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祈禱會
過有目的的生活:「誠意」的重要


過有目的的生活:「誠意」的重要

與藍道‧里德弟兄一夕談 全球年輕成人祈禱會 • 2015年1月11日•楊百翰大學愛達荷分校

今晚很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能和大家共聚一堂,內人和我感到很榮幸今晚能來到這裡。我覺得很有趣的一件事,是我的電話知道我的行事曆上標記了今天我有這趟旅程,要來瑞克斯堡。它告訴我這裡的天氣如何,並給了我一張鎮上飯店和餐廳的清單。我的電話甚至告訴我這個周末在瑞克斯堡可以去哪些景點。

嘿!我忽然想到,它沒有把我的演講列在景點裡面。我猜想你們可以看得出來它真的是一台智慧型手機!

雖然你們的智慧型手機沒有推薦你們來,但是你們每個人都選擇今晚要花一個小時的時間跟我在一起,而且這個小時是你們以後拿不回去的。所以,我深感重責大任,要讓你們覺得這小時很值得,但我也知道我所說的一切,不會比聖靈教導你的更重要;而聖靈的教導和你們承諾依照所聽到的提示去採取行動,是同樣的寶貴。

我想各位都會同意,我們活在一個非凡美妙的時代。社會學家將我這一代稱為嬰兒潮世代,雖然這個名詞幾乎不再適用;他們稱下一個世代為X世代;而他們稱你們為Y世代,或千禧世代。你們這一代能輕鬆容易地使用科技,而且熱情擁抱社群媒體,這是眾所皆知的,你們比之前的世代更聰明,也受過更多教育。這些特質使你們不只在今日的社會上特別有價值,也在從事主的事工上特別有價值。

你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擁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就像生活中許許多多多的事物一樣,這是一項祝福,也是一項詛咒。由於有太多選擇,而且害怕作出不好的選擇,因此往往導致「決策癱瘓」,這也是你們這個世代的一項挑戰。你們比以往更加難專注!以科技來說,只要你一買東西,就很有可能,這東西在你離開商店後不久就過時了。太多人害怕承諾任何事情,因為他們會質疑,是否很快會有更好的選項出現。所以他們一直等待,到最後什麼都沒選。處在這種被動的狀態中,他們很容易分心。弟兄姊妹們,解決這種問題的良方,就是我今晚要談的主題──過有目的的生活:「誠意」的重要。

I. 目的

想像一下你是大海中的一艘救生艇,你眼前什麼都看不到,只看到翻滾的海浪從各個方向襲來。這艘小艇備有船槳,但你會往哪個方向划?現在想像你隱約看到了陸地。你知道你要往哪個方向。看到陸地這件事是否給了你動機和目的?沒有一直保持在清楚自己目的是什麼的狀態的人是漂泊者。漂泊者讓世界的潮流決定他們要去哪裡。

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是一位偉大的俄國作家,他寫下了戰爭與和平這本著作,他的一生說明了這一點。列夫‧托爾斯泰在青少年時期遭遇坎坷。他在13歲左右就父母雙亡。他的哥哥們以酗酒、賭博、和濫交的方式教育他,列夫在學業上並不用功。在他22歲的時候,他開始感到自己的生活缺乏真正的目的,他在日記中寫下:「我的生活就像隻野獸一樣」。兩年後他寫下:「我已經24歲了,仍然一事無成。」托爾斯泰的不滿足促使他開始終身尋求其人生的目的──那真正的原因,而他大部分是經由考驗和在錯誤中尋求的。在他82歲去世前,他在日記中留下這些話:「『人生全部的意義和喜樂』,就在追求完美和了解神的旨意」1──而我要加上,以及奉行神的旨意。

有人說:「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日子是:我們出生的那一天,和找到我們為何而生的那一天。」2由於我們有福音,因此我們不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去探索人生的目的。相反的,我們應該專注在達成那項目的。

我們在馬太福音5:48讀到:「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我想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想要改進的渴望。但是因為我們都會犯錯,許多人相信完美這項目標是達不到的。而如果不是因為有贖罪,的確可能會是這樣。救主的犧牲使得完全成為可能:「是的,歸向基督,在祂裡面成為完全,摒棄​一切​邪惡,​盡能​、​盡意​、​盡力​​愛​神,​那麼​祂​的​恩典​對​你們​是​足夠​的,​使​你們​能​藉著​祂​的​​恩典​在​基督​裡​成為​完全」 (摩羅乃書10:32)。

救主給了我們希望,啟發我們要成為像天上的父一樣。你們知道,就像列夫‧托爾斯泰所找到的那樣,邁向完美的旅程中會有喜樂。當你尋求遵從主的旨意,就會有偉大的目的臨到你的生活中。

塔德‧克利斯特長老曾問道:「為什麼擁有正確的願景,了解經文和其他見證人如此清楚見證的神性之神聖命運是如此重要?因為願景越清晰,動機就會越大。」3

傳道

我在年輕時,差點選擇不去傳教。在大學就讀一年,並且當兵一年後,我那時有一份好工作,在當地的一家醫院擔任X光技術員。有一天,醫院裡的一位外科醫生詹姆士‧平桂邀請我共進午餐。在我們談話的過程中,平桂醫生發現我沒有打算去傳教,就問我原因?我告訴他,因為我年紀大了一點,大概已經太遲了。他馬上告訴我,這不是很好的理由,他曾在醫學院畢業後去傳教。接著他為他傳教的重要性作見證。

他的見證對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促使我去祈禱,不是像以往那樣的祈禱,而是懷著誠意祈禱。我可以想出一大堆不去傳教的理由。我很害羞,害羞到一想到需要在聖餐聚會上作離別演講,就足以成為我不要去的理由。我有個自己喜歡的工作。我有獲得獎學金的機會,返鄉後就不會有這個機會了。最重要的是,我有個女朋友,在我當兵的時候就已經等了我好一陣子,而我知道她不會再等我兩年!我多次祈禱,想獲得確認的感覺,知道我的這些理由是正當的,我是對的。

讓我感到沮喪的是,我無法獲得我所期望的簡單答案,告訴我是或否。接著我忽然有個想法:「主希望你怎麼做?」我得承認祂希望我去傳教,而這成為我一生中的一個決定性時刻。我是否要去做想做的,或是要奉行主的旨意?這是我們都能經常好好問自己的一個問題。這是一個絕佳的模式,是我們每個人在生命的早期就應該培養的。我們常常會有這種態度,就是「差我何往,我必前往;派我何事,我都樂做──只要那也是我想去的地方和我想做的事。」

我很感謝我選擇去傳教,而且被指派到北墨西哥傳道部服務。為了減輕你們之中某些人的掛慮──我可以告訴各位,我的女朋友並沒有等我,但我最後還是跟她結婚了!她是我生命中最大的祝福之一。知道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成為像天上的父一樣,我發現沒有比結婚和擁有一個家庭還要更好的大學,能夠教導我們關於神對祂兒女的愛。以我現在所知道的,如果我是你,我會盡一切所能來盡入那所大學。我知道現在已經開放入學了。

II. 誠意

我們的兒子以前在學說話的時候,他有難以滿足的好奇心。在他會說的有限詞彙裡,他最喜歡的詞彙是「為什麼?」如果我說:「睡覺的時間到了」,他會回應說「為什麼?」

「我要上班了。」

「為什麼?」

「我們祈禱吧。」

「為什麼?」

「該去教會了。」

「為什麼?」

一開始那真的很可愛,直到他說了500遍之後。但即使那種可愛的感覺逐漸淡化,變得有點惹人生氣,我還是很感謝他經常提醒我要檢視我做的每件事背後的原因

我不太清楚把英文字母Y當作你們這個世代的名稱是否很重要,但我的確認為,把你們自己看作是「為什麼(Why)」世代是有價值的,在今天的世界中,意識到自己為什麼去做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很重要的。

懷著誠意過生活的意思是指,了解「為什麼」,並且察覺你行為背後的動機。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檢驗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4 沉思你要如何運用你的時間,並定期問自己:「為什麼?」這會幫助你培養出能夠展望未來的能力。能夠展望未來並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做那件事?」要比回顧過去說:「我為什麼做了那件事?」來得好太多了。如果唯一的理由是神希望你去做,那麼那項理由就足夠了。

星星

當我還是個福音進修班的年輕學生時,我學到了誠意的重要。我們的教師發出挑戰,要我們讀摩爾門經。為了追蹤我們的進度,他製作了一張表,一邊有我們的名字, 頂端列著不同的書名。每次你讀完某部書,你的名字旁邊就會放一顆星星。剛開始我並沒有很努力讀,但過沒不久,我就發現自己的進度嚴重落後。我因為尷尬而受到刺激,而我與生俱來的鬥志使我開始閱讀。我每次獲得一顆星,都有很好的感覺。星星拿得越多,我就越有動力在課堂的休息時間、放學後和一有閒暇的時候去閱讀。

如果我告訴各位我是班上第一個讀完的,這會是個很棒的故事,但我不是。(順道一提,我也不是最後一個。)你知道我因為閱讀摩爾門經,獲得了什麼嗎?我知道你們在想見證,是吧?……不是。我得到了星星。我得到星星是因為那是我閱讀的原因 。那是我的誠意,也就是真正的意圖

摩羅乃清楚地說明要如何知道摩爾門經是真實的:「當你們蒙得這些時,我勸告你們要奉基督的名求問神,那位永恆之父,這些是否真實;如果你們用真心誠意來求問,對基督有信心,祂必藉聖靈的力量,向你們顯明這些事情的真實性」(摩羅乃書10:4)。

回顧過去,我可以看到主對我是完全公平的。我為什麼應該期望獲得我所追求以外的事物呢?我以前從未停下來問自己,我讀摩爾門經的原因。我一直在漂流,讓屬世的動機引導我,最後只發現自己讀了對的書,但卻是基於錯誤的原因。誠意是為對的理由做對的事情。

一直到許多年以後,當我在掙扎要不要去傳教時,我才真正懷著誠意閱讀摩爾門經。如果我要花兩年的時間為這本書作見證,那麼我需要先獲得一項見證。

現在我知道摩爾門經確實完成了其神聖目的,為耶穌基督的生平和使命作見證,因為我懷著誠意讀完它。

柳橙的比喻

我想分享一個現代的比喻,我稱它為「柳橙的比喻」。請各位在聆聽的時候,思考這個故事教導你哪些關於誠意所產生的力量。

有個年輕人懷著滿腔抱負想去一家公司工作,因為那家公司薪水很高,而且非常有聲望。他準備了自己的履歷表,也面談了幾次。最後他終於獲得了一個基層的職位。接著他將企圖心轉向下一個目標,想要晉升到主管的職位,讓他有更高的地位和薪水。所以他完成交付給他的所有任務。他有時很早上班,很晚回家,想讓他的老闆看到他加班。

五年後,有一個主管的職缺。但是,這個年輕人非常詫異,因為另外一個只在這家公司工作了6個月的職員獲得了晉升。

這位聰明的老闆說:「在我回答你的問題之前,你可以幫我一個忙嗎?」

這位職員說:「當然可以!」

「你可以幫我去店裡買一些柳橙嗎?我太太需要用到。」

年輕人同意之後去了商店。當他回來時,老闆問:「你買了哪種柳橙?」

年輕人回答:「我不知道,你只是叫我買柳橙,這些就是柳橙,給你。」

老闆問:「這些花了多少錢?」

他又回答:「嗯,我不太確定,你給了我30美元,這是你的收據和找回來的錢。」

老闆說:「謝謝,現在請坐下,然後注意看。」

接著老闆叫那位剛晉升的人進來,請他做同樣的事。他欣然同意地去了商店。

當他回來時,老闆問:「你買了哪種柳橙?」

他回答說:「商店裡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柳橙,有臍橙、瓦倫西亞橙、血橙、紅橘,還有許多其他的(展示有許多不同種橘子的投影片),我不知道要買哪一種。但是我記得你說你的太太需要用,所以我打電話給她,她說她要開一個派對,要打柳橙汁。所以我問店老闆,哪一種柳橙打果汁最好喝。他說瓦倫西亞橙汁多又甜,所以我買了瓦倫西亞橙。我在回辦公室的途中,已經拿給夫人了,她非常高興。」

老闆問:「這些花了多少錢?」

「嗯,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我不知道要買多少,所以我又打電話給夫人,問她要請多少人吃飯。她說20位。所以我問店老闆,要買多少柳橙,打成果汁才夠20個人喝,結果答案是非常多。所以我問店老闆,他是否可以因為我買得多給我打折,他答應了!這些柳橙通常一個要花75分美金,但我買一個只花了50分美金。這些是找回來的錢和收據。」

老闆微笑著說:「謝謝你,你可以離開了。」

他看著那位一在直旁邊觀看的年輕人。年輕人站了起來,肩膀垮了下來,垂頭喪氣地走出辦公室說:「我了解你的意思了。」

這兩位年輕人有什麼不同呢?他們都被要求去買柳橙,也都買到了。你可能會說,一個多走了一里路,或是說他更有效率,或是他更細心。但最重要的是差別是在於誠意,而不是只是應付了事。第一個年輕人的動機是錢、職位和地位。第二位年輕人的動機是強烈地渴望取悅他的老闆,以及內心承諾要盡力成為最好的員工,其結果是很明顯的。

你們要如何在生活中應用這個比喻呢?如果你總是想要取悅神和做祂的旨意,受到對祂的愛所激勵,你在家庭、學業、工作和教會中的努力會有什麼不同?

III. 應用

避免令人分心的事物—專注的重要

以下情況發生過多少次?當你坐在電腦前做功課,或進行某項工作指派時,忽然跳出鞋子廣告的視窗,而且剛好就是你最近在找的款式?接著,當你瀏覽網路商店時,你注意到你有幾個朋友在線上,所以開始跟他們聊天。然後,你收到一個提醒,告訴你有個朋友在Facebook上張貼了東西,你真的得看一下。就這樣不知不覺地,你失去了寶貴的時間,並且忘記你一開始用電腦的目的。我們常常會分心,沒有去做原本應該做的事。令人分心的事物會搶走你本來打算去行善的時間。而專注的能力會幫助我們避免分心。

我知道你們都很喜歡做測驗。所以今晚我要讓你們做一個小測驗,測試你們的專注能力。你會看到兩支隊伍:一隊穿白色,一隊穿黑色。他們要傳籃球,而我要你們只計算白隊傳球的次數。

[播放專注力測驗影片]

你數了有幾次傳球?

數到19次的人請舉手。多少人數到20次?多少人數到21次?多少人數到22次?

正確的答案是21次。

答對的人請舉手。如果你有看到一位年長婦女走進來,然後像月球漫步般跨越球場,請繼續把手舉著。如果你有看到一個忍者戰士替換了黑隊的某位成員,請把手繼續舉著。你有看到黑隊的球員戴帽子嗎?

現在再看一次,並且專注地看那些你第一次沒看出來的事。

[重新播放專注力測驗影片]

我們隨後會把這段影片放在社群媒體上,與大家分享。

在生活中專注真的很重要。就像這項測驗所展示的那樣,我們通常會找到我們尋找的東西。或者就像經文所說的:「尋找就尋見」(路加福音11:9)。

如果我們專注在屬世事物上,我們可能會錯過我們周遭的整個屬靈世界。我們可能不會辨認出聖靈的提示;聖靈很急切地想要給我們提示,來指引我們的生活和造福他人。反之,如果我們專注在屬靈的事物上,也就是「有品德、美好、受好評或值得讚揚的事」(信條1:13)我們就比較不會因為屬世的誘惑和令人分心的事物而偏離方向。避免分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們堅定地專注在我們的目的上,並熱心做好事。要小心注意你專注的事物是什麼?不要只專注在要爬高山,到後來卻只發現你爬錯山了。

微小事物的力量

在我「調整了我專注的事」決定去傳教的35年後,我的兒子鼓勵我和他一同去拜訪墨西哥,希望可以找到我當時教過的一些人。我們在我剛開始傳教的小鎮上參加聖餐聚會,心想我應該可以認出某些人。結果找不出一個認識的人。聚會結束後,我們詢問主教,看他是否認識我清單上所列出的任何人,那些是我曾經教過,並且接受洗禮的人。結果找不出一個人。他解釋說他才受洗5年。他建議我們跟另一個人談談,他已經受洗27年了,雖然希望不大,但值得試試。我跟他問起清單上的人名,他都不認識,直到最後一個名字:里諾兒‧安利克茲。

他說:「噢,對,這個家庭在另外一個支會,但是他們也在這座教堂聚會,接下來是他們的聖餐聚會,他們應該很快就到了。」

我們只等了10分鐘,里諾兒就走進教堂。雖然她已經大約75歲,但是我馬上就認出她來,她也認出我來。我們流下淚水,久久地相互擁抱。

她說:「我們祈求了35年,希望你可以回來,好讓我們可以謝謝你將福音帶給我們的家庭。」

她其餘的家人走進教堂時,我們互相擁抱落淚。我從眼角的餘光,看到我的兒子和兩位全部時間傳教士站在一起,他們正用領帶擦拭淚水。

我們參加聖餐聚會時,驚訝地發現主教是里諾兒的其中一個兒子,司琴的是她的孫子,指揮的是她的孫女,有好幾個亞倫聖職的男青年是她的孫子,其中一個女兒嫁給了支聯會會長團一個諮理。另一個女兒嫁給了附近一個支會的主教。里諾兒大部分的兒女都有傳過教,現在孫子也都傳過教。

我們後來發現里諾兒是個比我們優秀更多的傳教士。如今她的兒女心懷感激地回憶她孜孜不倦地努力教導他們福音:什一奉獻、聖殿、研讀經文、祈禱和有信心信賴祈禱的重要。她教導他們,許多微小的個人決定,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帶來豐盛、正義和快樂的生活,他們也將這些事教導他人。全部加起來,共有500多人因這個美好家庭的緣故而加入教會。這是主為何要我去傳教的許多原因之一。它教導我明白尋求遵行主的旨意所帶來的永恆結果。

這都是從一個簡單的午餐談話開始。我經常想到,平桂醫生如果一直更專注在他自己的職業或其他屬世的追求上,他或許永遠不會問我為何不去傳教。但是他專注在他人身上,也專注在推展主的事工上。他種下一顆種子,而且那種子長大,結出了果子,並繼續倍數繁衍。受靈啟發的思想會產生好的行為;好的行為會產生其他好行為,永遠地持續下去。

馬可福音4:20說:「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到,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馬可福音4:20)。

微小、簡單但有目的的行為,會產生驚人的結果,這項概念在經文中有良好的論述。阿爾瑪教導他的兒子希拉曼:

「藉著微小而簡單的事能成就偉大的事……

「……主以極微小的方法,使聰明人羞愧,並促成許多靈魂的救恩」(阿爾瑪書37:6–7)。

人生中最早學到的其中一項課題應當是,我們每天所做的微小事情,結合起來就會產生很大的力量。微小和簡單的事現在正在你的生活中發揮作用──可能對你有利或是不利。就像主用這樣的事物來幫助你增長一樣,而撒但則用它們來使你分心,慢慢地引導你,使你幾乎不知不覺地偏離了正道。

我們的挑戰是,每當我們看到一個美好的家庭,或是一個在財務上成功的人,或是一位靈性巨人,我們不會看到造就他的所有微小和簡單的行為。我們觀看奧運選手,但是我們不會看到那持續多年,使他們能獲勝的每日訓練。我們去店裡買新鮮的水果,但我們不會看到播種、耕耘和收穫。我們看著孟蓀會長和其他總會持有權柄人員,我們感受到他們的靈性力量和良善,但我們不會看到他們每天不斷重複在做的簡單的自律。這些事做起來很容易,也很容易不去做──尤其是因為不會馬上看到成果。

我們活在一個「立刻就要」的世界。我們想直接從播種跳到收成。我們非常習慣馬上看到成果──只要我們需要等待,就算只是多幾秒鐘,好讓Google能回答我們的每一個問題,我們都會被激怒──但我們卻忘了,這些成果都是許多世代的工作和犧牲所帶來的複合效應。

阿爾瑪給希拉曼的勸告,對現在的我們也同樣受用。他談到「每天」引導李海家庭的利阿賀拿和「許多其他奇蹟」時說:

「然而因為那些奇蹟由微小的方法做成,羅盤向他們顯明了奇妙的事工。他們很懶惰,忘了運用信心,也不努力,於是那些奇妙的事工便停止,他們的旅程也沒有進展;……

「我兒,我們不要因為方法簡單而變得懶惰,因為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只要他們看了,他們就能活著,那是為他們預備的方法;對我們來說,也是如此。方法已經預備好了,只要我們看了,我們就能永遠活著。

「我兒,注意照顧這些神聖的東西;是的,注意仰望神而活」(阿爾瑪書37:40–41,46–47)。

三件微小而簡單的事

我想強調三個微小而簡單的方法來「仰望神」,這些事能幫助我們專注在我們的永恆目的上。其中沒有任何一件事會令你感到驚訝──你已經聽過這些很多次了。但我要見證,持之以恆且懷著誠意去做這些事不僅會造就不同,而且會大為改觀。如果你了解──我指的是真正地了解──這些簡單的自律背後的原因,那麼毫無疑問地,你會使它們成為你生活中的最優先事項。

首先,當我們領受聖餐時,我們常常只是習慣性地重複動作。各位在觀看這個影片時,請注意它的重點是在記得,並請思考為什麼這很重要。〔聖餐的影片(2:27)〕

傑佛瑞‧賀倫長老:「在最後,特別為逾越節準備的晚餐結束時,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門徒,說道:

耶穌基督:「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你們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賀倫長老:「從各各他和客西馬尼園前夕一座樓宅裡的經歷開始,應許中的女兒都已服從聖約,要用更新、更崇高及個人的方式來記念基督的犧牲。用一小杯水,我們記念基督所流的血,以及祂靈魂深處的憂傷和苦痛。

「將一片麵包擘開、祝福及首先奉獻給神,我們藉此記得祂受創的身體和破碎的心。

「年輕祭司所唸的簡單而優美的聖餐祈禱文中,我們聽見主要的字似乎是記得

「如果記得是我們首要的工作,那麼,當這些明白且珍貴的象徵臨到我們時,我們會想起什麼?」

耶穌基督:「你們應當這樣做,使你們得以向父證明,你們一直記得我。如果你們一直記得我,就必有我的靈與你們同在。」

螢幕文字:你會如何「一直記得」祂?5

只要我們一直記得祂,並遵守祂的誡命,想一想這件事所帶來的複合效應,就是能一直有祂的靈與我們同在,這對我們生活中每個層面會產生什麼影響。想像一下,這會如何影響我們每天的決定,以及我們對他人需求的留意程度。

在一天之中我們有數不清的方式可以遵守承諾來記一直得救主。你會如何一直記得祂呢?

大部分的人會說:「祈禱和研讀經文」。你可能是對的,如果,我是說真的如果,你在做這些事時懷著誠意。

祈禱和研讀經文是接下來我想要強調的兩件微小而簡單的事。

主很清楚地知道,我們若只是習慣性地說出祈禱,那麼我們的祈禱就不會有多大效果:「同樣的,人禱告若不真心誠意,也算是邪惡的;是的,這對他毫無好處,因為神不接受這種禱告」(摩羅乃書7:9)。

真心誠意的祈禱是為了開啟我們與天父的雙向溝通,並懷著誠意去遵從祂給我們的任何忠告。「你所做的一切事都要與主商量,祂必指導你做有益的事;是的,晚上睡眠時,將你交給主,讓祂在你睡眠中看顧你;早晨起身時,讓你的心充滿對神的感謝;如果你這樣做,你必在末日被高舉」(阿爾瑪書37:37)。

祈禱和研讀經文會很自然在一起。當我們研讀經文和現代先知的話時,它會使我們準備好獲得個人啟示。經文中的榜樣和警告會教導訓練我們的渴望。這是我們能漸漸了解主的意念和旨意的方式。

古代和近代的先知已經懇求我們去做微小而簡單的事,像是祈禱和研讀經文。所以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會做呢?或許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不一定會看見一、兩天不做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像你第一次忘了刷牙,並不會導致你的牙齒都蛀牙掉落一樣。大部分的結果,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都會因為時間的累積而來到。但它們必定會來到。

多年前,我在自家後院種了兩棵一樣高而且品種相同的樹。一棵樹種在每天能曬到一點點陽光的地方,另一棵種在可以完全曬到陽光的地方。隔年,我並沒有注意到這兩顆樹的成長情形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當我和我太太離家傳教三年後。當我們回到家,看到它們有這麼大的差別時,令我感到非常震驚!(展示樹的動畫)每天多曬到一點陽光,產生了複合效應,經過一段時間後,使得兩棵樹的成長情形,造成了非常大的差異。這種情形同樣地也會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我們每天讓自己接觸到一切光的來源。我們或許不會看到立即的改變,但是要確實相信你的身上正在產生變化,而且經過一段時間後,成果就會顯而易見。

每天自律所產生的複合效應,再加上懷著目的和誠意,這項簡單的概念會在你生活中的所有層面造成很大的不同。它的差異會使你要不掙扎過著普通平凡的一生,或是非常成功,並達成你被創造的目的。

我經常回顧過去,想明白為什麼對當時的我來說,選擇去傳教這麼困難。會這麼困難是因為我分心了──我看不到我的永恆目的。我的渴望和意思和主的旨意不相符;要不然,這應該是個比較容易作的選擇。為什麼我的意思和主的旨意不相符?我有去教會,並在星期日領受聖餐,但是並沒有專注在聖餐的意義上。我有祈禱,但大部分只是習慣性地重複。我也有讀經文,但只是偶爾看看,並且沒有懷著誠意。

我希望你們今天聽了這些後,都感受到聖靈的低語,告訴你應該做什麼,去過深思熟慮和專注的生活。我鼓勵你們要遵從那些提示。不要因為想到你曾經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而感到沮喪。讓救主將你的心版擦乾淨。記得,主曾說過「每當他們真心悔改並請求寬恕,他們就得到寬恕」(摩羅乃書6:8)。

現在就開始過有目的的生活。將每天自律的複合效應所產生的力量,納入你生活中最重要的領域中。我應許你們,一年以後,你們要不是很高興今天就開始這麼做了,就是會希望你已經這麼做了。

我希望各位能沉思這三個問題。我要邀請你們用#ldsdevo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你的回應。

第一:你能做嗎?你能做這三件微小而簡單的事嗎?你能努力遵守聖約來「一直記得祂」嗎(教約20:77,79)?你能撥出時間每天誠懇地祈禱和研讀經文嗎?

第二:這有效嗎?你真的相信主的應許嗎?你相信使你一直有祂的靈同在的這種複合效應,會在你生活中的每個層面產生深遠的影響嗎?

最終:這是否值得?

我見證這值得的,而且會使你的生活全然改觀。只要你做這些事,你會發現你所做的每一件事背後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你愛主,以及你明白主對你的大愛。願你們每一位在追求完全和了解及奉行主的旨意的過程中,都能找到極大的喜樂。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 Leo Tolstoy, in Peter T. White, “The World of Tolstoy,” National Geographic, June 1986, 767, 790.

  2. 馬可‧吐溫作

  3. Tad R. Callister, “Our Identity and Our Destiny”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Campus Education Week devotional, Aug. 14, 2012), 9; speeches.byu.edu.

  4. “Apology,” The Dialogues of Plato, trans. Benjamin Jowett, 38a.

  5. 「一直記得祂」影片改編; lds.org/media-library;亦見傑佛瑞‧賀倫,「如此得以記念我」,1996年1月,利阿賀拿,第71–72頁。