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猶太人對復活的看法
2023年4月


新約的相關背景

猶太人對復活的看法

復活的教義可以讓我們對未來懷有希望,也會激勵我們在當下過正義的生活。

圖像
一座空墳

復活指的是,神使死者復生,並「成為不死的骨肉身體」。1了解古代對復活的不同看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感激古代基督徒在這個主題上教導的力量,以及這些教導如何既獨特又建立在先前已為人所接受的觀念上。

對來生的不同想法

在耶穌的時代,很多人不認同來生的概念,而是相信人在死後就不復存在了。在那些相信死後有生命的人當中,有些人認為只有靈魂會存留下來,並將死後的世界視為所有人都會去的一個陰暗領域,無論他們在世的行為如何。那個領域有著各種名稱,包括陰間(Sheol煉獄(Gehenna冥界(Hades2

猶太著作中的復活

古代的資料來源指出,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對於死後身體的命運有不同的假設。正如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斯所記載的,法利賽人教導,義人「將有能力甦醒並再次活著」,3而撒都該人則相信「靈魂會隨著肉體死亡」。4耶穌和祂最早期的門徒遇到過這樣的信仰。事實上,保羅稱自己是「法利賽人,也是法利賽人的子孫」。使徒行傳23:6-7記載,保羅和法利賽人對於復活的共同信仰,使得保羅宣講基督對法利賽人更有說服力。

猶太人對復活的看法源於猶太人所重視的文獻,包括現在的舊約。舉例來說,但以理書談到「睡在塵埃中的,必有多人復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但以理書12:2)。這類明確提到復活的經文,雖然在舊約中很少見,但往往是在遭遇苦難、流亡和迫害的時期寫成的,顯示出這項教義有可能為受苦的人帶來希望和安慰。5

另一則頗受歡迎的猶太文本講述了七位因信仰而殉教的猶太兄弟。在最後一位兄弟被處決之前,他的母親鼓勵他要保持忠信,「好使我因神的慈悲,能將你和你的兄弟們一起帶回來」(2 Maccabees 7:29,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在這段話中,對復活的信心讓一位母親和她的兒子忠信地面對考驗。他們的信心也讓他們確信,身體的傷害和損傷不會持續到來生。

基督徒和後來猶太著作中的復活

新約有關復活的教導也同樣能促進希望,提供安慰。保羅強調,透過復活,我們可以克服死亡、痛苦和失落。他在給哥林多聖徒的信中寫道:「『死被得勝吞滅』……。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裏?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裏?」(哥林多前書15:54-55)。

有關復活,基督徒最與眾不同的教導,就是相信復活是藉著耶穌基督而成就的,而且祂是眾人中第一個復活的,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哥林多前書15:20)。6

在耶穌之後寫的猶太文獻中,相信復活被視為信仰的一項基本原則7,但是對於復活的人物會住在哪裡、死後多久會復活,以及來生與塵世生命有多少的相似之處——也就是吃、喝等等——人們的意見分歧。8除了基督徒和猶太人之外,唯一相信身體復活的另一個古代民族是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徒(拜火教徒)。9

就像在古代一樣,復活的教義可以為現代的耶穌基督信徒提供對未來的希望,也帶來安慰和勇氣,並激勵他們在當下過正義的生活。這見證我們有一位活著並愛祂人民的救主。

註:

  1. Bible Dictionary, “Resurrection,” scriptures.ChurchofJesusChrist.org.

  2. 這些詞彙都出現在聖經中,並且英文通常譯為hell,即地獄。See Bible Dictionary, “Sheol,” “Gehenna,” “Hell,” scriptures.ChurchofJesusChrist.org.

  3. Flavius Josephus, Antiquities of the Jews, trans. William Whiston (1875), 18.1.3.

  4. Josephus, Antiquities of the Jews, 18.1.4;亦見馬太福音22:23馬可福音12:18路加福音20:27

  5. See John Collins and Daniel Harlow, eds., The Eerdmans Dictionary of Early Judaism (2010), “Resurrection.”有關復活的另一個可能參考資料,見以賽亞書26:19

  6. See The Eerdmans Dictionary of Early Judaism, “Resurrection.”

  7. See Mishnah, Sanhedrin 10:1.

  8. See Everett Ferguson, Backgrounds of Early Christianity, 3rd ed. (2003), 554–55.

  9. See Ferguson, Backgrounds of Early Christianity,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