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第3章:「固守……聖約」:離境、遷徙和定居


第3章

「固守……聖約」

離境、遷徙和定居

1844年6月27日,一群武裝暴徒衝進伊利諾州卡太基的一個小監獄裡,當時約瑟·斯密、他的哥哥海侖、約翰·泰來長老和威拉·理查長老含冤被監禁在這裡。暴徒離去時,約瑟和海侖已喪生,而泰來長老也受了傷。

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的殉教並未使聖徒失去信心和忠誠,但這也並不代表教會成員所受的迫害已告結束。由於迫害仍持續發生,教會的新任領袖百翰·楊會長最後勸告聖徒們離開伊利諾州納府,去尋找新家園,讓他們能在平安的環境中居住和崇拜。許多人聽從楊會長的話,從1846年2月開始紛紛離去。

在這段困難時期,慈助會的正式組織停止運作。不過,姊妹們仍有熾熱的渴望要救助遭遇苦難的人、鞏固家庭、並保持忠信和聖潔。她們遵從了主賜給慈助會第一任會長的命令:「固守你立的聖約。」1

離境:透過聖約獲得支持力量

最早期的慈助會姊妹就像古代的艾蒙人一樣,「以對神……的熱誠著稱」而且「對基督有堅定的信心」。2她們接受到先知約瑟·斯密的教導,在聖職權柄的指導下這個正式組織讓她們備受祝福。如今,她們需要聖殿的祝福。

納府聖殿奉獻後,5,000多位聖徒蜂擁來到聖殿,希望在展開未來這段未知的旅程之前,能接受恩道門和印證教儀。他們絡繹不絕地來到聖殿,從白天直至深夜。百翰·楊會長寫道,他們急切地想接受教儀,「我整個人完全投入主的事工,在聖殿裡日以繼夜地工作,平均每天最多睡四小時,每週只回家一次。」3

聖殿聖約所帶來的力量、能力和祝福,支持著聖徒們在旅途中承受嚴寒、酷熱、饑餓、貧窮、疾病、意外和死亡。他們變得更堅強、更有能力——在離開納府進入曠野,踏上這段艱辛的旅程時,他們已經在靈性上作好準備。

和許多慈助會姊妹一樣,撒拉·里奇在面對離境時的種種挑戰時,深受聖殿祝福的鼓舞。在離開納府前,她蒙百翰·楊會長召喚在聖殿工作,她後來說道:

圖像
撒拉‧里奇

撒拉·里奇

「我們在主的殿中接受到許多祝福,在我們一切的苦難中,這些祝福為我們帶來了喜樂和安慰,並且讓我們對神有信心。我們知道祂會引領我們,支撐我們走完眼前這條未知的旅程。若不是我們在聖殿中所獲得的信心和知識,以及主的靈的影響力和幫助,這趟旅程就會像是在黑暗中向前跳躍一樣冒險。我們的處境貧困,在這樣的冬天中開始這趟旅程,猶如走入死亡的虎口。但我們對天父有信心。我們信賴祂,感覺到我們是祂的選民,全心接受了祂的福音。我們不但不覺得悲傷,反而因我們的解救之日來到而歡欣。」4

正如里奇姊妹所說的,對忠信的後期聖徒婦女而言,這次離境不是「在黑暗中冒險前進」,她們有聖約支持著她們。她們和古代的以色列兒女一樣,懷著得救的希望,跟從先知進入曠野。正當聖徒們準備離境時,百翰·楊會長向他們作了下列的宣告:「這將是我們的聖約——我們會奉行主一切的教儀。」5於是後期聖徒們在神聖聖約、家人以及同行夥伴的支持下進入曠野。

遷徙:信心、仁愛及互相扶持

有一群後期聖徒在離開納府之前,在遺棄的聖殿內的會議廳牆上寫了下列信息:「主已看見我們的犧牲:跟著我們來吧。」6這句話概述了他們的忠誠奉獻和共同努力。聖徒懷著犧牲奉獻的精神和對神的信心進行這趟旅程,他們不是零零星星地各自走在旅途上,而是以「以色列營」的集體形式行進,組成一許多小群體,稱為團隊,一路上互相支持。

主在賜給百翰·楊「關於前往西部的以色列營」的啟示中,命令先驅者「每一團隊要按其擁有的財產,負擔相等的比例,來照顧窮人、寡婦、孤兒和軍眷。」7

在遷徙期間,男子與婦女及兒童的人數比例往往相差懸殊。許多聖徒在一處稱為冬季營的地方過冬之後,在1847年春天,大約有520名男子,連同35名婦女和42名兒童加入了摩爾門兵團,響應加入美國軍隊服役的號召。另有143名男子,3名婦女和2名兒童打頭陣,加入第一支先驅者隊伍中,為其他人開路。有位名叫普莉珊狄亞·甘的姊妹回憶道:「只有少數的男子留下來種植穀類和蔬菜,保護婦女和兒童。……所以,留下來的人盡是老弱婦孺。」8

聖徒們經由持有聖職的弟兄按手而蒙受聖職能力的祝福,並且因姊妹們對神的信心、她們的仁愛、力量和祈禱而獲得支持。

和在納府時一樣,當疾病猖獗時,姊妹們充當醫護人員照顧自己的家人,並彼此照顧。茱西拉·洪德立克回憶道:「整個營裡,沒有一輛篷車上沒有病人,〔然而〕我們像約伯那樣耐心忍受。」9。當時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嬰兒。10

伊莉莎·列曼於1846年7月14日在篷車上產下一子。就像許多先驅者的嬰孩一樣,這男嬰夭折了。伊莉莎在日記中寫下她的遭遇:

1846年7月14日:「對一個病婦而言,我的處境極不舒適。白天,熾熱的太陽成天高照在篷車上,夜間則寒氣逼人,溫差變化如此之大,要想身體健康也難。」

1846年10月15日:「我們今天搬進了圓木屋。這是我的寶寶住的第一間房子。我非常感謝能有幸坐在爐火旁,在這裡,爐火不受從四面八方來的風所吹襲,我也不會身體一邊暖和而另一邊受凍。我們的房子沒有地板,也沒什麼舒適的設備,就算破屋頂不能遮雨,牆壁倒是可以擋風。」

1846年12月6日:「我的寶寶生病了,病情一直惡化。他整天哭個不停,但我不曉得他哪裡不舒服。」

伊莉莎·列曼

1846年12月12日:「寶寶死了,他的死令我悲慟不已。我們已為他盡了最大的努力,但仍無濟於事;他自從生病後,健康就每況愈下。我的姊妹卡洛琳和我每天晚上熬夜照顧他,盡力想救他一命,因為我們捨不得跟他分開,但我們卻無能為力。 ……

「我還有一些很要好的朋友,要是沒有這些朋友,我真希望離開人世,因為生活中盡是失望和憂傷。不過我相信有一股力量在眷顧我們,而且會公正地處置一切。」11

如伊莉莎所說的,姊妹們的關心和友誼支持著她。後來她也付出相同的友誼和愛心,幫助其他痛失子女的婦女。1847年6月1日,她寫道:「艾薇拉·霍姆茲姊妹的寶寶死了。有人請我……在今天去陪她,我答應了。我陪她去她孩子下葬的地方。」12

在這麼艱難的情況下,姊妹們信靠著聖約的力量。第四任總會慈助會會長拔示巴·斯密後來回憶那些經驗:

「我不想描述我們是怎樣冒著狂風、暴雨、大雪跋涉;是怎樣開闢道路、修築橋樑、建造木筏;我們可憐的牲畜如何在糧食短缺的情況下,日復一日地拖曳前進;也不想描述我們的營隊經歷了什麼樣的貧困、疾病和死亡。讓我們感到慰藉的是,……我們能平平安安地公開或私下聚會,祈禱、唱錫安的歌曲,歡慶我們已遠離迫害我們的人。更令我們感到安慰的是,我們看見神的大能透過長老們的按手而顯現,使病患得醫治,跛子能行走。主與我們同在,祂的大能在每天的生活中彰顯。」13

婦女們也從彼此間的愛心關懷中獲得靈性力量。整個旅程中,在遭受疾病和死亡的痛苦折磨時,她們會運用信心為彼此祈禱,互相安慰。海倫·惠尼寫道:「神的愛在我們心中交流,使得邪惡者似乎一籌莫展,無法使我們與主疏離。他殘酷的利箭有時就像被削掉箭頭般無法造成傷害。」14

這些忠信的先驅者婦女謹記先知約瑟·斯密受靈啟發的教導,對於自己在服務方面的能力和潛力懷抱著願景。她們協助建設家園和社區。她們藉由信心和仁愛的舉動來拯救靈魂。她們的犧牲對於自己和施助的對象都具有聖化作用。

即使沒有正式的慈助會聚會,先驅者婦女仍遵循先知的教導,遵守聖殿聖約,這樣的作為使她們為教會歷史和美國西部的歷史寫下了輝煌的一頁。曾有一位著名的非後期聖徒史學家寫道:「我不接受他們的信仰,並不表示我對他們經常為信仰所作出的那種奉獻及英勇行為有所懷疑,尤其是他們的婦女。他們的婦女實在了不起。」15

定居:「始終…從事愛心及仁愛之舉」

第一批先驅者隊伍抵達鹽湖谷後,為了生存而種植農作物和建造住所。他們也去幫助別人滿足需求。百翰·楊會長勸告聖徒要在屬靈和屬世上協助有需要的人。他的勸告就如同摩爾門經中的艾繆萊克對貧窮的卓倫人所作的勸告:「你們……若不幫助貧困的人和無衣蔽體的人,不探視患病受苦的人,有財物卻不分給有需要的人——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做這些事中的任何一件,看啊,你們的禱告也是枉然的,對你們毫無益處,你們就像否認信仰的偽善者一樣。」16

後來成為第五任總會慈助會會長的艾默琳·威爾斯姊妹描述了姊妹們的善行與服務:「聖徒們離開納府時以及在旅程上,慈助會的聚會必須停止召開;然而,慈助會姊妹們從未忽視這個組織,也未忘記先知約瑟·斯密給她們的應許,無論何時何地,她們一有機會就繼續從事慈善的工作;她們始終樂意伸出援手,懷著溫柔的同情心從事愛心及仁愛之舉。許多人確實需要這類善舉,因為那段時期充滿辛勞、苦難,物資缺乏且生活艱困。」17

1845年,瑪蒂妲·道利察覺到當地的美洲印第安人有許多需要。起初她自行採取行動,之後又在百翰·楊會長的指示下,召集姊妹們在主教的指導下,為原住民婦女和兒童製作衣服。由於後期聖徒婦女跟從自己心中的仁愛行事,提供服務來滿足周遭人們的需求,因此類似的團體也陸續在其他屯墾區成立。

越來越多的後期聖徒抵達鹽湖谷,這項模式一直延續下去。教會領袖召喚一些人去開墾邊疆地區,拓展到鹽湖城以北和以南的地區。姊妹們謹記納府慈助會的傳承和基本原則,在那些屯墾區裡成立了許多團體來為人服務和救助窮人。

例如,露西·梅索·斯密在猶他州普柔浮帶領一個後期聖徒婦女團體,她和其他姊妹們響應號召去幫助來到猶他州的後期聖徒。百翰·楊會長在1856年10月總會大會上宣布,手推車先驅者受困在數百公里外的地方。他說:「我要教導各位,除非你們去實踐我此刻所教導的原則,否則你們的信心、宗教及信仰聲明都無法使你們的靈魂在神的高榮國度裡獲救。現在去把草原上的那些人帶回來,要切實完成我們所謂的俗世事務(或俗世責任),否則你們的信心是枉然的。」18

斯密姊妹在她的自傳裡記載,在楊會長的勸誡後,當天的與會者隨即付諸行動,去救助他們的弟兄姊妹。婦女們「當下就在大會堂裡脫下襯裙〔蓬鬆的底層裙子,那是當時的流行樣式,也可以保暖〕、長統襪,以及一切多餘的東西,把〔這些物品〕放進篷車裡,送去給山區裡的聖徒。」

她們繼續收集被褥和衣物,要給那些只用小手推車載了幾件家當就來到這裡的聖徒。斯密姊妹寫道:「在美好弟兄姊妹的協助下,我們竭盡所能地安慰那些在深秋推著手推車來到的貧困者。……由於慈助會欠缺經費,能做的不多,不過,我們第一次聚會募集到的被褥和衣物,已經多得讓到場的四位主教都快抬不動了。我們繼續努力,直到所有的人都舒適地安頓下來為止。」斯密姊妹說,當這些手推車隊抵達時,鎮上的某一棟建築物裡「堆滿了要給他們的日用品。」她繼續說:「我可以說,我這一生,從未做過任何事讓我如此滿足和快樂,到處洋溢著團結一致的感覺。我只要走進任何一家店裡,說出我要的東西,就可以了;如果我說要一塊布,就會有人把布量好給我,不用收錢。〔我們〕步履蹣跚地走在大雪中募集物資,衣服離地面30公分以下的部分都溼了。」19

「樂意援助的手接下來要做哪些事?」

這些慈助會姊妹展現仁愛,即「基督純正的愛」,20她們捐出襯裙和被褥,拯救從未謀面的一群挨餓受凍的聖徒。她們在這項服務中獲得極大的快樂。她們盡全力幫助這些手推車先驅者之後,又繼續去幫助其他人。露西·梅索·斯密的話道出了她們的心聲:「樂意援助的手接下來要做哪些事?」21。這個問題勾勒出往昔與今日慈助會婦女的良善。

第3章

  1. 教義和聖約25:13

  2. 阿爾瑪書27:27

  3. Brigham Young, in History of the Church, 7:567.

  4. 引自李察·司考德,2009年5月,利阿賀拿,,第44-45頁。

  5. 教義和聖約136:4

  6. In Charles Lanman, A Summer in the Wilderness (1847), 32.

  7. 教義和聖約136:1,8

  8. Presendia Lathrop Kimball, “A Venerable Woman,” Woman’s Exponent, June 1, 1883, 2.

  9. Drusilla Dorris Hendricks, “Historical Sketch of James Hendricks and Drusilla Dorris Hendricks,” in Henry Hendricks Genealogy, comp. Marguerite Allen (1963), 28.

  10. See Jill Mulvay Derr, Janath Russell Cannon, and Maureen Ursenbach Beecher, Women of Covenant: The Story of Relief Society (1992), 67.

  11. Journal of Eliza Partridge Lyman, July 14–Dec. 12, 1846, Church History Library, 32–35.

  12. Journal of Eliza Partridge Lyman, 38.

  13. Autobiography of Bathsheba W. Smith, typescript, Church History Library, 13; punctuation, spelling, and capitalization standardized.

  14. Helen Mar Whitney, “Scenes and Incidents at Winter Quarters,” Woman’s Exponent, Dec. 1, 1885, 98.

  15. Wallace Stegner, The Gathering of Zion: The Story of the Mormon Trail (1981), 13.

  16. 阿爾瑪書34:28

  17. Emmeline B. Wells, “After the Days of Nauvoo,” in Record of the Relief Society from First Organization to Conference, Apr. 5, 1892, Book II, Church History Library, 234–35; spelling and capitalization standardized.

  18. Brigham Young, “Remarks,” Deseret News, Oct. 15, 1856, 252.

  19. Lucy Meserve Smith, “Historical Sketches of My Great Grandfathers,” manuscript, Special Collections, Marriott Library, University of Utah, 53–54; spelling, capitalization, and punctuation standardized.

  20. 摩羅乃書7:47

  21. Lucy Meserve Smith, “Historical Sketches of My Great Grandfathers,”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