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祈禱會
主真實而活著的教會的一項特點


主真實而活著的教會的一項特點

與派翠克·凱榮長老一夕談

全球年輕成人祈禱會·2018年5月6日·楊百翰大學愛達荷分校

我非常感謝珍,她一直都奉行她教導的事,從無例外。她知道自己的身分,而且因此感到歡欣。她無論在哪裡,都很勇敢地與人分享。我很感謝在我加入教會兩年後,我們相遇了。她是我蒙福獲得的榜樣,從那時候起一直都是。

想到各位在世界各地聚在一起,就覺得美好。延續藍登所做的美好的開會祈禱,我祈求,各位能獲得所需要的,如果你需要靈感,就會獲得。如果你需要一些非凡的事,它就會來到。當我們像這樣聚在一起,當我們為這樣的時刻作準備,就會產生這樣的力量。聚會有強大的力量,如果你需要醫治,願你得到醫治。如果你需要安慰,願你得到安慰。如果你需要平安,願你得到平安。如果你準備考試需要幫助——我想,大部分人的學期,時間還早,不過等時間到了,願你獲得幫助。

我祈求,當你獲得聖靈提示,收到一個信息,你會有力量和信心去採取行動,而不會只是回到你目前的習慣。如果你需要改變的時刻,如果你需要恢復力量和信心的時刻,這會是你的恩賜。

我在15、16歲的時候,只關心自己,經歷了青少年時期許多常見的不安定、不確定和脆弱的感覺。其中一些感覺後來仍然存在,但在青少年時期尤為強烈。我感到迷失、羞怯、笨拙。當時我在英格蘭沿海一個偏僻的地方唸寄宿學校,這對我毫無幫助。我的父母遠在沙烏地阿拉伯。在學校方面,有石內卜教授的霍格華茲更讓人覺得親切。

惡劣的氣候在沿海地區很常見,然而有一年冬天,一場特別猛烈的風暴吹襲愛爾蘭海,風力達到了12級。海水沖過了防護堤,有些地段的防護甚至被沖跨了。附近大約有5,000棟房屋被洪水淹沒,居民受洪水所困,沒有電,家裡也無法取暖或照明,食物也快吃完了。

當洪水開始消退時,學校派我們去幫忙。我從未見過如此規模的自然災害,親臨現場讓我大為震驚。到處都是水和泥巴。那些洪水災民面色灰白又憔悴。他們已經連續幾天沒有睡覺了。我和我的同學投入工作,把抱過水的東西搬到樓上晾乾,再把被洪水毀掉的毯子拖出來。我還記得那塊濕透的地毯非常重,房子裡的氣味也很難聞。

接下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給予幫助的人和接受幫助的人之間發展出了友誼。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下,人們在一項有意義的行動中團結一心,彼此間產生一種美妙而良善的感覺。後來我回想到,當我參與這次助人的艱鉅行動時,在青少年時期纏繞著我的不安全感都消失不見了。

我真希望一直都有這種認知,然而並沒有。幫助他人可以治癒我消極悲觀和專注自我的心態——這樣的體認原本應該能讓我改變的,但是並沒有,因為這項體認還不夠深入,而且我沒有更用心去省思所發生的事情。到了後來,我才有所領悟。或許你們在自己的人生中也體認到這樣的真理。去思考這些事情發生的時間點和情況,會對你們有幫助。

在總會大會上的施助邀請

我在這次總會大會期間一直在思考這件事。我很幸運,在那場深具歷史意義的總會大會結束幾週後,這麼快就有機會對你們說話。我當時所獲得的感動、平安和力量,至今依然存在。

在總會大會的諸多信息中,最核心的就是一再發出的呼籲,要我們像救主那樣施助,而且在施助時,要懷著愛心,體認到我們和周遭的人都是天父的孩子。我們願意服務,不是因為我們的服務會被計算、衡量,而是因為我們愛天父,我們是為了更遠大、更崇高的目標,要幫助我們的朋友找到回家的路,並留在那條路上。就像耶穌在我們的情況下也會去做那樣,我們愛人、為人服務,真心努力去改善他人的生活,減輕他們的重擔。對於施與受的雙方而言,當我們分享我們所知道並且感受到的自己無限的價值及神對我們每一個人永恆的愛,這就成為快樂和持久的滿足感的來源。

納爾遜會長為這項信息作了這樣的結論:「主真實而活著的教會的一項特點,就是它永遠會以有組織、按照指導的方式,去施助神的每個孩子和他們的家庭。因為這是祂的教會,所以身為祂的僕人,我們會像祂那樣去施助個人。我們會奉祂的名、以祂的能力和權柄,並懷著祂的愛心仁慈去施助。」1

當我沉思我們被教導的事情時,我知道,如果我們聽從這項呼籲去施助,就有機會超脫自我,增加信心和自信,變得更快樂,並且克服專注自我的心態,以及隨之而來的空虛和消極悲觀。我真希望我能在更年輕的時候體會到這一點。但是我非常感激,多年來透過不斷增進的學習,領悟到了這一點,並且不斷被提醒這項偉大的真理。

這類施助的益處和祝福

這樣的服務、施助或是門徒身份的美好之處,就在於它透過無數的方式幫助他人,也藉由帶走我們的擔憂、恐懼、焦慮和懷疑而改變我們。最初,服務只是單純地使我們從自己的問題中抽離出來,但是它會快速地轉變成更崇高、更美好的感覺。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開始體驗到光和平安。我們平靜下來,感受到溫暖和安慰。然後我們體驗到一種無法用其他方式獲得的快樂。我們獲得的這些恩賜,遠遠超出了我們幫助他人實際上所做的事。

賓塞·甘會長解釋了其中一部分的道理,他說:「在經文中所提到的豐盛的生命,是藉著擴大我們對他人的服務,運用我們的才能為神和為人服務而獲得的。」2「為人服務,自己的生命會變得更踏實——我們確實會更容易『找到』自己,因為自己有豐盛的內在有待發掘!」3

施助而轉變的例子,以及不施助的對比情況

當新的傳教士不再擔心自己,而是求問:「我可以幫助誰呢?要如何幫助他呢?」他們就會體認到這種轉變。這轉變就是,他們不再只考慮自己,而是轉向他們的目標,即帶領靈魂歸向基督。這種體認對傳教士而言實屬難得。他們可能會因為到了一個新的地方,由於居民、食物和習俗不同,常常還有一種充滿挑戰、非常難學的語言——這些都可能會消耗他們的意志,使他們難以轉而為他人服務。然而當他們這麼去做,一切都會改變。他們不再擔心,投入工作,繼續完成眼前無私付出的任務,於是他們在傳教和生活中有了全新的體認,這讓他們充滿了平安和使命感。

令人難過的是,與這種體認相反的情形常常出現在傳教士返鄉以後,他們開始要應付人生下一個階段的需要,像是教育、就業,以及個人或家庭的問題。他們花了18個月或是兩年的時間學到,當我們放下自我,或是像興格萊會長說的,忘記自已去工作時,是最快樂的。當他們傳完教,回到原來的生活時,常常也恢復了許多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性,這是原先那種生活的一部份。尤其是,他們回到了那種專注自我的狀態——在乎自己過得怎麼樣,看起來或聽起來怎麼樣,還有,別人如何看待他們。

正如向外看和幫助他人會帶來光明、平安和快樂一樣,只顧自己會帶來懷疑、焦慮和憂慮。

我在幾個月前有一個經驗,當時我失眠幾個小時了,想睡卻睡不著。最後,我起床,在房間裡轉了一會兒,然後回到床上,試圖再次入睡。就在睡意遲遲不來的時候,突然間,我心裡的想法改變了:「不要再想自己了。」隨後我想到這個問題:「我可以幫助誰?」我躺在那裡,熱烈地祈禱:「我現在可以幫助誰,如何幫助?」獲得靈感要聯絡一位朋友,鼓勵他。那不是什麼大事,但是第二天早晨,我回應了那個靈感,希望是做了件好事。我確實知道,我那樣去祈禱,尋求知道我可以幫助誰,就找到了之前無法獲得的平安,於是,我終於能夠睡著了。

救主施助的例子

救主「周流四方,行善事,」4,總是尋找可以幫助的人,並且「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5祂不停地祝福、教導、指引他人改變自己的觀點,進而改變他們的人生。當祂召喚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約翰跟從祂時,他們立刻就改變了方向和焦點:「他們立刻捨了網,跟從了祂。」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6

後來,救主被釘十字架之後,被一些人以最殘忍的方式帶離他們時,他們恢復了從前捕魚的生活,那是他們覺得熟悉的生活。有一次,他們捕漁卻一無所獲 ,復活的救主來到他們中間。「他祂告訴他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便撒下網去,竟拉不上來了,因為魚甚多。」7這表明,祂不僅沒有失去祂的能力,而且還非常明確地指出,他們在錯誤的地方尋找,專注在錯誤的事情上。當他們在岸邊一起吃魚的時候,救主三次問彼得是否愛祂。彼得一次比一次更緊張,他回答說他愛祂。彼得每一次回答之後,耶穌都請彼得餵養祂的羊。

救主為何三次問彼得是否愛祂呢?彼得曾被召喚去跟從耶穌,他也立刻回應了,把他捕魚的生活拋在身後。然而,當耶穌被帶離他們時,彼得悲痛不已,他迷失了。他重拾他覺得他唯一熟悉的事情——捕魚。現在,耶穌想讓彼得真正地聽到祂,理解祂這次邀請的嚴肅性。祂需要彼得了解,成為復活基督的門徒和跟從者的意義是什麼,因為祂不會再留在他們身邊。主想要彼得去做什麼事?祂想要彼得去餵養祂的羊,祂的羔羊。這是需要去做的工作。彼得體認到夫子這項溫柔、直接的呼召,於是這位首席使徒勇敢無畏地把他的餘生奉獻給了他蒙召喚去做的施助。

這如何應用在你身上

藉由復興,如今我們在世上有另一位首席使徒。納爾遜會長正在邀請你我去餵養耶穌的羊。我們在總會大會上聽到了以最清楚、最有愛心的語氣所發出的這項邀請。我們受到感動和啟發,但是我們改變了嗎?我們周圍有許多令人分心的事物和瑣事,我們的挑戰是去回應這個邀請,並採取行動,真正地去做一些事情,真正地改變,以不同的方式去生活。

要回應這項去施助的呼籲,你可能會問:「我要如何開始?」以祈禱開始。納爾遜會長向我們發出挑戰:「擴展你目前的靈性能力以獲得個人的啟示,因為主已應許:『你若〔尋求〕,就必獲得啟示上加啟示、知識上加知識,使你能知道奧祕及令人平安的事——帶來喜樂及帶來永生的事』〔教約42:61〕。」8

求問你在天上的父,你可以做什麼,為誰服務。任何微小的善行都會讓我們向外看,並因此帶來祝福。回應你獲得的任何一項靈感,不管它看起來多麼微不足道。根據靈感採取行動這可能是發一條友善的簡訊,讓某人感到驚喜,也可能是分享某種訊息;也許是送出一朵花、一些餅乾,或一句友善的話。也許還有更多,像是為一個不像以前那樣行動方便的人清潔花園或後院、洗衣服、洗車、割草、除雪,或是當一個朋友在講述他所面臨的挑戰時,專心聽他說。

就像賓翰姊妹說的那樣:「有時候,我們以為要做宏偉的英雄事蹟,才『算得上』是為鄰人服務。但是,簡單的服務之舉,卻可能對其他人,和對我們自己,產生深遠的影響。」9

你可能會不情願跨出第一步,覺得自己沒有時間或是不會真正改變什麼,然而,微小的事會產生令你驚奇的影響。

如果你擔心一位朋友快要離開教會,正在失去了曾經光明的信心和希望,那麼就邀請他和你一起去服務或施助。除了投身於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有意義的服務,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能夠軟化人心,使人認識神,並在生活中重新發現神的愛。

為何要服務和施助

我們必須不斷地提醒自己為何要服務和施助。我們是天父的兒女,在世上透過各種經驗來學習和成長,這樣我們回到祂身邊,才能變得更完全。學習向外看,而不是向內看,彼此服務——這是我們今生目標的重要部份。事實上,這正是目標的核心。向外看並施助有需要的人所產生的奇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學習到,我們可以忘記自己和自己的問題。

納爾遜會長為你我指出一個更崇高、更神聖的服務模式。當我們作出回應時,就會發現這是多麼令人感到充實、自由和平靜,也會了解我們可以如何幫助他人在生活中改變,得到安慰。

當你們在聖殿接受了恩道門,也去傳教之後,可能會說:「我都做到了。」我已經當了18個月或兩年的全部時間傳教士。現在輪到其他人了。」我們結婚以後也可以這樣說。我們可能會想:「好了,我盡到責任了。現在可以休息了。」但是這種施助不會暫停。這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可以放下日常活動或去度假,來休息和恢復活力,就像約瑟·斯密所說的,「得到解脫。」10但是我們的聖約責任是,像耶穌愛我們那樣彼此相愛,餵養祂的羊,這項責任不會停歇。

我曾經是這種施助行為的受惠者,也曾經成為神手中的工具去幫助他人,因此體驗到平安與快樂。

珍妮弗講述了我們為保住幼子的生命所作的努力。失去他之後,我們覺得這份悲痛可能永遠不能治癒。在那段時間,我們從親朋好友和幾乎不認識的人們那裡感受到了有如泉湧般的愛、善意和幫助。有一對親愛的夫婦,他們原本就是我們親近的朋友,在那段時間裡一直是我們的施助者。他們陪在我們身邊,與我們一起祈禱,為我們祝福,提供食物和安慰的話語,有時也會讓我們安靜獨處。然而,當我們收到關鍵的消息,或是我們因為精疲力竭或悲傷而無法振作時,他們總是會出現。多年來,他們的行為彰顯出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默默地、持續不斷地施助。

全球化教會的施助

在過去幾年,我在教會的歐洲地區服務,在德國見證了應用這一原則所產生的驚人效果。教會成員和我們其他信仰的朋友向成千上萬名難民伸出援手,這些難民從中東不斷延燒的戰火中逃離,一無所有。他們跋涉而來,有時要徒步上千里路,只攜帶一個裝著隨身物品的小小行囊。我們的人民看到了需求,看到了弟兄姊妹,看到了祂的羔羊,就伸出援手,為他們提供衣服、食物、避難所,並安慰這些失去了一切的難民。在這過程中,給予幫助的人就改變了。他們蒙福獲得光、精力和快樂,這些感受可能是他們從未體驗過,或者在他們專注於自已和平凡的日常生活時,那些感受變得微弱了。我們的人持續在世界各地進行這項美好的援助工作。

難民有著非常迫切和明顯的需要,然而我們周遭有些人,他們的挑戰可能看來不是那麼需要我們協助,同樣的,我們似乎也不是那麼需要幫助他們。我們不一定要到世界的另一端去施助和服務。從許多方面來講,就近在當地服務更好。

我很自豪我們的教會奉行這項原則。志願者奉獻了超過700萬個小時,栽種和收割作物,分發食物給貧困者和有需要的人;去年,教會又為近50萬無法取得凈水的人口提供凈水;在41個國家有49,000人獲得輪椅。義工在40個國家幫助人們恢復視力,並訓練了97,000人來照顧視障者。在38個國家,有3萬千人接受訓練來照顧產婦和新生兒。此外,更有數十萬名教會成員伸出「援助之手」,幫助遭受大大小小災害的人,並協助改善鄰里和社區。

教會的JustServe計畫剛起步,如果你附近有的話,這裡是找尋服務機會的好地方。目前有350,000名登記的義工,他們已經奉獻了數百萬小時,協助當地社區。

這是採取行動的教會。這是我們所做的事。這是我們所做的事。讓這一切成為你生命的重要特質。這也是我們找到快樂和平安的方式,因為這是我們跟從救主的ㄧ項最崇高、最好也是最具體的方式。

羅素·培勒會長說過:「偉大的事是由簡單而微小的事促成的。就像小小的金片,累積一段時間後,會變成大財富一樣;透過微小而簡單的善舉和服務,我們的生活也能充滿對天父的愛,熱誠地從事主耶穌基督的事工,並且在每次幫助別人時都感受到平安和喜樂。」11

三類不同的服務

我想要提出三大類不同的服務,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這些服務。

第一類服務是我們受指派或受邀在教會中擔任職責。這類服務在總會大會中已經以受靈啟發的方式,貼切地談過了。我們將為這種深受重視卻無法衡量的施助而努力,對於那些我們有責任看顧的人,我們要為他們設想、祈禱,並給予幫助。

第二類服務,是我們出於自願,選擇去做的服務。這是第一類服務的延伸,當我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努力忘記自己而轉向他人時,我們的日常行為和與人互通中會加進這些服務。這類服務沒有正式的指派,我們的出發點是想要跟隨基督,而且首先是從體貼和善待我們周遭的人做起。微小的善行和默默付出的慷慨舉動,會促成更溫暖、更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第三類是公共服務。即使是在你們這個年齡,你們也可以在學校董事會、慈善機構、以及當地、區域和國家的政府部門服務。我想鼓勵男人和女人都這麼做。在適當的時機介入政治,著眼於服務,造就個人和社區。要避免讓社區、國家和世界各大洲之間出現兩極分化、尖銳和破壞性的政治部落主義。與其他有志一同的政治人物一起努力,在他們所管轄範圍以內和之外,去改善困苦者的生活。你可以成為平衡和理性的代言人,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倡導公平。你們會越來越需要為有意義的公眾事務貢獻心力。

我們在看新聞時,可能會感覺這個世界逐漸偏離正軌。如果我們每天都能以大大小小的各種方式去行動,就可以改變自己和周遭人的世界。當你為你的鄰人服務,或是你與你的鄰人一起在社區中服務,你會結交到與你有同樣渴望去服務的朋友。你們會建立穩固的友誼,在不同文化和信仰之間建立橋樑。

安東尼·聖修伯里說過:「生活告訴我們,愛絕不是互相凝視,而是一起往相同方向凝視。只有為同樣高尚的事業而努力,才會產生有志一同的情誼。即使在我們物質至上的時代,也一定是如此,否則我們要如何解釋我們在沙漠中與他人分享最後一塊麵包皮時所感受到的快樂?」12

結語

如果你們每一個人都能回應這項邀請,像耶穌那樣施助,你將會被改變,會變得更加無私,不再自私。你會因為像救主那樣施助而找到快樂,你的焦慮、不確定感以及你覺得自己能力不足而產生的消極悲觀將被拋在身後。

或許,在你聆聽的時候,已經想到一個名字或一件事情。這可能就是從聖靈而來的邀請,或許你曾經受到邀請,要你伸出援手、細心觀察、提升他人。請選擇回應這項邀請,在今天就祈禱,知道你可以做什麼。當你看到、感覺到這樣做為你和你所施助的人帶來的祝福時,你就會想要讓它變成日常的行為模式。

我們最崇高、最好的做法,就是與神所有的兒女分享光、希望和快樂,以及耶穌基督的福音,並幫助他們找到回家的路。幫助他人、為他人服務以及施助他人,就是以行動來彰顯福音。當我們讓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就會發現這是唯一會令人滿足的方式,也是我們能夠找到久違的平安與喜樂的方式。

讓我重述納爾遜會長向我們每個人發出的呼籲:「主真實而活著的教會的一項特點,就是它永遠會以有組織、按照指導的方式,去施助神的每個孩子和他們的家庭。因為這是祂的教會,所以身為祂的僕人,我們會像祂那樣去施助個人。我們會奉祂的名、以祂的能力和權柄,並懷著祂的愛心仁慈去施助。」13

這正是救主在世上的生活方式,也是祂在世上的原因——就是透過祂偉大、無限、贖罪的恩賜,為你我提供完美的慰藉和最終的治癒。願我們更樂意、更有效地跟從活著的基督,透過像祂那樣的施助,努力成為祂的真正門徒。

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 羅素·納爾遜,「藉著神的能力和權柄施助」,2018年5月,利阿賀拿,第69頁。

  2. 賓塞·甘,「豐盛的生命」,1979年6月,聖徒之聲,第3-4頁。

  3. 賓塞·甘,「豐盛的生命」,1979年6月,聖徒之聲,第4頁。

  4. 使徒行傳10:38

  5. 使徒行傳10:38

  6. 馬太福音4:20

  7. 約翰福音21:6

  8. 羅素·納爾遜,「給教會的啟示,給我們生活的啟示」,2018年5月,利阿賀拿,第95頁。

  9. 琴恩·賓翰,「像救主那樣施助」,2018年5月,利阿賀拿,第107頁。

  10. William M. Allred in“Recollections of the Prophet Joseph Smith,” Juvenile Instructor, Feb. 1, 1892, 472.

  11. 羅素·培勒,「經由愛心服務得到喜樂」,2011年5月,利阿賀拿,第49頁。

  12. Antoine de Saint-Exupery, Airman’s Odyssey (1939), 195.

  13. 羅素·納爾遜,「藉著神的能力和權柄施助」,2018年5月,利阿賀拿,第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