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进修班
摩罗乃书第8章:「小孩子就因基督得生命」


「摩罗乃书第8章:『小孩子就因基督得生命』」,摩尔门经教师用本(2024)

「摩罗乃书第8章」,摩尔门经教师用本

摩罗乃书第8章

「小孩子就因基督得生命」

图像
小男婴在玩一只手表

先知摩罗乃在其写作中,分享了他父亲摩尔门写给他的一封信,谈到小孩子的洗礼。摩尔门关于这个主题的写作,是源于他从耶稣基督那里获得的一项启示。这项启示显示了救主的赎罪力量,以及它如何影响小孩子。本课旨在帮助你,更了解小孩子不需要接受洗礼的原因,以及这教导我们关于天父和耶稣基督的哪些事。

给学生机会讨论福音真理。腾出时间让学生练习,谈谈他们正在学习有关救主和祂福音的哪些事。这么做能帮助学生内化并记住这些真理,以及清楚地表达出来。这个练习也能增加学生的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在其他场合中分享真理。

学生准备:不妨分享本课一开始的故事,或是类似的事,请学生思考自己可能会如何回应那种情况。

可进行的学习活动

你会如何回应?

不妨播放下面的影片,或用自己的话分享这则故事。

阅读以下十二使徒定额组培道·潘会长(1924-2015)所分享的故事,或观看「小孩子要牵引他们」,从4:42观看至5:59;影片可在ChurchofJesusChrist.org取得。想象一下,你是那个情况下的传教士之一。

有两位传教士在美国南部的山区工作。有一天,他们在山上看见一群人聚集在山下的一块空地上。传教士通常没有很多人可以传教,于是下山到那块空地去。

有个小男孩溺毙了,他们正在举行丧礼。他的父母请了牧师来为他们的儿子「说几句话」。传教士站在后面,巡回牧师则面对着这对哀伤的父母开始讲道。这对父母想从这位牧师那里听到安慰的话语,但却大失所望。

他严厉地谴责他们之前没有让小男孩受洗。他们一次又一次耽搁了洗礼,现在一切都太迟了。他直接了当地告诉他们,小男孩已经下地狱了,而且都是他们的错。小男孩会承受无尽的痛苦都要怪他们。

讲道结束,坟土填上之后,长老们走向这对悲伤的父母,对这位母亲说:「我们是主的仆人,为你们带来了一个信息。」(培道·潘,「小孩子要牵引他们」,2012年5月,利阿贺拿,第7页)

用1到4分来评估你对下列问题的答案,其中(1)完全没有信心,(2)有点信心,(3)有信心,(4)非常有信心。

  • 你有多大信心能教导并安慰这对悲伤的父母,并帮助他们感受到主的爱?

学生会有机会在课堂中稍后的时间,分享他们可能会如何回应这种情况。

在你研读摩罗乃书第8章时,想想你能如何帮助这对父母更了解耶稣基督对小孩子的赎罪。不妨也思考摩罗乃书第8章的真理如何帮助你,进一步了解天父和耶稣基督的良善与慈悲。

小孩子是健康的

摩罗乃最近蒙召唤做耶稣基督的事工,他收到了父亲摩尔门的一封信。摩尔门写信给他的「爱子」(摩罗乃书8:2),说他「〔他〕常在祷告中惦念着〔他〕」(摩罗乃书8:3)。他劝告摩罗乃,尼腓人之间发生了关于小孩子洗礼的争论。摩罗乃后来在金页片的纪录中加入了这封信。

阅读摩罗乃书8:4-8,找出摩尔门在听到这场争论时有何反应。

请学生分享他们从这几节经文中获得的见解。

不妨在白板上画出以下图表,并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到相应的栏位中。请学生分享,为什么他们的见解可能很重要或有意义。

在研读日记中画出以下图表,然后记录你从这几节经文中学到的事。你会在本课稍后,在这张图表中新增内容。

小孩子不需要受洗的原因

我们学到有关天父和耶稣基督的哪些事

我们能从这几节经文学到的一项真理是,小孩子透过耶稣基督的赎罪而健康

一项有用的经文研读工具是使用注脚。注意第8节「健康」一词旁的注脚c

阅读以下注脚中的至少一节经文,找出为什么小孩子是健康的:

小孩子不需要受洗

不妨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请每个同伴阅读以下其中一段经文。

摩尔门提供了额外的见解,帮助我们从这项关于儿童的教义学习到更多有关天父和耶稣基督的事。阅读以下经文,寻找你可以添加到图表两边的要点。

请学生在图表上增加内容。如果有用的话,不妨问人们可能有哪些错误的想法,可透过这几节经文来更正。

花一点时间,看看你在图表第二栏所写的真理。沉思以下问题:

  • 了解这些关于天父和耶稣基督的真理,能如何在今日的生活中帮助我们?

请几名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如果有用的话,不妨请学生分享,知道这些真理可能会有帮助的情况。这可能包括他们或其他人受到诱惑,可能相信神只允许一些人得救。跟从圣灵的提示,找出机会帮助学生感受到主的爱。

回想一下本课一开始,两位传教士的故事。

  • 根据你今天所学到的事,你会对这个小孩子的父母说哪些话,来帮助他们在耶稣基督里找到平安?

请学生至少使用本课所研读的两节经文,来回答这个问题。另一个选项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练习把回覆说出来,而不只是写下来。确保学生了解,这项练习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们透过耶稣基督的赎罪感受到希望与平安;而不是要批评他人的宗教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