即耶穌基督的方式。祂的道路引領我們進入洗禮之門,走上那條通往正義生活及神的聖殿的窄而小的路。祂是「道路、真理、生命」(約翰福音14:6)。只有透過祂,我們和所有弟兄姊妹們才能繼承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恩賜──永生和幸福。去幫助他們,為他們樹立榜樣,這樣的事軟弱的人根本做不來,只有堅強的人才做得到。這是你我的工作,也就是那些願意償付門徒代價的後期聖徒的工作,他們用基督徒的勇氣來回應指控者。

結束時我要用摩爾門的話來作自己的見證:「看啊,我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的門徒。祂召喚我向祂的人民宣揚祂的話,使他們能獲得永生」(尼腓三書5:13)。我要為祂作特別的見證──我們的生命可以成為永恆,因為祂的愛是永恆的。我們可以與各地的弟兄姊妹分享祂永恆且無條件的愛。這是我謙卑的祈求,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 總會會長團信函,1983年12月1日。

  2.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1986.

  3. Thomas S. Monson, “In Quest of the Abundant Life,” Ensign, Mar. 1988, 3.

  4. 總會會長團信函,198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