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和教會歷史
教會在日本的「黑暗時期」


「教會在日本的『黑暗時期』」, 全球歷史:日本(2019年)

「教會在日本的『黑暗時期』」,全球歷史:日本

教會在日本的「黑暗時期」

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1924年移民法」,禁止從亞洲移民到美國。日本政府將此法案定性為在美國日益增長的反日態度的象徵。在日本的街頭和各教會中,反美情緒變得司空見慣。後期聖徒教會聚會出席率一直下降,最後只有最忠信的成員會定期參加。

感受當時的社會、政治和宗教處於局勢動盪負面的氣氛中,時任的總會會長禧伯·郭做出了一個痛苦的決定——關閉他親自開啟的日本傳道部。1924年6月13日,郭會長向傳道部會長希爾頓·羅伯遜發送了一封電報,指示他停止所有傳教活動,並安排傳教士們返鄉。協進會(MIA),一個青少年和年輕成人的組織,被選為傳教士離開後唯一繼續運作的教會機構。

在傳教士離開之前,奈良富士哉蒙召喚並按立為在日本的教會主領長老。在傳教士撤離後的第一次聖徒會議上,奈良建議發行一本名為棕櫚Shuro)的通訊刊物,以便所有成員了解各分會的事務。在棕櫚的第一期中,奈良表達了聖徒在傳道部結束時感到的深切失落感。奈良說,這一時期是「絕對的黑暗時期」,但「協進會」是「當前黑暗中通往光明的途徑」。奈良繼續盡其所能地領導聖徒們,直到1934年,他被調派到滿洲從事他公共鐵路的工作。

奈良被調派後,日本出現領導真空。藤原武夫是一名來自札幌的年輕歸信者,就讀楊百翰大學,獲得校長富蘭克林·哈里斯的獎學金,他蒙禧伯·郭召喚並按手選派為日本的主領長老和特別傳教士。藤原充滿活力,全心投入他的召喚。

抵達日本後,他很快造訪各地並在東京、大阪、甲府和札幌組織了分會。他利用在猶他州教會的經驗作為教會如何運作的指南,並向鹽湖城的阿爾瑪·泰來發送了幾份關於他進行活動的長篇報告。不幸的是,藤原在1935年末染上結核。儘管他的健康每況愈下,但他仍然致力於自己的召喚。1936年1月27日,藤原武夫逝世。臨終前,他讓父親寫信給泰來,並對他不能在事工上更加努力表示遺憾。

藤原死後,與日本聖徒們的聯絡受到了限制。1937年,希爾頓·羅伯遜蒙召喚在夏威夷的檀香山設立日本的總部傳道部,以向居住在夏威夷群島的大量日本人傳播福音。希爾頓試圖盡可能多與日本的聖徒保持聯繫,並於1939年4月在日本花一個月的時間造訪各分會。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日本和夏威夷的教會成員處於衝突的對立面。夏威夷的日本傳道部和在日本的一小群聖徒之間失去了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