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9
裴登太太──未完的故事
2007年10月


裴登太太──未完的故事

我確信天父關心裴登太太的需要,希望她能聽到安慰人心的福音真理。

我今天很想念我的同工雅各·傅士德,也要向他摯愛的妻子及家人表達關愛之意;我很確定,傅士德會長正在另一個地方為主服務。我要歡迎新支持的總會當局人員:艾寧會長、柯克長老以及高查利長老,並向他們保證,我會全力支持他們。

三十八年前,我在聖殿廣場大會堂舉行的一場總會教友大會上,談到了我童年的一位朋友亞瑟·裴登,他年紀輕輕就去世了。那天我的演講題目是「裴登太太,亞瑟仍舊活著」,1演講的對象就是亞瑟的母親裴登太太,她並不是教友。儘管裴登太太不太可能聽到我的演講,那時我仍將充滿希望與愛的榮耀福音信息,與所有能聽到我聲音的人分享。最近我覺得應該再談談亞瑟,並告訴各位在當初那篇演講之後發生的事。

首先,讓我來介紹亞瑟。亞瑟有一頭金色的鬈髮,臉上總是帶著燦爛的笑容,而且長得很高,在班上鶴立雞群,我想這是為什麼在1940年,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嚴重衝突爆發、幾乎席捲歐洲全境的時候,亞瑟可以在募兵軍官面前矇混過關,以年僅15歲的年紀加入海軍。對亞瑟以及大部分的男孩子來說,戰爭是一趟冒險之旅。我還記得他穿著海軍制服的模樣,真是英挺帥氣極了。我們那時真希望自己年齡能再大一點,或至少再長高一點,以便也能入伍從軍。

青春年少是人生中一段非常特別的時光。就像朗法羅說的:

青春多絢麗!光輝燦華年, 
 憧憬、希望、夢想連連! 
 生命的扉頁剛開啟,故事無窮盡, 
 少女皆英雌,四海皆兄弟!2

亞瑟的母親對於那顆掛在客廳窗戶上的藍色星星相當自豪,那顆星向每個路過的人表示,她的兒子正身披戎裝、為國效忠。我經過他們家的時候,她經常開門邀我進去看一看亞瑟最近的來信。她總是熱淚盈眶,然後要我把信讀給她聽。對這位寡居的母親而言,亞瑟就是她生命的全部。

我至今仍然記得裴登太太總是用她那雙粗糙的手,小心翼翼地再把信放回信封裡。那是一雙辛苦操勞的手;裴登太太為鎮上一棟辦公大樓打掃清潔。除了星期日以外,每天我們總會看到她手裡拎著桶子和刷子,沿著人行道走著,灰白的頭髮在腦後緊緊地紮成一個髮髻。她因操勞而雙肩疲憊,也因歲月而曲背彎腰。

1944年三月,戰事愈趨激烈,亞瑟從驅逐艦杜西號(USS Dorsey )轉調航空母艦白平原號(USS White Plains )。然而在南太平洋的塞班島附近,船艦遭到攻擊,船上有些人在海上失蹤了,亞瑟是其中之一。

掛在裴登家前窗的那顆藍色星星,被人從那神聖的地方拿了下來,換上了一顆金色的星星,這表示這顆藍星所代表的人已經為國捐軀。裴登太太生命裡的一盞燈驟然熄滅,她哀傷不已、悲痛欲絕。

當時我在心裡默默禱告,走在通往裴登家那條熟悉的路上,不知道我這小男孩應該說什麼話來安慰她。

門開了,裴登太太擁抱我,像擁抱自己的兒子一般。當一位哀痛欲絕的母親與一個充當兒子的男孩一起跪下禱告時,那個家宛如成了會堂。

起身之後,裴登太太凝視著我說:「湯米,我沒有加入任何教會,可是你是教友。告訴我,亞瑟會再次活著嗎?」我竭盡所能地向她見證,亞瑟一定會再次活著。

在多年以前的那場總會教友大會上,我在敘述這件事時,曾提到我與裴登太太已經失去聯絡,可是我仍想再次回答她的問題:「亞瑟會再次活著嗎?」

我那時提到世人的救主曾在如今我們敬稱為聖地的那些村落裡,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祂使瞎子看見、聾子聽見、瘸子行走、死人復活;祂溫柔慈愛地向我們保證:「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3

我說明了天地間的主宰──也就是主耶穌基督──使我們了解生命的計畫以及生命永恆歷程的意義。若想了解死亡的意義,就必須先懂得人生的目的。

我指出,主在這個福音期曾說:「現在,我實在告訴你們,我在太初與父同在,我是長子。」4「人在太初也與神同在。」5

先知耶利米記載:

「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我未〔造你之前〕……,我已曉得你;你未〔出生之前〕……,我已分別你為聖;我已派你作列國的先知」。6

我們從那美好的靈的世界踏進了人生的燦爛舞台,為的是證明自己會服從神所吩咐的一切。在塵世生命中,我們從柔弱無助的嬰孩成長到凡事好奇的孩童,然後進入能深思熟慮的成年階段。我們會體驗到喜樂與憂傷、滿足與失意、成功與失敗。我們會嚐到甜蜜的滋味,也會嚐到苦澀的味道。這就是塵世生命。

接著,每個生命都會經歷到大家所知的死亡,沒有人例外;所有的人都必須通過這道關卡。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這位名叫死亡的不速之客總是帶著陰險、神秘的色彩。也許是出於對未知的恐懼,使得許多人深怕死亡的到來。

亞瑟·裴登是很快死去,有些人則緩慢凋零。透過神所啟示的話語我們知道:「所有的人的靈一離開這必死的身體,……都要被帶回家,到賜給他們生命的神那裡。」7

那時我向裴登太太和所有聆聽演講的人保證,神絕不會遺棄他們──祂差遣了祂的獨生子來到世上,以身作則教導我們該如何生活。祂的兒子為救贖全人類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祂對悲傷的馬大及門徒所講的話,至今仍為我們帶來安慰: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8

「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

「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9

我也重申啟示者約翰以及使徒保羅的見證。約翰記載:

「我又看見死了的人,無論大小,都站在寶座前。

「於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10

保羅宣告:「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11

我說,在那榮耀的復活早晨來到之前,我們都必須憑信心生活。「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12

我再次向裴登太太保證,耶穌已經向她及所有的人提出邀請: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13

我在信息中向裴登太太說明,這樣的知識會支持她度過她傷心時刻──而她永遠不會陷入不信者的悲慘景況;不信者若失去兒子,在見到棺木放進大地之母的懷抱時,總會說:「告別了,我兒,永別了!」相反地,她可以昂首挺胸,以無比的勇氣及堅定不搖的信心,抬眼遠眺太平洋上柔緩湛藍的浪花,輕聲說:「再見,亞瑟,我的心肝寶貝。再見──直到我們再相會。」

當時我引用丁尼生的詩句,當作是亞瑟對她說的話:

落日,晚星, 
 有人清晰地呼喚我! 
 但願在我出海遠航之際, 
 無人在沙洲為我哭泣。…… 


日暮,晚鐘, 
 爾後茫茫黑夜無邊! 
 但願在我登船遠行之際, 
 無人哀傷道別離; 


儘管大海波濤將我帶往遠方 
 越過這片時空之外, 
 希望在我越過沙洲之後, 
 得親見偉大的領航者。14

多年前,我在那信息結尾,以特別見證人的身份向裴登太太見證,告訴她我們的父神關心她,而且她可以透過真誠的祈禱與父神溝通;父神跟她一樣,也有一個兒子死了,那就是主耶穌基督;而基督是我們與父之間的中保,是和平之君,我們的救主與神聖的救贖主。而且未來我們都會面對面地親眼見到祂。

我希望我對裴登太太講的信息,也能傳送到其他痛失所愛的人那裡,安慰他們的心。

現在,我親愛的弟兄姊妹,我要把這個故事的後續部分告訴各位。我是在1969年4月6日的教友大會上說出這篇演講的。我再說一次,當時的我認為裴登太太不太可能,或者說根本不可能會聽到我的演講。我找不出有任何理由她會聆聽總會教友大會。就像我提到的,她不是我們教會的教友。後來我才知道,奇蹟般的事發生了。泰瑞莎·裴登太太後來搬到加州,她的鄰居是後期聖徒,他們並不知道誰會在教友大會上演講,也不知道演講者的主題,但他們邀請裴登太太到家裡一起聽一場教友大會。裴登太太接受了,也因此聽到我對她所作的那篇演講。

1969年5月的第一個星期,我既驚又喜地收到了一封信,郵戳上顯示是加州波摩納,日期為1969年4月29日,寄信者是泰瑞莎·裴登太太。讓我為各位讀出其中部份內容:

「親愛的湯米:

「希望你不介意我叫你湯米,因為在我心裡,你永遠是個小孩。我真不知該如何感謝你,分享了這篇安慰人心的演講。

「亞瑟是在15歲加入海軍的;原本要在1944年7月5日過19歲生日的他,卻在生日前一個月為國捐軀了。

「我很高興你會想到我們。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感謝你,你帶來了安慰的話語,不論是在亞瑟去世的時候,或是你在演講中再次提到的。多年來我心裡一直有許多困惑,而你都加以回答了。現在我能以平靜的心情來看待亞瑟的一切了。……願神永遠祝福你、保守你。

「愛你的

「泰瑞莎·裴登」15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相信我感覺要在1969年4月的總會教友大會上說出那篇特別的信息,並不是巧合。我也相信,泰瑞莎·裴登太太受邀到鄰居家一起聆聽那場教友大會,也不是巧合。我確信天父關心裴登太太的需要,希望她能聽到安慰人心的福音真理。

儘管裴登太太已去世多年,但我強烈地感覺到要告訴大家天父如何祝福裴登太太──一位寡婦,照顧她的需要。我要用全部的心力見證:天父愛我們每個人。祂會聆聽謙卑者的真誠禱告,祂會聆聽我們求助的呼聲,就像祂聽見裴登太太的一樣。天父的兒子──我們的救主及救贖主──今天仍然對我們每一個人說話:「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16

我們會聆聽那敲門聲嗎?我們會聽主的聲音嗎?我們會打開門迎接主,接受祂樂意提供的幫助嗎?我祈求我們都會這麼做,奉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註:

  1.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69, 126--29.

  2. ”Morituri Salutamus,” inThe Complete Poetical Works of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Moritus Salutamus.” (1883), 259.

  3. 約翰福音14:6。

  4. 教約93:21。

  5. 教約93:29。

  6. 耶利米書1:4,5。

  7. 阿爾瑪書40:11。

  8. 約翰福音11:25-26。

  9. 約翰福音14:2-3。

  10. 啟示錄20:12-13。

  11. 哥林多前書15:22。

  12. 哥林多前書13:12。

  13. 馬太福音11:28-29。

  14. Alfred, Lord Tennyson, ”Crossing the Bar,” inPoems of the English Race,ed. Raymond Macdonald Alden (1921), 362.

  15. 多馬·孟蓀會長私人信函。

  16. 啟示錄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