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義和聖約2021年
1月18-24日。教義和聖約第3~5篇:「我的事工仍要前進」


「1月18-24日。教義和聖約第3~5篇:『我的事工仍要前進』」,來跟從我——供個人和家庭使用:教義和聖約2021年(2020)

「1月18-24日。教義和聖約第3~5篇」,來跟從我——供個人和家庭使用:2021年

圖像
男人在田裡工作

法國的收割時節,雅各·郝繪

1月18-24日

教義和聖約第3~5篇

「我的事工仍要前進」

寫下你在研讀經文時所學到和感覺到的事。這會幫助你記得那些靈感啟發,並和他人分享。

記錄靈感啟發

約瑟·斯密擔任主的先知的前幾年,對於自己蒙召喚去做的「奇妙的事工」,並不十分了解。但他早期的經驗教導他,要有資格做神的事工,他的眼睛就必須真正「專注於神的榮耀」(教義和聖約4:1,5)。例如,如果主給他的忠告與他自己的渴望牴觸,他需要服從主的忠告。而且,即使他已蒙得「許多啟示,並有能力行許多奇事」,但如果他認為自己的願望比神的旨意更重要,他「必墜落」(教義和聖約3:4)。但約瑟也學到另一些和從事神的事工一樣重要的事:「神是慈悲的」,只要約瑟誠心悔改,他「仍是被揀選的」(第10節)。畢竟,神的事工是救贖的事工,而且這事工「絕不會挫敗」(第1節)。

圖像
個人研讀圖示

個人經文研讀的建議

教義和聖約3:1-15

我應該信賴神,而不是懼怕人。

約瑟·斯密傳教早期,很難找到好友,尤其是像馬丁·哈里斯這樣有能力提供寶貴支持,又受人尊敬的有錢人。馬丁很樂意支持約瑟,即使這使得他失去同儕的尊敬,以及在財務上作出必要的犧牲。

因此,這讓我們很容易了解為什麼約瑟會想要答應馬丁的請求,讓他把最初的摩爾門經譯文帶去給他的妻子看,因為他妻子懷疑摩爾門經的真實性。主雖禁止約瑟這樣做,約瑟仍繼續懇求主,直到最後,在約瑟第三次懇求後,主答應了。可悲的是,那份手稿在馬丁的手上遺失了,約瑟和馬丁兩人都受到主嚴厲的懲戒(見聖徒第一冊,第40-42頁)。

閱讀教義和聖約3:1-15時,沉思別人的意見可能會如何影響你。你可能也注意到,主除了斥責約瑟·斯密之外,也說了一些慈悲的話。你從主糾正和鼓勵約瑟的方式中學到了什麼?哪些忠告會在你受到誘惑去畏懼他人更甚於畏懼神時,給你幫助?

亦見「馬丁·哈里斯的貢獻」,啟示相關背景,第1-9頁,history.ChurchofJesusChrist.org

教義和聖約第4篇

主要求我盡心事奉祂。

第4篇通常為全部時間傳教士所援用。然而,有趣的是這項啟示最初是給老約瑟·斯密的,他雖然沒有被召喚去傳教,但仍然「有事奉神的心願」(第3節)。

閱讀這一篇的方式之一,就是把它當成一份用來從事主的事工的工作說明。符合資格的條件是什麼?為什麼這些技能或品格都是必要的?也許你可以透過祈禱,選出一件你可以做的事,使你更有「資格擔任這事工」(第5節)。

教義和聖約第5篇

我可以自己獲得對摩爾門經的見證。

圖像
馬丁·哈里斯

馬丁·哈里斯,劉易斯·藍西繪

如果你被傳喚到法庭去見證摩爾門經是真實的,你會提出哪些證據?當馬丁·哈里斯的太太露西指控約瑟·斯密靠著假裝翻譯金頁片來欺騙世人時,馬丁心裡也存著類似的疑問(見聖徒第一冊,第45-46頁)。所以,馬丁要求約瑟給他更多證據來證明金頁片是真實的。教義和聖約第5篇是由於馬丁的請求而獲得的啟示。

關於以下各點,你從教義和聖約第5篇學到了什麼?

教義和聖約5:1-10

這一代將透過約瑟·斯密接受神的話。

教義和聖約5:1-10教導你哪些有關約瑟·斯密在我們這福音期——以及在你生活中——的重要職責?沉思你如何透過先知約瑟·斯密獲得神的話。你可以在日記中記錄,或與某人分享你對真理已透過他而復興或得以闡明的感激。

亦見尼腓二書3:6-24

圖像
家庭研讀圖示

家庭經文研讀和家人家庭晚會的建議

教義和聖約3:1-4請一位家人走在一條「彎曲」的線上,然後再走在一條「直」線上。知道「〔神〕的路是直的」,對我們的家庭有何意義?

教義和聖約3:7-10當有人施壓要我們不服從神時,這些經文中的哪些真理能幫助我們保持忠信?家庭成員也許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現雖然受到要不服從神的壓力,卻仍保持忠信的情況。

教義和聖約第4篇你和家人一起討論在神的田地工作是什麼意思時,他們可以到花園裡做點工作(或假裝這樣做)。哪些工具是園藝工作所必要的?神在第4篇中說明什麼是從事祂的事工所必要的工具?你可以全家一起討論為什麼每一項工具對於從事神的事工都很重要。

教義和聖約5:7有哪些例子可以說明,有些真理是我們相信卻無法看到的?我們要如何回應朋友要求證據來證明摩爾門經是真實的?

教導兒童的更多建議,見來跟從我——供初級會使用本週大綱

建議歌曲:「我要勇敢」,兒童歌本,第85頁。

改進個人研讀

熟記經文。「熟記一節經文就是與一位新朋友深交。這就像是新認識一個人,而這個人會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提供協助、給予靈感及慰藉,激勵我們作必要的改變」(李察·司考德,「經文的力量」,2011年11月,利阿賀拿,第6頁)。

圖像
約瑟·斯密和他的雙親

為116頁手稿憂心,科瓦妮·烏因達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