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服務部門慶祝75週年

提供者 海瑟‧瑞格里,教會新聞和活動

  • 2011年4月2-3日

「教會的目標在協助成員自助。工作應再度被推崇為成員生活的至高準則。」——禧伯‧郭會長,1936年

這個週末舉行的第181週年上半年總會大會適逢教會福利計畫75週年。

這項福利計畫不僅幫助面臨屬世困境的成員,亦強調自立的生活方式,這包含教育、健康、就業、家庭生產和儲藏、家庭財務和靈性的力量。

1936年在此項計畫成立當天,當時的總會會長團諮理大衛奧‧麥基會長(1873-1970)堅定地表示,教會福利計畫是源自於神的靈感啟發:「〔福利計畫〕是在神的啟示下成立的,世上沒有任何其他組織能如此有效地照顧其成員」(in Henry D. Taylor, The Church Welfare Plan, unpublished ms., Salt Lake City [1984], 26-27)。

在過去75年的歲月中,經濟起落的情況不斷重演。整個世界在社會及文化上已有極大的變化,而教會也在大幅成長。 

但是1936年當天針對這項受神啟發的教會福利計畫所說的這番話,至今依然真實,一如往昔。

福利原則

1936年,經濟大蕭條邁入第七年,美國仍無法擺脫1929年股市崩盤引發的巨大損失和衰落趨勢。1932年,猶他州的失業人口高達百分之35.8。 

雖然教會當時已有多項福利原則,包括主教倉庫體系以及協助教會成員求職的各項計畫,許多成員仍紛紛轉向政府尋求援助。

禧伯‧郭會長(1856-1945)在這段期間表示:「我相信人們正逐漸養成一種態度,設法向美國政府索取,但卻不太願意有所回饋,我認為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參考「圓滿時代的教會歷史」,第509頁)。

教會領袖希望幫助遭逢困境的成員,同時也幫助人們不會變得懶惰,認為接受幫助是天經地義的應有權利。

教會領袖的目標是幫助人在不須放棄生活必要條件的情形下,自食其力。 

1933年,總會會長團宣布:「身強體健的教會成員,絕不可落入不勞而獲的窘境,除非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教會裡負責安排援助計畫的人員必須設計出一套方法,讓所有身強體健但經濟上有困難的成員,可以藉著服務來補償所受到的援助」(in James R. Clark, comp., Messages of the First Presidency of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6 vols., 5:332–34)。

藉著既定的相關原則和聖徒所發揮的信心,教會各單位和整個教會開始開班教授裁縫和罐頭製作、協調各項工作計畫、購置農地,並強調正義、節儉和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

觀看教會福利農場服務宗旨的影片。

教會福利計畫

教會安全計畫(1938年更名為教會福利計畫)成立後,人們獲得工作機會,得以發揮所長,以回饋他們所受到的幫助。該項計畫教導人們要反求諸己,自食其力,而不是向其他來源尋求救濟。 

禧伯‧郭會長在1936年10月的總會大會上說:「我們的主要目的是要建立起一套制度,以消除懶惰的咒詛、杜絕失業救濟的惡習,再度在我們的人民中建立起獨立、勤奮、節儉和自重的美德。教會的目標在協助人們自助。工作應再次被推崇為我們成員生活的首要原則」(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36, 3)。

多年來,教會福利制度包含多項計畫:社會服務(今稱後期聖徒家庭服務)、LDS慈善協會、人道救濟服務以及緊急應變。這些計畫和其他多項計畫已經造福教會內外數十萬人的生活。

觀看福利廣場和其他教會福利設施的報導。

國際救援

即使經濟大蕭條已盡尾聲,當時的總會會長團諮理小路賓‧克拉克會長(1871-1961)仍然未雨綢繆地倡導要持續進行福利計畫。1945年10月,美國總統杜魯門請總會會長喬治‧斯密(1870-1951)確定可以把民生補給品運往歐洲戰爭災區的時間和方式。杜魯門總統萬萬沒想到,教會領袖的答覆是,食物、衣服和其他救濟物品都已經收集備妥,隨時可以運送。

長久以來,教會逐步擴充福利設施和擴大福利計畫,不僅擴大服務項目範疇,也涵蓋了更多的地理區域。1970年代,教會將福利計畫和生產擴展到墨西哥、英國和太平洋群島。之後數十年間,教會在美國境外的阿根廷、智利、巴拉圭和烏拉圭等國家率先成立教會就業中心。

隨著教會人道救濟服務處於1985年成立,教會將衣服和其他物資分類整理,運往世界各地,響應濟貧救災的行動,教會在國際間進行的福利工作大幅成長。

今日教會在世界各地的成員人數不斷成長,尤其是在開發中國家,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福利計畫也作了調整,以因應這些挑戰。

為現代制訂的靈感計畫

主命令亞當:「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創世記3:19),時至今日,這項基本的福利原則──自立和勤勞──依然不變。

克拉克會長為此計畫所訂的長期目標,會繼續實現:「建立本教會成員的品德,使施者與受者都能保有一個人內心深處最高貴的美德,並使隱藏在靈魂深處的潛能得以開花結果。這正是本教會的使命、目的和存在的原因」(小路賓‧克拉克,1936年10月2日,支聯會會長特別會議)。 

在後期時代,主已宣告:「倉庫要由教會成員的獻納來維持;寡婦和孤兒應該得到供養,窮人也一樣」(教約83:6);接著祂也提醒我們:「但是必須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去做」(教約104:16)。

福利原則是世界各地教會成員每天在家中奉行的原則,這些原則也在教會成員的生活中發揮了功效。 

十二使徒定額組羅拔‧海爾斯長老說:「教會的力量和主真正的倉庫乃在人民的家中和心中」(「指導我們生活的福利原則:造福人類的永恆計畫」,1986年7月,聖徒之聲,第22頁)。

當人們運用對耶穌基督的信心而變得自立,他們就可以幫助其他人變得自立。

救主為其教導提供了完美典範,祂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