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為主預備一個地方
2016年12月


預備一個地方

我毎次聽到救主誕生和祂在塵世傳道的故事,就會想到我們個人應盡的責任,也就是要預備好一個地方,在祂回來時迎接祂。

Image
鹽湖聖殿和大會堂。

光的圖片© iStock/Thinkstock

去年聖誕節前,我參加了一場宴會,那是為款待一位非教會成員的高級法國官員所舉辦的晚宴。晚宴的地點設在猶他州鹽湖城的約瑟·斯密紀念大樓。

坐下用餐之前,我們帶貴賓前往10樓的觀景窗,訪客可以在那裡觀賞聖殿廣場美麗的景緻。數不盡的華光璀燦環伺著高聳佇立的鹽湖聖殿,那景象簡直美得不可思議。我們在那裡站了幾分鐘,幾乎說不出話來。

回到宴會廳時,這位官員問了我們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你們相信有世界末日嗎?」我們因此展開了啟發人心的討論,談到了救主的第二次來臨,以及我們要準備好,在祂來臨的那天迎接祂的重要性。

當我想起剛才欣賞過的聖殿美景時,心中浮現了一個美好的想法:「耶穌再來的時候,祂終於能有一個可供居住的美麗處所!」

經文指南特別提到,聖殿「實際上就是主的屋宇。」1換句話說,聖殿不僅僅是一個具有象徵性的地方。本福音期的聖殿是已準備好且聖化的屋宇,主可以親自來到這聖所。主說,應該建立祂的教會,「使我的約民,在我來到我聖殿的那天能聚在一起。」(教約42:36

這與救主在塵世卑微的出生相比,是多麼令人震撼的強烈對比。祂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卻在簡陋馬廄的馬槽中出生,「因為客店裏沒有地方。」(路加福音2:7)耶穌年幼時,向來鮮少有機會享受永久家園所帶來的舒適,例如,祂的家庭為了躲避殘酷的暴君而逃往埃及(見馬太福音2:13-14)。

我們無法得知祂的家庭在埃及寄居的詳情,不過祂和父母應該是過著難民般的艱苦生活——就如同在我們的時代,許多逃離非洲和中東戰火及境內衝突的移民的生活相若。

耶穌長大成人之後也說,祂居無定所。有一天,有個人走近祂說:「你無論往哪裏去,我要跟從你。」救主回答:「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路加福音9:57,58

弟兄姊妹們,我毎次聽到救主誕生和祂在塵世傳道的故事,就會想到我們個人應盡的職責,也就是要預備好一個地方,在祂回來時迎接祂。我們能做什麼?

去聖殿

第一,讓我們準備好在祂自己的屋宇中——即聖殿中接待祂。我們當中,有誰沒有嚮往過造訪救主出生、生活和展開塵世傳道工作的地方?許多人作了很大的犧牲前往聖地旅行。但是,造訪祂某一天會回來的地方卻更重要。身為祂的門徒,我們能為祂第二次來臨作準備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定期去祂的神聖屋宇,並且透過神聖聖約與祂連結。

準備好自己的家

第二,我們可以整頓自己的家,使其成為主會願意停留的地方。我們在經文中讀到許多善良人民的紀錄,他們歡迎並招待救主到他們家中。所以,讓我們捫心自問:我的家是否能蒙主悅納?我的家是否安全、平安、充滿聖靈,使祂能感到自在?我們的家不需要很寬敞或奢華。一個以福音為中心,住著充滿愛心的親朋好友的簡陋居所就能令祂喜悅。

聚集選民

第三,我們可以協助聚集祂在世界各地的選民——即使這代表了我們要離開家園一段時期,來協助建立祂在地面上的國度。神的子民的歷史就是聖徒的歷史,這些聖徒總是準備好,也願意前往主要他們去的地方。我想到古代的先知,如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摩西、李海和其他許多先知。我想到活在全盛時期的主的使徒,他們不屈不撓地將福音傳遍地中海區域。

後期先知和使徒,以及成千上萬的傳教士們,帶著基督的信息且繼續地將此信息傳遍大地四方。他們願意離開舒適的家園,在主的葡萄園中提供他們的服務。

幫助有需要的人

最後,為主預備一個地方的好方法之一,就是去幫助流離失所的鄰人。復興初期有段期間,聖徒沒有棲身之所。在他們追求錫安的時候,因為敵人的不容異己與邪惡,他們時常被迫離開家園。

百翰·楊會長(1801-1877)用了這些動人心弦的話語來描述他們的困境:「我們屢次被迫離開平靜的家園,我們的婦女和孩子不得不住在大草原、樹林、路邊和帳篷裡,在嚴冬中受盡各種痛苦,甚至是死亡。」2

這時期中最感人的一段經歷當屬1839年冬天,發生在伊利諾昆西的一個小村落。在這段時期,這個由開拓者和農夫所組成的社區駐紮在密西西比河岸,他們為數1,500人,大家的生活條件都不穩定。時值嚴酷的隆冬,他們突然要面對大約5,000名逃離密蘇里州政府撲滅令的教會成員。聖徒當時非常貧困潦倒,徒步橫跨密西西比冰凍的水域。昆西居民的慷慨大方令人覺得不可思議,這些居民張開雙臂歡迎他們,並敞開自家大門與他們分享微薄的糧食。

其中一位昆西的居民是這樣描述這些難民抵達的情況:「許多聖徒很高興能在他們找到住的地方之前,在我家能有個遮風避雨的棲身之所。有許多夜晚,樓上樓下的地板鋪滿了床鋪,擁擠到一伸出腳就一定會踩到某張床。」3

對於我們這些蒙福能過著更安穩繁榮生活的人來說,這些紀事具有重大的意義。這些故事教導我們,要時刻準備好伸出援手,援助無家可歸和貧困的人。無論我們是住在有大量難民潮湧進的區域,還是偏遠的小型社區,我們可以用很多方式為那些難以維持生計的人們提供服務。我們可以捐款至教會的人道救濟基金。我們可以與社區中的其他人士合作,提供慈愛的服務給有需要的人。我們可以在那些流離失所的人進到我們社區的時候,對他們伸出友誼之手。我們可以由衷地歡迎造訪我們支分會的陌生人。

我們最悅耳的聖詩中,有一首敘述了一個陌生人因一位擁有偉大仁愛的人而找到庇護所的故事。

某一個暴風雨之夜,

狂風大作,雷電交鳴,

我聽見他站在門外,

急忙迎進門避風雨,

請他更衣取暖休息,

安歇在我的臥榻上。

那晚我就席地而眠,

夢中美景如伊甸園。……

眼前景象忽然改觀,

我的客人容顏大異,

從他手裏傷痕證明,

當前站的便是救主,

祂叫著我的名字說

你做了你當做的事。

此事必然被人記憶,

對我可算問心無愧。4

Image
基督像的一隻手

我很引以為榮能夠屬於一個永遠都會對世上的貧困者伸出援手的教會。我因教會及其成員毎天做的大大小小無數的愛心善舉和仁愛舉動而感到謙卑。這些善行永遠都是教會使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這是耶穌基督的教會,而我們努力跟從祂的榜樣。

耶穌是我們的救主和救贖主。我見證,祂在全盛時期降生,祂活著,有朝一日祂會帶著榮耀回來,並統治和管理祂在地面上的國度。

我邀請你們經常前往祂的神聖屋宇;在家中打造一個安全、有愛心又平安的環境;參與從大地四方聚集祂的選民的事工,作為你們準備的方式。我也祈求你們能有特別的渴望去伸出援手,關懷那些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的人。你們這麼做的時候,就是在你們的心中和家中預備地方歡迎救主,祂回來的那日將會是偉大非凡的一天。

註:

  1. 經文指南,「聖殿」

  2. Brigham Young, in B. H. Roberts,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he Church, 2:509.

  3. Wandle Mace, in Ora H. Barlow, The Israel Barlow Story and Mormon Mores (1968), 156; see also 154–55.

  4. 「一個憂傷旅途中人」,聖詩選輯,第17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