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第2章:「更好的事物」:納府女性慈助會


第2章

「更好的事物」

納府女性慈助會

1842年春天,伊利諾州納府的後期聖徒熱心地工作,要在他們的城市建造一座聖殿。先知約瑟·斯密鼓勵大家一起來幫忙。男人動手蓋聖殿,婦女則積極地尋找方法來貢獻一己之力。莎拉·甘說道:

「納府聖殿的外牆那時大約90公分高,總會會長和一些人極力呼籲大家一起幫忙推動這項工程。

「〔瑪格麗特·〕柯克小姐……有一天與我談到最近教會呼籲大家為這些工人和他們的家人提供糧食、衣服、被褥和日常用品,她說如果有材料和設備的話,她很樂意做裁縫的工作。我提供一些布料給她用,然後提到別人可能也和我們有同樣的想法。於是我們〔討論〕到成立一個縫紉團體的話題。這個團體的宗旨在於協助聖殿的興建。

「接下來的星期四,我邀請了十多位住在附近的姊妹到我家裡來。」1

在那個時代,婦女自組社團是很流行的做法,而且她們通常會訂出章程和細則——一套管理組織的規定。在莎拉·甘家裡聚會的那些婦女決定要擬一份章程和細則,伊莉莎·舒答應負責撰寫這些內容。接著,這些婦女請約瑟·斯密審閱這些章程並發表意見。先知看了之後,說那是他所看過「最好的章程和細則,但是他說:『這不是妳們所要的。請告訴姊妹們,她們的奉獻已蒙主接納,祂有一個比這書面章程更好的東西要給她們。我要邀請她們所有的人,在下星期四下午,跟我和幾位弟兄開會。我要按照聖職的模式把婦女們在聖職下組織起來。』」2

成立慈助會

下星期四,也就是1842年3月17日,二十位婦女聚集在一間常被稱為「紅磚店」的建築物樓上,約瑟·斯密在這裡有一間辦公室,同時他也在這裡做生意養家。她們在約瑟·斯密和兩位十二使徒約翰·泰來長老及威拉·理查長老的指導下舉行聚會。3

先知約瑟·斯密並未依照當時普遍流行的婦女團體模式來成立後期聖徒婦女組織,而是按照受神啟發和認可的方式將婦女組織起來。

聚會一開始,他告訴姊妹們要鼓勵「弟兄去從事善舉,照顧窮困者的需要——找尋機會行善,照顧人們的需求——並協助匡正道德,強化女性們的美德。」4

約瑟·斯密的妻子愛瑪·斯密蒙揀選擔任這個新組織的會長。先知鼓勵妻子選出兩位諮理,與她一起「主領這個組織,照顧貧困者——提供他們所需,並處理這組織的各項事務。」於是斯密姊妹選定撒拉·克利夫蘭和伊利莎白·惠尼擔任她的諮理。之後泰來長老分別按手選派這兩位諮理,使她們得以在各自的職位上服務。5

會中,約瑟·斯密談到他妻子的這項召喚應驗了主在大約12年前向他揭示的一項預言,主在預言中稱呼她為「我所召喚的,蒙揀選的女子。」,並告訴她,她將「由〔約瑟·斯密〕的手按立,按照我的靈給你的那樣,講解經文,勸勉教會成員。」6約瑟·斯密向所有出席聚會的人宣讀這整篇啟示,即現在的教義和聖約第25篇。7

在這項啟示中,主告訴愛瑪她將擁有的特權,諸如成為她丈夫的抄寫員,以及為聖徒編纂聖詩。主也勸告愛瑪要留意警告,保持忠信和美德,不要抱怨,要安慰和幫助丈夫,教導經文和勸勉教會成員,抄寫和學習,「把這世上的事放在一邊,追求一個較好世界的事」,遵守聖約,保持溫順,慎防驕傲和遵守誡命。8

在這項啟示的結尾,主宣告祂對愛瑪說的話不是只對她說的,而是祂「對所有的人說的話。」9約瑟·斯密以他先知的權柄重申此事,強調這項啟示中的勸誡和警告對這新組織裡的每位成員都適用。他表示,「不只〔愛瑪〕,其他人也能獲得相同的祝福。」10這項啟示確立了後期聖徒婦女應遵守的基本原則。

經過一番討論後,姊妹們決定將自己的團體稱為納府女性慈助會。愛瑪·斯密宣告:「我們將成就不平凡的事。……我們會遇到一些特別的狀況,也會應付許多緊急的需求。」11

約翰·泰來

聚會結束時,約翰·泰來長老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說,當他看到「極為傑出的人士投入這項偉業,以實踐各項美德,發揮女性的慈善心腸」時,他「內心極為快樂」;而「看到這個組織是根據天上的律法而成立——是根據先前指派〔愛瑪·〕斯密女士擔任這項重要召喚時所給的啟示——並且看到一切事情都以如此榮耀的方式向前推展」,也令他歡欣不已。他祈求,「神的祝福和上天的平安從今以後能降臨這個組織。」在閉會祈禱之前,唱詩班呼應了泰來長老的心聲,唱出:「我們舉行慶祝,救恩之日到來」。12

聖職的權柄、模式和祝福

六個星期後,在一次慈助會聚會上,先知約瑟·斯密詳盡地給予姊妹們教導後說道:「慈助會要經由神所制定的體制——透過祂所指派的領袖——來接受教導。現在我奉神的名將這權鑰交給妳們,慈助會應歡欣,而知識和智慧自此刻起將從天上傾流而下——這是慈助會美好未來的開端。」13

身為主的先知,約瑟·斯密持有世上聖職權柄的一切權鑰。因此,當他成立慈助會時,他統籌指導慈助會的運作,為教會婦女開啟機會,使她們能在主國度的事工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她們此時在聖職權柄之下服務,也蒙應許能享有她們以往未曾獲得的祝福。這些祝福會根據她們的忠信和勤奮而來到。只要她們在聖殿中接受聖職的圓滿祝福,知識和智能將流向她們。她們會接受教儀並立下神聖聖約,幫助她們和家人為永生作好準備。(如需更多慈助會與聖職的資料,見第8章。)

慈助會早期令人振奮的事

納府女性慈助會成長快速,到了1842年8月,成員人數已超過1,100人。起初,並非教會所有的女性成員都自動成為慈助會成員。姊妹們必須提出申請,然後根據她們的良善及美德來決定是否被接受。約瑟·斯密說:「我們應該有個菁英團體,遠離世上一切邪惡,精選、具有美德且聖潔。」14

納府的姊妹們踴躍地加入慈助會;能得到認可,以有組織的方式提供屬世和屬靈上的援助,讓她們感到振奮。她們也明白這是個大好的機會:能接受先知教導,以準備好獲得進一步的屬靈知識和聖殿祝福。她們喜愛能在這些偉業上與彼此及聖職弟兄們團結合一。

姊妹們既已擁有這項特權,就有責任使自己的生活與這項特權相稱。約瑟·斯密告訴她們:「現在妳們置身於一種讓妳們能按照神深植在妳們心中的同情心來行事的境地。如果妳們奉行這些原則,會是多麼偉大和榮耀啊!」15正如十二使徒定額組培道·潘會長在多年後所說的:「女性有義務將慈助會所倡導的美德帶進自己的生活中;正如男性有義務讓聖職所倡導的品格典範落實在自己生活中。」16

慈助會並非僅是另一個在世上努力行善的婦女團體而已。它與眾不同,而且是「更好的事物」,因為它是在聖職權柄下成立的。慈助會的成立,是在世上展開神事工的必要步驟,慈助會幫助了教會的婦女準備好接受聖職教儀和聖約,並且幫助婦女履行其家庭責任。

約瑟·斯密的教導

在納府慈助會第一次聚會中,伊莉莎·舒姊妹被指派為該組織的祕書。身為祕書,她細心地為她所出席的每次慈助會聚會作詳實的紀錄,即所謂的會議紀錄。約瑟·斯密告訴姊妹們,這些會議紀錄將成為慈助會的「章程和律法」17

在大多數的慈助會聚會中,姊妹們將時間用來接受教導。這些姊妹們很有福氣,有六場聚會是由先知約瑟·斯密親自教導。他教導時,她們感受到聖靈豐沛地傾注而下。在其中一場聚會結束時,舒姊妹如此記錄,「主的靈強而有力地傾注而下,那次特別的經驗令在場的人畢生難忘。」18

在舒姊妹所作的所有會議紀錄當中,有關先知講道的記載影響最為深遠。先知在這類場合的教導,指引了慈助會姊妹的事工,也指引了與她們一同服務的聖職領袖。那些教導在今日仍繼續影響著教會事工。

約瑟·斯密教導的原則幫助慈助會姊妹「救助窮困者」和「拯救靈魂」——此乃慈助會成立的基本原則。19慈助會建立在此基礎上,使其影響力得以永續存在,並且日漸增強。從慈助會早期聚會以來,姊妹們一直應用先知的教導,致力於提升信心和個人正義、鞏固家人與家庭,以及找出和幫助有需要的人。

提升信心和個人正義

約瑟·斯密教導姊妹們,她們有嚴正的義務去尋求自己的救恩。他說:「唯有崇拜我們的神,我們才能得著生命——每個人都必須親自去做——沒有人可以由他人代勞。」20。他教導姊妹們要保持個人正義,成為聖潔的人民,為聖殿教儀和聖約作好準備。他鼓勵她們,無論與主、與周遭的人或自己,都要能親善和諧:「姊妹們,妳們之間有紛爭嗎?我絕不容許這樣的事——妳們要悔改,蒙主垂愛。」21「能提升我們的,不是爭戰,不是散佈流言蜚語,不是衝突爭論,而是溫順、愛心、純潔。」22

在一次慈助會聚會中,先知約瑟·斯密討論了哥林多前書第12章,他強調每位姊妹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對整個教會是多麼的重要。他「針對〔教會中〕不同的職位的事給予指示,並教導每個人需要在其職務範圍內行事及履行被任命的職務」。他也針對某些態度提出警告,有人「覺得擔任教會中的較低職位是不光采的,並以妒嫉的眼光來看……〔他人〕的地位。」對於此事,他說:「一個人貪戀別人的職位,卻不珍惜神指派給他們的職位,這是出於人心的愚蠢。」23透過這樣的教導,他幫助姊妹們「在主前聖潔地行走。」24

約瑟·斯密告訴慈助會姊妹:「我們若要到神前,就要讓自己保持純潔。」25

鞏固家人與家庭

雖然早期的慈助會姊妹參與社區事務,樂於服務鄰里,但她們從未忽略對自己家人和家庭的責任。她們忠於自己為人母親和養育者的天賦恩賜,也忠於主透過約瑟·斯密所賜關於家庭責任的啟示:

「你蒙召喚的職責是以安慰的言語、溫順的態度,在……你丈夫痛苦時安慰他。」26

「只要父母在錫安或已組織的任何錫安支聯會中有子女,卻未教導他們了解悔改、對活神的兒子基督的信心,以及洗禮和藉按手禮的聖靈恩賜的教義,到了八歲,則罪就落在父母頭上。

「因為這將是錫安或已組織的任何錫安支聯會的居民的律法。

「而且他們的子女八歲時,要接受赦罪的洗禮,並接受按手禮。

「他們也要教導子女禱告,在主前正直地行走。」27

「我已命令你們在光和真理中教養子女。 ……

「……首先要整頓你的家。 ……

「我對一個人說的就是對所有的人說的; ……

「……務使〔家庭成員〕在家裡更加勤奮、關心,一直祈禱。」28

從納府慈助會會議紀錄所摘錄的內容中可以看出,約瑟·斯密和姊妹們並未輕忽這些啟示所教導的原則。從他們的言語和行動可以看出,在他們的心目中,自己的家庭和他人的家庭是最重要的。例如,愛瑪·斯密教導,「現在就是時候了,母親應看顧自己的女兒、勸勉她們保持在美德的道路上。」29先知約瑟·斯密特別關心夫妻之間的關係。他勸告姊妹們:「讓慈助會教導婦女們如何對待自己的丈夫,如何用柔和及愛情對待他們。當一個男人被煩惱所困,當他被憂慮和困難所苦時,假如有人對他報以微笑,不爭執……假如有人對他和善,他的靈就能平靜,他的情緒就能舒緩;當他的心陷入絕望的時候,他需要的是……撫慰。……妳們回家後,不要對丈夫講氣話或刻薄的話,今後妳們的所作所為都要充滿仁慈、仁愛和愛心。」30在其他場合裡,先知也給男人類似的勸誡,他談到,丈夫的職責是「疼愛、珍惜和供養他的妻子」並且「以溫柔的心看待她的感受。」31

慈助會的姊妹們在討論用什麼方法幫助社區裡的居民時,往往都著重在家人和家庭。她們聚會的會議紀錄裡盡是這樣的敘述:「霍克斯太太提到杜瑞家庭——還在生病,需要我們的祈禱——至少這是我們目前能做的。」32「約書亞·斯密姊妹……去探訪麥伊萬姊妹和莫德利姊妹,發現她們的家庭都極為貧困。需要每天去關心他們。」33「……P.M.惠勒……建議慈助會去關心法蘭西絲·劉洛姊妹,她是個年長、患病的寡婦,沒有住處,也身無分文。」34「佩克姊妹報告,蓋斯先生和家人貧病交加。已給予他們救助。……甘太太說查爾斯頓先生一家人都生病了,他的太太心情非常低落,極需人照料。她說她已協助他們了。」35

聖徒們能在納府合力建造聖殿,也是受到他們對家人的愛所影響。先知約瑟教導他們可以代替已逝的家人接受洗禮。他們曾有段時期獲准在聖殿外的地點執行這些教儀,不過主命令他們:

「為我的名建一所家宅,為了讓至高者住在其中。

「因為地上找不到一個地方可以讓祂來復興你們失去或祂取走的完整的聖職。

「因為地上沒有一個洗禮池可以讓他們,我的聖徒,代替死者受洗——

「這教儀是屬於我家宅的。」36

他們也希望能建造一座聖殿,以便接受婚姻的新永約,使他們家庭可以永遠結合在一起。37

代替已逝者的洗禮和永恆家庭的應許,讓納府的教會成員感到莫大的安慰,其中之一是一位名叫莎莉·倫道的姊妹。當她十四歲的兒子喬治過世時,她捎信給家人,告訴他們這不幸的消息。不久後,她得知了代替死者受洗一事。她再次寫信給親戚時,字裡行間流露出前所未有的平安與寬慰:

「〔喬治〕的爸爸已經代替他受洗了;我們相信並接受了當今宣講的圓滿福音,而且,只要能取得已逝朋友的資料,無論年代多麼久遠,我們都能代替他們接受洗禮、拯救他們,這是何等榮耀的事!我想請你們盡一切努力,把上至祖父母那一代的已逝親屬姓名都寫下來給我,我想竭盡所能去拯救我的朋友。……我料想你們會認為這教義很不尋常,但你們將會知道這是真實的。」

莎莉向也曾遭逢喪子之痛的母親見證:「噢,母親,如果我們有幸能在第一次復活中有分,那麼我們就能再度擁有自己所埋葬的那些孩子了。」38

藉由找出和幫助有需要的人來提供救助

自1830年教會成立以來,後期聖徒婦女已找到無數的方式提供服務。她們一直忠於救主所說的:「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39

當先知約瑟·斯密帶領眾人在俄亥俄州嘉德蘭建造聖殿時,姊妹們看到了建築工人和他們家人的許多需求。如莎拉·甘所說的:「婦女們煉製奶油,然後歡歡喜喜地把這些奶油送去給建造聖殿的工人,而自己的餐桌上卻一點奶油也沒有。」40姊妹們也看到了為聖殿製作地毯和窗簾的需求。寶麗·安吉爾回想約瑟·斯密看到她們工作時所發表的感言,他說:「在所有善事上,姊妹們向來不落人後。〔抹大拉的〕馬利亞是主復活後第一個顯現的對象;而今首先參與聖殿內部工作的人也是姊妹們。」41

慈助會在聖職權柄之下成立後,對建造納府聖殿的人提供了更大的協助。在某一次慈助會聚會上,與會的婦女將重點放在可以用哪些實際的方法為辛勤建造聖殿的人服務。「姊妹們逐一地說出感想,」一致表示「渴望協助建造聖殿,為錫安偉業盡一份心力。」這份會議紀錄記載了許多慈助會成員的捐獻:

「瓊斯姊妹說,如果有必要的話,她很樂意四處去募集布料——她也提出願意供應住宿和伙食給一名建造聖殿的工人。

「德菲太太說,如果慈助會領袖希望的話,她願意坐篷車四處去收集羊毛等等,來協助推展這項工程。

「斯密太太建議生意人的太太可捐出布料,讓別人能有工作的機會。

「惠勒小姐說她願意來幫忙,時間長短無所謂,全部時間也可以——

「格蘭太太什麼事都願意做。只要能對人有最大的幫助,編織、縫紉或照顧病人都行。

「愛爾斯小姐說她願意到各處去募款等。

「安吉爾太太說,要是無法取得新布料,必要的話她願意修補舊衣服。

「斯密太太提議找些羊毛,然後提供年長的婦女毛線來織襪子給聖殿工人在明年冬天穿。

「施君罕姊妹願意幫忙縫製弟兄們的衣服,並且協助聖殿的建造工程。

「費爾修姊妹提議要捐些肥皂。 ……

「史坦利姊妹提議捐出亞麻收成的十分之一,同時每天供應一公升牛奶。

「畢曼小姐願意做衣服。

「斯密姊妹提議向教會外、對教會友善的商人要一些細棉布等等。 ……

「均恩姊妹要捐出自己紡的線。」42

這些姊妹發自內心有著一股極大的渴望要從事善舉。她們奉獻出來的,從羊毛、篷車、肥皂、縫紉品、食物、精緻的衣飾和器具,到時間和才能都有。教會婦女透過她們的新組織,本著悲憫的天性採取行動,來建立主的教會。

先知約瑟·斯密勉勵慈助會姊妹們要致力於鞏固需要幫助的人。在一次慈助會聚會中,他教導了哥林多前書第12章之後,他開始讀出哥林多前書第13章裡保羅有關仁愛的講道。先知在論述這章經文時,說:「在觀察鄰居的美德時,不要只侷限於你們能看到的部分;……如果你們願意效法耶穌,……就應該要以開闊的靈魂待人。當你們變得更純真、更有美德、更良善時,讓你們的心胸也變得更寬大——更寬大地對待他人——你們必須恆久忍耐,忍受人們所犯的過失和錯誤。人類的靈魂是多麼寶貴啊!」43

在另一次慈助會聚會中,他教導:「若要帶領人們棄絕罪,沒有任何事比握住他們的手並以溫柔的心看顧他們更有成效了。當人們向我表達最小程度的仁慈與愛心時,這對我的心會產生多大的力量啊,而相反的做法則往往會引發種種令人不悅的感覺,使人感到沮喪。」44

慈助會姊妹們將愛心服務視為其組織的一項基本原則。納府慈助會每週聚會時,每個姊妹都會報告有哪些人需要幫助。由一位管理財務的姊妹收取捐獻,然後分配出去,以幫助困苦的人。這些捐獻包括金錢、用品、才能和時間。婦女們捐出衣物和被褥等物品,也提供可以製作衣物的亞麻、羊毛和紗線。她們還會捐出食物,像是蘋果、洋蔥、麵粉、糖、麵包和奶油。

愛瑪·斯密姊妹擔任慈助會會長時,樹立了愛心服務的傑出榜樣。她敞開家門接納饑餓、無家可歸和患病的人。斯密家的圓木屋,有時人稱「家園」,裡面包括一間聚會室和兩間臥室。慈助會成立時,家裡除了愛瑪、約瑟和他們的四名子女之外,還收容了11個人。

早期慈助會姊妹為有需要的人服務,偶爾也接受他人的服務。例如,愛倫·道格拉斯與家人於1842年3月抵達納府不久,她便加入了慈助會。三個月後,她的丈夫喬治過世。她和家人一起工作來維持生計,但家中失去丈夫和父親以後,他們的生活變得很困苦。不過愛倫仍然參與慈助會的事工,積極救助遭遇苦難、生病和窮困的人。後來在1844年4月,她和幾個孩子生病了,因而也需要幫助。她寫信給英國的家人,敘述當她去探訪一位名叫安妮的朋友時,慈助會如何協助她的經過:

「我逐漸恢復健康之後,進城去安妮住的地方探望她,我待了兩晚,……安妮住的地方有個婦人叫我去向慈助會申請,要一些我自己和家人所需要的衣物。我婉拒了。但她說,我是真的有需要,而我又病了那麼久,如果我自己不去要,她會替我要。」道格拉斯姊妹終於答應去求助。她繼續寫道:「我們去找那裡的一位姊妹,她問我最需要哪些東西。我告訴她,我需要……很多東西。我生病的時候,孩子們穿的衣服都破了,因為我沒辦法幫他們〔縫補〕衣服,她說她會盡全力幫我。幾天後,安妮來了,她們帶了一車的東西給我,我生平從未收過這樣的大禮。」45

「使我們能在天國中一同坐席」

十二使徒定額組的約翰·維特蘇長老談到慈助會的基本工作為:「解除貧窮,解除疾病,解除憂慮,解除無知——解除一切會阻礙婦女得到喜悅和進步的障礙。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使命!」46

後期聖徒婦女具有堅強的信心和見證,確實已被賦予「天使般的使命」。47十二使徒定額組的羅素·培勒長老教導:「教會中每位與主立過聖約的姊妹都有神聖的任務去協助拯救靈魂、領導全世界的婦女、鞏固錫安的家庭,並且建立神的國度。」48

莎拉·甘和瑪格麗特·柯克決定組織一個縫紉團體時,她們的用意是幫助建造一座聖殿來造福人們。而在先知和其他聖職領袖的靈感和指引之下,她們兩人及其他姊妹最終幫助了人們準備好進入聖殿。

這項事工今日仍持續在進行。將約瑟·斯密教導的原則奉為圭臬,慈助會姊妹齊力工作,幫助婦女和她們的家人準備好獲得神最大的祝福。她們滿心歡喜地遵從約瑟·斯密的母親露西·麥克·斯密的忠告:「我們必須彼此珍惜、彼此看顧、彼此安慰,並且接受教導,使我們都能在天國中一同坐席。」49

第2章

  1. Sarah M. Kimball, in Record of the Relief Society from First Organization to Conference, Apr. 5, 1892, Book II, Church History Library, 29; spelling and capitalization standardized.

  2. Sarah M. Kimball, “Auto-biography,” Woman’s Exponent, Sept. 1, 1883, 51.

  3. See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Mar. 17, 1842, 6–7;有二十位姊妹參加了第一次聚會;七位未出席的姊妹獲准加入慈助會,此事為該次聚會的議程之一。

  4.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Mar. 17, 1842, Church History Library, 7; spelling, punctuation, and capitalization standardized as needed in all excerpts from this minute book.

  5. See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Mar. 17, 1842, 8–9.

  6. 教義和聖約25:3,7

  7. See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Mar. 17, 1842, 8.

  8. 教義和聖約25:2,5-8,10-11,13-15

  9. 教義和聖約25:16

  10.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Mar. 17, 1842, 8.

  11. Emma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Mar. 17, 1842, 12.

  12. See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Mar. 17, 1842, 14.

  13.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Apr. 28, 1842, 40.

  14.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Mar. 30, 1842, 22.

  15.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Apr. 28, 1842, 38.

  16. 參閱培道·潘,1979年2月,聖徒之聲,第9頁。

  17. See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Mar. 17, 1842, 8.

  18. Eliza R. Snow,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Apr. 28, 1842, 41.

  19. See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June 9, 1842, 63.

  20.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June 9, 1842, 63.

  21.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June 9, 1842, 63.

  22.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Apr. 28, 1842, 38.

  23.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Apr. 28, 1842, 35.

  24. 教義和聖約20:69

  25.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Apr. 28, 1842, 38.

  26. 教義和聖約25:5

  27. 教義和聖約68:25-28

  28. 教義和聖約93:40,44,49-50

  29. Emma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Mar. 9, 1844, 123.

  30.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Apr. 28, 1842, 40.

  31. 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2007),第482頁。

  32.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Apr. 14, 1842, 28.

  33.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Aug. 5, 1843, 103.

  34.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Aug. 13, 1843, 107.

  35.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Meeting of the Female Relief Society of the Third Ward, no date, 112.

  36. 教義和聖約124:27-30

  37. 教義和聖約第131~132篇

  38. Sally Randall, in Kenneth W. Godfrey, Women’s Voices: An Untold History of the Latter-day Saints (1982), 138–39.

  39. 馬太福音25:40

  40. “R. S. Reports,” Woman’s Exponent, Sept. 1, 1876, 50.

  41. Joseph Smith, quoted in Edward W. Tullidge, The Women of Mormondom (1877), 76.

  42.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June 16, 1843, 91–92.

  43.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Apr. 28, 1842, 39.

  44.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June 9, 1842, 62.

  45. Ellen Douglas, letter, dated Apr. 14, 1844, typescript, Church History Library.

  46. John A. Widtsoe, Evidences and Reconciliations, arr. G. Homer Durham, 3 vols. in 1 (1960), 308.

  47. 艾密莉·伍曼,「錫安姊妹同來」,聖詩選輯,第199首。

  48. 參閱羅素·培勒,「正義的婦女」,2002年12月,利阿賀拿,第39頁。

  49. Lucy Mack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Mar. 24, 1842,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