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信心與家庭故事的力量
2018年9月


信心與家庭故事的力量

我們越熟悉自己祖先所面對的挑戰,就越能在面對考驗時顯出韌性。

蘿薩琳·帕西尼從小聽著高曾祖母伊利莎白·薩維爾·泰特充滿信心的故事長大,總覺得彼此間有一種特殊的連結。伊利莎白從孟買到利物浦再到錫安的旅程中發生了許多事,這些信賴主的故事加上她在椎心之痛的考驗中所展現的堅忍毅力,深深吸引並激勵了年輕的蘿薩琳。

蘿薩琳在面對生活中類似的挑戰時,那些故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幫助她培養並仰賴同樣的信心。

Image
家庭照片

遠離家園,失去親人

伊利莎白,1850年代,印度孟買

伊利莎白·薩維爾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少女,在印度享受著悠閒富裕的貴族生活。但是,1850年,她嫁給威廉·泰特後,生命就出現了充滿挑戰的轉折;威廉是英國海軍團部的訓練教官,先前在蘇格蘭由帕雷·普瑞特長老施洗。

Image
母親與嬰兒

麥可·馬恩繪

伊利莎白的家人極力反對她受洗。緊繃的關係帶來壓力,後來又承受第一個兒子死於霍亂的悲劇。伊利莎白當時懷有八個月的身孕,她渴望與聖徒相聚,也渴望組成永恆的家庭,所以要威廉帶著第二個兒子先到錫安,為家人安置一個家。

伊利莎白的嬰兒出世後,娘家求她拋棄丈夫和宗教,留在他們身邊。但是她跟從救主的心意已決,於是與家人和故鄉永別,搭船前往英國利物浦。

蘿薩琳,2003年,美國科羅拉多州

蘿薩琳生長在美國南猶他州恩特普賴斯小鎮上一個大家庭中,在家中排行最小。她在家裡和傳教期間有很多機會,目睹對耶穌基督有信心所發揮的力量。蘿薩琳在聖殿結婚後,丈夫的事業讓她離家越來越遠,踏上了個人見證的試驗之旅。

蘿薩琳搬到科羅拉多州後,只能遠遠看著自己的母親與癌症搏鬥數年後辭世。

Image
婦女和男孩站在墳墓前

影像由stock.adobe.comGetty Images提供

「我原本可以一輩子開心地留在家鄉,留在父母身邊,」她說:「當我長大要搬走時,真的很傷心。母親過世更是晴天霹靂。到現在,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她。

「我不得不相信伊利莎白肯定也非常思念家鄉。不過,她相信耶穌基督,並讓祂的力量在她生活中發生功效,那就足以使她撐過一切。無論世上的家人在不在身邊,當我仰賴天父所賜的力量時,這同樣的力量就幫助了我。」

死亡的毒鉤

伊利莎白,1856年,英國利物浦

從印度到英國這段漫長的海上航程中,伊利莎白的小女嬰病得很嚴重。小女嬰後來死亡,葬在利物浦。伊利莎白後來提到,喪女之慟痛徹心扉,讓她不知道自己是否還能繼續下去。伊利莎白心碎又孤獨,當時擔任歐洲傳道部會長的十二使徒定額組富蘭克林·理查長老,鼓勵她搭船前往美國麻州波士頓。

蘿薩琳,2006年,美國紐約州

帕西尼一家人把人口漸多的家庭搬到紐約州後不久,蘿薩琳有早產的跡象。胎兒的心跳越來越慢,醫生考慮要動手術取出胎兒。後來胎兒心跳恢復正常,一家人就放心地回家去。

幾天後,回診時,醫生卻聽不到胎兒的心跳,幾個小時後,把這個胎死腹中的小男嬰引產出來。

蘿薩琳說:「失去孩子真是椎心之痛,他們從我懷中抱走他弱小的身軀時,我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空虛。」

這個家庭飛到猶他州,把孩子葬在蘿薩琳母親的墓旁。幾個星期後,又要動身離開,繼續往後的生活,令蘿薩琳難以承受。

「我想我稍稍能夠領會伊利莎白懷疑自己是否還能繼續下去的那種感覺,」蘿薩琳說:「但是她做到了。我們都會在人生的某個時間點發現自己處在那樣的情況下,但是,我們不能停下來。我們要勇往向前,比以前更加仰賴救主,到最後,我們會認出一路在我們周遭出現的奇蹟。」

生命的寒冬

伊利莎白,1856年,美國愛阿華州

伊利莎白橫越大洋之後,發現自己處在全新的文化中。她坐火車到美國愛阿華州,那是當時西向鐵路的終點。伊利莎白在1856年7月抵達,加入了威利手推車隊。

Image
雪中的先驅者

永遠前進,約瑟·布利奇繪

威利和馬丁手推車隊遭受的苦難,在歷史中有詳盡的記載。這兩個手推車隊年末才出發,到了初冬時節被困在洛磯山脈。有200多人在飢寒交迫之下喪生。

伊利莎白的丈夫,威廉,是百翰·楊會長派出的援救隊伍中的一員。這對夫妻在冰天雪地中團聚,

在鹽湖城休養生息之後,最後在錫達城落腳,離蘿薩琳的出生地只有幾公里遠。

蘿薩琳,2007年,中國香港

就像幾代以前的祖先伊利莎白那樣,蘿薩琳不久也隨著在香港謀得一職的丈夫遠渡重洋,在一個不熟悉的文化中定居下來。

她說:「有些人會在改變和冒險中激發進步的動力,但我遭遇的已經太多了。」

她再度在救主身上和神對她的計畫中找到力量。蘿薩琳在家人和支會中親愛姊妹的支持下,逐漸愛上並珍惜她的新環境和新經驗。

別人曾經走過這條路

我們努力跟從耶穌基督時,都會經歷考驗,去橫越自己的平原和海洋,去面對嚴寒的冬天。但別人曾經走過這條路,我們可以從他們信賴救主的故事中找到希望和力量。

蘿薩琳知道自己可能只走了一半的旅程,但是看了伊利莎白的人生故事後,不禁也思索起自己的人生結局。

「或許,我有一些特質像伊利莎白,或許沒有。但是,我希望孩子們在看我這一生時,能看到相似之處,也就是我們都忠信到底,並讓考驗來鍛鍊自己,變得更像救主。」

蘿薩琳看到了自己從先人身上獲得的力量,也把那些故事傳講給兒女聽。

「從他們的故事中,我們知道他們做到了艱難的事,」蘿薩琳說:「而且知道他們的理由和動機。現在,輪到我去把對耶穌基督的信心和對福音的奉獻精神,傳承給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