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創傷之後:培養韌力並接受醫治
2023年9月


「創傷之後:培養韌力並接受醫治」,2023年9月,利阿賀拿

創傷之後:培養韌力接受醫治

我們若尋求救主的幫助,並培養情緒上的自立,就能得到醫治。

圖像
樹的黑白影像和疊印上的綠色圓圈

多數人在一生中至少會經歷一個創傷事件。我們在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曾看過這樣的情況。哪些事情會造成創傷呢?車禍、失業、戰爭、人身傷害、性虐待、嚴重的霸凌、失去親人等等困難的經驗都有可能。

創傷十分痛苦,有時候你可能會覺得無法得到解脫。然而,重要的是要知道,只要你仰賴天父和你的救主耶穌基督,痛苦就會消退,你將會再次找到平安。

天父允許我們經歷困難。雖然這些經驗不見得是祂預立、造成或認可的,但我們若信賴祂,祂就能使「所有的事物……共同效力,叫〔我們〕得益處」(教義和聖約90:24;亦見尼腓二書32:9)。

我們發現,在醫治的過程中,轉向天父和救主尋求支援是至關重要的。祂們的平安能治癒情緒和靈性。我們知道,你可以在祂們的愛與憐憫中找到醫治的力量。我們也找到了一些技巧,讓你能憑藉自身的力量,朝著醫治的方向邁進。

每個人經歷創傷事件都的方式不同。事實上,一些人覺得痛苦的事件,其他人可能只是覺得不舒服而已。因此,切記不要把自己的經驗跟其他人比較,或是將自己的經驗視為普遍的經驗。

對事件的不同回應

賽姆和露西一起去旅行,結果開車的司機睡著了,車子偏離了道路,翻轉了好幾次。賽姆沒有受什麼重傷,一開始也好像覺得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露西的手需要上石膏,賽姆還可以在她身旁安慰她。

幾個星期後,賽姆有機會再次旅行,但光是想到要坐很久的車,他就感到一陣恐慌。

賽姆正體驗到創傷經驗對情緒造成的後遺症,不太想跟任何人提起這件事。不過,他在和露西聊天的時候,得知她先前發生過車禍,所以了解他的感受。他們討論露西從之前的經驗學到什麼:她運用對耶穌基督的信心祈求指引,並在特別難熬的時候透過心理諮商得到幫助。

圖像
小樹的黑白影像和疊印上的綠色圓圈

透過耶穌基督尋求希望和醫治

不論我們有什麼創傷,都可以透過救主耶穌基督得到醫治。由於救主的無限贖罪以及祂的憐憫和慈悲,祂可以醫治人生於塵世會經歷的一切創傷;不論這樣的醫治是在今生還是來生發生。有時候,即使有救主的神聖支援,醫治還是比我們預期或企望的晚到。但祂有能力醫好我們(見尼腓三書17:7)。

十二使徒定額組迪特·鄔希鐸長老教導:「神的光是真實的,是賜給所有人的!這光給萬物生命。它有能力撫平深沉的傷痛。」1

沒有人比天父和救主更充分了解我們的痛苦。主「降至萬物之下,所以祂了解萬物,好使祂能在萬物之中又穿透萬物」(教義和聖約88:6)。總會初級會會長團第一諮理艾美·賴特姊妹教導:

「我們的生命中都有一些殘缺,需要修補、修復或醫治。只要我們轉向救主,只要我們的心思意念與祂和諧一致,只要我們悔改,祂就會『帶著醫治之能的翅膀』〔尼腓二書25:13〕來到我們身邊,用雙臂慈愛地摟著我們,然後說:『沒有關係,……我們可以一起解決這個問題!』

「我見證,在你的生命中,沒有任何的殘缺,是耶穌基督那具有療效、使人加添能力的救贖力量所不能醫治的。」2

醫治的例子和方法可以在經文中找到——也可在家人、朋友和祖先的生活中找到。你的祖先以哪些方式展現韌力呢?3

我們的永恆身分

胡立歐在13歲的時候遭到舅舅性侵。於是他漸漸開始疏遠家人,孤立起自己。有時候他可以正常運作,好像什麼也沒發生,但他偶爾會被情緒淹沒。他一直都能打理好生活,甚至感受到強烈的幸福感,比方說在他兒子出生的時候。但他也覺得自己是破碎的。胡立歐的兒子就快要到當年他被侵害的年紀了,他在沉思兒子可能會有什麼樣的經驗時,對自己的自我價值和永恆身分產生了紛亂的想法和感覺。

雖然創傷是塵世經驗的一部分,但卻不是我們的永恆身分。我們的永恆身分是神的孩子。羅素·納爾遜會長教導:

你是誰?

「首先,你是神的孩子。

「第二,身為教會成員,你是聖約的孩子。第三,你是耶穌基督的門徒。」4

此外,創傷絕不能代表我們的價值或配稱程度。前任總會初級會會長喬依·瓊斯姊妹在教導時,澄清了這兩個概念:

「屬靈的價值意思是,要用天父看待我們的方式來看重自己。……

「……配稱是透過服從而達到的境界。我們若是犯罪,配稱度會降低,但價值絕不會減少!」5

胡立歐雖遭受舅舅侵犯,但這件事並沒有改變他的價值和配稱。他從未犯罪,而是被罪人侵犯。遭受虐待時,有時很難記起自己的價值和配稱。要記住,你沒有犯罪,你的價值從未減少,你也配稱繼續走在聖約的道路上。

胡立歐開始信賴主後,祂便幫助胡立歐了解,塵世經驗並不會改變天父對我們的愛。他現在正在學著了解,即使發生了很糟糕的事情,但他原來的價值、永恆身分,或配稱,都不會因之改變。

情緒上的自立

培養情緒上的自立能幫助你運用健康的個人資源來應付挑戰和難受的情緒。你可以培養韌力,也就是適應和因應考驗的能力;這些考驗包括創傷。

要有韌力,就需要向天父和耶穌基督尋求支援和指引、為人服務,以及在必要且適當的時候接受別人的服務。

以下是專業諮商師所建議,能幫助你培養韌力的行動:

  1. 與人建立關係

  2. 改善身體健康

  3. 找到人生的目的

  4. 培養健康的想法

  5. 需要時尋求幫助6

圖像
兩位婦女的黑白影像和疊印上的綠色長方形

1.與人建立關係

健康的關係往往有益於醫治。與能夠鞏固你、鼓勵你轉向救主和天父的人建立關係,可能促成讓你更完全康復的必要改變。

賽姆主動向露西訴說自己的恐懼和不安。這樣的關係幫助他更能覺察,更有韌力。她幫助他看出在情緒和靈性上得醫治的方法。

可以設立目標與你所信任的人培養更緊密的關係。施助是我們與教會中的其他人建立關係的一種方式。

2.注意身體健康

我們不僅在情緒上感受到創傷,身體也會受影響。我們可能會覺得更疲累、心跳很快、頭痛,或是有胃痛或胃痙攣等問題。這些身體的症狀是要告訴我們有些事情不對勁,所以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態。我們可以採取行動來更好地照顧自己的情緒健康,同樣地,我們也可以考慮一些在創傷之後照顧自己身體健康的方法。

首先,要辨認出你所經歷的生理症狀,然後試著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試著放慢呼吸,讓身體鎮定下來。盡量去覺察呼吸急促不穩和呼吸緩慢規律時,感覺有什麼差別。

有時候,創傷造成的傷害會讓我們的行動受限,所以要按照身體的狀況做適合的事。不過,動一動身體是很有幫助的,尤其是運動。有些人喜歡散步或跑步,有些人則發現專心致力去完成一件事更能幫助他們。

要記得智慧語(見教義和聖約第89篇)。想要用無益的行為或藥物來掩蓋住痛苦,不過是「在很深的傷口上放一層紗布」而已。7要幫助你的身體管理壓力和疼痛,不要掩蓋痛苦。

3.找出目的和意義

人生的主要目的是準備回去與天父同住(見阿爾瑪書12:24)。創傷會遮蔽住這個目的,使我們無法看清自己是誰。找出日常活動的特定目的,可以幫助我們向前邁進,甚至記得人生的主要目的。胡立歐意識到自己想要幫助兒子之後,便開始向前邁進,在日常活動中找到目的。

找出創傷的意義可以幫助我們看出往前的道路,並體認到我們的經驗讓我們有機會成長,變得更像基督。比方說,親身經歷困難之後,對其他人的悲傷就比較能感同身受。

研究發現,人們在創傷之後往往會經歷所謂的「創傷後成長」。創傷後成長體現在一個人經歷創傷後找到更多的力量,像是改善人際關係、更欣賞生活或生活的一些層面,或更了解生命的可能性等等。經歷創傷事件後,要找出自己因為這個經驗在哪些方面成長了,或是可以有哪些成長,而不是專注在創傷事件上。

4.培養健康的想法

創傷經驗會影響我們對自己和周遭世界的看法。經歷創傷之後,可能會有負面的想法;諸如「我很軟弱」、「天父不愛我」、「我不配稱」等等的想法會降低我們的韌力,也常常會影響我們的感受(見箴言23:7教義和聖約6:36)。

找出負面的想法後,想出一些健康、切合實際的替代想法,然後寫下來。當你發現腦海中出現負面的想法時,要提醒自己想一想這些健康的想法。

若要進一步了解如何做到這一點,可以複習在主裡找到力量:情緒韌力(2021)的第2章。

你也可以借助於祈禱、寫日記、沉思經文或總會大會演講(見約書亞記1:8),或其他可以沉思的做法。

5.主動尋求支援

有時候,考慮採用本身能力以外的資源是很恰當的。露西尋求了幫助,所以她也能幫助賽姆。想一想有哪些人可以提供協助,像是家人、朋友和支會領袖。我們有時會需要竭盡生活中的資源,而醫治創傷就是這樣的時候。

總指導手冊中的指引說明何時是尋求專業諮商師支援的適當時機。8

我們很難不專注在創傷事件上,但只要我們聽從先知的忠告,把焦點集中在救主和祂的福音上,「懷疑和懼怕都會消散」。9要記住,你是慈愛天父的兒子或女兒。只要你專心一致更加接近祂,並運用能取得的有用資源,主就會幫助你,讓所有創傷經驗叫你得益處。■

註:

  1. 迪特·鄔希鐸,「神的光所帶來的希望」,2013年5月,利阿賀拿,第75頁。

  2. 艾美·賴特,「基督醫治那殘缺的」,2022年5月,利阿賀拿,第84頁。

  3. See Chakell Wardleigh Herbert, “Recognizing and Healing from Generational Trauma” (digital-only article), Liahona, Jan. 2023, ChurchofJesusChrist.org.

  4. 羅素·納爾遜,「關乎永恆的選擇」(全球年輕成人祈禱會,2022年5月15日),broadcasts.ChurchofJesusChrist.org

  5. 喬依·瓊斯,「無法衡量的價值」,2017年11月,利阿賀拿,第14頁。

  6. See “Building Your Resilienc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Feb. 1, 2020, apa.org.

  7. “Building Your Resilience,” apa.org.

  8. 總指導手冊:在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裡服務,31.3.6,ChurchofJesusChrist.org;亦見Justin K. McPheters and Rebecca M. Taylor, “Is Therapy Right for Me?” (digital-only article), Ensign, Feb. 2020, ChurchofJesusChrist.org;凱文·塞里奧特,「尋找適合你的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僅提供電子版),2019年1月,利阿賀拿ChurchofJesusChrist.org

  9. 羅素·納爾遜,「把耶穌基督的能力帶進我們的生活」,2017年5月,利阿賀拿,第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