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癮
原則10


「扶起垂下的手」,支援指南:給戒癮者配偶和家庭的協助(2014)。

「扶起垂下的手」,支援指南:給戒癮者配偶和家庭的協助

圖像
兩位婦女交談

原則10

扶起垂下的手

「因此,要忠信;善盡我指定你的職責;援助軟弱的人,扶起垂下的手,堅固無力的膝」(教約81:5)。

在正義中給予支持

我們要在正義中援助家人,就要幫助他們努力歸向基督,並透過克服不當選擇獲得康復。家人做出不當的決定而造成嚴重的後果時,我們會很自然地想要保護他們不承受那些後果。我們可能會試著修復已造成的傷害,並替他們補償。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提供的幫助確實很有用,甚至可以挽救性命;然而,我們必須小心不要為他們的不當選擇和所犯的罪行提供支援。如果我們落入不斷替他們解圍的陷阱,很可能會阻礙他們的復原,拖延向主尋求協助。

記得「主……不能以最小程度的寬容看待罪惡」(教約1:31)是很重要的。體驗自己行為的後果,能幫助我們所愛的人下定決心痛改前非(見路加福音15:17)。先知阿爾瑪勸告他的兒子:「要不是為了你好,我實在不願詳述你的罪行,來折磨你的靈魂」(阿爾瑪書39:7)。我們都要為自己的言語、行為和思想負責(見摩賽亞書4:30);我們不能讓所愛的人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唯有藉著悔改和服從誡命,我們的家人才能獲得醫治,錯誤能被寬恕,並且正直地行走在主面前。

  • 為何讓家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很重要?

  • 你如何判定自己確實是在支持家人康復,而不是在助長他(她)的不當行為?

給予支持和鼓勵

我們的家人在努力尋求康復的過程中會面臨許多考驗。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身心殘破不堪,不配獲得神和家人的關愛。他們可能會失去恢復潔淨的希望。若要改變,他們必須對未來懷抱希望,並確信他們值得做這些必要的努力。我們的角色不是替他們康復,而是在他們努力獲得康復的過程中給予鼓勵和關愛。在家人努力改變的過程中表達我們對救主的信心並給予支持,這樣做才能幫助他們朝著康復之路向前邁進。

救主是給予支持和鼓勵的完美典範。祂對周遭的人「充滿憐憫」(見尼腓三書17:6馬太福音9:3614:14)。前總會慈助會會長團諮理芭芭拉·湯普森姊妹解釋道:「憐憫是對他人懷著愛與慈悲。憐憫是有同情心,渴望減輕他人的痛苦。憐憫是展現對他人的仁慈和溫柔」(「用愛心憐憫對待某些人,會造就一番不同的果效」,2010年11月,利阿賀拿,第119頁)。我們若心懷憐憫,就會努力去了解我們所愛之人可能感受到的羞恥或絕望,以及考量他們所作的一切努力。我們要「承擔彼此的重擔,……願意與哀者同哀,……安慰需要安慰的人」(摩賽亞書18:8-9)。憐憫不代表我們支持他們不當的選擇,或是支持他們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然而,我們伸出愛的雙手並給予鼓勵。

  • 為什麼在支持所愛的人時表達憐憫是很重要的?

  • 你如何表達憐憫?

持續施助

我們的家人要對自身的康復負起責任,而他們可能尚未準備好接受我們的支援。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可能甚至拒絕或厭惡我們的協助。看著他們繼續作出不當的選擇,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能為力。但我們仍然能愛他們並持續為他們祈禱。談到那些在靈性上痛苦掙扎的人,主勸告我們不可「將他們趕出去」,應當「繼續施助這樣的人;因為你們不知道,他們還是會回頭悔改,全心全意歸向我,我也會醫治他們;你們要作為那帶給他們救恩的工具」(尼腓三書18:32)。在某些情況下,耐心等待可能是最好的做法。

此時,我們可以為家人禱告,並用適當的方式援助他們。主會藉著我們的祈禱和信心祝福我們的家人。羅拔·海爾斯長老說過,家庭成員的「信心、祈禱和努力都會獲得聖化成〔所愛之人〕的益處」(「用一位慈父的全部情感」,2004年5月,利阿賀拿,第88頁)。我們所愛的人可能並非總是選擇改變他們具有毀滅性的行為,但是我們知道慈愛的天父會垂聽我們為他們所做的祈禱。

  • 當家人似乎尚未準備好或不想接受援助,你該如何回應?

為人服務

每當感覺挑戰難以負荷,情況看似毫無希望時,我們可以透過為人服務獲得靈性上的更新。服務能讓我們有機會擴展眼界,超越個人的困難與挑戰。當然,我們無法為每個人服務,我們要小心謹慎,不要跑得比體力所能負荷的更快(見摩賽亞書4:27)。然而,即使小小的善行也會祝福及鼓舞他人——並能提升我們的靈性。幫助他人也是向天父和救主表達我們的愛與感激的一種方法。我們知道,「你們為同胞服務時,只是在為你們的神服務而已」(摩賽亞書2:17)。羅素·培勒長老教導,聖靈會在我們服務的過程中引導我們:「我們在從事各項服務時,需要敏於注意聖靈的提醒。微小的聲音會讓我們知道誰需要我們幫助,我們可以做什麼來幫助他們」(「經由愛心服務得到喜樂」,2011年5月,利阿賀拿,第48頁)。

  • 為人服務如何幫助了你,更能擔負自身的困難與挑戰?

  • 你有哪些服務的機會?

  • 聖靈如何在你服務的過程中指引你?

圖像
一起散步的夫婦

若要改變,他們必須對未來懷抱希望,並確信他們值得做這些必要的努力。我們的角色不是替他們康復,而是在他們努力獲得康復的過程中給予鼓勵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