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9
「希望您知道,我們歷經了千辛萬苦」
2008年10月


「希望您知道,我們歷經了千辛萬苦」

我們從經文中得知,有些考驗對我們是好的,會讓我們個人獲得成長。

去年冬天,我女兒在一場嚴重的暴風雪中遇到一次驚險的事故。這讓我想起許多年前我和兩個兒子也有過一次類似的經驗。我的小兒子喬伊當時三歲,另外一個兒子賴瑞那時六歲。那年六月,我們從舊金山開車到猶他州,一路上天氣都很晴朗。

我們在內華達山脈開始向東納隘口(Donner Pass)爬升的時候,突然,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遇上了一場大風雪,讓路上所有的駕駛人都措手不及。在我們前面的一台聯結車成了V字型,橫跨兩個車道。其他的貨車和汽車也滑出了高速公路。有一條車道是暢通的,包括我們車子在內的許多車子,都拼命想穩住方向盤,以免撞上其他車輛。最後所有的車輛都陷入停頓。

我們對於這場六月份的暴風雪根本毫無準備。我們沒有暖和的衣物,汽油也所剩不多。我抱緊兩個兒子,互相取暖。過了好幾個小時,維安車輛、鏟雪車和拖吊車開始疏散這些塞成一團的車輛。

最後有輛拖吊車把我們拖到隘口另一邊的一家修車廠。我打電話給內人,我知道她一定很擔心,因為她從前一天晚上就在等電話了。她問是否可以和兩個兒子說話。輪到我們那三歲的兒子講電話時,他用顫抖的聲音說:「希望您知道,我們歷經了千辛萬苦!」

我看得出來,就在我們那個三歲大的兒子跟媽媽說他歷經千辛萬苦的同時,他也得到了安慰,放下了心中的憂慮。我們向天父作祈禱的時候也會有那樣的感受。我們知道祂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關心我們。

我們每一個人在今生都要面對考驗和困難

我所遭遇的這次意外,雖然在旅途上帶來不便,但卻是短暫的,而且沒有任何影響久遠的後果。然而,我們在人生中所遇到的許多考驗和困難往往都很嚴重,而且看似有長遠的影響。在這充滿變遷的人生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遭遇。許多正在聆聽本次教友大會的人此刻正經歷著某些極重大的考驗。

我們能體會先知約瑟在遭人誣陷,被關在利伯地監獄裡幾個月後,向神祈禱時的心情。「神啊,您在哪裡?遮蓋您藏身處的天幕在哪裡?」

主的答覆給了他安慰:

「我的孩子,願你的靈魂平安;你的逆境和你的苦難不過是片刻;

然後,如果你好好持守,神必提升你到高處;你必勝過你所有的仇敵。」1

福音的復興讓我們清楚明白一項重要教義,那就是萬事必須有對立,才能成就正義。2人生不會事事平順,而且本來就不會,因為今生是受試練和驗證的時期。我們在亞伯拉罕書讀到:「我們要藉此驗證他們,看他們是否願意做主他們的神命令他們的所有事情。」3海樂·李長老教導說:「有時候,對我們最好的、最能夠帶來永恒酬賞的事,在當下卻是最難熬的。被禁止的事通常看起來也是最誘人的。」4

在雙城記這本小說裡,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說:「這是最美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糕的年代。」5經文清楚地教導,每個世代都有其最美好和最糟糕的時候。我們都必須面對善與惡6、光明與黑暗、希望與絕望之間的衝突和鮮明對比。尼爾·麥士維長老解釋道:「在短暫的今生結束之前,體驗人生的苦樂這兩個尖銳並列的對照,實屬必要。」7我們從教義中知道,邪不勝正。8凡悔改又聖化自己的人,必會被賜予永生。9

差不多就在狄更斯寫這本小說的同一個時期,在美國西部山嶺間墾荒的早期聖徒也留下了許多英勇事蹟。

雖然聖徒們都有共同的信念,但他們仍經歷了許多苦難,並對撤離納府懷著許多不同的期待。有些人樂觀以待,有些人則擔心掛慮。海倫·惠尼和拔示巴·斯密是兩個最好的例子。她們各自寫出內心的感受,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紀錄。

惠尼姊妹寫下她在離開納府時的期望:「我把所有的小絲帶、領巾和蕾絲都收好了,因為我們要去的地方買不到這些東西。我們要離開這裡,到落磯山脈的另一邊去居住,那是個其他人不會想去的地方。我們當中不會再有貧富的差別,只會有誠實和高尚的人。」10惠尼姊妹在字裡行間反映出一種理想的樂觀看法。

拔示巴·斯密姊妹所記錄的感受雖也充滿著信心,但是明顯地有些惶恐。她看過暴徒們整裝對付密蘇里州聖徒的情形,使徒大衛·裴坦過世時,她也在場。

她回憶撤離納府的情況時,寫道:「我在那心愛的地方所做的最後一件事,是把房間整理好,把地板掃乾淨,並把掃帚放回門後面平常擺放的位置。然後,我百感交集地輕輕把門關上,轉身面對一個不可知的未來。我用對神的信心來面對這樣的未來。我確信總有一天我們會在西部建立起福音和福音的真實永恆原則,這份確信不會比我在密蘇里州那苦難之地所感受的來得少。」11

這兩位後期聖徒先驅婦女一生都在福音裡忠信堅強,為建立錫安而貢獻良多。之後她們還遭遇了許多其他的考驗和困難,但都忠信地熬過了。12儘管惠尼姊妹很樂觀,但是她的前三個孩子都在出生前後夭折,其中兩個死在她從納府長途跋涉前往鹽湖城的路上。13惠尼姊妹用寫作來護衛我們的信仰,造福了我們;她也是十二使徒奧申·惠尼的母親。

斯密姊妹記載了聖徒們在西遷的路上所遭遇的貧窮、疾病和匱乏。14她的母親在1847年3月過世,一個月後,她第二個兒子約翰出生。她的記述很簡單:「他是我最後一個孩子,只活了四個小時。」15她後來成為鹽湖聖殿的女監護,也擔任過總會婦女會的第四任會長。

早期聖徒們所忍受的艱辛令我們深受感動。1856年2月,百翰·楊用幽默的口吻談到他們所受的苦難。他說:「對於過苦日子,我有些話要說。你們都知道我告訴過你們,如果有人怕會餓死,就讓他走,讓他去富庶的地方。在我們把最後一頭驢子從頭到尾吃光以前,我一點都不覺得我們會挨餓,也不怕我們會餓死。」

他繼續又說:「有很多人現在找不到工作,但是馬上就要春耕了,我們受的苦只會對我們有好處。」16

我們今日面臨的挑戰和過去相比,只是方式上的不同而已。最近的經濟危機引起了全球的嚴重關切。失業和財務問題屢見不鮮。有許多人在身心健康方面面臨挑戰。有些人有婚姻上的問題或子女不聽話的問題。有些人失去親人。毒癮和其他不良或有害的惡習讓人心痛。不管這些考驗的來源是什麼,都為當事人和所有愛他們的人帶來莫大的痛苦和煎熬。

我們從經文中得知,有些考驗對我們是好的,會讓我們個人獲得成長。17我們知道,上天降雨給義人,也降給不義的人。18但我們也知道,我們看到的雲不見得每一朵都會帶來雨水。雖然我們要承受種種挑戰、考驗和困難,但耶穌基督完成了贖罪的這項安慰人心的教義,其中包含了阿爾瑪所教導的真理,那就是:救主會承擔我們的軟弱,並且「依照祂人民的軟弱來救助他們」。19

經文和近代先知都清楚表示,會有荒年,也會有豐年。20主希望我們為即將來到的許多挑戰作好準備。祂宣告說:「你們若準備好,你們就不會害怕。」21許多年前,我在穿越內華達山脈遇到暴風雪時所受的煎熬,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我沒有為那場意外的突發事件作好準備。經文帶來的一大祝福是,它警告我們要提防意料不到但卻經常會發生的挑戰。所以我們最好還是為這些挑戰作好準備才是。有一種準備的方式,就是要遵守誡命。

摩爾門經裡有許多地方都談到人民獲得應許,只要他們遵守誡命,就會在地上昌盛。22這項應許通常也帶著警告:如果他們不遵守神的誡命,就會從神面前被剪除。23顯然,擁有靈的祝福──即聖靈的幫助──正是我們在這地真正昌盛和作好準備的基本要素。

雖然我們有許多考驗,但我們今日仍然很富足,如果我們不為這些祝福心存感激,那就是不知感恩的人了。儘管先驅者明顯地遭受種種苦難,百翰·楊會長還是談到感恩的重要性。他說:「除了不可饒恕的罪以外,我不知道還有什麼罪比忘恩負義更嚴重的了。」24

感謝救主和祂的贖罪

我們最該感激的應當是救主和祂的贖罪。我們知道,許多收聽本次教友大會的人正遭受極大的考驗和苦難,他們向天父呼求時,內心深處的感覺就是:「希望您知道,我正經歷著千辛萬苦。」

我想告訴各位一位名叫艾倫·葉慈姊妹的真實故事,她住在猶他州格蘭維爾。10年前的十月初,她和她的先生里昂吻別,目送他去鹽湖城上班。誰知道這竟是她最後一次見到她的先生。她先生和一位20多歲的年輕人迎頭相撞,那位年輕人上班遲了,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所以他想超越一輛速度較慢的汽車,結果和里昂撞個正著,兩人都當場死亡。葉慈姊妹說,當兩位心腸慈悲的高速公路警察把這消息告訴她的時候,她震驚不已,而且痛徹心扉。

她寫道:「我試著向前看,可是我只看到一片愁雲慘霧。」她先生最好的朋友正巧是那位年輕人的主教。這位主教打電話給葉慈姊妹,告訴她那位年輕人的母親裘蓮·威爾莫想跟她談一談。她回憶道:「我吃了一驚,因為我太專注在自己的哀傷和痛苦,根本沒想到那位年輕人和他的家人。我突然明白,還有一位母親跟我一樣痛苦,甚至比我還更苦。於是我爽快地答應見面。」

威爾莫夫婦抵達後,很難過地表示自己的兒子應對里昂的死負起全責,並且送給她一張救主抱著小女孩的圖片。葉慈姊妹說:「在日子最難過的時候,我會看著這張圖片,想起基督認識我這個人。祂知道我的孤單和考驗。」有一節經文安慰了葉慈姊妹,就是「因此,放心吧,不要害怕,因為我,主,與你們同在,會站在你們身邊。」25

每年的十月,葉慈姊妹和威爾莫姊妹(今天這兩位姊妹都坐在這會議中心裡)會一起到聖殿去,感謝耶穌基督的贖罪,感謝救恩計畫,感謝永恆的家庭,感謝那在帷幕兩邊將夫妻和家庭印證在一起的聖約。葉慈姊妹的結論是:「經過這樣的考驗,我比以往更充分地體會到天父和救主的無限大愛。」她見證說:「沒有任何悲傷、痛苦或疾病是基督的贖罪和基督的愛所不能醫治的。」26這兩位姊妹所展現的愛和寬恕,是多麼美好的榜樣啊!她們讓耶穌基督的贖罪在她們的生活中發揮了功效。

想想救主,她在客西馬尼園贖罪時承受了極大的痛苦,那劇烈的痛苦使得祂每個毛孔都流血。27祂呼求天父,叫祂「阿爸」。28這是一位處在極度痛苦中的兒子在向祂的父親呼求,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您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您的意思。」29我見證,耶穌基督的贖罪承擔了每個人在今生所會經歷的一切考驗和苦難。每當我們想要說:「希望您知道,我歷經了千辛萬苦」的時候,我們都可以確切知道祂就在身邊,我們在祂慈愛的懷抱中會很安全。

我們親愛的先知多馬·孟蓀會長在今年八月過生日時被問到,世界各地的教友能送給他的最佳禮物是什麼。他毫不猶豫地說:「去找一個遭遇苦難的人,為他們做點事。」30

我和各位一樣永遠感謝耶穌基督,祂是世人的拯救者。我見證祂是這世界的救主和救贖主。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 教約121:1,7-8。

  2. 見尼腓二書2:11。

  3. 亞伯拉罕書3:25。

  4. Harold B. Lee, The Fall of Man (address delivered at a meeting for seminary and institute teachers, June 23, 1954).

  5.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Signet Classic, 1997), 13.

  6. 見尼腓二書2:15-16。

  7. 參閱尼爾·麥士維,「好好忍耐著」,1999年4月,利阿賀拿,第12頁。

  8. 見教約19:2-3;教約133:64。

  9. 見教約133:62,14:7;約翰福音17:3。

  10. A Woman’s View: Helen Mar Whitney’s Reminiscences of Early Church History, ed. Jeni Broberg Holzapfel and Richard Neitzel Holzapfel (1997), 329--30.

  11. Bathsheba W. Smith, Autobiography, ed. Alice Merrill Horne, typescript, 15, as quoted in Maurine Jensen Proctor and Scot Facer Proctor, photo essay, “Joseph, Joseph, Joseph: The Temple Has Returned to Nauvoo, Part 4, ‘Lift Up Thine Eyes,’” Meridian Magazine, 2002, http://www.meridianmagazine.com/photoessay/020522nauvoo/020522nauvoo3.html.

  12. 見以帖書12:6。

  13. See Whitney, 491.

  14. See Heidi Swinton, “I Gently Closed the Door,” in Heroines of the Restoration, ed. Barbara B. Smith and Blythe Darlyn Thatcher (1997), 134.

  15. Bathsheba W. Smith, in Heroines of the Restoration, 134.

  16. 參閱總會會長的教訓──楊百翰(1997年麥基洗德聖職及婦女會研讀課程),第179頁。

  17. 見教約122:7。

  18. 見馬太福音5:45。

  19. 阿爾瑪書7:12。

  20. 見創世記41:29-31;戈登·興格萊,「致男青年和成人弟兄」,1999年1月,利阿賀拿,第65-66頁。

  21. 教約38:30。

  22. 見尼腓二書4:4。

  23. 見阿爾瑪書36:30。

  24. 參閱總會會長的教訓──楊百翰,第179頁。

  25. 教約68:6。

  26. Ellen Yates, personal account delivered at the Grantsville Utah Stake conference, Saturday evening session, Feb. 16, 2008.

  27. 見教約19:18。

  28. 馬可福音14:36。

  29. 馬太福音26:39。

  30. Thomas S. Monson, quoted in Gerry Avant, “Prophet’s Birthday: Milestone of 81,” Church News, Aug. 23, 200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