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9
使我更加聖潔
2004年10月


使我更加聖潔

不論家庭或個人都要更加積極培養那些能超越今生的美德,這很重要。

柏頓姊妹和我在婚前曾與李察長老的父親面談。我們知道李察長老在這場大會上談的內容。

在最近一次支聯會教友大會上,有位年輕姊妹在會後來找我。我們握手的時候,她說:「主教,你在總會教友大會上作演講時能面帶微笑會更好。」我想告訴她恐懼和微笑的事,可是我沒有時間。不過我會盡力而為,但願有最好的結果。

每當總會教友大會要劃下句點的時候,我總有一種想要更多的感覺──我希望這個場合裡更加祥和寧靜,更有聖靈為伴,有更多教導來提振、祝福我的靈魂。

一般來說,人們都覺得更多就是更好,通常不想要更少。對某些人來說,追逐更多屬世的物品及服務已經成了一種強烈慾望。對另一些人來說,擁有更多屬世財富則是維持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或只是把生活標準提高到最基本的程度而已。毫無節制、想獲得更多的慾望,往往會造成不幸的後果。例如,潘培道會長曾經提醒我們:「我們可能會變得像一個想在物質上處處滿足家人需要的父親;他凡事奉獻出自己的每一份精力,而且總是志在必得。然而,也只有在那樣的時刻,他才會赫然發現,他們最需要的竟是全家人能夠在一起共度時光,而這往往是遭到忽略的事。所以,他總在志得意滿之處落個傷心滿懷」(「錫安中的父母」,1999年1月,利阿賀拿,第25頁)。

屬世物質條件很好的父母,往往很難對索求無度的孩子說不,孩子因此有可能陷於學不到下列重要價值觀的危險,例如勤奮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誠實,憐憫心。雖然有錢的父母可以、也的確培養出有節制的、有愛心的、價值觀正確的孩子;可是設定限度、節省開支、避免陷入「索求無度」的危險,也是前所未有的困難。當你其實還供應得起,卻要拒絕別人再多一點的要求,是很困難的事。

父母對未來感到憂心是很正常的。父母要是相信在這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世界,更多的運動器材、電子科技產品、才藝班、衣服、參加運動隊等等會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幫助的話,他們是很難拒絕這些要求的。年輕人好像都想要得到更多,一部分原因是吸引他們目光的事物太多太多了。美國小兒科學會曾估計美國小孩一年會看40,000次以上的商業廣告。

越來越少有父母會要求孩子做家事,因為他們覺得孩子在社交及課業上的壓力已經夠他們吃不消的了。可是缺乏責任感的孩子恐怕永遠都學不到下列這些事:每個人都能服務,人生除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之外還有更多意義。

雷門拉結博士在她的著作我祖父的祝福當中,談到她跟一對夫婦和他們的小兒子肯尼成了好朋友。每次去拜訪他們,她都會坐在地板上跟肯尼一起玩兩輛玩具小汽車。有時候,拉結會拿到那個沒有欄杆的,而肯尼拿到那個沒有車門的,有時候則是相反。他好喜歡這兩輛玩具車喔!

要是到某個連鎖加油站加油會贈送這種玩具小汽車,拉結就召集她診所裡的同事到那個加油站去加油,收集小汽車。當她把各種款式都收集齊全後,就把小汽車裝在大箱子裡,拿去給肯尼。拉結希望她的舉動不會冒犯肯尼的父母,因為他們的生活非常清苦。肯尼興奮地打開那個大盒子,把小汽車一輛一輛地拿出來,擺滿了窗台,甚至延伸到地板。真是壯觀啊!後來拉結再去拜訪這個家庭時,注意到肯尼只是看著窗外,於是問肯尼:「怎麼了?你不喜歡這些新的玩具車嗎?」肯尼非常羞怯地低下頭來,說:「拉結,對不起,我不知道該怎樣一次喜歡這麼多輛小汽車。」(See “Owning“ [2000], 60--61.)

我們都聽過小孩在打開很多聖誕禮物或生日禮物之後說:「還有嗎?」儘管在這「凡事要求更多的世代」出現了這些挑戰,我們仍有神聖的忠告來教導孩子:「明白悔改的教義,對活神的兒子基督的信心,以及……洗禮和……聖靈恩賜,……祈禱,並且正直地行走在主面前。……也要遵守安息日,守為聖日」(教約68:25,28-29)。

更多和更少的含義未必都很明確透徹。有時候更少的意思其實是更多,有時候更多的意思可能是更少。例如,更少追求物質的慾望可能使得家人有更多機會聚在一起;寵愛孩子更多的結果可能使他們對生命重要的價值了解得更少。

生活中有些層面會因為更多就是更好這個概念而有所提升。聖詩「使我更加聖潔」(聖詩選輯,第71首)讓我們想起值得我們更加注意的美德,耶穌曾親自描述要變得「更像救主您」所需的條件,祂說:「因此我要你們像我一樣的完全,或像你們在天上的父一樣的完全」(尼腓三書12:48)。

溫順攸關是否能變得像基督一樣,缺乏這項特質就培養不出其他重要美德。摩門指出:「除了溫順和虛心的人外,沒有一個人在神前可被接受」(摩羅乃書7:44)。要變得溫順必須靠日積月累的功夫,我們被要求要「天天背起……十字架」(路加福音9:23),這不應該是偶爾背一下的運動而已。更加溫順不該被解釋為弱點,而是「態度仁慈、溫柔的自我表現,反映出自信、堅定、鎮靜;反映出良性的自尊與真正的自制」(Neal A. Maxwell, “Meekly Drenched in Destiny,“ in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1982--83 Fireside and Devotional Speeches [1983], 2)。更加溫順可以使我們易於接受聖靈的教導。

「使我更加聖潔」這首聖詩裡所歌詠的美德,可以分成好幾類。有些屬於個人目標,例如使我更加聖潔;更努力;更具信心;感激;清白;更配進入天國;祈禱更虔敬;更加倚靠主。另一類美德與逆境息息相關,包括:災難更能忍耐;禍患更無怨尤;享樂更讚美;更能戰勝敵;更欲脫離俗世;更念老家裡等等。其餘的則幫助我們緊緊地依靠救主:更知感神恩;榮耀更覺光輝;更信祂言語;更加樂於服役;祂受難,我更悲;憂傷我更戚;蒙福更加聖潔;更像救主您。具備這些美德更多,就是更好;更少,則不是我們所希望的。

許多人體驗到「更加樂於服役」,是透過教導耶穌基督的福音及其復興,並為救主及其生命、傳道和贖罪作見證。

有位擔任地區領袖的傳教士很想知道課程老是記不住的潘長老,為什麼在即將結束傳教的時候,收穫卻很豐碩。為了弄清楚,他跟潘長老一起當同伴去上課。潘長老上起課來雜亂無章、沒有條理,一直到正式課程結束時都是如此,那位地區領袖被弄得一頭霧水,他猜想那個家庭大概也有相同的感覺。

就在這時候,「潘長老屈身向前,把手放在那位父親的手臂上,然後眼睛凝視著他的雙眼,告訴他,他很愛他及他的家庭。接著作了一個很謙卑、很有力的見證,是那位地區領袖以前沒聽過的。作完見證,那個家庭的每個人──包括那位父親及兩位長老都淚流滿面。後來,潘長老教這位父親作禱告。這位父親禱告時,所有的人都跪了下來,他祈求他們能獲得自己的見證,也感謝天父能讓他感受到極大的愛。兩個星期之後,這家人都受洗了。

後來,潘長老向地區領袖道歉,說他不了解課程。他說他老是記不住內容,即使每天花很多時間背誦也是如此。他說他會在教導每個家庭之前跪下來祈禱,祈求天父在他作見證的時候祝福他,讓人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愛以及聖靈,也知道他們接受的教導都是真理(see Allan K. Burgess and Max H. Molgard, “That Is the Worst Lesson I’ve Ever Heard!“ in Sunshine for the Latter-day Saint Soul [1998], 181--83)。

從這個小故事當中,我們可以學到哪些事?你們認為潘長老會覺得必須更努力學習課程嗎?潘長老有可能了解必須祈禱更虔敬嗎?你們認為在他的禱告中是否祈求獲得更多力量以便更能戰勝敵?記憶力不好是不是可以讓人災難更能忍耐、禍患更無怨尤?他是否展現出對救主的莫大信心,並且也信賴主?毫無疑問的,他是如此!

過去這七週以來,四個強烈颶風登陸佛羅里達州以及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加勒比海地區大部分的國家都受到重創。食物、衣物、避難場所都短缺。大量的殘瓦碎片到處都是,阻礙了道路及住家的院子。水電等公共設施都遭到破壞,有的還需要大幅整修。

上個星期我在佛羅里達的首府塔拉哈西,受到來自各界表達的謝意,他們感謝教會在這些急難時刻提供協助。佛州州長布希、副州長簡寧東尼,以及跟我們一起救災的紅十字會、救世軍、聯邦政府及州政府的緊急應變小組人員等等,都對我們表示感激之意;我要把他們的謝意轉達給你們所有付出勞力、協助沈重清掃工作的人,以及捐助教會人道基金的人。謝謝你們。我相信你們一定覺得更加樂於服役、覺得自己更加有用處。

依照前幾個週末在不同地方的模式,2,000多位來自美國東南部各地的自願者,於上週末一起聚集在佛羅里達的朋沙科拉,協助伊凡颶風的災後重建工作。他們帶著睡袋在教堂、在別的教會或教友家裡打地鋪。他們響應數千個工作需求,盡一切努力提供援助。傳教士參與協助,把常見的藍色防水布覆蓋在當地衛理公會的教堂屋頂上;消防隊員及警察等緊急應變人員很感激在他們離家為人服務時,後期聖徒受指派去幫助他們的家人。

我們是在琴恩颶風登陸的同時,完成這些事的;這個颶風先前已經在海地及加勒比海地區造成嚴重災情。再次感謝各位捐款賑災,伸出援手幫助這麼多人。我要向你們致敬,因為你們渴望蒙福更加聖潔、更像救主。這個週末約有2,500個人前往琴恩風災地區協助善後。

討論渴望更多的各種情況時,我當然不是建議大家拿施顧己(譯註:狄更斯小說「聖誕鐘聲」裡那個守財奴)教育兒女的方式來當模範。我的意思是,不論家庭或個人都要更加積極培養那些能超越今生的美德,這很重要。要想在富裕社會裡順利地生活,進而培養經由等待、分享、儲蓄、努力工作、量入為出而來的特質,關鍵都在於要以虔敬而穩健的方式進行。願我們蒙受祝福,有渴望和能力了解什麼時候更多其實是更少,而什麼時候更多就是更好。奉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