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19年
援助的手,拯救之手
4月 2010


援助的手,拯救之手

願我們能跟隨先知的忠告和榜樣,每天去尋找困苦的人。

青柳弘一長老弟兄姊妹們,我深深感激有此機會在這次教友大會上演講。我很感謝多馬‧孟蓀會長。我見證,他是活神的先知。我對於孟蓀會長奉獻一生伸手援助、拯救他人的美好榜樣,印象特別深刻。

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許多人面臨各種災難,並且由於地震、海嘯、颶風及其他天然災害的蹂躪破壞,而急需援助。本教會持續透過人道援助來協助。教友每個月忠信慷慨地捐出禁食捐獻,懷著愛心為人服務。他們確實是用主的方式,伸出援手。他們遵從主的誡命,「凡事都要記得貧窮和困苦的人、生病和受苦的人,因為不這麼做的,就不是我的門徒」(教約52:40)。

今天我想要將重點放在靈性上的援助與拯救之手。主的事工和榮耀乃是要「促成人的不死和永生」(摩西書1:39)。我們周遭有許多人需要靈性方面的援助。當我們伸出援手,援助較不活躍的教友、部分成員是教友的家庭,以及其他信仰的人時,就是在邀請所有的人「歸向基督」了。1

我剛歸信教會時,曾經透過一位忠信教友的拯救之手,經歷了一次靈性上的救援。我是在日本的松本地區長大的,那裡離長野冬季奧運的舉辦地點不遠。我的家鄉看起來非常近似鹽湖城,是一個環繞著美麗山峰的山谷。我17歲時,遇見兩位美國來的傳教士,卡特長老和林長老。儘管我們年紀只差兩三歲,那兩位長老卻擁有一些我從未感受過的美好特質。他們很勤奮、笑容可掬,洋溢著愛心與光芒。我對他們所展現的特質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能變得像他們一樣。我聽了他們的信息,決定接受洗禮。我的雙親都是佛教徒,堅決反對我受洗。透過傳教士和主的協助,我獲得許可,奇蹟般地接受了洗禮。

第二年我進入橫濱大學,單獨在外生活,遠離家鄉和親友,變得十分孤單,也離開了教會。有一天,我接到家鄉一位教友寫來的明信片,內容是她聽到我沒有參加教會聚會。她引用一節經文,邀請我回到教會去。那段經文中的話使我深感震撼,體認到也許我失去了很重要的東西,我為此沉思、掙扎了許多天。這也讓我想起傳教士給我的一項應許:「只要你閱讀摩爾門經,並熱切地祈禱求問神,摩羅乃書中的應許是否真實,你會透過聖靈的力量知道其真實性。」2

我體認到,我那時並沒有全心地祈禱,因此下定決心要這樣做。有一天早上,我很早醒來,我跪在所住的小公寓裡真誠祈禱。聖靈的證實就如應許那般來到,令我驚訝不已。我的心火熱燃燒,全身顫抖,充滿了喜悅。透過聖靈的力量,我學習到父神和祂兒子耶穌基督活著,祂們確實曾向約瑟‧斯密顯現。我那時下定決心要悔改,並且要在往後的一生中,忠信地跟隨耶穌基督。

這項靈性經驗徹底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很感謝主及那位拯救我的教友,因此我決定要去傳教。傳教之後,我在聖殿裡和一位美好的女孩印證了,又蒙福有了四個孩子。這事絕非偶然,內人就是那位多年以前拯救了我的那個女孩;她寄了一張明信片到橫濱的那間寂寞公寓。我永遠感激主的慈悲,也感激這位教友協助邀請了我再次「歸向基督」。3

我知道你們之中許多人每天都在私底下向他人慈愛地伸出援手,這包括有一位忠信的婦女會姊妹,她不僅關心自己受指派探訪教導的姊妹,也關心每一位生病或有其他需求的姊妹。她經常去探訪,多年來鞏固了許多人的信心。我想到有位主教,他經常探視支會裡的鰥夫寡婦。他在卸免多年後,仍持續這樣的協助。

我知道有位聖職領袖花時間陪伴一位失去父親的男青年,和他一起參加活動、教導他福音,像他父親一樣給他忠告。另外有個家庭樂於分享福音,父母和每個孩子都會向周遭的人見證福音,也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我五歲的外孫女參與了一項兒童會活動,她每做一件好事,就會將一顆玉米粒放進一個大玻璃瓶裡。她每天會一邊尋找行善的機會,同時大聲唱著這首兒童會歌曲:「來跟隨先知,來跟隨先知,來跟隨先知,前途光明。」4

我沒有時間告訴各位我見到教友們所做的一切善事。他們跟隨先知的忠告,不是因為職責所在,而是出於本身的自由意志,默默且喜悅地去做。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很軟弱,沒有力量去援救他人,但是主提醒我們:「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40)。

結束之際,我要引用多馬‧孟蓀會長的話:「弟兄姊妹們,我們周遭都有需要我們關懷、鼓勵、支持、安慰、仁慈相待的人,他們可能是我們的家人、朋友、認識的人,也可能是陌生人。我們就是主在這世上的手,有責任為祂的兒女服務、提升他們;主要靠我們每一個人來達成這些事。」5

願我們能跟隨先知的忠告和榜樣,每天去尋找困苦的人,使我們能成為主的手,來協助和拯救祂的兒女,我這樣祈求,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1. 見宣講我的福音:傳道服務指南,第1頁。

  2. 見摩羅乃書10:4-5。

  3. 見馬太福音11:28。

  4. 「來跟隨先知」,兒童歌本,第58-59頁。

  5. 多馬‧孟蓀,「我今天為他人做了什麼」,2009年11月,利阿賀拿,第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