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第8章:賜予眾人的聖職祝福——與聖職緊密相連


第8章

賜予眾人的聖職祝福

與聖職緊密相連

經由先知約瑟·斯密,神的聖職已圓滿復興到世上。聖職是神的永恆能力與權柄。神藉由聖職來祝福和救贖祂的兒女,使他們獲得超升,「促成人的不死和永生。」1

天父配稱的兒子被按立某些聖職職位,接受特定的職責和責任。他們獲得權柄,能奉祂的名看顧祂的兒女,幫助他們接受教儀、訂立和遵從聖約。天父的兒子和女兒汲取聖職能力所提供的各項祝福時,他們所獲得的祝福是平等的。

十二使徒定額組達林·鄔克司長老在一次總會大會的演講中教導:「有時我們提到聖職持有人時,只會簡稱『聖職』,不要忘記,聖職並不屬於持有之人,也不是由持有人組成的。這是一項神聖的託付,要為男人、女人及小孩的福祉而使用。」2鄔克司長老那時引述同樣是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的約翰·維特蘇長老的話:「男人並不比女人更具資格獲得來自聖職本身及因持有聖職而來的祝福。」3

「充分領受聖職的一切靈性祝福」

許多後期聖徒婦女都見證她們在生活中所獲得的聖職祝福。第十二任總會慈助會會長依蓮·傑克姊妹以下這番話,表達了慈助會其他姊妹的感受。她說:「聖職為教會所有成員的生活帶來力量,我對此事有堅定的見證,……教義和聖約告訴我們,麥基洗德聖職『持有教會中一切屬靈祝福的權鑰』(教約107:18)。我知道聖職是神在這地面上的權柄和力量,為的是要祝福我們的生活,把我們的屬世經驗與永恆連結起來。接受聖職祝福,就是接受神的力量與恩典。」傑克姊妹繼續說道:

「對我來說,婦女們在聖職權柄之下成立組織是有重大意義的;我們支持聖職,也受聖職力量支持。教會的姊妹們……請珍惜這大好機會,領受聖職所有的靈性祝福。

「接受這些聖職祝福,可以讓每個人在永恆的進步中得到指引和祝福。教儀、聖約、印證和聖靈的恩賜是超升條件,此外還有各種不同的個人聖職祝福;聖職祝福能為我們指引方向,提升我們的眼界、鼓舞我們、啟發我們,激勵我們全心投入。我們都可以成為這些靈性祝福的領受者。」4

曾擔任總會慈助會會長團諮理的雪麗·杜姊妹呼應了這些教導:「姊妹們,有些人設法讓妳們相信:由於妳們未被按立聖職,妳們吃虧了。這些人錯了,因為他們不了解耶穌基督的福音。聖職的祝福是每位正義的男人和女人都能得到的。我們都可以接受聖靈、獲得個人啟示、並在聖殿中接受恩道門,使我們從主的屋宇出去時『配備』著力量。聖職的能力會醫治、保護、並使每一位正義的人有能力對抗黑暗勢力。最重要的是,在主的殿的最高教儀裡,完整的聖職只能由一對男女共同接受。」5

教儀、聖約與祝福

約瑟·斯密於1842年春季在伊利諾州納府成立慈助會時,當時的慈助會成員已藉由一些聖職教儀和聖約而蒙得祝福。她們已接受赦罪的洗禮,並獲得聖靈的恩賜,因此有權時時享有聖靈為伴,並且因而有能力經由個人啟示受到指引。她們領受了聖餐,以記得耶穌基督和她們所立的聖約,她們也獲得許多屬靈的恩賜。有些人接受了教長祝福,得知她們個人的恩賜和潛能,以及她們在以色列家族的成員身分。主也根據她們的需要、信心以及祂的旨意,醫治、安慰和教導了她們。

伊利莎白·惠尼

曾出席慈助會第一次聚會的伊利莎白·惠尼姊妹,在那之前十二年,也就是1830年,就已經認識了復興的福音了。她後來說:「當我聽到長老們宣講福音時,我知道那就是好牧人的聲音。」她「立刻接受了洗禮」,她的丈夫紐奧·惠尼幾天後也受洗了。6她回想這個經驗,談到她經由洗禮和證實的聖職教儀所獲得的祝福:

「遵行這些原則帶給我力量,也讓我因此學會過更有意義的生活,我多麼希望能與人分享這份喜悅和力量;我多麼希望告訴他們,自從我接受福音、學習奉行福音律法至今,福音一直以來對我的意義。嶄新的聖靈啟示日復一日地到來,以往看似黑暗、艱深、難以解釋和無法理解的奧祕如今都已揭示,而我對神的大能、對來自父神的無限真理,更有著絕對的信心。」7

屬靈的恩賜

1842年4月28日,約瑟·斯密在納府慈助會的一次聚會中演講,演講中有一部分談到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12~13章有關屬靈恩賜的教導。約瑟·斯密強調,「諸如醫治病人、趕鬼等這些神蹟,會在相信的人身上發生。」8

由於後期聖徒婦女已獲得聖靈的恩賜,她們能尋求「方言、預言、啟示、異象、治病、譯方言的恩賜等等」9的屬靈恩賜並獲得祝福。在整個教會歷史中,後期聖徒婦女一直獲得屬靈的恩賜,並且運用這些恩賜來造福自己的家庭及其他人。

約瑟·斯密於1842年4月28日教導慈助會姊妹關於屬靈恩賜時,娥曼達·斯密也在場。她知道他的教導是千真萬確的,因為早在四年前,她需要主幫忙救她兒子時,就已蒙福獲得啟示的恩賜。

1838年10月底,娥曼達和丈夫華倫、孩子和教會其他成員正在前往密蘇里州遠西城的路途上。他們在一個磨坊停下來,修理他們的篷車。他們在那裡時,一群暴徒攻擊在磨坊工作的後期聖徒,有十七個大人和男孩遭殺害,十五人受傷。娥曼達在這場攻擊發生時躲藏起來,等她回到現場,發現丈夫華倫和兒子薩迪斯已遇害。另一個兒子阿爾瑪嚴重受傷,他的臀部被炮火炸掉。後來娥曼達談起了她獲得個人啟示讓兒子獲得醫治的經過:

「整個可怕的漫漫長夜,我陪伴著死去和受傷的親人,唯有神能醫治和幫助我。

「我哭喊著:天父!我該怎麼辦?您看到了我那受傷的可憐兒子,也知道我沒有經驗。哦,天父請指示我該怎麼做!

「後來有個聲音對我說話、帶領著我。」

娥曼達被引領著,用火燒過的灰製成鹼水,也就是清潔液,來清洗傷口。接著,她受到指引,用滑潤的榆樹及布料做成敷劑,將這敷劑填入傷口中。第二天,她找到一瓶香膏,把它倒在傷口上,以減輕阿爾瑪的痛苦。

我說:「『阿爾瑪,我的孩子啊,……你相信主會治好你的傷嗎?』

「『我相信,媽媽。』

「『主會讓你的臀部再長出來,阿爾瑪,你相信祂能做到嗎?』

「『媽媽,您認為主做得到嗎?』孩子天真地問。

我回答他:「『是的,孩子,祂已經讓我在異象中看見了。』

「然後我讓他舒服地趴著,對他說:『現在你就這樣躺著不要動,主會讓你長出新的臀部。』

「阿爾瑪就這樣趴了五個星期,直到他完全康復——原先失去關節的地方長出了靈活的軟骨。……醫生們都認為是個奇蹟。

「他再度能走路的那一天,我剛好在屋外提水。聽到了孩子們在大聲尖叫,我驚慌地跑回去,進屋時看到阿爾瑪已經下床、手舞足蹈的,孩子們都驚訝地大聲歡呼。」10

透過這項啟示的屬靈恩賜,主教導斯密姊妹如何照顧兒子。她和伊利莎白·惠尼及其他無數人一樣,由於忠信,獲得了「喜悅和力量」以及「嶄新的聖靈啟示」。11

聖殿祝福

主成立慈助會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讓祂的女兒們準備好接受聖殿教儀和聖約,以獲得更偉大的聖職祝福。早期納府的姊妹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期待聖殿竣工,因為她們知道,就像先知約瑟·斯密給梅西·湯普生的應許,恩道門會帶領她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12

透過先知約瑟·斯密,主賜給俄亥俄州嘉德蘭的後期聖徒下列的啟示:「我已給你們一條誡命,你們應該建一座聖殿,我計畫在那殿中將高天的能力賦予我所揀選的人。」13祂應許會給忠信的聖徒「加倍的祝福」,14祂宣告聖殿將要「作為所有聖徒感恩的地方,作為所有被召喚擔任事工的人,接受與其一切召喚和職務有關的指示的地方;好使他們在事工的了解上,在理論、原則、教義上,在神世上國度的一切事上,都能成為完全。」15

主在納府再次命令聖徒建造聖殿,說祂將在那裡復興「完整的聖職」並「顯示〔祂的〕教儀。」16

慈助會姊妹們幫助彼此準備好接受這些教儀及相關的聖約。她們出力協助建造聖殿,在慈助會聚會中向先知學習,並互相學習,以仁愛的心彼此服務,努力過更聖潔的生活。

聖殿即將竣工時,36位婦女蒙召喚擔任聖殿教儀工作人員,伊利莎白·惠尼也是這第一批教儀工作人員中的一位,她回憶道:「我獻身投入,為這項任務付出時間和心力。我每天在聖殿中工作,不曾中斷,直到聖殿關閉為止。」17

聖徒在納府聖殿中接受了更高聖職的教儀,這些教儀「顯示了神性的能力。」18由於聖徒遵守了聖約,這能力後來鞏固和支持他們度過了種種考驗。(見第3章)。

約瑟·斐亭·斯密

在今日的教會中,全世界忠信的弟兄姊妹繼續在聖殿中服務,並從只能透過聖殿教儀而獲得的祝福中找到力量。誠如第十任總會會長約瑟·斐亭·斯密會長所說的:「能在神國中獲得超升、獲得王后和女祭司的權柄和能力,實為本教會姊妹的特權。」19

家中的聖職

慈助會幫助姊妹鞏固家庭及家人,藉此協助達成聖職的一項根本目的。十二使徒定額組的羅素·納爾遜長老說:「聖職權柄的復興是為了使家庭可以永遠地印證在一起。」20同為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的李察·司考德長老曾教導:「家庭和家人是過正義生活的基礎。聖職是一種能力,聖職權柄線則是一種方法,這兩者都是主為了支持家庭而提供的。」21慈助會協助這項事工的方法是,幫助婦女及其家人奉行福音,使他們能獲得神所應許的聖職祝福。

丈夫與妻子

十二使徒定額組達林·鄔克司長老說:「男性及女性身分的最高表現,就在男女之間所立的婚姻新永約中。只有這種關係可以達到超升。就像使徒保羅教導的:『然而照主的安排,女也不是無男,男也不是無女。』」22。古代經文證實了此事,其中記載著亞伯拉罕與撒拉、以撒與利百加、雅各與拉結,都締結了聖約婚姻。印證教儀讓丈夫和妻子彼此結合,與他們的子女結合,也與天上的父結合。鄔克司長老繼續說道:「因此,不論是聖職定額組……或慈助會……,其共同目標就是要讓男人和女人在神聖婚約及家庭關係中合一,走向永生,那是『神一切恩賜中最大的。』」23

當一對夫妻有幸能成為父母,他們便共同承擔一項重責大任,要幫助子女了解並接受聖職的教儀和聖約。24我們的第一對祖先亞當和夏娃在教導子女時,在互相依賴及合一的關係方面樹立了典範。十二使徒定額組的布司·麥康基長老教導:

「不只是亞當一個人在做這一切的事。 ……

「夏娃也積極參與;她聆聽亞當所說的一切,她談到了『我們違誡』,『我們被救贖的快樂』,他們將一起擁有的『子孫』,以及他們兩人都無法單獨獲得的『永生』,因為永生始終是為成對的男女預備的。

「她和亞當一起祈禱,他們一起稱頌主的名、一起教導子女、一起接受啟示;主也同時命令他們二人要永永遠遠奉耶穌基督的名崇拜及事奉祂。」25

後期時代的先知及使徒們,一直不斷鼓勵丈夫和妻子在家中遵循這項模式:「依照神的安排,父親應在愛與正義中主領家庭、負責提供生活所需並保護家人。母親的主要責任是養育兒女。父母有義務在這些神聖責任中互相協助,是平等的夥伴,遇到殘疾、死亡或其他情形時,可因個別情況調整。必要時親戚應伸出援手。」26

世界各地的後期聖徒以簡單而有力的方式遵從這項忠告;夫妻會將子女召集在一起祈禱和閱讀經文。在許多家庭裡,父母會安排一個特別的空間——可能只是個簡單的書架——讓大家放置經文和教會的其他資料。他們以言教和身教來教導福音;他們幫助子女準備好接受聖殿的祝福、去傳教、建立自己的家庭,和繼續在教會中服務。就像亞當和夏娃一樣,他們共同分擔教導、祈禱、服務和崇拜主的責任。

在某些情況下,丈夫或妻子可能由於配偶並未訂立聖約或已背離聖約,因此在履行這些責任時感到孤單。但是,即使在這些情況下,忠信的家庭成員也不必感到孤單。經由他們所接受的聖職教儀及所立的聖約,他們會受到祝福和鞏固。他們也可以請求親戚和其他後期聖徒給予支援。

單身姊妹與聖職

有許多後期聖徒並未結婚。有些人成為單身,是因為喪偶、遭到遺棄或離婚。這些成員和教會其他成員一樣,只要忠於所立的聖約,並且竭盡所能地追求永恆家庭的理想,必會蒙受祝福。經由所接受的聖職教儀和所立的聖約,他們能在生活和家庭中享有聖職的祝福、力量和影響。

達林·鄔克司長老談到了他母親的忠信榜樣。她年輕時便守寡,由於她和丈夫已在聖殿中印證,她並不認為自己是單身;只不過她必須獨力撫養三個孩子。鄔克司長老回憶道:

「我父親在我七歲時過世,我是家中三個年幼子女中的老大,母親守寡,辛苦地養育我們。我被按立為執事時,她說她很高興家裡有位聖職持有人。但是母親繼續帶領家中的事務,包括每天早上跪下祈禱時指定哪個人作禱告。 ……

「父親過世後,母親便主領我們的家庭。她沒有聖職職位,但是身為婚姻中的在世家長,她便成為家中的主領人員。在此同時,她總是完全敬重主教和教會其他領袖的聖職權柄。她主領著她的家庭,而他們主領教會。 ……

「養育我們長大的寡母清楚明白家庭的永恆本質。她總是推崇先父的地位。她讓父親一直活在我們的家中。她說到他們的聖殿婚姻會永遠持續下去。她經常提醒我們,父親要我們做什麼,好讓我們能得到救主的應許,成為永恆的家庭。」27

另一位弟兄也談到了他母親主領家庭的情形:「就在我準備去傳教時,我父親離棄了家庭,也離開了教會。在這樣的情況下,要離家去傳教兩年,對我而言實在很困難。但是,我還是去了。遠在異鄉事奉主的這段期間,我得知母親在家中所展現的力量。有些聖職持有人——她的父親和兄弟、家庭教導教師和支會的其他弟兄——特別關心她、照顧她,這正是她所需要的,她也對此心懷感激。不過她最大的力量是來自主。她不必等到有人來拜訪,才能在家中享有聖職的祝福;訪客走了以後,聖職祝福並不會跟著他們離開。因為她忠於在洗禮的水中以及在聖殿裡所立的聖約,她能在生活中永遠保有聖職的祝福。主賜給她靈感和超乎她自身能力的力量,那些聖約一直支持著她,而如今她撫養長大的孩子如今也遵守著那些聖約。」28

這些婦女明白,她們已透過自己所立和遵守的聖約,獲得了加增的力量和幫助。

在教會服務

凡在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中擔任正式職務的人,都在持有聖職權鑰者的指導和權柄之下服務,其中包括主教和支聯會會長。在慈助會中,這種模式在第一次聚會就已建立了。十二使徒定額組約翰·泰來長老在先知約瑟·斯密的指示下,按手在愛瑪·斯密姊妹和她的諮理撒拉·克利夫蘭和伊莉沙白·惠尼頭上,祝福她們在服務時得到指引。從此以後,姊妹們在擔任慈助會的召喚、教會所有其他的召喚及探訪教師時,都是在持有聖職權鑰之人的權柄下服務。

十二使徒定額組培道·潘會長說:

「慈助會是在麥基洗德聖職的指導下運作的,因為『教會中所有其他權柄或職位,都附屬於此聖職。』慈助會是『按照聖職的樣式』成立的。 ……

「弟兄都知道自己屬於一個聖職定額組,但是有太多的姊妹認為慈助會只是去上上課而已。每位姊妹心中都應該培養對慈助會的歸屬感,而不單是去上課而已。」29

聖職定額組將弟兄們組成一個弟兄團體,來提供服務、學習及履行職責、以及研習福音教義。慈助會讓教會婦女也能夠達成同樣的目的。教會中所有的婦女都屬於慈助會,即使她們有其他責任而無法參加慈助會的所有聚會,她們仍繼續經由慈助會的姊妹情誼而受到看顧和教導。

合一:「大家必須同心協力」

在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中,男人和女人應互相鞏固和支持,並且團結合一地通力合作。主說:「要合一;你們若不合一就不是我的。」30

先知約瑟·斯密曾教導:「大家必須同心協力,……否則將一事無成。」31他也與別人同心協力地工作,樹立了典範。伊莉莎·舒姊妹一生中都很懷念和珍惜這樣的典範。慈助會在猶他州重建時,她與當地領袖分享了這件事。她教導,主教應該像約瑟·斯密和納府慈助會之間建立的關係一樣,與他們支會的慈助會「建立同樣的關係」。她也教導,「若少了〔主教〕的忠告,慈助會……就無法存在。」32

拔示巴·斯密姊妹成為第四任總會慈助會會長時,謹記約瑟·斯密的教導和榜樣。她指示慈助會姊妹要與聖職領袖和諧融洽地工作。她說:「我們謙卑地渴望光大主給我們的召喚。為達成此一心願,使我們所做的一切能為主所悅納,我們需要有總會會長團、使徒、支聯會會長及主教的信心和支持,我們一心擁護這些人,也渴望與他們和諧融洽地工作。」33

此一模式沿續了數十年。總會會長團第一諮理亨利·艾寧會長說:「慈助會的傳承中有一項奇妙的部分,可以從聖職人員總是向慈助會表示尊重,以及慈助會也同樣尊重聖職的舉動上顯現出來。」34

芭芭拉·烏因達姊妹出任第十一任總會慈助會會長時,戈登·興格萊會長當時是總會會長團的諮理,他請烏因達姊妹要讓所有在慈助會、女青年和初級會裡服務的姊妹在聖職之下團結合一。烏因達姊妹知道,那種團結合一,「不僅在於姊妹們合力工作,更在於我們是聖職弟兄的合夥人,我們是事工中的同伴。」35

烏因達姊妹說,她蒙召喚為總會慈助會會長不久後,達林·鄔克司長老便要求與她見面。他受邀針對一項重要議題,為教會擬一份聲明;他覺得有必要聽取教會女性領袖的意見。他徵求並接受烏因達姊妹的協助,對她所擁有的知識、意見和靈感表示尊重和感激。

烏因達姊妹後來教導,教會中的弟兄和姊妹需要在事工中互助合作。她說明:「我學到一點,那就是妳們受邀參加會議的時候,不是請妳們來抱怨問題,而是請妳們帶著解決方案來參與討論;這樣,大家才可以一起找出哪個方法最可行。聖職弟兄很期待知道、也需要知道教會姊妹的見解,我們要準備好協助他們。」36

這種在目的上的團結合一,可在教會的議會會議中明顯地看出來。弟兄姊妹們在這些議會上互相傾聽,尋求聖靈的指引,並合一地通力合作時,就會獲得靈感,知道如何滿足個人及家庭的需要。主說:「只要有兩三人奉我的名為了同一件事聚集在一起,看啊,我必在他們中間——同樣的,我也必在你們中間。」37

第十六任總會會長多馬·孟蓀會長曾分享一個例子,說明了當慈助會姊妹和聖職弟兄在為主服務時,同心協力所獲致的成果:

「〔1992年〕8月24日,安德魯颶風橫掃邁阿密南部的佛羅里達海岸,暴風時速兩百多英里,……八萬七千棟房屋全毀,十五萬人無家可歸。 ……

「當地的聖職領袖和慈助會領袖迅速組織起來,評估傷亡及災害狀況,並協助清理工作。志願幫忙的教會成員分三大批湧到,人數超過五千人,肩並肩協助受災的居民,幫忙整修了三千間房屋、一間猶太教會堂、一間五旬節派教堂和兩所學校。」38

「與聖職弟兄攜手合作」:後期時代先知受靈啟發的忠告

後期時代的先知們曾說過,忠信的聖職弟兄和忠信的慈助會姊妹若通力合作,會有許多祝福臨到教會及家庭。

第十二任總會會長賓塞·甘會長說:「這個〔慈助會〕組織有一股力量,尚未充分用來鞏固錫安的家庭及建立神的國度——那要等到聖職弟兄與姊妹們都看到慈助會未來的願景時才會實現。」39

約瑟·斐亭·斯密會長概述了慈助會與聖職定額組之間的關係:

「她們〔姊妹們〕有自己的聚會,如慈助會,她們在這些聚會中被賦予能力和權柄去完成許多事情。 ……

「主藉由祂的智慧,召喚姊妹們去協助聖職弟兄。由於主看到她們的憐憫、心地溫柔和仁慈,因此器重她們、賦予她們許多職責和責任去施助貧窮困苦的人。祂也指出她們應當遵循的道路,而且賜給她們這偉大的組織,讓她們在此組織中有權在支會主教的指導下服務,並且與支會主教和諧一致,謀求教會成員屬靈和屬世上的福祉。」40

戈登·興格萊會長成為第十五任總會會長時,對慈助會姊妹說了以下這番話:

「首先我要告訴姊妹們,妳們在天父為其子女永恆幸福及福祉所訂的計畫中,並非屈居次要地位。妳們在那計畫中絕對舉足輕重。

「沒有妳們,神的計畫便無法運作。沒有妳們,整個計畫都會挫敗 ……

「妳們每位都是神的女兒,被賦予與生俱來的神聖權利,此項地位無庸辯駁。 ……

「……這教會的婦女很堅強、很有才幹。她們具領導、管理長才,富有獨立精神,但更高興自己是主國度中的一份子,能與聖職弟兄一同攜手工作,讓國度向前推進。」41

第8章

  1. 摩西書1:39

  2. 達林·鄔克司,1992年7月,聖徒之聲,第32頁。

  3. John A. Widtsoe, Priesthood and Church Government (1939), 83.

  4. 參閱依蓮·傑克,1997年1月,聖徒之聲,第82-83頁。

  5. 參閱雪麗·杜,2002年1月,利阿賀拿,第14頁;引用教義和聖約109:22。

  6. Elizabeth Ann Whitney, “A Leaf from an Autobiography,” Woman’s Exponent, Sept. 1, 1878, 51.

  7. Elizabeth Ann Whitney, “A Leaf from an Autobiography,” Woman’s Exponent, Aug. 1, 1878, 33.

  8.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Apr. 28, 1842, Church History Library, 36.

  9. 信條1:7

  10. Amanda Barnes Smith, in Edward W. Tullidge, The Women of Mormondom (1877), 124, 128;亦見傳承: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簡史(1996),第47-48頁;磨坊主人是個名叫雅各·豪恩的男子。

  11. Elizabeth Ann Whitney, “A Leaf from an Autobiography,” Woman’s Exponent, Aug. 1, 1878, 33.

  12. Joseph Smith, quoted by Mercy Fielding Thompson, in “Recollections of the Prophet Joseph Smith,” Juvenile Instructor, July 1, 1892, 400.

  13. 教義和聖約95:8

  14. 教義和聖約97:28

  15. 教義和聖約97:13-14

  16. 教義和聖約124:28,40

  17. Elizabeth Ann Whitney, “A Leaf from an Autobiography,” Woman’s Exponent, Feb. 15, 1879, 191.

  18. 教義和聖約84:19-22

  19. Joseph Fielding Smith, “Relief Society—an Aid to the Priesthood,” Relief Society Magazine, Jan. 1959, 5–6.

  20. 羅素·納爾遜,2006年5月,利阿賀拿,第37頁。

  21. 李察·司考德,「輔助組織的教義根據」,2004年1月10日,全球領導人訓練會議,第5頁。

  22. 達林·鄔克司,1992年7月,聖徒之聲,第32頁;引用哥林多前書11:11

  23. 達林·鄔克司,1992年7月,聖徒之聲,第32頁;引用教義和聖約14:7

  24. 教義和聖約68:25-28

  25. Bruce R. McConkie, in Conference Report, Sydney Australia Area Conference 1976, 34引用摩西書5:11

  26. 「家庭:致全世界文告」,本書第167頁。

  27. 參閱達林·鄔克司,2005年11月,利阿賀拿,第24,26,27頁。

  28. 未出版手稿;作者匿名。

  29. 參閱培道·潘,1998年7月,聖徒之聲,第81頁;引用教義和聖約107:5Joseph Smith, in Sarah M. Kimball, “Auto-biography,” Woman’s Exponent, Sept. 1, 1883, 51

  30. 教義和聖約38:27

  31.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Mar. 30, 1842, 22.

  32. Eliza R. Snow,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s, Eleventh Ward, Salt Lake Stake, Mar. 3, 1869, Church History Library.

  33. Bathsheba W. Smith, “Official Announcement,” Woman’s Exponent, Jan. 1, 1902, 68.

  34. 亨利·艾寧,「歷久不衰的慈助會傳承」,2009年11月,利阿賀拿,第123頁。

  35. Barbara W. Winder, interview by Susan W. Tanner, Jan. 3, 2011, transcript, Church History Library, 1.

  36. Barbara W. Winder, interview by Susan W. Tanner, Jan. 3, 2011, 1.

  37. 教義和聖約6:32

  38. 參閱多馬·孟蓀,1993年1月,聖徒之聲,第43頁。

  39. 參閱賓塞·甘,「慈助會的應許與潛能」,1977年3月,聖徒之聲,第2頁。

  40. Joseph Fielding Smith, “Relief Society—an Aid to the Priesthood,” 5.

  41. 戈登·興格萊,1997年1月,聖徒之聲,第72-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