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父親慈愛的榜樣
2016年06月


我們的家,我們的家人:

父親慈愛的榜樣

父親讓我知道如何愛我迷失的子女。

Image
在海灘上散步的父子

攝影插圖©iStock/Thinkstock

我曾經接受兩位朋友的邀請,參加福音進修班,就這樣加入了教會。我的父母向來都支持我受洗、去傳教和在聖殿結婚的決定。不過我還記得,我在猶他州普柔浮聖殿和未來的妻子印證,而父母只能耐心地在等候室等待時,我所感受到的痛苦(而我相信他們也一樣難過)。

我們後來有四個孩子,由於他們是在聖約中出生,所以知道他們每一位都已經印證給我們時,我心中的那股喜樂記憶猶新。我們的孩子是我父母的長孫子女,雖然我的父母和兄弟姊妹都沒有加入教會,但他們和我的孩子都很親。有好幾年,我們都住的很近,父母看著我們的孩子參與學校活動和體育競賽,他們也參加了每個孩子的洗禮。

不過在孩子青少年的時候,由於我工作上的關係,我們搬到另一州。儘管如此,在那幾年中我的父母仍透過探望和頻繁的書信,和孩子保持密切的關係。

在我父母步入中年時,母親罹患早發型阿茲海默症。父親一心一意堅持要照顧她,即使在後來她需要全天候的照顧時,也是如此。就算在後來這幾年,父親還是透過每週,有時候甚至每天的電話及信件,和我聯絡。我一直與父母關係密切,但在父親過世的前10年,我們更加親密。那時我才知道,他也用同樣的方法,和我的三個兄弟姊妹保持密切的關係,即使我們在長大後都各自選擇了不同的興趣和信仰。

Image
寫一封信

戴爾·彭蓀攝。

最後那幾年,父母和我們一家分別住在美國的東西兩岸,即使母親的阿茲海默症已經惡化,照顧她長途飛行對父親來講十分吃力,但是他們還是橫越大陸,探望了我們兩次。

在此同時,我的子女一個個全都決定不再參加教會聚會;其中兩位最後還從教會除名。這對我和妻子而言確實是生活中的一大考驗。雖然我父親不是後期聖徒,但他也和我們一樣痛苦,不了解他們為何作這樣的選擇。他是個心地虔誠的人,那幾年他都和我們一起為孩子祈禱。

父親於2005年因癌症過世,三年後母親也撒手人寰。妻子和我在他們去世後,很高興能代替他們接受聖殿教儀。

長久以來我不斷祈求能了解如何與目前已經成年的子女保持最好的關係;他們有些已經成家,有自己的子女,但沒有一個是後期聖徒。我們和四個子女的感情都很好,很高興他們也經常主動關心我們。

最後我得到很清楚的答案,知道在未來的歲月中該如何與這些成年的子女相處。我需要像父親對待我那樣對待他們。儘管生活型態不同,對宗教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我父親下定決心要與我保持親密的父子和朋友關係,在那時我也因子女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和信仰與我不同而感到痛苦。我體會到我必須效法我父親的榜樣,他教導我如何與不同信仰的子女相處:就像救主一樣,毫無保留地愛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