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009年
服務
10月 2007


服務

我們可以透過看似簡單的服務行動,想辦法去造福他人的生活。

大衛奧‧麥基會長有一次引用了亞伯拉罕‧林肯的話說:「現在的我,和理想中的我,全賴天使般的母親所賜。」1這些話充分闡明了我對家母的感覺。薇拉‧舒出生於1929年,她在1989年過完60歲大壽不久後就辭世了,認識她的人都叫她琴妮。她教導我,也鼓勵我。她真的讓我相信只要我有心,就能完成任何事。她也對我嚴加管教。正如我的兒子們在描述他們的母親時所說的︰「她善於使你感到愧疚。」家母是一位美好的母親及優秀的榜樣,我幾乎每天都會想到她,也很思念她。

她過世的前幾年被診斷出罹患癌症,但她很勇敢地對抗病魔。說也奇怪,我們一家人學習到,癌症是一種愛的疾病,使我們有機會去重修舊好、道別及表達愛意。家母去世前的幾星期,我們在我兒時住家的客廳裡閒聊。家母很有品味,喜歡美好的東西。她也很渴望去旅行,但我們的手頭並不寬裕,因此這些夢想一直都沒能實現。我了解這樣的情況,便問她是否有任何遺憾。我以為會聽到她說一直都想要一棟更大、更美的房子,或是對於從來沒去旅行而感到遺憾與失望。她將我的問題思索了一會兒,簡單地回答說︰「我希望自己作了更多的服務。」

她的回答使我震驚。家母一直都接受教會的召喚。她擔任過支會婦女會會長、主日學教師、探訪教師,也在兒童會服務過。我們小時候時常送食物、果醬及自製的水果罐頭到鄰居和支會教友家裡。當我提醒家母這點時,家母並未因此釋懷,只說︰「我應該可以做得更多。」事實上,家母充實的一生足為典範。她的家人及朋友都深愛著她,她也在長年艱苦的生活中完成了許多事,只因疾病而使得一生變得短促。而她最大的遺憾竟是服務得不夠多。我一點也不懷疑家母在塵世的犧牲已被主所接納,以及主已欣然地接受了她。但為什麼家母在臨終前的幾天,心裡最先想到的是服務呢?何謂服務,以及為何服務在耶穌基督的福音中是如此重要?

首先,我們受到吩咐要彼此服務。愛神是首要的誡命。「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2

我們在彼此幫助、彼此服務時,就表露出我們的愛。

戈登‧興格萊會長曾說:「沒有一位真正的後期聖徒是不友善、不向他人伸出援手的。福音的精髓就是要我們成為友善、幫助他人的人。弟兄姊妹們,我們不能自私地活著。」3

救主在馬太福音裡教導了祂的門徒這項重要原則:

「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您餓了,給您吃,渴了,給您喝?

「什麼時候見您作客旅,留您住,或是赤身露體,給您穿?

「又什麼時候見您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您呢?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4

這種服務是無私、不顧及個人利益與獎賞的。我們會在有需要的時候就去服務,而不是等到方便的時候才服務。服務的機會不見得總是顯而易見,掛慮自己的渴望和需要乃是人的天性。我們必須克制這樣的傾向,去尋找服務的機會。我們在拜訪患病、經歷喪親之痛,或是其他有傷心遭遇的人時,光說︰「如果我能幫得上忙,就打電話給我」是不夠的。相反地,我們可以透過看似簡單的服務行動,想辦法去造福他人的生活。就算做些無足輕重的服務,也比什麼都不做要來得好。

第二,身為教友,我們有義務接受召喚,為建立神在世上的國度而服務。我們在不同召喚上服務時,也就造福了他人的生活。在傳道事工中,人們因學習耶穌基督的福音及獲得對真實福音的見證,使得生活有所改變。透過聖殿中的神聖事工,我們能為已逝者帶來祝福。藉由福音的服務中,我們有此殊榮去教導他人、鞏固青少年、幫助孩子學習單純的福音真理,來造福他們的生活。在教會的服務中,我們學習到付出自己去幫助他人。

賓塞‧甘會長樹立了服務的偉大榜樣,他說︰「神的確注意到我們,祂看顧著我們。然而祂通常透過其他人來滿足我們的需要,因此我們在國度中彼此服務是很重要的。」5然而,在教會中服務的責任並不能取代我們服務家人及鄰人的責任。甘會長告誡我們︰「每個人都不應為教會的正式召喚過於忙碌,因而沒時間為鄰人默默行基督般的善舉。」6

最後,我們有責任在自己的社區中提供服務。我們應該努力改善我們的鄰里社區、學校、城市及村鎮。我要讚揚我們之中那些不分政治立場,在地方、州省及中央政府裡致力於改善人們生活的人。同樣地,我也要讚揚那些自願奉獻時間與資源,來支持有意義的社區活動及慈善事業的人,這些事情造福了他人的生活,也使得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我年輕的時候祖父就教導我︰「我們為大眾所做的服務,是我們在世上所付的房租。」

服務需要我們做到慷慨無私、與人分享,並且樂於付出。內人和我在非洲服務時學到了寶貴的一課。我們那時被指派到烏干達金賈出席一場區會教友大會。星期六清晨在大會開始之前,我們趁機去參觀當地的一座新教堂。當我們抵達教堂的時候,有位年約三四歲的小男孩跟我們打招呼。他來教堂,是要看看是否有什麼活動。他開朗的笑容感動了舒姊妹,於是舒姊妹從皮包裡拿出一個用糖果紙包著的硬奶油糖果給他。他很開心。

我們花了幾分鐘參觀教堂,回到外頭後,看到了十幾位面帶笑容的孩子,他們每個人都想見見附近這位新來的糖果小姐。

內人菲麗很難過,因為她把最後的一顆糖果給了那個男孩。她失望地以手勢表示已經沒有糖果了。先前跟我們打招呼的那個小男孩接著把糖果還給舒姊妹,用手勢請她打開糖果的包裝紙。菲麗心情沉重地照著做了,以為這男孩會在這群羨慕又嫉妒的朋友的注視下,把奶油糖果放進嘴裡。

令我們大感意外的是,那男孩走向他的朋友,讓他們逐一伸出舌頭,舔一口美味的奶油糖果。那小男孩一直繞著圈這樣做,自己偶爾也舔一口,直到整顆糖果都吃完了。

有人會說這種分享的舉動很不衛生,但是沒有人會質疑那小男孩所立下的榜樣。慷慨無私、與人分享,以及樂於付出都是服務所不可或缺的。那孩子對此有相當的領悟。

我希望並祈求我們都能夠作更多的服務。如果我們不服務,就無法獲得這復興福音的一切殊榮與祝福。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1. Pathways to Happiness, comp. Llewelyn R. McKay (1957), 183.

  2. 馬太福音22:39。

  3. ”Latter-day Prophets Speak: Service,” Ensign, Sept. 2007, 49.

  4. 馬太福音25:37-40。

  5. 2006年,總會會長的教訓:賓塞‧甘,第82頁。

  6. 2006年,總會會長的教訓:賓塞‧甘,第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