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19年
「主,是我嗎?」
10月 2014


「主,是我嗎?」

我們必須放下自己的驕傲、看穿自己的虛榮,謙卑地問:「主,是我嗎?」

那時是我們摯愛的救主塵世生命的最後一晚,也就是祂獻上自己作全人類贖價的前一晚。祂和門徒同坐,擘開麵包,祂的一番話必定讓門徒提高警覺且憂傷不已。祂告訴他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

門徒沒有質疑祂的話是否屬實,也沒有環顧四周,指著其他人問:「是他嗎?」

他們卻「甚憂愁,一個一個地問祂說:『主, 是我嗎?』」1

我不知道如果我們聽到救主這樣說,我們每個人會怎麼做。我們會看看周圍的人,然後心裡想說:「祂說的可能是強生弟兄。我一直覺得他有問題。」或是在想:「還好布朗弟兄在這裡。他真的需要聽到這個信息。」還是我們會像這些古代的門徒一樣,自我反省,然後提出那個穿透人心的問題:「是我嗎?」

「主,是我嗎?」這句簡單的話,乃是智慧的開端,也是通往個人歸信和持久改變的道路。

蒲公英的寓言

從前有位男士很喜歡在晚上在自己的社區裡散步。他特別期待走過鄰居的房子。鄰居家的草坪修剪得十分完美,總是花團錦簇,而且綠樹成蔭。看得出來他的鄰居下了很大的功夫維持漂亮的草坪。

但是有一天,這位男士行經鄰居的房子時,注意到漂亮的草坪正中央長著一株巨大的黃色蒲公英雜草。

這棵突兀的蒲公英讓他很驚訝。為什麼鄰居不把它拔掉呢?難道他沒看見嗎?他不知道蒲公英會散播種子,讓更多的雜草生根茁壯嗎?

那棵孤獨挺立的蒲公英讓他心煩得不得了,他想要做一點事。他應該直接把它拔掉嗎?或是噴除草劑?或許他可以趁著夜黑風高,偷偷地除掉那根草。

他走向自己的家,思緒完全被這些想法佔據。他走進屋子,完全沒看到自己家的前院,已被數百株黃色的蒲公英像毯子般覆蓋住。

樑木和刺

這個故事是否讓我們想起救主的話?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2

樑木和刺的比喻,看起來與我們無法看清自己這件事息息相關。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可以如此有效地診斷出他人的毛病並建議治療方法,但卻往往很難看到自己的宿疾。

幾年前有一則新聞提到,有個人相信只要把檸檬汁塗到臉上,攝影機就拍不到他。所以,他在臉上塗滿了檸檬汁之後,就出門搶了兩家銀行。過沒多久他被逮捕了,他的影像成了晚間新聞的焦點。警察讓這個人觀看他被監視器拍到的身影,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大聲爭辯說:「可是我已經在臉上塗檸檬汁了!」3

一位康乃爾大學的科學家聽到這個故事,十分好奇一個人為什麼能對自己的無能渾然不覺到這種程度。為了了解這是否是一般人的通病,兩位研究人員邀請一些學生來參與一系列有關各種生活技能的測試,然後請他們評估自己的表現。表現不佳的學生對自己的評估最不正確──有些人給自己的分數甚至比他們實際的得分高出五倍。4

這項研究後來以多種不同的方式重複進行,而且一再獲得相同的結論:那就是很多人無法看清自己的真實情況,甚至連成功人士也會高估自己的貢獻,和低估其他人的貢獻。5

高估自己的開車技巧或是高爾夫球能打多遠,也許並不是那麼嚴重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開始相信自己在家中、在工作上,以及在教會裡的貢獻,比自己實際上付出的更多時,我們會變得盲目,看不到讓自己在重要的事上獲得大幅進步的祝福和機會。

靈性的盲點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所屬的支會的一些統計數字在教會中是數一數二的──出席率很高、家庭教導的數字也很高、初級會的兒童總是循規蹈矩、支會舉辦的晚宴一定都有美食,而且成員幾乎不會不小心把食物灑到教堂地板上;我想甚至在教會舉辦的球賽也從來沒有人吵架。

我的朋友和他的妻子後來被召喚去傳教。三年後他們返鄉時,這對夫妻驚訝地得知在他們離家服務的期間,有11對夫妻離婚了。

雖然這個支會的每一項外在指標,都顯示出成員的忠信和堅強,但是成員們的心中和生活中卻發生了一些不幸的變化。而令人擔心的是,這樣的情況並非特例。當教會成員偏離福音原則時,這種可怕且往往不必要的事就會發生。他們表面上看來是耶穌基督的門徒,但是心裡卻已經遠離了救主和祂的教導。他們漸漸地拋棄了屬靈的事物,而轉向屬世的事物。

曾經配稱的聖職持有人開始告訴自己,教會對婦女和兒童很好,但是對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或者有些人認為自己生活忙碌、情況特殊,可以豁免不必每天從事會讓他們與聖靈接近的崇拜行為和服務。在這個自圓其說和自我陶醉的時代,很容易就可以相當有創意地找到藉口,不去常常在祈禱中接近神、對研讀經文加以拖延、逃避教會聚會和家人家庭晚會,或是不誠實繳付什一奉獻和其他捐獻。

親愛的弟兄們,請深切反省,然後問這個簡單的問題:「主,是我嗎?」

你是否偏離了──即使是稍稍偏離──「可稱頌之神交託〔你的〕榮耀福音」?6你是否任由「這世界的神」蒙蔽你的心,讓你看不到「基督榮耀福音的光」?7

我親愛的朋友、我心愛的弟兄,請問問自己:「我的財寶在哪裡?」

你的心是注重這世上便利的事,或是專注於勤奮的耶穌基督的教導?「因為,你們的財寶在哪裡,你們的心也在那裡。」8

神的靈是否住在你們心裡?你們對神和對同胞的愛是否「有根有基」?你們是否為帶來婚姻和家庭的幸福,付出足夠的時間和創意?你們是否付出心力以達成這項崇高的目標,去理解和實踐「長闊高深」9的耶穌基督復興的福音?

弟兄們,如果你們極大的心願是去培養「信心、美德、知識、節制、忍耐、手足親情、神性、仁愛、謙卑〔和服務〕」10等基督般的品格,天父就會使你成為祂手中拯救許多靈魂的工具。11

檢視生活

弟兄們,沒有人會樂意承認自己正在偏離正道。我們常常會刻意躲避探索自己的靈魂深處,避免面對自己的軟弱、限制和恐懼。所以,當我們真的去檢視自己的生活時,我們是透過偏見和藉口的鏡片去看,用自圓其說的故事為自己不配稱的思想和行動辯解。

但是,能夠看清自己,對於我們的靈性成長和福祉乃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們讓自己的弱點和短處繼續留在陰暗的角落裡,那麼救主的救贖大能就無法治癒這些弱點,並使它們成為堅強。12諷刺的是,我們對自己人性弱點的盲目,也會讓我們看不到天父滿心期望要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培養的神聖潛能。

所以,我們要如何讓神純正的真理之光照亮我們的靈魂,讓我們能用神的眼光看自己呢?

請容我建議,神聖經文和總會大會的演講就是用來自我檢視的最好鏡子。

在各位聆聽或閱讀古今眾先知的話語時,不要認為這些話適用在別人身上,而要問這個簡單的問題:「主,是我嗎?」

我們必須懷著破碎的心和受教的態度接近永恆的父。我們必須願意去學習和改變。如果我們致力於過天父希望我們過的生活,我們的收穫會是多麼豐盛啊!

那些想要學習和改變的人,大概就不會學習和改變,而且很有可能會開始質疑教會對他們是否有任何助益。

但是那些想要改善和進步的人;那些向救主學習,想要效法祂的人;那些像小孩一樣謙卑自己,並努力讓思想及行為與天父和諧的人──這樣的人必會體驗到救主贖罪的奇蹟。他們一定會感受到神榮耀的靈。他們會嚐到溫順謙卑的心結出的果子所帶來的無法形容的喜悅。他們會蒙福有渴望和自制力去成為耶穌基督真正的門徒。

良善的力量

我在一生中有機會和世上最傑出和最聰明的一些人士交往。在我年紀比較輕的時候,我很欽佩那些受過良好教育、有才華、成功和受到世人讚揚的人。但是,經過這許多年,我逐漸體認到,那些真實良善、毫無詭詐的美好、蒙福的人,更是令我欽佩。

而那不正是福音的意義和對我們的影響嗎?福音是好消息,能幫助我們變得良善。

使徒雅各的話可以套用在今日的我們身上:

「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

「務要在主面前自卑,主就必叫你們升高。」13

弟兄們,我們必須放下自己的驕傲、看穿自己的虛榮,謙卑地問:「主,是我嗎?」

如果答案恰巧是:「是的,我兒,你有些事情必須改進,我可以幫助你克服這些問題。」那麼,我祈求我們會接受這項答案,謙卑地承認自己的罪和缺點,然後藉著成為更好的丈夫、更好的父親、更好的兒子,來改變我們的作風。願我們從此以後都會盡全力堅定地走在救主神聖的道路上──因為能看清自己就是智慧的開端。

只要我們這樣做,寬大的神必會親手領導我們;我們會「成為堅強,蒙得高天的祝福。」14

親愛的朋友們,要踏上這條奇妙、能成就人的真正門徒道路,第一步就是要問自己這個簡單的問題:

「主, 是我嗎?」

我為此作見證,並留下我的祝福給各位,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 馬太福音26:21–22

  2. 馬太福音 7:3,5

  3. See Errol Morris, “The Anosognosic’s Dilemma: Something’s Wrong but You’ll Never Know What It Is,” New York Times, June 20, 2010; 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2010/06/20/the-anosognosics-dilemma-1.

  4. See Justin Kruger and David Dunning, “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Dec. 1999, 1121–34. 「作者在四項研究中都發現,在幽默、文法和邏輯上得分在四分位數裡最低等級的受試者,大致上都會高估自己的表現和能力。雖然他們的測驗分數是在12百分等級,但是他們預估自己是在62百分等級」(此摘要取自http://psycnet.apa.org/?&fa=main.doiLanding&doi=10.1037/0022–3514.77.6.1121)。

  5. See Marshall Goldsmith, 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 (2007), chapter 3. 研究者請三位公司合夥人評估自己對公司的成功有多少貢獻。他們自我評估的貢獻總和是百分之150。

  6. 提摩太前書1:11

  7. 哥林多後書4:4

  8. 路加福音12:34

  9. 以弗所書3:18

  10. 教義和聖約4:6

  11. 阿爾瑪書17:11

  12. 以帖書12:27

  13. 聖經雅各書4:6,10

  14. 教義和聖約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