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進程:回顧教會福利計畫

  • 2011年3月22日

「教會的目標在協助教友自助。工作應再度被推崇為教友生活的至高準則。」——禧伯‧郭會長,1936年

1936年在此項計畫成立當天,大衛奧‧麥基會長堅定地表示,教會福利計畫是源自於神的靈感啟發:「〔福利計畫〕是在神的啟示下成立的,世上沒有任何其他組織能如此有成效地照顧其成員。」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福利計畫不僅幫助面臨屬世困境的成員,亦強調自立的生活方式,這包含教育、健康、就業、家庭生產和儲藏、家庭財務和靈性的力量。

在過去75年的歲月中,經濟起落的情況不斷重演。整個世界在社會及文化上已有極大的變化,而教會也在大幅成長。 

但是1936年當天針對教會福利計畫所說的這翻話,至今依然真實,一如往昔。以下為教會福利計畫過去75年來的形成和進展。

教會福利計畫簡要歷史進程

1936年

  • 禧伯‧郭會長於4月總會大會宣布教會安全計畫。 
  • 教會總會福利委員會於10月大會前成立。

1937年

  • 第一座中央主教倉庫於鹽湖城設立。

1938年

  • 教會開始興建福利廣場。
  • 教會安全計畫更名為教會福利計畫。
  • 第一家德撒律工業社舊貨商店於鹽湖城開張。

1939年

  • 福利廣場的第一座倉庫竣工。
  • 教會第一座福利廣場罐頭工廠開始運作。

1940年

  • 大衛奧‧麥基會長奉獻福利廣場的糧倉。

1941年

  • 福利廣場的牛奶加工廠開始運作。

1945年

  • 教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運送大量食物、衣物和其他救援物資至歐洲。

1948年

  • 地區就業辦事處於鹽湖城成立。

1960年

  • 教會於福利廣場的牛奶加工廠竣工。

1963年

  • 德撒律製麵工廠開始製作麵食。
  • 福利廣場新罐頭工廠竣工。

1970年代

  • 教會將福利計畫和生產擴展到墨西哥、英國和太平洋群島。

1973年

  • 教會正式法人團體後期聖徒社會服務處(現為後期聖徒家庭服務處)成立,由福利服務部門指導。

1976年

  • 福利設施拓展至美國和加拿大各地,福利廣場新的主教倉庫竣工。

1978年

  • 緊急應變委員會成立。

1980年代

  • 教會在美國境外的阿根廷、智利、巴拉圭和烏拉圭等國家率先成立教會就業中心。

1982年

  • 美國總統雷根參觀猶他州奧格登的福利設施。「假如在經濟大蕭條的時代,每一個教會都……有一個福利制度,建立在正確的原則基礎上,我們就不會面臨今天所遭遇的困難」(引自多馬‧孟蓀,「節約的計畫──寶貴的應許」,1986年7月,聖徒之聲,第54頁)。

1983年

  • 教會總主教團被任命指導福利計畫。

1985年

  • 教會人道服務計畫正式成立。

1990年代

  • 人道服務中心成立。多餘衣物和其他物資經過分類整理,運往世界各地,響應濟貧救災的行動。

1996年

  • LDS慈善協會成立,旨在幫助人道援助於數個國家順利進行。
  • 福利廣場開始進行整修。

1999年

  • 後期聖徒社會服務處拓展其計畫,成為後期聖徒家庭服務處。

2001年

  • 福利廣場於整修後重新奉獻。

2003年

  • 福利服務部門推出網站providentliving.org
  • 人道服務提出四大計畫:新生兒急救訓練、淨水提供、輪椅贈送以及視力保健。

2009年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