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資源
第三課: 懷著愛心溝通


“第三課: 懷著愛心溝通,” 鞏固家庭:教師指南 (2006), 20–27

“第三課,” 鞏固家庭, 20–27

第三課

懷著愛心溝通

言語和態度帶有力量,可以傷人或助人;造成痛苦與苦難或舒緩悲傷的情緒;引發猜疑與恐懼或灌輸信心與勇氣。

課程目標

在本課程中,幫助父母:

  • 了解良好的溝通方式的價值和溝通不良的影響。

  • 辨識破壞性的溝通方式並停止用此方式與子女溝通。

  • 學習能鞏固家庭關係的溝通技巧和作法。

良好溝通的重要性

溝通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間以語言和非語言分享的每個想法、感覺、行爲舉止,或渴望。不溝通是不可能的。誠如賓塞‧甘會長所說的:「我們的表情、我們的音調、我們的行動、我們的思想會背叛我們。」1我們的行動和言語會透露我們的本性,我們對現狀的態度,以及我們會變得怎樣。甚至拒絕交談也會傳遞一個信息給他人,儘管人們也許能或也許不能準確地理解該信息。

溝通不良是家庭問題的一種徵兆和肇因。憤怒沮喪的父母和孩子經常用破壞性的方式溝通,較不願意傾聽,更容易說出詆毀和傷人的話。同樣的,當受到貶損、聽到傷人的信息時,父母和孩子通常會以不當的言行加以反駁。在能夠有良好的溝通之前,有時候,改變一個人對人生、自我和他人的態度是必要的。

父母可以藉由改變其傾聽和回應的方式,來打破破壞性溝通的惡行循環,進而創造一個可以爲子女帶來心的變化的療癒環境。

有害的溝通方式

會嚇跑孩子的常見溝通方式包括:

  • 訓斥、說教、訓誡、審問。

    「我已經告訴過你幾千遍了,你這個笨腦筋怎麼就不明白……」

    「你眞丟臉,看看你做的好事。」

    「你究竟爲什麼會這樣做?」

  • 忽視、討好、給予空頭保證。

    「冷靜點,沒有必要爲這個難過。」

    「好吧!只要你高興就好。」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很多人的狀況更糟糕。」

  • 批判、譴責、威脅。

    「你的毛病是……」

    「你永遠不會有出息。」

    「再試看看,我會讓你一個星期都沒辦法坐下來。」

  • 責怪、批評、嘲笑。

    「這都是你的錯。」

    「你眞討厭。」

    「眞受不了你抱怨的樣子。」

  • 孩子需要傾吐自己的感受時,父母卻光說自己的感受。

    「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我還是你這個年紀時,我……」

基督般的溝通

用基督般的方式溝通的父母,會比較容易履行其「神聖的職責,要在愛與正義中教養兒女,提供他們物質和靈性所需,教導他們彼此相愛、彼此服務、遵守神的誡命,……都要做一個守法的國民」。2

若不用關懷、體恤人的方式交換資訊,正確的價值觀和信念就很難能傳遞給孩子。孩子是否願意聆聽和交談,往往取決於父母在家中營造的溝通環境。

救主和救贖主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榜樣:「我就是道路、眞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6)。祂是世上唯一完美的人,祂立下了最好的榜樣,示範了人應如何爲人處世,應如何與人溝通。

經文指出耶穌:

當男女發展出信心、希望、仁愛、愛心、眼睛專注於神的榮耀、美德、知識、節制、忍耐、手足親情、神性、謙卑和勤奮這些基督般的品格時,自然而然就能做出有效的溝通(見教約4:5–6)。大衛奧‧麥基會長教導說:「若沒有感受到內在的改變,無人能眞誠地下定決心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拿撒勒人耶穌所教導的原則。『重生』一詞比許多人認爲的還具有更深的意義。」3只要父母跟隨基督的教導,他們就能克服無效和有害的溝通方式。久而久之,他們會培養出屬神的品格,能管理好個人的情緒,對他人的行爲做出更好的回應。當孩子不尊重、不守規矩的時候,他們能更適切地回應。

改善溝通

溝通方面的問題會隨著時間逐漸擴大。我們往往很難判定問題是從何時開始,由誰引起的,而指責往往弊大於利。與其抱怨歸咎,父母應專注於改善自己的溝通技巧。

本課程所教導的溝通原則和技巧在孩子心情煩躁,並且可以從與人交談中獲益時特別有用。誠如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所指出的,在子女有困擾的時候,適當地與子女互動,父母會發揮改變生活的影響力,幫助子女學會更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以及處理他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4父母可以學會成功應用有效的溝通原則和技巧。當他們這樣做,眞心誠意地渴望去傾聽和理解,他們與孩子互動的品質和頻率通常會增加。下面的原則將幫助父母改善他們彼此之間,以及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以德報怨

效法耶穌以德報怨的榜樣是中止破壞性溝通模式的一個有效方法。當子女衝著父母大吼大叫時,父母要用平和的語調說話;如果子女不恭敬,父母要用尊重的語氣說話;當子女不可理喻時,父母要講道理;當子女違反家規時,父母要懷著愛心提出後果(見第九課)。

效法基督並不表示父母要向不合理的要求讓步;相反地,它是指要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當父母懷著耐心和愛心,大多數的孩子最終都會以正面的方式回應。有時候,在孩子確信父母眞的想要有一個更好的關係之前,他們行爲不會改變。因此,不管子女怎麼做,父母都需要努力不懈做適當的溝通。

找出孩子的優點

父母需要關心他們的子女,特別是他們舉止得體的時候。關心對行爲的強化能大起作用。父母在子女表現良好的時候聽他們說話、跟他們說話,會促進健康的行爲。孩子會重複一些行爲來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應該忽略令人討厭、不得體的無害行爲。行爲若是無禮不當或具有破壞力,父母就要執行後果,防止孩子受到過度的關注(見第九課)。

傾聽孩子說話

孩子若覺得受到重視和尊重,通常會舉止得體。父母藉由傾聽子女說話和接納他們的感受,幫助子女感覺受到重視和尊重。有時候,孩子可能會有父母不喜歡的情緒。然而,若能讓孩子談談他們的感受,不可取的情緒往往會改變。

當生父母氣的孩子被允許談論自己的感受而不被譴責時,他的情緒往往會很快轉變成愛。傾聽孩子困擾的情緒是提供情感創傷急救的一個方法。當孩子的感受受到忽視或否認時,他們會變得沮喪和困惑;他們甚至可能學會不信任自己的感覺。年幼的孩子,特別依賴他們的父母來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情緒。

十二使徒定額組的羅素‧納爾遜長老提供了此一忠告:「有人需要傾訴的時候,就是我們需要傾聽的時刻。孩子天生就愛與人分享經驗,從勝利時的歡呼到考驗時的沮喪,無所不包。我們是不是一樣願意傾聽呢?如果他們想抒發心裡的不滿,我們是否也會敞開心來聽,而不至於讓自己也慌亂起來?我們是否能夠靜心傾聽,而不插嘴、不驟下斷語,以免關上了溝通之門?幾句安慰的話,讓他們知道我們信任他們,了解他們的感受,就能使溝通管道暢通。」5

以下的原則將幫助父母更有效地傾聽:

表現出興趣並願意傾聽。假如父母的話語表達出對孩子所說的事有興趣,但他們的行爲卻顯得不感興趣或不耐煩,孩子會相信他們的身體語言。父母應該把他們可能會做的其他事情放在一邊,全神貫注地關注自己的孩子。不要站著低頭看著自己的孩子,這個姿勢傳達高高在上的權力,他們應該試著用眼對眼平視的高度溝通。他們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語言。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提出能邀請子女說話的問題。例如,父母可以說:「你好像有什麼煩惱,你想跟我談談嗎?」「你怎麼看這件事呢?」「多告訴我一些。」詢問時要用支持而非強求的方式,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他們是在被審問。

確定並說出孩子的感受。當父母可以辨識並說出孩子的感受,孩子就會感到寬慰。他們知道有人了解他們。父母可以說:「約翰沒有邀請你參加他的派對,你很傷心,對不對?」有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未曾聽過父母說出他們不舒服的感受。(如需辨識和說出感受的進一步資料,請見第四課。)

積極傾聽,把孩子說的話改述一遍。當孩子有困擾,想找個人談談時,有些父母聽了一兩句就以爲他們了解問題,然後打斷孩子說話並開始提供意見。當父母未能充分傾聽,孩子通常會變得很沮喪。

父母仔細聆聽不打岔。交談停頓時,他們可以重申他們了解孩子的話和感受,如果他們對信息的理解有誤,要讓孩子糾正它們。他們應該要尊重和顯示同理心,不要扭曲孩子的訊息或加油添醋。

以這種方式改述所聽到的話稱爲反射性或積極傾聽。這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向孩子表明他們的父母關愛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就像這兩個案例所示:

一個孩子走進房間,猛然將書摔到桌子上,並瞪了父母一眼。

父母:「你在生我的氣,我做了什麼惹你不開心。」

一個孩子放學後,垂頭喪氣的回到家中。

孩子:「我今天的化學真的搞砸了。這次的考試真難。」

父母:「你擔心考試會不及格。」

孩子生氣時,你不要有防衛性的反應。父母發現,當孩子在生他們的氣時,傾聽特別具有挑戰性。大多數的父母希望獲得子女的認可,當受到批評時,他們會覺得受到威脅、出現防禦或拒絕的態度。

父母不應該有防衛性的反應,相反地,他們應該傾聽並了解。此外,孩子所說關於父母的事情若是眞的,他們要承認事實。即使孩子的指控有誇大,但是通常也不是全無道理。(例如,父母可以說:「我犯了一個錯誤,而你在生我的氣。我不應該……」如果父母只想捍衛自己,最終可能會與孩子爭吵。父母即使贏了爭辯,親子之間的關係卻可能受損,而父母將失去一個提供幫助的機會。當孩子有機會和一個願意傾聽的父母談論他們的感受時,他們通常能夠化解憤怒的情緒。

七十員白爾克‧彼得生長老的忠告或許有幫助,他說:「你可以用傾聽去了解,但不一定要同意。」6

不高興時,要適當地表達感受

父母生氣的時候往往會犯下重大的錯誤。憤怒的話語可以造成難以癒合的傷口。不當的憤怒表達通常包含這個字,稱爲「你」語句。例如:「就不能做些對的事嗎?」這樣的言論通常帶有貶抑和譴責,而且會激起孩子的戒心。

更恰當的作法是父母向孩子表達他(她)的行爲對他們有何影響:「當指派的工作沒完成時,我感到很沮喪。」這些語句專注在問題上,而沒有貶低孩子。這些語句被稱爲「我」語句,這類語句會邀請孩子用更好的方式回應。受到尊重的孩子往往想要表現出恭敬的舉止。

「我」語句比「你」語句更準確,因爲這類語句的內容僅在表露對孩子行爲的個人感受。(「我覺得很不高興,當……」),父母若說:「當車子未經允許就被開走時,我很不高興和失望。」孩子是很難和父母爭辯的。但是,如果父母說:「你不誠實、鬼鬼祟祟」(一個「你」語句),孩子可能會認爲父母的評價不公平且太過分。孩子可能會想跟父母爭論。更糟的是,孩子可能會相信父母的評價,並按照被貼上的標籤行事。

「我」語句會邀請孩子用更好的方式回應。當孩子聽到父母傷感地說:「我很難過,我最喜歡的花瓶被摔在地板上,成了碎片。」孩子會更容易感到懊悔,想要賠償損失,但如果父母說:「你這個笨手笨腳的白痴。看看你做的好事。」孩子會有很不同的反應。受到尊重的孩子往往想保有這樣的尊重。未受到適當對待的孩子往往感到不滿,覺得自己很沒用,也不會想要幫助父母有好的感覺。

清楚地說明對孩子的期望

父母常常會驚訝地發現,孩子不清楚父母對他們的期望。除了發送「我」語句外,父母還要發出明確的信息表明他們期望的是什麼。例如:「我覺得我被利用了,我帶你去許多地方,卻沒有得到任何感謝。當有人爲你做一些事情,說聲『謝謝』總是應當的。我需要聽到謝謝,其他人也是。你願意感謝爲你做事情的人嗎?」

提出這個要求的母親表示,她的女兒現已成人,還會對她的付出表達感激之情。顯然地,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良好的反應。一再地重複教導是需要的,當然往後課程中說明的其他適當措施也是需要的。

解決會削弱你的傾聽能力的問題

有時候,父母不健康且不切實際的態度與想法,會妨礙其傾聽的能力,如:

  • 感覺自己有責任去解決孩子的所有問題。幼小的孩子往往特別需要父母幫忙解決問題,年紀大一點的孩子有時候也需要幫助。然而,所有的孩子都必須學會自己解決一些問題。自信來自於面對和解決生活中的挑戰和問題。當問題超出子女的能力時,父母應該是子女可尋求的資源。

  • 感覺自己有責任培養出成功的孩子,而非專注於當個成功的父母。(複習在第一課中對成功父母的定義。)

  • 想要控制自己的孩子。

  • 過於冷漠和放縱,給孩子大量的自由,卻未加以督導、提供指引和界限。

  • 擔心失敗和在大眾面前丟臉。

  • 相信他們(父母)永遠都是對的。

  • 需要感受到孩子的愛,害怕被他們拒絕。

如果父母有這方面的任何問題需要幫助,他們應該與自己的配偶商議,透過禁食禱告尋求指引,去聖殿,並根據需要與他們的主教商議,和尋求專業協助。

有效溝通的力量

使徒保羅勸誡我們:「總要在言語、行爲、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4:12)。在他給腓立比人的書信中,他還教導:「只要你們行事爲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腓立比書1:27)。言語和態度帶有力量,可以傷人或助人;造成痛苦與苦難或舒緩悲傷的情緒;引發猜疑與恐懼或灌輸信心與勇氣。當父母掌握了自己的溝通方式,就能對子女發揮非常正面的影響力。

七十員萊農‧甘德力長老教導效法基督與他人溝通的重要性:

「我們的臉部表情反映我們的言談,因此,我們不但要注意談話的內容,也要注意交談的方式。我們交談的方式與所傳達的信息,能鞏固他人也能打擊他人。……

「……基督般的言談要用愛的口吻來表達,而不是大聲喧譁;目的是助人而非傷害人;是促進彼此的情誼,而不是離間彼此,……

「……最大的挑戰就是約束我們的心,用基督般的情懷來對待天父所有的兒女。只要我們培養這種情懷來關心別人,我們就會像救主一樣地與人交談,帶給正默默受苦的人溫馨的感受;……我們也能利用這些美好的言談,幫助他們有更積極的人生觀。」7

註:

  1.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54, 106.

  2. 「家庭:致全世界文告」,2004年10月,利阿賀拿,第49頁。

  3.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62, 7; or Improvement Era, June 1962, 405.

  4. 摘自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by John Gottman, Ph.D., with Joan DeClaire, Foreword by Daniel Goleman.Copyright © 1997 by John Gottman.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Simon & Schuster, Inc., NY.Pages 16–17.

  5. 羅素‧納爾遜,「從傾聽中學習」,1991年7月,聖徒之聲,第19頁。

  6. 白爾克‧彼得生,「心的準備」,1990年7月,聖徒之聲,第81頁。

  7. 萊農‧甘德力,「說話:像基督一樣」,1989年1月,聖徒之聲,第23–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