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不斷……實踐美德」
2023年10月


「不斷……實踐美德」,2023年10月,利阿賀拿

「不斷……實踐美德」

我們在培養基督般的品格,努力變得像耶穌基督一樣時,要記住六個重要的概念。

Image
救主伸出手來

祂的手仍舊伸出,金容聖繪,Havenlight惠予提供

救主所講過最偉大、最令人讚嘆的講道,就是祂無罪的一生,也就是祂畢生身教的講道。隨之而來的是這項啟發人心的邀請:「你們應當是怎樣的〔男人和女〕人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應當和我一樣」(尼腓三書27:27)。

「你們必須不斷……實踐美德」(教義和聖約46:33

美德是「正直與道德高尚」。1若要不斷實踐美德,需要持續努力完成一份受靈啟發的待辦清單。是(成為)是教義上的一對動詞。只有而不——就像沒有行為的信心,或沒有施助的仁愛——「就是死的」(聖經雅各書2:17)。同樣地,只有而不,則是形容那些「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的人(馬可福音7:6)。救主譴責只有而不的行為是假冒為善(見馬太福音23:23馬可福音7:6)。

人們通常有一些待辦清單,並在完成清單上的一項工作後就打個勾。如果你只有的話,是無法打勾的。例如,教養子女這件事,你何時可以在清單上打勾,表示完成?你是(成為)母親或父親的這件事永遠不會結束,這需要一輩子付出努力。

我們透過受靈啟發的待辦清單中相對應的行動,來實踐每一項美德(是)。如果我想要變得更有愛心,今天我可以採取哪些施助行動來幫助我變得更有愛心?如果我想要變得更有耐心,今天我可以做什麼來改善這一點?

當我們處在人生的道德十字路口時,往往會問自己:耶穌會怎麼做?當我們去做祂會做的事時,就是在實踐美德,變得像祂一樣。如果我們像祂一樣「周流四方,行善事」(使徒行傳10:38),藉著增添每一種善行,我們就會在愛和同情心之中成長,而這些行為也會成為我們特質的一部分。

Image
螢火蟲

螢火蟲效應

只有在晚上,才能看見螢火蟲的奇景。這種迷人的自然奇觀,在白天是看不到的。背景必須是黑的,我們才看得見螢火蟲的光。是因為有對比,它的光才顯露出來。

螢火蟲和星星都是大自然中的例子,說明要有黑暗才能顯出光來,否則在普通的環境下是看不到的。由於基督的光一直都在,因此教會的許多成員察覺不到這個每天顯現、激勵他們實踐美德的光。

得到對基督般品格的見證,多半是靠著與相反的事物作對照比較,也就是「要嘗苦的,這樣〔我們〕才會知道珍視好的」(摩西書6:55)。如果亞當和夏娃沒有墜落,他們就「沒有歡樂,因為他們不知悲慘」(尼腓二書2:23)。百翰·楊會長教導:「所有的事實只有在對立的情況下,才能被證實並充分彰顯出來。」2

兒童透過相反事物的對照比較來學習:是/否、向上/向下、上面/下面、大/小、熱/冷、快/慢等等。這樣的對比讓人能夠清楚了解。同樣地,要了解一項美德,就需要研究其反面的品格。

例如,我們都希望身體健康的人,但是,往往只有在一個人不再健康:生病、染病、受傷之後,才會對健康心存感激,才會有渴望保持健康。即使是救主也「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希伯來書5:8)。

有時候,形容美德的最佳方式,就是用其反面的詞語,例如「不偽善」、「不詭詐」(教義和聖約121:42)、「不輕易被激怒」(摩羅乃書7:45)等等。

實踐美德不僅是在培養基督般品格方面,要終身努力去做的事,也是在「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方面(提多書2:12;亦見約瑟·斯密譯本,馬太福音16:26摩羅乃書10:32),要努力去做的事。當我們努力培養一項基督般的美德時,這美德就會隨著我們除去其反面的特性而成長:當我們「藉著……基督的贖罪而成為聖徒」時,就會「脫離自然人」(摩賽亞書3:19)。

將螢火蟲效應應用在以下所列出的一些品格,就會顯示出這每一項品格的真實性、力量和見證

  • 愛對比仇恨、敵意、不友善

  • 誠實對比不誠實、欺騙、假冒為善

  • 寬恕對比報復、怨恨、不滿

  • 仁慈對比刻薄、憤怒、不友善

  • 耐心對比暴躁、衝動、不容異己

  • 溫順對比傲慢、自負、目中無人

  • 使人和睦對比紛爭、分裂、挑釁

這樣的對比幫助我們看到自己對每一項美德的見證有多堅強,也協助我們意識到我們每天有多少的靈性經驗。這樣的對比讓我們在普通的環境下就能看到基督的光。

每一項美德若過了頭,就會變成缺點

過度的欲望是有害的,需要「明智地〔控制〕,不過量」(教義和聖約59:20)。情感可使人欲罷不能;因此,要「控制你所有的情感」(阿爾瑪書38:12)。渴望可變得反覆無常和極端狂熱,所以要「凡事節制」(哥林多前書9:25阿爾瑪書7:2338:10教義和聖約12:8)。

為了進一步說明,以下是一些走向極端的美德:

  • 過度勇敢成了傲慢(見阿爾瑪書38:12)。

  • 過度勤奮讓人筋疲力盡或跑得超過體力負荷(見摩賽亞書4:27)。

  • 過分誠實成了愚拙和不得體。這對兒童來說是情有可原的,但成人若缺乏體貼、仁慈和同理心等美德,就不應該了。

  • 過分節儉成了自私、吝嗇、一毛不拔。

  • 過度包容會變成縱容、馬虎、放任。

  • 過多的愛成了溺愛、限制、剝奪機會、掌控。

每一項美德都需要一項或多項互補的美德,也就是神聖的制衡機制,使其避免過了頭。正如公道的天平象徵著公道和慈悲之間需要取得平衡,所有的美德也都需要在它們和互補的美德之間取得明智的平衡。

泰福·彭蓀會長(1899-1994)分享了他對救主的這番見解:「祂一生中具備所有的美德,並將它們保持在完美的平衡中。」3

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失去平衡,或是行為過於狂熱或極端時,明智的做法就是思考自己缺少和需要哪些美德,以恢復生活中的平衡。否則,美德就可能會敗壞,而力量「可能使我們敗落」——正如總會會長團第一諮理達林·鄔克司會長所教導的那樣。4

沒有互補美德的美德只是一半的真理

一半的真理會誤導人,因為它只是部分真實,或者,它可能完全真實,但只是整個真理的一部分而已。只有一半真理的美德,其中一些例子如下:

  • 無須負責的選擇權是柯力何的教導,他說:「每個人憑其能力獲勝;人不論做什麼都無罪」(阿爾瑪書30:17)。

  • 沒有行為的信心沒有公道的慈悲,則是尼賀所教導的事,他說:「全人類都必得救……;因為主創造了所有的人,也救贖了所有的人;到最後,所有的人都必獲得永生」(阿爾瑪書1:4)。

  • 沒有慈悲的公道則是在維克多·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裡,在賈維這個角色中動人地刻劃出來。公道唯有在慈悲之中施行,才是一種美德;否則就適得其反,成了不公義。

  • 缺少自立的愛和憐憫在海倫·凱勒的一生中表露無遺。5她的父母對他們既盲且聾的女兒期望不高,或者不抱任何期望。安·蘇利文是一位教導盲聾人士的教師,是她引入了自立這項互補美德,並幫助海倫發揮她真正的潛能。

  • 沒有真理的包容沒有律法的愛會貶低、妥協和敗壞主的標準,並因自欺而導致叛教(見尼腓四書1:27)。

  • 相反地,缺乏愛的律法缺乏包容的真理則是法利賽人的縮影,並因驕傲而導致叛教。

  • 不接納他人的正義(見路加福音15:1-7),可能導致自以為義、偏見和假冒為善。

  • 缺乏耐心的信心和希望(主會「立刻祝福你」〔摩賽亞書2:24〕,然而「祂要考驗他們的耐心」〔摩賽亞書23:21〕),可能會導致自我懷疑和失去信心。

一項美德若不藉其互補美德來取得平衡,好使一個人的美德均衡,那麼每一項美德都只是一半的真理。

的力量及重要性

撒但是「紛爭之父」(尼腓三書11:29),他狡猾地利用「對抗」的心態(如公道對慈悲),讓美德相互對立,藉此來激起憤怒。但是主「用……公道無限的慈悲來勸告」(摩爾門經雅各書4:10)。這兩項美德並非相反,而是相輔相成,彼此不可或缺。要達到完美的平衡,在教義上就要更正確、更明智地相提並論:

  • 公道慈悲(而不是公道對不公義)

  • 選擇權責任

  • 信心行為

  • 宗教方面/遵守聖約(外在)靈性方面/門徒身分(內在)

  • 一致性彈性變通

  • 合一多樣性

  • 律法的字句律法的精神

  • 虔敬/莊嚴歡樂/交誼

  • 勇敢溫順

  • 英勇謹慎

  • 紀律慈愛

  • 對每個人都公平合理毫不妥協

  • 溫和堅定

  •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馬太福音5:16不要「切望世人的榮譽」(教義和聖約121:35

  • 等等

仁愛——普世的美德

愛神和愛人這兩大誡命的核心,就是仁愛這項美德。「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22:40)。十二使徒定額組雅各·陶美芝長老(1862-1933)稱仁愛為「第一、偉大,及包含一切的誡命」,他觀察到,「根據簡單的數學真理,整體必大於其任何部分」,因此這就是最大的誡命。6

「或有別的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羅馬書13:9-10)。愛這項美德,幫助人類從摩西律法進步到福音律法。

由於仁愛所蘊含的特質,因此所有其他的美德都可以說是它的組成部分,因為仁愛「恆久忍耐」、「有恩慈」、「不嫉妒」、「不張狂」(見哥林多前書13:4-8摩羅乃書7:45)。

Image
小女孩把湯匙丟掉

當一位母親把湯匙交給年幼的孩子時,就成了仁愛方面一個有觀察價值的研究個案。這位母親展現出信賴、愛、希望、包容(當前的混亂)、耐心、平靜、勸說等等。

想想這個例子:當一位母親把湯匙交給年幼的孩子時,就成了仁愛(或基督般的愛)方面一個有觀察價值的研究個案。想想這個情境所展現的許多美德:信賴、愛、希望、自立、包容(當前的混亂和反抗)、溫和、仁慈、耐心、平靜、堅定、勸說等等。這位母親「不輕易發怒,……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她的愛〕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5,7-8)。

我們多麼感激有慈愛的天父,祂充滿仁愛,對我們在生活中製造的混亂有耐心又長久忍耐!

那麼,經文指出仁愛是「最大的」(哥林多前書13:13摩羅乃書7:46),是「最妙的道」(哥林多前書12:31),而且是「最要緊的」(彼得前書4:8),這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基本上,「要全心全力向父祈求,好使你們滿懷……這種愛」(摩羅乃書7:48)的這項邀請,是在邀請我們祈求獲得所有的美德,並努力在這些美德當中取得完美的平衡。若沒有平衡,即使是仁愛也可能走向極端,例如海倫·凱勒有充滿慈愛卻縱容和遷就她的父母。

美德是屬靈的恩賜

宣講我的福音第6章「我該如何培養基督般的品格?」中,傳教士學到,「基督般的品格是來自神的恩賜。只要你正義地運用選擇權,它們就會來到。要祈求天父祝福你能擁有這些品格。 若沒有祂的幫助,你是無法培養這些品格的。」7

實踐美德若想成功,就需要在對耶穌基督的信心和祈禱之間保持平衡,並且「高高興興地做一切我們能力範圍內的事」(教義和聖約123:17)。

摩羅乃教導我們,我們想變得像耶穌基督一樣的這種盼望,是以祂為中心:「歸向基督,在祂裡面成為完全,摒棄一切邪惡;如果你們……盡能、盡意、盡力愛神,那麼祂的恩典對你們是足夠的,使你們能藉著祂的恩典在基督裡成為完全」(摩羅乃書10:32)。

願主畢生身教的講道,成為我們所求、所尋之事。當我們「不斷……實踐美德」(教義和聖約46:33)時,美德就會「不停地……裝飾〔我們〕的思想;然後你的自信必在神面前愈發堅強;聖職的教義必如來自上天之露,滴在你的靈魂上」(教義和聖約121:45)。■

註:

  1. 經文指南,「美德」,scriptures.ChurchofJesusChrist.org

  2. Discourses of Brigham Young, sel.John A. Widtsoe (1954), 433; see also page 76.

  3. Ezra Taft Benson, An Enemy Hath Done This (1969), 52.See also Spencer J. Condie, In Perfect Balance (1993).

  4. 達林·鄔克司,「我們的力量可能使我們敗落」,1995年5月,聖徒之聲,第10-23頁。

  5. 海倫·凱勒一歲時因病導致失聰和失明,但後來成為成功的教育家和作家。

  6. 參閱雅各·陶美芝,耶穌是基督,(1981),第545頁。

  7. 宣講我的福音:傳道服務指南(2019),第115頁。

  8. See Polybius: The Histories, trans.W. R. Paton (1927), 5: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