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9
接納的教義
2001年10月


接納的教義

「我們若真的是主耶穌基督的信徒,就會隨時以愛心、諒解關懷所有的鄰人。」

或許那天就有點像今天這樣,是個秋高氣爽而美麗的日子,救主坐在那裡,教導著一些門徒。這時有個人,只知道他是個「律法師」,站起問祂:「夫子!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耶穌知道這個人的用意,也明白這個僅僅稍作掩飾的問題,目的是要讓祂說些違反摩西律法的話。

救主用自己提出的兩個問題來回答:「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

你大概也猜得到,這位律法師已將這條律法倒背如流:「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救主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那律法師還不滿意,他知道在猶太人中,法律對和外邦人交往一事有著嚴格的規定和信念,因此他想從主那裡逼出更多資訊,好抓住把柄,因此又問:「誰是我的鄰舍呢?」

這又是一個教導的好時機。耶穌於是運用祂最喜歡,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技巧:比喻,說了一則也許是基督教界最為家喻戶曉的比喻。

你們都知道這則比喻。有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不幸落在強盜手中,被打得半死。有個祭司經過,就從路的另一邊走過去,又有一個利未人路過,也沒停下來幫他。然後耶穌教導說:

「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

耶穌接著問律法師另一個問題:「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那律法師說:「是憐憫他的。」

耶穌接著就給那律法師最後的指示,也是給所有讀到這則好心的撒馬利亞人比喻的人的指示:「你去照樣行吧」(路加福音10:25-37)。

我每次讀到這則比喻,就因此比喻的簡潔有力而深受感動。只是你們有沒有想過,救主為什麼選擇撒馬利亞人作為故事裡的英雄人物呢?在基督的時代,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之間互相仇視,平常都不相往來。如果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為猶太同胞所救,這仍不失為一則發人深省的好比喻。

祂刻意選擇用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顯然是在教導:我們大家都是鄰舍,應該彼此相愛,互相尊重並彼此服務,不受彼此間極端的差異,如宗教、政黨、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影響。

這項指示歷久彌新,至今仍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之教導的一部分。斯密約瑟在列舉復興的教會裡的重要教義時明確指出:「我們要求依照我們自己良知的指引,崇拜全能的神的特權,」我們也「容許所有的人都有此同一特權,讓他們自行抉擇崇拜的方式,處所,或對象」(信條第11條)。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許多教友都明白這項教義,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最近我從報紙上看到一則發生在猶他州某社區的新聞,談到一件死亡的悲劇。一位悲痛的年輕寡婦說道:「各方的支持如潮水般湧來。我們不是摩門教友,但本地的支會卻提供食物、援助,並用言語安慰我們,將我們照顧得無微不至。這種完全出自於愛心的傾注,我們感激不盡」( quoted in Dick Harmon, “Former Ute’s Death Leaves Wife Coping, Wondering,“ Daily Herald [Provo, Utah], 11 Aug. 2001, A3) 。

事情本來就該如此。我們若真的是主耶穌基督的信徒,就會隨時以愛心、諒解關懷所有的鄰人,特別是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最近有一期教會新聞刊載了一個故事,敘述兩名婦女成了知心好友,一個是「從紐約來的猶太女醫師,另一個則是純家庭主婦,此家庭主婦是位〔後期聖徒〕母親,育有六個孩子。兩人都遠離家鄉,來到〔德州的〕達拉斯。」

我們的這位教友報導說:「如果我們的友誼是透過電腦擇友來配對的話,大概連第一關都過不了。⋯⋯

「⋯⋯我猜測一個忙著行醫的婦女,應該沒什麼興趣討論學校家長會上要用的餐巾紙顏色。

「好笑的是,這樣的臆測往往扼殺了原本只要有機會就會開花結果的事。我一輩子都要感謝沒有將這種臆測當一回事」(Shauna Erickson, “Unlikely Friends Sharing a Lifetime,“ Church News August 18, 2001, p. 10) 。

先入為主的觀念及臆測往往很危險,也很不公平。我們教會有些教友可能並沒有對所有的鄰居都展現友善的笑容,也沒有親切握手或給予愛心的服務。在此同時可能也有些和我們不同信仰的人搬進我們的社區,對本教會及教友懷著先入為主的負面想法。不論彼此的信仰、國籍、種族或文化為何,好鄰居當然應該盡全力彼此了解,互相友好。

有時我也聽說教友不理會或排斥那些和我們不同信仰的人,因而觸怒他人,這樣的情形在我們教友佔多數的社區,特別可能發生。我聽說有觀念閉塞的父母告訴子女不可以和鄰居某家的孩子玩,只因為他們不屬於我們教會。這樣的行為有違主耶穌基督的教導。我想不透我們教會怎麼會有教友任由這樣的事發生。我在教會當了一輩子教友,也當過全部時間傳教士,做過兩任主教,也做過傳道部會長、七十員及使徒,卻從未教導過,也從未聽說有人教導過任何排斥他人的教義。除了以仁愛、友善、包容及親切的態度對待我們不同信仰的朋友及鄰居外,我從未聽過本教會敦促其教友採取別的態度。

主對我們期望甚殷。做父母的,請教導子女,也身體力行這項接納的律法,不要因宗教、政黨或文化的差異而排斥他人。

我們確實向世界宣告,耶穌基督豐滿的福音已透過先知斯密約瑟復興到世上,我們也敦促教友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信仰和見證,但這絕不表示教會的政策是孤立或漠視那些選擇不聽或不接受我們信息的人。事實剛好相反。興格萊戈登會長三番五次提醒我們,身為主耶穌基督的信徒,我們都負有此一特殊職責,我僅引述其中一段:

「每個人都是個個體,都不一樣。我們必須尊重彼此的這些差異。⋯⋯

「⋯⋯我們必須更努力尊重彼此,就是自制、容忍的態度。不論我們所支持的教條或主張是什麼,都應彼此包容。即使無法接受彼此的教條和主張,仍可彼此尊重,以禮相待」(Teachings of Gordon B. Hinckley [1997], 661, 665) 。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教友都明白,有些人視我們為異「類」(彼得前書2:9)。我們的教義和信仰對我們很重要,我們擁抱、珍惜這些教義和信仰。我一點也不認為我們不該這樣做,相反地,我們奇特之處,以及耶穌基督復興的福音獨特之處,正是提供世人一個清晰選擇時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也不是說我們要為了維繫某種交情,而置自己或家人於靈性的險境。我們必須了解,無論如何,不是每個人都會接受耶穌基督福音已復興的這項教義。我們的鄰人雖然和我們信仰不同,但大部分都是善良、高尚的人,他們的善良高尚正與我們所努力追求達到的並無二致。他們和我們一樣顧家,和我們一樣要使世界成為更好的地方。他們良善、有愛心、慷慨、忠誠,就像我們所努力追求的一樣。將近25年前,總會會長團曾宣布:「我們充滿著特殊愛心和關懷的信息⋯⋯,是為了全世界男女的永恆福祉,不論他們的宗教信仰或種族國籍為何。我們知道大家確實都是兄弟姊妹,因為都是同一位永恆父神的兒子、女兒」(First Presidency Statement, 15 Feb. 1978) 。

接納的教義才是我們的教義,才是我們所信仰的,也是我們所一貫教導的。由於這條教義,我們在世人之中應是最有愛心、最良善,也是最能包容的。

可否容我提出三項我們都能做到的簡單建議,好讓我們的鄰居不會覺得受到排斥?

首先,認識鄰居,了解他們的家庭、工作及看法。如果他們不反對,就找機會和他們聚聚,不過不要強人所難,也不可別有用心。友誼絕不可拿來當做達成某種目的的手段;友誼本身的目的就是作朋友。我最近收到一封信,是位剛搬到猶他州的婦女寫的,我引述信中的一小部分:「培勒長老,我必須告訴你,我向鄰居打招呼、揮手的時候,他們都不當一回事;早晨或傍晚散步我和他們擦身而過時,他們對我的問候都視若無睹。其他非洲裔的居民也不斷表示,他們的友好舉動,常得到類似的負面反應。」如果她所提到的鄰居之中有教友的話,這些教友一定明白這樣的事根本不該發生。讓我們和不同背景及信仰的人培養起彼此的信任、互相體諒的長遠關係吧!

第二,我相信若能從我們的用語中刪掉「非教友」和「非摩門」這兩個詞,那一定會很好。這兩個詞可能會給人貶抑,甚至輕視的感覺。就個人而言,我不認為自己是「非天主教徒」或「非猶太人」。我是個基督徒,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教友。我希望別人這樣稱呼我,稱呼我所具有的身分,而不是我沒有的身分。讓我們用同樣的禮數對待周遭的人。如果一定要用個集合名詞來稱呼,「鄰人」似乎在大部分的場合都很適用。

第三,如果鄰居不認同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或不認同我們基於道德立場而支持的某些法律,因而感到惱怒或失望時,請千萬不要建議他們考慮搬到別處--即使是開玩笑也不行。我想不通我們教會的教友怎麼會想出這樣的事!我們的先驅祖先因鄰居的不了解及不包容,而被趕來趕去。只因他們的想法、做法及信念和別人不同,而遭受到非比尋常的痛苦及迫害。如果我們的歷史沒有讓我們學到別的,至少我們應學到去尊重每個人都有與別人和平相處的權利。

現在我要對那些和我們不同信仰的人說說話。如果有任何顧慮,請儘管提出來談,我們希望能有所幫助。不過請了解,我們的教義和教導乃是主制定的,因此有時候我們必須同意彼此會有不同的意見,不過這不需要在爭執中進行。我們可以,也應該在社區中用一種客氣、尊重、彬彬有禮的態度共事。在猶他這裡,已有一群有心人士組成一個團結聯盟,這個組織得到本教會及其他教會和組織的贊同,其目的之一是「致力建立一個承認並重視不同觀點的社區」。也許從沒有一刻像現在這麼重要,需要全球各地的鄰人都為彼此共同的益處而團結在一起。

在那使祂身體和靈體都極為痛苦的贖罪過程開始前幾個小時,救主和門徒聚在一起享用逾越節的筵席,也就是祂最後的晚餐,席間祂給了門徒祂在世時最後的指示。其中一項感人、且改變生命的教導就是:「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你們若是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4-35)。

這就是耶穌透過好心的撒馬利亞人的這則比喻,教導門徒--包括那位「律法師」--的事,這也是祂今日透過活著的先知和使徒教導我們的事。不管彼此的差異,要彼此相愛,彼此友善。以尊重和禮貌彼此相待。我知道並見證耶穌是基督,是我們的救主和救贖主。我知道祂期望我們每個人都能遵從祂的訓誡,做更好的鄰人。我這樣見證,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