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第10章:「不負妳們的此項殊榮」


第10章

「不負妳們的此項殊榮」

在納府慈助會初期的一次聚會中,約瑟·斯密勸誡姊妹們「不要辜負〔她們〕的此項殊榮。」1有這項鼓勵為基礎,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姊妹們一直受到教導,要達成神對她們的目標,以免辜負她們的神聖潛能。她們若了解自己真正的身分——是神的女兒,具備愛與養育的天賦能力——就能發揮潛能,成為聖潔的婦女。她們本著心中的仁愛,去達成慈助會的宗旨:提升信心和個人正義、鞏固家人與家庭,以及找出和幫助有需要的人。

慈助會的成立是福音復興不可或缺的部分;慈助會幫助後期聖徒婦女不負她們的殊榮。透過這個組織,姊妹們確切地明白她們是神的女兒,也看到了她們身為神的女兒應有的願景。她們也獲得服務的機會,以及履行職責時所需要的指示和權柄。

神的女兒

約瑟·斯密教導慈助會的姊妹們明白她們是神的女兒,有著高貴的身分;此事幫助她們明白神愛她們,並且有重要的目標需要她們去完成。教會婦女在神的救恩計畫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就和持有聖職的男性所扮演的角色一樣重要。主讓婦女在天性中有一種想要為人服務、造福他人的渴望,祂託付她們一項神聖責任,要運用她們的恩賜去協助拯救祂的兒女。

婦女有時會忘記自己真正的高貴身分,而向五光十色的世界和世俗誘惑妥協讓步。第十三任總會慈助會會長瑪麗·史穆和她的諮理維吉尼亞·簡森姊妹及雪麗·杜姊妹對這種趨勢感到憂心,覺得需要幫助教會婦女記得自己的身分。在一次總會慈助會大會上,她們說明身為神的女兒所具有的意義:

「我們是神鍾愛的靈體女兒,我們的生命有意義、有目的、有方向。身為世界性婦女組織的一員,我們因全心效法耶穌基督而合而為一;祂是我們的救主及榜樣。我們是具有信心、美德、遠景和仁愛的婦女,我們:

「透過祈禱和研讀經文增加對耶穌基督的見證。

「藉著跟隨聖靈的提示來尋求靈性力量。

「致力於鞏固婚姻、家人及家庭。

「了解母職的崇高意義及身為婦女的喜樂。

「樂於為人服務及從事善舉。

「熱愛生命與學習。

「堅守真理與正義。

「支持聖職為神在世上的權柄。

「因聖殿帶來的祝福而歡欣,了解我們神聖的目標,並努力獲得超升。」2

聖職領袖們也提醒婦女,要記得自己的神聖特質與責任。十二使徒定額組的羅素·培勒長老說:「我們信任及信靠妳們的良善與優點、妳們愛好美德與英勇的性情、妳們的仁慈與勇氣、妳們的堅強與韌性。我們相信妳們身為神的婦女所擔當的使命,……我們相信若沒有諸位的信心及忠信、將他人福祉置於自己之先的天性、以及妳們的靈性力量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教會便無法達成必須完成的目標。我們相信神的計畫是要妳們成為王后,接受婦女在今生及永恆中所能獲得的至高祝福。」3

婦女若不辜負身為神的女兒的殊榮並充分發揮潛能,便能幫助自己準備好接受永生的祝福。這是神為祂忠信的女兒所預備的的榮耀未來。

真正的仁愛——用心相傳的一項傳承

先知約瑟·斯密教導:「婦女們天性就充滿仁愛。」慈助會成立時,他告訴姊妹們:「妳們現在可以按照神放進妳們心胸中的同情心來行事。」4要在心中充滿真正的仁愛,婦女必須把天生的愛心與對耶穌基督及其贖罪的信心融合在一起。總會會長團第一諮理亨利·艾寧會長說明,這種真正的仁愛乃是慈助會的傳承:

「我要對妳們談談慈助會的前人所傳下來的偉大傳承。在我看來,……最重要且最持久的部分,就是以仁愛作為慈助會的核心,並且這仁愛要進入每位成員的心中,成為她們天性的一部分。對她們而言,仁愛並非只是一種慈善的感覺。仁愛源自於對主耶穌基督的信心,也是基督的贖罪在她們心中所產生出來的果效。 ……

圖像
亨利‧艾寧會長

亨利·艾寧

「這個慈助會是由一群滿懷仁愛之情的婦女組成的,她們的心因配稱接受聖約和遵守聖約而改變了,而這聖約唯有在主的真實教會中才能獲得。她們的仁愛之心來自於主和祂的贖罪。她們仁愛的舉動效法著主的榜樣——出自她們對主無限慈悲的感激——並且靠著聖靈的引導而行,而聖靈正是主差遣來伴隨祂的僕人去推行慈悲事工的。」5

這項仁愛的傳承由納府的姊妹們開始,她們有組織地投入慈善工作並接受聖殿聖約。她們在冬季營及前往鹽湖谷的艱辛旅途中仍持續這麼做。這項傳承一直支持著後期聖徒婦女,使她們能到邊疆地區定居開墾、忍受政治迫害和世界大戰,並且在經濟蕭條期間仍懷著希望。此外,這項傳承在美國境內鼓舞了更多愛心慈善,並在世界各地鼓舞許多的愛心援助服務;也激勵慈助會的姊妹們在醫院服務,在領養、小麥儲藏、人道援助和福利計畫等方面提供協助。基督純正的愛持續不斷地激勵著今日的慈助會姊妹們,這些姊妹聚在一起互相教導和服務,並且以一個一個的方式彼此鞏固和看顧。

每位後期聖徒婦女都成為這項愛心傳承的一部分,有責任和特權去與人分享這項傳承。

有個家族的歷史說明了慈助會的傳承如何從母親傳給女兒,代代相傳。這個家庭的每個女兒都信守慈助會的座右銘:「愛是永不止息。」

這項傳承始自伊利莎白·巴羅,她於1837年加入教會,並且於1842年4月28日成為納府慈助會成員。她曾聆聽先知約瑟·斯密教導慈助會的基本原則。終其一生,這些教導一直支持著她,包括遭受暴徒攻擊和迫害、在前往鹽湖谷的旅程中分娩,以及在丈夫傳教期間獨自照顧年幼的子女。她於1857年至1888年,在猶他滿地富擔任慈助會會長,一直到辭世前三年才卸任,享年81歲。

她的女兒帕米勒·湯普森接續這個故事。帕米勒和丈夫蒙召喚到內華達州帕納卡定居開墾,她在那裡擔任慈助會會長。她教導姊妹們學習家政技能,包括如何使用一台新奇的機器:縫紉機。他們居住在內華達州時,她的丈夫身亡。於是她和整個大家庭搬到了猶他州滿地富,她在那裡再度蒙召喚在慈助會會長團服務。

帕米勒·湯普森將這項傳承傳給了女兒泰瑞莎·寇。泰瑞莎結婚後不久,與丈夫遷居墨西哥。她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同時擔任慈助會會長及初級會會長團諮理。她最為人所知的,是常常送餐食給貧困者的這項愛心服務。她會在年長的鄰居生日時送蛋糕給他們;有一次,她吃過晚餐後才想起那天是某位鄰居的生日。她謹遵「愛是永不止息」的原則,重新點燃爐火,做了一個蛋糕。那天深夜她來到鄰居家門時,那位姊妹淚水奪眶而出,說道:「我等了妳一整天,我剛才還在想這次妳真的忘了我了。」

泰瑞莎的女兒艾絲莉亞·西爾斯也熱愛慈助會。她每個星期二早上會趕著把所有的衣服燙好,以便能參加星期二下午的慈助會聚會。她在七十多歲時蒙召喚擔任支會慈助會會長。當時各支會需要為購買設備和舉辦活動籌募經費,她帶領慈助會姊妹募得的捐款,不但足夠購買教堂的廚房設備,還多出1,000美元讓主教可以用來支應支會裡其他的需求。

西爾斯姊妹的女兒艾絲莉亞·譚納還是個年輕母親時,就蒙召喚擔任支會慈助會會長。她的愛心服務經常是照顧有新生兒的母親,送餐食給她們。她是個天生的教師,對耶穌基督有著堅強的見證;終其一生,她不但養育了自己的13個孩子,並在慈助會的不同職務上為人服務、拯救靈魂。

仁愛的傳承一直在這家族中延續下去。譚納姊妹所有的女兒都在慈助會裡忠信地服務,她的孫女們也都遵循母親所樹立的榜樣。6

愛心服務是每位慈助會成員的靈性傳承。如艾寧會長所說:「當妳們協助他人在心中接受仁愛這項恩賜時,就是在將這傳承傳遞下去了。那些人接受之後,再把它傳給其他人。慈助會的歷史是用文字及數字記錄下來的,然而慈助會的傳承卻是用心相傳的。」7

「輪到我來服務了」

使徒保羅在細數許多具有極大信心者的榜樣後,說道:「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8

教會婦女的周遭有著許許多多的見證人,包括「我們榮耀的母親夏娃」以及「她許多忠信的女兒,她們曾活在各世代,崇拜真實而活著的神。」9神忠信的女兒們可以跟隨這些見證人的腳步,拋棄纏累他們的各種困難和誘惑,奔那主擺在她們前頭的路程,不負她們的殊榮。

每個世代都有高貴、仁愛、忠信、聖潔的婦女。雖然這些婦女鮮少在歷史上留名,但天父對她們知之甚詳。誠如伊莉莎·舒所說的,那才是最重要的。她說:「許多姊妹所做的工,在自家以外無人知曉,在家中也可能未受讚賞,但這又有何妨?如果妳所做的工為神所悅納,不論職責多麼簡單,只要你忠信地完成,就一點也不需要覺得氣餒。」10

忠信的慈助會姊妹發揮影響力的例子不勝枚舉,下面的故事便是一例。在這例子中,有一小群婦女影響了一位名叫琳恩的年輕成人。由於琳恩看見這些姊妹所作的服務,她下定決心當她成為慈助會姊妹時也要這麼做。

琳恩十六、七歲時,她和母親得知消息,她的繼父在一個遙遠的城市身受重傷,她們連忙搭飛機前往探視,但是她繼父在她們抵達前就過世了。琳恩後來談到她們返家時的情形:

「母親和我傷心疲憊地走下飛機階梯時,站在飛機跑道上的一男一女走向我們,伸出雙臂擁抱我們。那是我們的分會會長和慈助會會長。 ……

「那段日子我們努力去面對〔繼父〕過世的事實,心中一片茫然。……,但我們身邊隨時都有一位姊妹,靜靜地在一旁守候提供幫忙——代為傳話或留言、應門、在我們打電話給親友時握著我們的手。她們在那裡幫忙我們打包,處理一切必要的事。

「經歷了這一切後,我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實在想不出該如何報答這些親愛的姊妹們。我拼命地想要想出一個方法,但是最後腸枯思竭,只好作罷。」

多年後,琳恩結了婚、育有三名年幼子女,她那時被召喚到慈助會會長團服務。有時候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勝任她的召喚,不過她想起在繼父過世時她所受到的服務。她心裡想著:「現在輪到我來服務了。」她分享了以下的經驗:

「支會裡有位姊妹的十四歲女兒不幸過世,這位母親請我買一件漂亮的長禮服,並且請我幫她女兒穿上那件禮服、準備入葬。我做到了——而且發現那是個非常溫馨的經驗。現在輪我到服務了,就像〔其他姊妹〕曾經為我服務一樣。

「支會裡一位獨居的年長姊妹用藥過量,自己一個人無助地捱了三天。慈助會另一位諮理和我到她公寓時,發現她還活著,我們在救護車到達之前幫她清洗一番。隨後我們留下來,用消毒劑刷洗公寓的牆壁和地板。這又是輪到我服務的機會。

「支會裡有位年輕的母親(她也是我的朋友)突然失去了唯一的孩子,那是個漂亮的3歲女兒,死於一種傳染病。在她女兒死前,醫生甚至不知道病情如此嚴重。慈助會另一位諮理和我一聽到小蘿賓的死訊,就立刻趕來她家。我們走向陽台的紗門時,聽到孩子的父親(他不是教會成員)正在和他的母親講長途電話,同時不斷啜泣。他抬起頭,看到了我們,仍止不住啜泣地對著電話說:『媽,不會有事的。摩爾門婦女來了。』又是一次輪到我服務的機會。」

琳恩後來表示,當人們問她關於對慈助會的感受時,她會告訴他們她受到服務和提供服務的那些經驗。她說:「那就是我發自內心對慈助會的深切感受,以及為何我有這樣的感受。」11

世界各地的後期聖徒婦女對慈助會也有同樣這種「發自內心的深切感受」。就像琳恩一樣,她們曾因慈助會的服務而受益,而且她們知道現在是輪到她們運用仁愛和信心去服務的時候了。她們以身為女兒、妻子、母親、姊妹、阿姨(姑媽、嬸嬸、伯母)、探訪教師、慈助會領袖、鄰居和朋友等不同的角色提供這樣的服務。她們的服務有些是回應教會領袖的指派,有些則是回應聖靈的細微提醒。她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她們,」因此她們已準備好「存心忍耐,奔那擺在〔她們〕前頭的路程。」

「要領導世界,……進行一切值得讚揚……的事情」

第六任總會會長約瑟F.·斯密會長敦促後期聖徒婦女「要領導世界,尤其要領導世界上的婦女,進行一切值得讚揚、崇高神聖、使人鼓舞,並使人類兒女得以淨化的事情。」他說:「妳們已經藉著神的先知的聲音,蒙召喚成為最重要、最偉大、最美好、最純潔、最熱心行善的人。」12

綜觀主復興的教會的歷史,基督的女性門徒一直都不負這項標準。她們和以斯帖一樣,忠信而勇敢地面對種種艱難挑戰。她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的。以斯帖的養父末底改問她:「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13時,讓她有了這樣的領悟。她們也像聖經舊約裡的尼希米一樣,未曾偏離怠忽其神聖責任。當尼希米的敵人試圖試探他,讓他停下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職責時,他回答:「我現在辦理大工,不能下去。焉能停工下去見你們呢?」14他的敵人不斷試探他,但是他始終堅定地忠於自己所肩負的重要事工。世人一直企圖說服教會婦女遺棄神賦予她們的使命,但忠信的慈助會姊妹始終沒有「下去」。

在一切值得讚揚、崇高神聖、使人鼓舞,並使人類兒女得以淨化的事情上為人表率,是一項艱鉅的責任。此事向來都是如此。然而慈助會的每位姊妹並非獨自承擔這項責任,她們歸屬於一個偉大組織,這組織是由聖職權柄建立起來,並受到先知的教導和宣言所鞏固。她們是神的女兒,具有神聖的責任。她們是羔羊的約民,「在極大的榮耀中,以正義,並以神的大能武裝起來。」15只要她們與其他忠信的聖徒團結合一,學習先人的榜樣,便能克服塵世的種種挑戰。她們能在世界各地和自己家中協助建立神的國度。她們可以說:「現在輪到我們了——輪到我們去服務,輪到我們在慈助會的歷史上留下篇章。」她們確信天父愛她們,並對耶穌基督的贖罪大能有見證,因此,她們能超脫平凡的思想和志向,成為「不平凡事物」的一環。16

只要姊妹們遵從主賜給第一任慈助會會長的勸誡,祂的應許必定實現:「我實在告訴你,凡接受我福音的人,都是我國度中的兒女。……把這世上的事放在一邊,追求一個較好世界的事。……固守你立的聖約。」17先知約瑟·斯密告訴慈助會姊妹要「不負〔她們的〕此項殊榮」,他在提出這項勸誡時,也同時加上一項應許:「天使就會成為妳們的友伴。……如果妳們純潔,沒有任何事物能阻礙妳們。」18

第10章

  1.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Apr. 28, 1842, Church History Library, 38; spelling, punctuation, and capitalization standardized as needed in all excerpts from this minute book.

  2. 瑪麗·史穆,「錫安城〔的女兒啊〕,應當歡樂」,2000年1月,利阿賀拿,第112頁。

  3. 羅素·培勒,「正義的婦女」,2002年12月,利阿賀拿,第37頁。

  4.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Apr. 28, 1842, 38.

  5. 亨利·艾寧,「歷久不衰的慈助會傳承」,2009年11月,利阿賀拿,第121-125頁。

  6. See Athelia T. Woolley, with Athelia S. Tanner, “Our Five-Generation Love Affair with Relief Society,” Ensign, June 1978, 37–39.

  7. 亨利·艾寧,「歷久不衰的慈助會傳承」,第124頁。

  8. 希伯來書12:1-2

  9. 教義和聖約138:39

  10. Eliza R. Snow, “Speech by E. R. Snow,” Woman’s Exponent, May 1, 1891, 167; capitalization standardized.

  11. See Lynne Christy, “Now It’s My Turn,” Ensign, Mar. 1992, 25–27.

  12. Joseph F. Smith, in Minutes of the General Board of Relief Society, Mar. 17, 1914, Church History Library, 54–55.

  13. 以斯帖記4:14

  14. 尼西米記6:3

  15. 尼腓一書14:14

  16. Emma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Mar. 17, 1842, 12.

  17. 教義和聖約25:1,10,13

  18.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Apr. 28, 1842,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