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會長的教訓
第13章:聖殿的神聖與重要


第13章

聖殿的神聖與重要

我全心祈求,願全體教友和他們的兒孫都能明白在主屋宇中所揭露的偉大眞理。1

導言

於1951年,麥基奧大衛成爲本教會總會會長的時候,教會有八座聖殿在運作,四座在猶他州,其他四座分別在亞利桑那州、夏威夷州、愛達荷州及加拿大亞伯達省。1952年夏季,麥基會長走訪九個歐洲國家,分別在瑞士及英國選定了建造聖殿的地點,開啓了新的時代,使得聖殿的祝福從此擴及於美國及加拿大以外地區。2

在選擇及購得聖殿土地的過程中,麥基會長都有神的啓示帶領著。當他選定英國倫敦聖殿的地點時,幾位工程師都不太願意配合,說那裡的土質太鬆軟潮濕。但經過仔細探勘,卻在適當的深度發現了岩床,可以支持聖殿的地基。在瑞士,麥基會長和教會其他幾位領袖因爲無法購得原先選定的地點而向主求助,不久找到另一處地點,不但面積比原先的大,價格只有原先的一半。大約在這同時,突然有一條新建的公路穿越過原先那塊土地的一部份,使得新地點的發現益顯幸運。3

麥基會長於1955年奉獻瑞士伯恩聖殿,1958年奉獻英國倫敦聖殿。他也奉獻了加州洛杉磯聖殿(1956年),紐西蘭漢米頓聖殿(1958年),及加州奧克蘭聖殿(1964年)。在麥基會長領導下,世界各地的聖殿廣爲增加,造福了無數教友、祖先和後裔的生活。他在日記中寫的一句話,反映了他對重要的聖殿事工的見證;在他奉獻瑞士伯恩聖殿預定地那一天,他寫道:「我想將聖殿帶給人民。」4

麥基奧大衛的教訓

聖殿恩道門引領我們到神的國度。

聖殿「恩道門」……這項教儀與人類的永恆旅程及無限的可能與進步有關,乃公正而慈愛的天父提供給祂按照自己形像所創造的兒女——給整個人類家族的。這就是建造聖殿的原因。5

願神幫助我們了解這包羅一切的耶穌基督的復興福音。生命的哲理都在這福音裡了。人若服從我們聖殿中所提供的恩道門,(這是我的見證,因爲我知道,)他就會從最自私、嫉妒、敵意、憎恨的動物階層,提升到最崇高的屬靈階層及神的國度。6

在聖殿裡,夫妻及家人都可以印證到永恆。

新聞記者及一般人最常問的一個問題是:「你們的聖殿與你們教會其他的建築物有何不同?」本教會全體教友都知道,答案是,聖殿是爲執行神聖教儀而興建——不是祕密教儀,而是神聖教儀。聖殿不是公開的崇拜屋宇,是爲特殊目的而建造的。事實上,聖殿一經奉獻之後,僅有配稱的教會教友才能進去。

耶穌基督的復興教會與眾不同的特色之一就是其中的各項教儀與儀式皆具有永恆的性質。舉例來說,一般的民俗婚禮及教堂婚禮中,夫婦只爲「今生」結合,或「至死分離」。可是,愛和人的靈體一樣,是永恆的。如果人死後仍繼續活著——人的確如此,愛也一樣會繼續。

這一點吸引了幾乎每一位聰明的詢問者和調查者,尤其當他們明白了這項眞理,了解到愛——人類靈魂最神聖的屬性,的確和靈體本身一樣永恆時,更是如此。因此,無論何時有誰去世,愛都將持續。如果有任何詢問者相信靈魂是不朽的,或者相信人在死後仍持續存在,他就必須承認,愛也會持續。……

……救主訓誡我們要愛人如己。如果塵世事物是天上事物的樣式,我們就會在靈的世界中認出我們所愛的人,也會知道他們就是我們今生所愛的同一人。我愛我的妻子甚於我愛其他的人。我愛我的孩子。我會有同情心,我會有渴望去幫助全人類,但我愛我的妻子,我曾經坐在她旁邊,和她一起看著所愛的家人生病或死亡。這些經驗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想到死亡也無法把我們這樣綁在一起的兩顆心分開,就令人快樂。因爲你們每一位作丈夫的都會在另一個世界認出你們的妻子,你們在那裡也會像在這裡一樣愛她,並且會在復活時獲得一個新的永恆生命。既然愛會在死後繼續存在,死亡怎會將你們分開呢?

那種情況是不應該發生,也不會發生的,因爲耶穌在世時,已告訴使徒們說:「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福音16:19)隨著神聖聖職復興到世上,這教會聲明此力量已再度賜予蒙揀選的人,並且在主的屋宇中,由經過適當授權,代表著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的人執行過婚姻儀式後,丈夫與妻子,以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結合,其效力就擴及於今生及全永恆,並且用這方式結婚的人,他們的家庭就會持續到永恆。7

〔斯密〕約瑟先見……啓示了婚姻聖約的永恆性質。這項教義如此美好、如此合乎邏輯、如此意義深遠,我們若能全然接受,當今社會上的許多邪惡也許就會消失了。8

聖殿事工爲那些還沒認識福音就死去的人帶來救恩。

有位中國學生從我們這裡一所頂尖的大學畢業,在返鄉途中與一位同樣前往中國的基督教牧師交談。當聽到這位牧師強調人惟有接受基督的教導才能得救的這項眞理時,那〔學生〕問:「那麼,我那些從沒有機會聽到耶穌名字的祖先怎麼辦?」牧師回答:「他們就滅亡了。」那學生說:「將那些和我們一樣高貴,也許還更高貴,卻從沒有機會聽到耶穌名字的男女判入永恆的懲罰,實在太不公平了。我絕不加入這樣的宗教。」

在這樣的時候,一個了解福音眞理,了解那啓示給約瑟先知,與此教義有關的眞理的人卻會回答說:「他們會有機會聽到福音,並透過代理人來服從每一項原則和教儀。每一個活著或已死去的人都將依照個人的行爲,接受審判和酬賞。」9

既然悔改及水與聖靈的洗禮是救恩所不可或缺的,那麼,千百萬從未聽過福音,從沒有機會悔改或受洗的人,要如何進入神的國度呢?無疑的,一位充滿愛心的神絕不會坐視祂大半的兒女都被摒棄在祂的國度外面,永恆地居住在無知、悲慘或地獄中。否則這樣的想法是有理性的人所不齒的。從另一方面來講,如果這些死去時還沒有聽到福音的千百萬人,不必服從福音的各項原則與教儀就能進入神的國度,那麼,基督對尼哥德慕所說的話〔見約翰福音3:2–5〕就不是一句放諸四海皆準的永恆眞理,而彼得在五旬節所說的話〔見使徒行傳2:38〕,也不適用於全世界了,儘管他說得是這麼明白:「因爲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神所召來的。」〔見使徒行傳2:39

耶穌基督的福音教導我們,所有的人都可以藉著服從福音的律法和教儀而得救〔見信條第3條〕。「所有」指的不是只有少數蒙揀選的人,而是指慈愛神聖天父的每一位子女。但千千萬萬人死去時甚至連福音計畫這類的事都沒聽過。

所有的國家和民族都可光明正大地要求神的慈悲。既然只有一個救恩計畫,當然就必須有某種條款,讓「無數的死者」都能聽到這福音,並有機會去接受或拒絕這福音。這樣的條款就在死者救恩的原則中。……

保羅爲復活答辯,提到了爲〔死者〕洗禮的習俗。他說:「不然,那些爲死人受洗的,將來怎樣呢?若死人總不復活」〔哥林多前書15:29〕……。許多評論家企圖狡辯〔這節經文〕的眞正意義,但其上下文卻清楚證明了在使徒的時代,的確存在著爲死者洗禮的習俗,也就是由活人代替死者浸沒在水中;這裡所講的死者不是「在罪上死了的人」,而是那些已「去到另一個世界」的人。

1836年4月3日,以來加先知在嘉德蘭聖殿中向斯密約瑟及考得里奧利佛顯現,將「聖職力量」交給他們,並授予了由活人爲死者執行事工的權柄。這些「權鑰」的復興正應驗了瑪拉基的這項預言:

「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拉基書4:5–6〕。當父親(祖先)在靈的世界聽到福音,了解到必須服從福音的各項教儀,並且知道他們在世上的兒女(子孫)正在爲他們執行這些教儀,父親(祖先)的心和兒女(子孫)的心就會轉向彼此。

所有這些「爲死者作的事工」都在聖殿裡執行。聖殿是爲這樣的目的而奉獻和分派的,那裡保存著適當的紀錄,並且裡面的每一樣東西都被視爲神聖。

後期聖徒因爲有責任履行此一重要的福音服務,於是就成了興建聖殿的一群人。10

你們也許有機會收集祖先的名字,讓他們經由代理人受洗,而在另一個世界成爲神國度的教友,就如我們在此地成爲教友一般。

自從復興了此一原則與習俗後,教友們都熱心地搜尋世界上的紀錄,要找出祖先的淵源,使祖先能經由代替教儀而得到基督福音的各項祝福。由於這事工,教會連帶設立了大規模的家譜組織。11

在死者救恩的這項原則中,顯示出福音的拯救力量是遍及一切的,並且救主的教訓適用於全人類。的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傳4:12〕藉著至高者的聖職所執行的一切教儀都像愛一樣永恆,像生命一樣廣闊而持久。全人類,無論活人死者,都可以因爲服從這些教儀而進入神的國度,並永恆地居住在其中。12

我們必須配稱地進入聖殿,並忠於我們在那裡所立的聖約。

進入聖殿的人都需要帶著推薦書,證明他們是眞正的基督徒,是基督教會的眞實教友,證明他們誠實地與同胞來往,並且在生活中奉行耶穌基督福音的理念。13

舉行〔聖殿〕婚姻以前,年輕男女首先必須從主教處取得推薦書。……年輕人在挑起婚姻的重任之前,要先從主教那裡,也就是在聖職的面前接受指示,了解即將要承擔的神聖責任;再來,他們要確定自己是不是已經準備好,神聖而純潔地到神的祭壇邊,在那裡印證他們的誓約與愛。14

聖殿婚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之一。愛,這人類靈魂中最神聖的特質,把一對男女引領到聖殿那裡去。……他們一起站在主的屋宇中,在主面前立約,見證他們將忠於在這天所立的聖約,他們兩人都將固守著彼此而非他人。這是歷來賜予世人的婚姻理念中,最爲崇高的。如果人們能將這些聖約保持神聖,一如保持神聖的聖約一般,無論是妻子或丈夫,都會比較少人傷心。聖約是神聖的。……要確實遵守這聖約,忠於這聖約。15

爲所愛的人立下聖約,參與歷來賜予世人的最崇高婚姻理念的人,就會生活在靈中,不會耽溺於肉慾。你們會忠於在神的屋宇中所立下的聖約。16

「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創世記6:3),主說:「我的靈不住在不潔的殿裡」。企圖過雙重生活,或已違反聖約而過著雙重生活的人,引用一位作家的話說,「不是騙子,就是傻子」。通常他兩者皆是,因爲他自己正在運用自由選擇權來滿足情慾,浪費貲財在放蕩的生活上,違反他在神的殿內所立的聖約。17

我們有責任協助其他人獲得聖殿的祝福。

我們的聖殿是爲人類家族的救恩與超升而興建的,有助於推動永恆的救恩計畫。這同樣的永恆進步律法適用於我們天父所有的子女,無論是生活在塵世或住在靈的世界皆然。這項普及於所有人的條件正反映出神的公正。……

復興的耶穌基督的教會是我們天父所賜的計畫,使得每一個可以自行思考的人都能與神同工,促成自己靈魂的快樂與救恩。理性公正要求這些永恆的原則教儀適用於全世界,適用於活在塵世的人,也適用於活在靈的世界的人

惟有如此,神的事工與榮耀才能經由人的不死與永生而達成。

永恆的救恩計畫是天父及祂的兒子直接啓示給斯密約瑟先知的,而持有神聖權柄來執行各項原則與教儀的人,目前正在引導著此一神所啓示的教會的未來。18

我們最大的責任之一是使住在外國土地上的忠信教友也能到主合格的屋宇去。千千萬萬的人都還無法到聖殿去接受恩道門的祝福,也無法和他們的妻子兒女爲今生及全永恆而印證在一起。我們的責任是將聖殿帶給他們。19

這福音是何等榮耀啊!要讓全世界瞥見這福音的偉大、廣博與神聖,我們的責任又是何等重大啊!我全心祈求我們的聖殿會吸引更多的人,使千千萬萬想要認識眞理的高貴人士都有渴望了解神的旨意。願神幫助我們全體更有能力傳播這項眞理,幫助世人認識這項眞理。20

研讀與討論的建議

  • 接受聖殿教儀,訂立並遵守相關聖約,爲何很重要?(見第126–128,130–131頁)

  • 聖殿恩道門如何引導我們獲得永生?(見第126頁)經常去聖殿爲什麼很重要?你因爲參與聖殿教儀與聖約而獲得了哪些祝福?你認爲在傳教或開始建立永恆家庭之前,接受這些教儀與聖約爲何很重要?

  • 婚姻與家庭關係要持續至全永恆,有哪些必要條件?(見第126–128頁)永恆婚姻與家庭的教義對我們與配偶子女間的關係應該有何影響?更加服從此一教義如何有助於消除「當今社會上的邪惡」?

  • 關於死者的救恩,我們有哪些責任?(見第128–130頁)你可以用哪些方式參與爲死者所作的事工?

  • 聖殿如何是神愛祂所有子女的一大明證?(見第128–130頁)聖殿事工如何反映出救恩計畫的普遍性?(見第128–130頁)

  • 聖殿推薦書的目的爲何?(見第130頁)爲什麼個人的配稱是進入聖殿的必要條件?我們忠於聖殿聖約時,會在哪些方面蒙得祝福?即使情況不容我們經常去聖殿,或根本無法去聖殿,持有一張有效的聖殿推薦書爲何仍很重要?

  •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來幫助其他人獲得聖殿的祝福?(見第131–132頁)

相關經文:哥林多前書15:29;教約124:37–41;128:1,15–24;131:1–4;132:19;138:28–37,57–60

  1. Treasures of Life, comp. Clare Middlemiss (1962), 282.

  2. See James B. Allen, “McKay, David O.,” in Daniel H. Ludlow, ed., Encyclopedia of Mormonism (1992), 4 vols., 2:872–73.

  3. See Richard O. Cowan, “Temples: History of Latter-day Saint Temples from 1831 to 1990,” in Encyclopedia of Mormonism, 4:1453.

  4. Francis M. Gibbons, David O. McKay: Apostle to the World, Prophet of God (1986), 323.

  5. The Purpose of the Temple (1976), Church History Library of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closed stacks, pamphlet), 11; paragraphing altered.

  6. Treasures of Life, 282.

  7. The Purpose of the Temple, 5–7.

  8. “The Prophet Joseph Smith—On Doctrine and Organization,” Improvement Era, Jan. 1945, 45.

  9. Improvement Era, Jan. 1945, 15, 45.

  10. “Salvation for the Dead,” Millennial Star, 25 Oct. 1923, 680–82.

  11. The Purpose of the Temple, 10.

  12. Millennial Star, 25 Oct. 1923, 682.

  13. Treasures of Life, 282.

  14.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69, 9.

  15.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69, 94; paragraphing altered.

  16.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59, 49–50.

  17.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45, 123.

  18. Treasures of Life, 340–42.

  19.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54, 26.

  20. Treasures of Life, 342.

圖像
London England Temple

麥基會長任內在世界各地奉獻了五座聖殿,包括此處所示的英國倫敦聖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