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轉播
我們走了這麼遠,並不是只為了在這裡停下來


我們走了這麼遠,並不是只為了在這裡停下來

2020年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年度訓練轉播

2020年6月9日星期二

能在此相聚真好! 我們希望各位和你們的家人都安全順利。今年一整年,我們都在慶祝第一次異象200週年。我感謝約瑟·斯密,感謝他信心的榜樣及認識真理的渴望。我也感謝天父和他的兒子耶穌基督如此深愛我們,因而回答約瑟卑微的祈禱。我們聽到「讚美與耶和華相通達的人」1這句歌詞,都感受到這句話的力量。我要再加上一句:讚美耶和華再度與人相通達!約瑟在聖林中所經歷的事千真萬確,我對此非常感恩。

約瑟在這個異象後,回到家中見到母親,他告訴母親:「一切都好……我自己已經知道……了。」2約瑟追尋真理的模式,就是我們的學生都必須遵循的模式。就像約瑟的經驗幫助他「自己知道」,我們也希望學生會「自己知道」天父認識他們、愛他們,「自己知道」耶穌是基督,也知道在這末後的時代,祂親自領導祂的教會。

自從福音進修班和研究所創立以來,我們已經聽到很多關於教導和學習的事。從「既定方針」到現在的「教導與學習的基本要點」,這些受靈啟發的指引已經幫助我們能有效地藉著聖靈的力量教導經文中和先知教訓中復興的福音。我們決不可偏離這些基礎,但我們也不應害怕學習新事物,或更加了解如何盡力幫助學生「自己知道」。

我感激我們已經有了進展。在某些方面,我覺得我們好像一起爬著一座山。若沒有過去的經驗和啟示,我們沒辦法達到現在的高度,但我們絕對不應自滿而不再往上爬。我腦海中浮現了一段傑佛瑞·賀倫長老在最近一次總會大會說過的一句話:「我們走了這麼遠,並不是只為了在這裡停下來。」[Judith Mahlangu (multistake conference near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Nov. 10, 2019), in Sydney Walker, “Elder Holland Visits Southeast Africa during ‘Remarkable Time of Growth,’Church News, Nov. 27, 2019, thechurchnews.com].3我們只爬了一半,主準備好要給我們更多的東西。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金恩·克拉克長老邀請我們,不只要思考要教什麼和怎麼教,更要想想如何能更專注在學習者身上,並把重點放在學習的過程和成果。他邀請我們問自己:「我的學生需要什麼樣的經驗,才能增加他們深度學習的能力和本領?」將非凡的歷史與近期的指示結合之後,我們可能會問:「我們可以做什麼,讓自己更加以基督為中心,以學習者為焦點?」

大衛·貝納長老在最近一次的與總會持有權柄人員一夕談,讓我們看到他以學習者為焦點的絕佳示範。很明顯的,他的目的不是要告訴我們一些事情,而是要我們學一些事情。他問問題、觀察、並傾聽,好確定我們理解。他也把他教導的方法教給我們,他說:「不要想著『我要告訴他們什麼?』重點是『我要問他們什麼問題?』不但是「要問他們什麼」,還有,「要邀請他們做什麼?」4

著名的教授兼拉比雅各·紐斯納曾經說過:「偉大的教師不教導,他們幫助學生學習。」當然,有成效的教導與學習之間,有相輔相成的關係。但我認為,紐斯納博士的意思是,我們應該擴展我們對有效教導的認知,並且要更加注重的,不是講述,而是幫助學生得到經驗,邀請他們學習。對我們來說,這代表幫助我們的學生體驗聖靈見證真理、及神對他們的愛。這代表我們要營造一個環境,讓他們安心問問題、發掘真理、將教義做連結、聆聽同儕的見證,以及評估並說出自己對所學真理的想法、感受和印象。這代表我們要創造經驗,激勵他們去遵行福音,去知道如何憑信心行動、從錯誤中學習、抱著對基督的希望再次嘗試。這是他們「自己知道」的方式。

為了更了解學生在上課的時候需要有什麼經驗,我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問他們。一個研究團隊訪問了四大洲數千名年輕人。他們採訪出席課堂的人,也採訪目前沒有報名的人。我們整理分析這些數量驚人的資料時,將他們的回應分成三類。

第一類我們稱為「歸信」。青少年和年輕成人告訴我們,他們想要且需要的經驗是,能幫助他們感受神的愛、鞏固他們與神的關係的經驗。他們想要加深對耶穌基督和對祂復興福音的信心和見證。當然,這正好是我們希望他們得到的。

好消息是,這個研究顯示,我們的課正在促成這樣的結果。那些持續來上課、把握學習機會的人,很明顯地增強了見證,並增加對耶穌基督的信心。這是我們想要邀請更多年輕人來參加的許多原因之一。當他們和你們一起學習的時候,他們的信心和見證會增長。

感謝你們為了幫助他們加深歸信所做的一切。我們將自己沉浸在教導的原則中,幫助他們深度學習;在這方面,我們進步很多。我也相信,當我們尋求主的指引,祂還願意教導我們更多。當你們思考這個可能性的時候,你們是否可以祈禱並思考,學生需要什麼經驗,才會更有能力和本領去理解天父的計畫,以及耶穌基督的教導和贖罪?思考你如何能幫助他們尋求聖靈、辨認聖靈,按照聖靈的影響採取行動,然後憑著信心行動、悔改,並訂立和遵守神聖聖約。最後,我們的希望就是他們獲得的經驗,會幫助他們去認識、去愛耶穌基督,並努力變得像祂一樣。

我們將參與這項調查的人所作的第二類回應稱為「攸關個人靈性成長」。受訪者說,當教師能辨認並重視學生各別的情況和背景,然後按照個人需要調整學習經驗時,學生就會感覺課程切身相關。他們表示需要一種場合,能提出他們覺得很重要且真心想知道的,有關教義、教會歷史和社會議題的疑問。他們不想為這些事情爭辯。他們是真心求問,而且需要一個安全、充滿信心、且開放的環境,來探究問題。他們需要教師在回答問題時,不但要有信心,還要很坦率,又有同理心。他們也想學會學習的方法,在靈性上更加自立。他們想要培養能力,讓他們能分析觀念,並在永恆的架構下理解那些觀念。他們需要得到幫助,以便能更有自信地對別人解釋福音原則和教會政策。他們想要培養能力,運用福音原則處理日常生活挑戰。

這些學生所說的願望和需求,與去年傑佛瑞·賀倫長老給我們的指示不謀而合。他提醒我們,「學生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待點燃的火」。5

身為教師,我們的職責就是要幫助學生培養學習的渴望、獲得個人啟示,並發現、了解和奉行他們自己獲得的真理。不是一味地把我們在個人研讀和個人經驗得到的知識丟給他們而已。我們必須記住,我們覺得重要的事情,對於處於人生不同階段的學生來說,可能不是那麼有意義。所以,我們真的需要聆聽他們說話,要仔細觀察,並祈禱獲得辨識力。

不幸的是,很多青少年和年輕成人覺得我們的課程不夠切身相關,尤其是那些沒來上課的人。他們以為我們比較在意的是把準備的資料都說完,而不是滿足他們實際的需要。他們說我們的課程往往過於著重理想,不太注意到他們的現實生活,也沒回應他們的問題。

舉個例子,想像一位福音研究所教師正在討論高榮婚姻的教義,覺得這個主題對年輕單身成人來說非常切身相關。教室裡的學生都相信聖殿婚姻很重要,但有些人不太確定如何在生活中應用這項教義。有些人害怕婚姻,因為他們來自破碎的家庭,不確定自己能否有成功的婚姻。班上還有人可能在想自己是否有經濟能力結婚並供養一家人。還有人懷疑自己是否有結婚的機會。還有人為同性吸引所困擾,想知道自己在教會是否有一席之地。課程雖按照計畫進行,卻沒能夠讓學生有意義地參與。教師覺得因為這個主題的關係,自己已經在相關各方面和學生有所連結。但事實上,雖然教師已經教導了教義,但過程當中並沒有注意到學生的懷疑,沒有回應他們的需求,也沒連結到他們的現實生活。他錯失機會,沒能幫助他們看出這項教義在他們個別狀況下的重要性。

教師若認真思考學生的靈性進步,都會願意因材施教。她會給他們希望,幫助他們看到,遵行福音會如何祝福他們,幫助他們進步,邁向最終的目標。她幫助他們培養信心,相信經文和近代先知的教導,真的能夠回答他們靈魂深處的疑問。

為了幫助學生認出福音在他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和關聯性,你願意祈禱並思考,如何鼓勵你的學生誠懇地提出問題並分享他們的見解和觀點嗎?他們需要相信你認識並了解他們,而且你也願意調整以滿足他們的需求。提供一些經驗以激勵他們每日研讀經文,並且轉向經文和現代先知的教導尋求指引。幫助他們學習獲得屬靈知識的技巧和模式,讓他們能夠自己知道。

從聆聽學生(特別是那些沒來上課的學生)的意見,我們歸納出第三類,這類意見顯示他們想要且需要我們創造歸屬感。與天父、教師、及班上其他學生建立關係與連結,就會產生歸屬感。在一個環境之中,每個人都感覺到受歡迎、受支持、被需要、被珍惜,就會產生歸屬感。當學生覺得自己參與了一項有意義的事工,也會增加他的歸屬感。

我要再次謝謝你們。我極為讚賞你們對於「關注每一個人」訓練的回應,感謝你們個別的努力,幫助每個學生感到愛與尊重。我們需要繼續這樣的努力,因為現在還有好大一部份的人沒有報名,覺得沒有歸屬感。很多人表示,福音進修班和研究所課程只屬於那些看起來很完美的後期聖徒,也就是那些從來沒有困難和問題的人。這樣的錯誤認知,導致他們認為自己格格不入。有些人甚至覺得,如果自己誠實地提出問題或分享內心的觀點,就會被人論斷,或被認為不夠忠信。他們也說,如果課堂變成歡迎每一個人的地方,不在意他們內在的信仰或外在的儀容如何上,他們就比較可能出席。

最近,林福特弟兄看到一個年輕的姊妹站在我們一棟大樓前面。他自我介紹並問這位年輕的姊妹有沒有報名課程。她回答,她是教會成員,也知道福音研究所,但她沒有去上課。她又說:「如果你認識我又知道我的過去,你會知道我不屬於那裡。我無法融入他們。」幸好這位年輕的姊妹接受林福特弟兄的邀請,走進大樓內,並獲得溫馨的接待。她報了一個班級,隨即開始上課。但是我很好奇,究竟有幾百甚至幾千個年輕人就站在我們大樓外面,正需要我們的課程,卻害怕無法融入?

不單是他們需要我們要給他們的事物,我們也需要他們。創造歸屬感的教師真心認為每位學生都能做出貢獻,共同創造更好的課堂經驗。

我在安得列弟兄的班上遇到的一個年輕弟兄,就是一個很棒的例子。麥可傳教時因為健康問題提早返鄉。他準備回去傳教時出了車禍,造成多發性骨折,很長一段時間都在住院治療。當他出院時,他已放棄完成傳教的夢想。之後他投身極限運動並漸漸離開教會。一天,他獨自一人,決定徒手走一條跨越峽谷且沒有防護網的走繩。當他走完的時候,他不禁想歡呼慶祝,但他往下一望,領悟到剛才要是掉下去了,他必死無疑。

在那當下,他開始想到他的母親和妹妹,如果他死了,他們會多麼傷心。下一個念頭他想到救主,和救主為他所做的一切,然後聖靈充滿他的內心。他爬下峭壁,開始走上回到教會的路程。他領悟到救主的慈悲、大愛和大能以非凡的方式救贖了我們。

過了一段時間,麥可在海邊,想起傳教前曾經去福音研究所。他立刻離開海邊,在上課前幾分鐘走進福音研究所的大樓。那時,安得列弟兄並不太清楚我剛剛跟你們提到的那些事。他只知道,麥可需要來上課,而他能給予很多東西。安得列弟兄邀請麥可留下,但麥可覺得人們可能不歡迎他。他穿著泳裝和背心,露著手臂,別人可以看到他從手腕到肩膀都有刺青。他說他比較想換好衣服,穿長上袖襯衫,再來上課。安得列弟兄的回答是:「沒人會注意的。」麥可留下來了,但是其他學生走進教室時,沒人坐他旁邊。祈禱過後,安得列弟兄請麥可到教室前面向大家介紹。他告訴班上的學生,他愛麥可,麥可有很多可以貢獻的地方,,也有顆善良的心。之後,他詢問麥可是否願意分享見證。淚水湧上麥可的眼睛,他說到神的愛、仁慈、憐憫和樂於寬恕。那天每個在場的人都因麥可的見證而獲益良多。

安得列弟兄在麥可身上看到了別人可能看不到的東西。作為教師,他看重各人不同的背景和情況,並了解每個人都能有所貢獻。所以他創造一些經驗,讓他的學生彼此汲取力量,並因同樣渴望獲得救主的平安、治癒和恩典而受到鞏固。另一個亮點是在下課後,我看到好幾個學生圍在麥可身邊歡迎他,讓他知道大家需要他。

如同我之前提到的,創造歸屬感的另一個部份是,共同參與一件有意義的事工。我們的學生渴望參與人道援助活動,並提昇他人,使之享有尊嚴、平等和機會。一般說來,他們並沒有將他們所學的內容與所得的機會,與那樣的事情連在一起。世界上最偉大的事,就是基督的事,和聚集幔子兩邊的以色列民,但是大多數的學生,並沒有把他們在福音進修班和研究所的經驗,和這個偉業連在一起。

你願意思考你可以在教學上、互動上,和在教室佈置上做什麼改變,讓你更能邀請天父的每個兒女嗎?有時候,你甚至會想穿上藍色襯衫。但更重要的是,你會願意祈禱,努力提供經驗,幫助學生感受天父之愛,認出他們自己的神聖身份和潛能嗎?幫助他們知道你關心他們,也知道他們個人的價值。幫助他們和班員產生連結,覺得安全和被需要。鼓勵他們參與基督的偉業,幫助他人在聖約的道路上進步。當你讓他們有這類經驗,他們會知道他們屬於這裡。

我了解我們無法每天都做到這裡說的每件事。但是我們可以在做準備的時候想著他們,也在教導和與學生互動時想著他們。無論你教福音進修班或研究所,面對面或在線上,清晨或晚間,採用這些原則將會祝福你的學生,並幫助你提供他們需要的經驗。

有許多的好事已經在發生,但最好的還未來到。記住,我們走了這麼遠,並不是只為了在這裡停下來。我知道當我們真誠地尋求啟示,主會幫助我們知道如何造福祂的孩子。無論是我們個人或整體,祂都已準備好要幫助我們提供經驗;有的會加深歸信、有的是攸關個人靈性成長,有的會創造歸屬感。祂已準備好要給我們更多。願我們繼續懷著信心歸向祂,去知道如何幫助我們的學生真正「自己知道」,我這樣祈求,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